主题: 宋词赏析 二

查看: 64869|回复: 89

宋词赏析 二

[复制链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4-11-1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庆清朝慢·踏青|王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庆清朝慢·踏青》由王观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咏踏青,“调雨”、“催冰”,“将轻暖,点破残寒”,将春意完全赋予动态,显示出自然的运动和春情衍生的过程。接着写踏青。“平头鞋子小双鸾”,突出“踏青”主题的主要描写对象,将踏青女士们融入“烟郊”似有似无的“秀色”中。



【原文】

  《庆清朝慢·踏青①》

  作者: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②。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③。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④,阴则上⑤,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⑥,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⑦,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上眉山。



【注释】

①庆清朝慢:王观创调。
②东君:司春之神。古亦称太阳为东君。
③小双鸾:鞋面所绣之双鸾图案。
④则个:表示动作进行时之语助词,近于“着”或“者”。全句意思相当于“有时晴,有时阴”。
⑤饾饤(dòu dìng):堆砌词藻。此处亦作堆砌解,含幽默语气。
⑥镂花:一作“撩花”。
⑦吴绫:吴地所产绫罗丝绸。



【赏析】

  这首词咏踏青,以工丽、尖新的笔触,从春日里天气的变化和姑娘们的踏青活动两方面入手来描绘春景,将两者和谐地组合成一幅风流楚楚、生意盎然的春景图。

  起首两句打破了一般词中写春景的套路,另辟蹊径,写出了初春时节人们不大注意的自然景物的变化:雨变成酥,冰化为水。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有“天街小雨润如酥”之句,“如酥”正是早春之雨的特色,这里深入一步说“调雨为酥”,与“催冰做水”一起,突出春神主持造化的本领,把大自然的运行,用“东君分付”四字加以形象化。有了春水的滋润,大地将勃发出无限生机,百花争妍的日子定会来到。浓郁的春意,尽括在这三句之中,可以说是对“东君”的赞歌。这三句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前两句乃由后一句生发而出,在意思的顺序上,当是第三句在前,前两句在后,词人把它们倒置过来,先画龙而后点睛,更有摇曳生姿之妙。三句之后,接下去是“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这个疑问句式表明已到残寒尽退、到轻暖的时候。这是何人主使的呢?当然仍是“东君”。这个疑问句式,既是为了铺叙的跌宕生姿,也是为了使人们对春天的到来,应向造福于人的“东君”表示深深的敬意。“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写趁着轻暖的天气,姑娘们结伴而行,野外踏青。“平头鞋子小双鸾”正是词人别具匠心的地方,此处先把它提出来作为下文的伏笔。“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化用王维《汉江临眺》诗中的名句,用来写踏青的姑娘们在野外所看到的迷迷蒙蒙的秀色。这样,不仅写出了阳春烟景,且可从“望中”二字体会到姑娘们愉悦的心情。

  过片三句运用口语,生动地描绘出天气的变化,活泼而有意趣。贺裳在他所作的《皱水轩词筌》里说:“险丽,贵矣,须泯其镂划之痕乃佳。如蒋捷‘灯摇缥晕茸窗冷’,可谓工矣,觉斧痕犹在。如王通叟春游曰:‘晴则个,阴则个’云云,则痕迹都无,真犹石尉香尘,汉皇掌上也。两‘个’字尤弄姿无限。”贺氏提出了两个“个”字用得妙,颇有见地。而“饾饤”一词则用得更具神采,有了这个词,前两个“个”字的“弄姿”才显示出来。天气的阴晴无常,使得踏青的姑娘们的情绪起了变化,她们要赶快一揽春景之胜:“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写出了她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与行动,“镂”、“拨”两字用得很工,仿佛可以听到她们清脆的笑声,看到她们轻盈的体态。她们只顾忘情地欢笑,“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里,浊浆溅涴了她们的罗袜,而前面写的“小双鸾”更是沾满污泥。无限珍惜的心情使她们笑容顿敛,双眉紧锁,“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眉山”典出《西京杂记》谓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踏青姑娘们的蛾眉,本来是淡淡的,但眉头一皱,黛色集聚,好像大地上所有的翠绿全被灵巧的东风吹在上边。词人捕捉住踏青的姑娘们一瞬间的感情变化,用幽默、风趣的夸张手法,写出了她们有点尴尬的神情。

  此词一反寻常春景词的套路,绕开和风煦日、庞柳娇花之类的意象,另辟蹊径,巧丽造境,在同类作品中别开生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者介绍】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官至翰林学士净土。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对王安石等变法不满,认为王观属于王安石门生,就以《清平乐》亵渎了宋神宗为名,第二天便将王观罢职。王观于是自号“逐客”,从此以一介平民生活。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王观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王观的词集取名《冠柳集》,表示高出柳永之意,后失传。词作特点 王观词内容单薄,境界狭小,不出传统格调,但构思新颖,造语佻丽,艺术上有他的特色。他的词集取名《冠柳集》,表示高出柳永之意。其词虽不能说凌驾于柳永之上,却也有所独创。如〔天香〕把“穷冬”写得欢腾热烈,〔庆清朝慢〕描绘早春物候及青年女子的踏青情态,在当时即脍炙人口。又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情思婉转而清丽,特别是上片把江南绿水青山比为女子的“眉眼盈盈”,一变以物喻人的传统方式,十分动人。王灼说:“王逐客才豪,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碧鸡漫志》卷二)有理有据的。



【词牌简介】

  《贺新郎》,词牌名之一。王观创调。一作《庆清朝》。双调九十七字,平韵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矾,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意境宽阔,是豪放词风代表作。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造成宽阔邈远的抒情空间。然后联想自己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感慨万端。全词的气氛是开朗、豪迈的,虽然露了一种低沉、消极的情绪,但不是主要的。全词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1)东去,浪淘(2)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3)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崩云)(4),惊涛拍(裂)岸,卷起千堆雪(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6),小乔(7)初嫁了(liǎo),雄姿英(yīng)发(8)。羽扇纶(guān)巾(9),谈笑间,樯橹(10)灰飞烟灭。故国(11)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2)。人生(13)如梦,一尊还酹(lèi)(14)江月。



【注释】

  (1)大江:长江。(古时“江”特指长江,“河”指黄河)。为古今异意。

  (2)淘:冲洗,冲刷。

  (3)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4)人道是:人们传说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 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

  (5)雪:比喻浪花。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6)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7)小乔:乔玄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guān)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记得上此课时,老师也曾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编者的喜好以及个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的对错,这两个词用于此处皆对,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用,不过考试时最好根据课本。鄙人认为,有争论的东西出在考试卷上需要慎重。现在人教是用“樯橹”。)(苏教版作“强虏”)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指假战场黄州。

  (12)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lèi):(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翻译】

  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讲解】

  题中的赤壁,是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长江北岸的一段红色山崖。“怀古”,是古人写诗词常常采用的一个题目。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咏历史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首词就是苏轼游览黄州赤壁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有所感触而写。其实,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吴三国争雄,吴国名将周瑜联合刘备,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是另一个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这里词人借怀古以抒怀抱,不一定拘泥于地点的确凿。
  怀古的重要一环,是怎样把今和古联系起来。苏轼望着波祷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古以来那些才华出众的人物都已随同时间流逝而消失,犹如被源源而来的浪涛从历史上冲洗掉了一样。于是,他用“浪淘尽”三个字,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大江即长江。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声韵的要求外,也显得更有气魄。“千古”,指久远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来的战争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旧的。“垒[lěi]”,指营盘。“人道是”,据说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这三句词说,在那古代营盘西边,据说,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当时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乱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吓人的大浪头,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象无数堆耀眼的白雪。面对着这雄伟的景象,难怪作者要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战,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往事,用“遥想”两个字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过去。“公瑾[jǐn]”,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着戎装,手摇羽毛扇,头戴着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纶[guān]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樯[qiáng]”,帆船上的桅杆。这里用“樯橹”代表曹军的战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神态。“谈笑间”,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就再现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寥寥几笔,显示了作者艺术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对比之下,四十七岁的苏轼深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象他这样,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那三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华发)吧!自嘲之余,一种看破红尘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爵[lèi]”,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构成了豪放的基调。原载:《唐宋词选讲》作者:陆永品



【赏析】

  众所周知,《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但它究竟豪放在哪里,似还须详加探讨。

  首先是思想感情的豪放,这是豪放词的灵魂。而感情的豪放必定以充实的思想内容为基础,否则就只剩下一堆空洞的豪放语,那是“伪豪放”。感情充实与否,关键在于有没有自我真情的抒发。东坡的这首豪放词正得力于此。上阕至下阕的前半部分以赤壁为背景,抒发了对祖国悠久历史与壮美江山的崇敬之心,并由衷赞美了它们所哺育的、以周瑜为代表的英雄人物,感情激昂饱满,酣畅淋漓。接下来突然转到对自己老大无成的感慨,而这正是东坡被贬黄州后内心的真实写照。这种巨大的感情落差,不但没有减弱豪放词的色彩,反而大大增加了它的力度。须知大豪放之人,往往经历过大悲伤的磨难,一路春风得意、平步青云的人是很难陶冶出真正的豪放情怀。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对周瑜和自己形象刻画所用的笔墨极其得当。对周瑜不惮其详,用词评家的术语,“雄姿英发”是谓“点”——对周瑜的形象作了最生动的概括。“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是谓“染”——从不同方面铺陈他如何雄姿英发。对自己不惮其略,一句“早生华发”将自己的感慨尽包其中。尤其值得辩驳的是最后两句。有人说这首词前面都很豪放,只是最后太消极了,有败笔之嫌。这真是天大的误解。理解“酹江月”的行动要和开头对“大江东去”的凭吊相结合。东坡的意思是说,虽然周瑜不愧是英雄,但他在历史上也是短暂的,也不能逃脱被“浪淘尽”的命运。那么什么才是不朽的呢?看来只有那永恒的江月了,所以我这杯酒还是祭奠它吧。这是在大悲哀之后的大超脱、大旷达,绝不能仅因出现“人间如梦”,就片面地说这是消极。总的来说,全词的感情曲线经历了“赞美”、“悲伤”、“超脱”三个阶段,而且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其次是时空观的豪放。诗人要有敏锐的思致,重要的表现就是要有超出常人的时空观,亦即能突破自然时空的限制而进入更广阔的心理时空。正如《文心雕龙·神思》所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而此词最能体现豪放时空观的是第一大句:“大江东去”——豪放之空间观也;“千古风流人物”——豪放之时间观也。而最妙的是“浪淘尽”三个字。“浪”尚属空间范畴,但“淘尽”的则是属于时间范畴的千古人物,这样就紧紧地把空间与时间结合在一起,真是神来之笔。难怪它能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成为最能抒发作者情感的代表句。在豪放的时空观的基础上,该词的写景力度也得到极大的提升。“乱石”三句写景,有生动的形状,如“乱”、“千堆”;有出神入化的势态,如“穿”、“惊”、“拍”、“卷”,甚至暗含了巨大的声响和鲜明的颜色,如从“惊”和“拍”二字上,我们仿佛听到轰隆隆的巨响,从“雪”字上我们仿佛看到了耀目的光彩。总之,笔笔都有强大的震撼力。

  最后是音律的豪放。对此词评家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词别是一家”的“本色派”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苏轼的一些词作“虽工,而不入腔处,正以不能唱耳”(彭乘《墨客挥犀》),“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师道《后山诗话》)但东坡并非真的是“棒槌”,只是“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之前苏轼曾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并有一段自我评价:“虽无柳七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与鲜于子骏书》)从这“呵呵”一笑的调侃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苏轼对这种有意拗折的风格是多么自负。这次他又故意选用了原本用来描写婀娜美女的词牌《念奴娇》,来描写具有天风海雨般气势的赤壁怀古词,再次体现了“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晁补之语)的豪放本色。这首词在具体行文中不避讳某些字的重复,如“江”和“人”都出现了三次,“国”、“故”、“如”、“千”都出现了两次。在句子的安排上也与通常的曲拍多有不合,如“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和“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按惯例当以四、五的句式为宜,但苏轼都断为五、四的句式,这样唱起来难免给人以拗折之感,但苏轼却敢于变着调地这样唱,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词坛佳话:“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俞文豹《吹剑续录》)在东坡绝倒的时候,我们仿佛听到他“呵呵”地笑道:“子真知我者也!”

  (作者 赵仁珪 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



【拓展阅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年新考论

  作者:杨松冀


  内容提要 学术界一般依从南宋傅藻的观点,认为此词为苏轼元丰五年七月游赤壁后继《前赤壁赋》而作。比较《念奴娇》词和《前赤壁赋》描写的情境,二作当不可能因同一次赤壁之游而作;词中对英雄人物的热烈歌颂和“人间如梦”的人生悲慨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突,此种强烈情绪必因一非常事件之触发。考北宋史实,元丰四年十一月宋师“灵州溃败”,可能这正是本词创作的原因。因苏轼得到宋师失败消息当在该年十二月中下旬,故本词亦当作于是时。另本词的词牌、词题、词句以及形象的塑造和谋篇布局中都暗藏玄机,这些都为元丰四年说之有力证据。
关键词 创作时间 创作原因 黄州 元丰四年 大雪 灵州溃败

  众所周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我国豪放词的奠基之作,自其问世以来,虽然有人非议其豪放不合律之瑕疵,但其“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的逸怀浩气,其对后来辛派词人豪放词风的形成以及对元明清后代词人的积极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然而,自此词问世900多年来,学者们几乎众口一词,都认为此词是苏轼游赤壁之后的怀古之作,元丰五年苏轼“三咏赤壁”也几乎成了不易之论。笔者在研读苏轼生平经历及其作品时,对上述的关于苏轼这首著名词作的创作原因和创作时间的传统观点产生了怀疑,因为迄今为止都还没有发现任何史料证据可证明上述之观点。不言而喻,搞清楚该词的具体创作时间,对于确定词的主题思想以及了解诗人当时的思想状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故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引玉之砖,恳请方家指正。


  一
  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创作的具体时间,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元丰五年七月说。此说出于宋人傅藻,其在《东坡纪年錄》中云:“元丰五年壬戌先生四十七岁,(七月)既望,泛舟于赤壁之下,作《赤壁赋》,又怀古,作《念奴娇》。”[1]1755此说已经被苏词研究专家们普遍认可,如朱祖谋《东坡乐府》、唐圭璋《全宋词》、龙榆生《东坡乐府笺》、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孔凡礼《苏轼年谱》、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等皆依此说。显然,这是学术界最为流行的说法。
  元丰四年十月说。主此说者为清代著名的苏轼研究专家王文诰,其《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二十一云:“(元丰四年辛酉十月)赤壁怀古作《念奴娇》词。”[2]584王文诰没有说到自己的编年依据,其说亦鲜有依从者,但其说却最为接近真相。
  元丰五年四月说。王水照先生《苏轼传》中曾有此说,见该书第七章“三咏赤壁成绝唱”。[3]295
  元丰五年八月说。持此说者有朱靖华[4]734、饶学刚[5]84先生等。
  以上诸说有两个共同点:其一,都认为此词是苏轼游赤壁后怀古而作;其二,都只提出观点,并无具体之证据。笔者以为,没有确凿之证据,武断地下结论,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况且,仅仅凭借词题“赤壁怀古”和词之内容,就断定此词一定是诗人游赤壁后所作,也是不充分的。在此,我们只讨论最流行的第一种观点。
  请看傅藻的说法:“元丰五年壬戌先生四十七岁,(七月)既望,泛舟于赤壁之下,作《赤壁赋》,又怀古,作《念奴娇》。”傅的这段话表明了两点:第一,《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是因同一次游赤壁之后所作,且后者是继前者而作;第二,二篇作品同作于这年七月,写作时间当不会相隔几天。
  首先,把《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置于《前赤壁赋》后不妥。
  比较二作可知,一写夜晚的景象:月白风清,江平浪静,这是一个静谧安宁而又舒适的夜晚!时间地点交代得非常清楚,它很明显是苏轼回家后回忆游览时的情景而作。一写白天的景象:乱石峥嵘,雪浪滔天,一副惊心动魄的长江风浪图。从二作的意境来看,前者是清旷洒脱,后者是慷慨豪放;从二作的记叙方式来看,《前赤壁赋》是追记七月十六晚上游赤壁时的情景及经过,而《念奴娇》词则是先从眼前的大江写起,再转到西边的赤壁,明显是即景抒怀。无论从所写景象、两作所表现的意境情感以及写作角度来看,二者相差都太大,因此二作决不是因同一次赤壁之游而作,傅藻把二作系于同事同时,显然是不妥的,故其“元丰五年七月之说”亦是不可靠的。
  其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也不一定是游赤壁后之所作。
  苏轼贬居黄州四年又二月,先寓居城东南之定惠院,后迁居城南之临皋亭,元丰五年十月后迁居东坡之雪堂。据苏轼《记赤壁》文云:“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断崖壁立,江水深碧……遇风浪静,辄乘小舟至其下。”[6]2255临皋亭至传说中的赤壁大战遗址城西之赤壁矶不过数里,只要愿意,诗人可日日游赤壁。又据其《秦太虚题名记》一文记载,早在元丰三年八月,“时去中秋不十日,……独与儿子迈棹小舟至赤壁。”而据饶学刚先生《东坡先生游踪考》一文考证,苏轼谪黄期间,游赤壁有案可查者就有十次。[7]81-87苏轼自己也说“遇风浪静,辄乘小舟至其下。”可见苏轼游赤壁是很频繁的。而到元丰五年七月,苏轼游赤壁有案可查者即已有三次,但为什么苏轼偏偏在元丰五年七月游赤壁之后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呢?虽然传说中的古代赤壁大战遗址就在诗人居所之西边不远处,但古人作怀古诗词并非一定要亲临古迹一游之后才能作,故《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为游赤壁后所作的观点也是欠说服力。


  二
  那么这首词到底作于何时,作者又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此词呢?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虽然自其问世以来就争议不断,但如下几点应是众所公认的:第一,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意象恢宏的豪放词;第二,这是一首情感强烈激昂慷慨之作;第三,这是一首对三国英雄人物周瑜的激情赞歌;第四,此词乃作于临皋亭家中,观察点也应是临皋亭而非赤壁。而这几点恰恰是本文的关键所在。笔者以为研究者在研读这首词时,似乎忽视了对这样几个问题的思考:其一,在全部苏词中此词是独一无二之作(在现存的全部苏词中只有两首“念奴娇”词,另一首是《念奴娇·中秋》,而如此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却唯有此篇),这是为什么?其二,九百多年以来,众口一词评定其为豪放之作,但苏轼贬黄期间始终处于一种忧谗畏讥潜心内省的精神状态下,为何突发此豪放情怀作此等惊世骇俗之作?其三,作者塑造周瑜英雄形象目的何在?难道就仅为反衬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吗?其四、当时的苏轼寓居之地黄州临皋亭,距西边赤壁矶不过数里,诗人只需在家凭窗远眺,即可随时观赏到赤壁之景,他不一定非要游赤壁之后才能创作“赤壁怀古”词。故我认为苏轼在贬居黄州时的那种潜心内省、忧谗畏讥的心态下,突然创作此等大气磅礴情感强烈的豪放词,一定是有重大事件的刺激,决不仅仅是因为游历了日日可游之赤壁之后就能创作出来的,正所谓赤壁日日可游但《大江东去》词绝非随时可作!故苏轼创作此词必有更为深层的原因。为了解开上面的疑团,我们先还是来了解苏轼贬黄期间的思想实践。
  首先,忧谗畏讥修身养性的独善思想和“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的兼济思想并存。
  苏轼因诗贾祸,“乌台诗案”使苏轼由一个大州太守顷刻间变成阶下囚徒,期间性命几乎不保,出狱后贬谪黄州,于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黄,元丰七年四月离黄,在黄州共历四年又两月。苏轼贬居黄州期间,不得不深刻反思。他于元丰七年四月离黄州前所作的《黄州安国寺记》,清楚地表明了他这期间的反思,诗人“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意图“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乃至想“洗心归佛祖”,然经近五年的潜心内省,却始终“求罪垢之所由生而不可得”。从苏轼黄州时的实践来看,其“所以自新之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时时小心,处处留意,尽量少作文字,绝不给“好事君子,便加粉饰”把柄。在黄期间,苏轼曾多次婉言谢绝为人作文字。他自己所作的诗文书信,亦深恐为人传抄而多次于与友人的书信中叮嘱“乞不示人”,不要“轻以示人”、要“深藏之不出”,甚至“看讫,便火之”。更有甚者,元丰五年,诗人的好友杜道源病卒,苏轼曾致信其子杜孟坚,表达了自己不能亲往祭奠的歉意,贺生吊死,乃人伦之至重也,而诗人竟“恐畏万端”、“无缘往吊”,这已经是居黄的第三年了,足见其谨慎小心忧谗畏讥之程度。第二,修身养性,或学佛参禅或养气服丹。诗人一方面“焚香默坐”,“唯佛经以遣日”(《与章子厚参政书》),另一方面又“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答秦太虚书》)并服用丹砂、还曾“借得天庆观道堂三间,自冬至日起,斋居四十九日”[8]1233,真是虔诚向佛潜心修炼,不惟见诸语言文字而且付诸实践行动了。第三,研读经书,著书立说。据苏轼与友人信中自述,“某闲废无所用心,专治经书。一二年间,欲了却《〈论语〉说》、《〈书〉传》和《〈易〉传》。”“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于《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遂因先子之学,作《易传》九卷,又自以意作《论语说》五卷。”(《黄州上文璐公书》)。第四,求田问舍,躬耕垄亩。苏轼不但垦东坡,建雪堂、筑南堂而且还多次想在黄州买田,苏轼这样做,表明他已经做好了“永为齐安民”的准备,同时亦有向政敌表明自己“问舍求田、已无大志”的心理。第五,优游山水,江海寄余生。苏轼贬居黄州期间,除参佛修炼研读经书外,还游览了黄州及其附近的许多名胜古迹,如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武昌对面的西山、麻城的岐亭以及女王城、沙湖等,足迹几乎遍及周边各县。
  其实,诗人内心于世事民情,并没有真的“百事灰心”(《与杨元素书》第二简),诗人元丰六年与好友李公择的信中云“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好一句“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这绝不只是说说而已,苏轼也是这么做的。如他在贬黄州自身都前途未卜衣食无着的情况下,仍然记挂着他曾经答应的为普通百姓程裴请功的事。元丰三年十月,苏轼在与好友王定国信中云:“杜子美在困穷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仆虽不肖,亦庶几仿佛于此也。”以诗圣杜甫“一饮一食,未尝忘君”的精神与因自己而遭贬谪的好友共勉,其于友之义于国之忠,是无愧于“忠义填骨髓”的。元丰三年春,当诗人了解到黄州存在溺杀婴儿的陋俗以后,“闻之酸辛,为食不下”,当即向州守朱寿昌献书,请求禁止这一非人道的风俗;诗人于民之怀,确是无愧于“道理贯心肝”的。
  诗人一方面忧谗畏讥、“收召魂魄”“深自省察”,“身耕妻蚕,聊以卒岁”;另一方面又“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这种矛盾的思想贯串于诗人整个黄州期间,其实这正是儒家“穷则独善,达则兼济”思想的表现,苏轼在自己远贬江湖之时仍能不忘“兼济”和“尊主泽民”,这种对现实的执着和超越正是苏轼的伟大之处。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故一旦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时,诗人定会密切关注并形诸于文字。考北宋史实,正是在苏轼贬居黄州的元丰四年,宋朝确实发生了重大事件,那就是宋朝征讨西夏的战争。
  其次,元丰四年北宋对西夏战争的失败,或许正是《念奴娇》词创作的原因。
  元丰四年春,西夏主谅祚死,幼主秉常继位,梁太后擅权。同年四月,西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秉常被梁太后囚禁。于是宋朝主战派们纷纷进言,以为“此其上下叛亡之变,正宜乘此之时,大兴王师,以问其罪。”(主战派边将种谔进言)“梁氏夺秉常政而幽之,宜兴师问罪,此千载一时也。”(知庆州俞充疏)[9]宋神宗亦雄心勃勃,认为平定西夏在此一举,于是不顾元老旧臣的反对,于元丰四年“秋七月庚寅,诏李宪五路之师大举伐夏”。
  宋朝悍然发动的这场战争,开始确实取得了一些较大的胜利,但好景不长,由于宋师缺乏统一的指挥,西夏军队又采取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抄绝粮道的正确策略,最后宋军将领高遵裕的部队围攻灵州城十八日不克,反被西夏军引决黄河水贯营,以至全军溃败,将士民夫死伤三十多万,这就是著名的“灵州溃败”。苏轼虽远贬黄州,但对这场战事始终非常关注。对于朝廷的这次大举伐夏,苏轼是持反对态度的。元丰四年八九月间,苏轼代好友滕达道作了《代滕甫论西夏书》,文中提出了“灭国大事也,不可以速”、“吾今急之则合,缓之则相图”、“愿陛下之取西夏,如曹操之取袁氏也”、“愿陛下选用大臣宿将素为贼所畏服者,使兼帅五路,聚重兵境上。外为必讨之势,而实不出境”等主张。战争开始后,苏轼多次致信好友陈季常、滕达道,向他们打听战况。这年的十月,宋师种谔军取得了“无定川大捷”,这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据诗人《闻捷》诗序云:“元丰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谒王文父于江南。坐上,得陈季常书报:是月四日,种谔领兵深入,破杀西夏六万余人,获马五千匹。众喜忭唱乐,各饮一巨觥。”[10]1089听到宋师大捷的喜讯,诗人和朋友们都极为高兴,以至“各饮一巨觥”。接着,诗人还写了《闻捷》《闻洮西捷报》两诗,表达了自己的兴奋之情。我们不妨设想,当对战争满怀希望的诗人骤然听到宋师大败的消息后的情景:极度悲愤的诗人,目睹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联想到战争中被黄河水淹死被冰雪冻死的宋军士兵,联想到战争失败的原因进而想到西边不远处几百年前曾经发生的赤壁大战,想到“谈笑间”就让曹操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的东吴统帅周瑜,这样的联想不是自然而然完全合情合理的吗?诗人心潮起伏夜不能寐,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气呵成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千古绝唱,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那么苏轼会是甚么时候听到这个消息的呢?
  再次,诗人听到“灵州溃败”的消息当在元丰四年冬十二月中下旬,《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亦当作于此时。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一载:
  元丰四年十二月癸丑,朔,诏:“?{遵裕自去月丁酉后未有奏报,不闻军前攻战次第,令邓继宣厚以金帛,募勇士赍书间道走军前,取报及体探,见今措置次第以闻。”仍移文与潘定、刘仅等,亦令选募或差人展转往探,伺及承接文字转递前来。”“乙卯,卢秉言:‘镇戎军熙宁等寨?申:灵州河水围城,官军去城一里累土囊成堤约二丈,灵州城高三丈,尽以毡褁水沃之,大军粮尽,人皆四散,汉蕃兵投灵州者甚众。
  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可知,“去月丁酉”是十一月十五,十二月癸丑是十二月初一,乙卯是初三,可见朝廷都已经半个月没有战争进展的消息了,从卢秉的奏言来看,朝廷这天应该已经知道了宋师失败的消息。黄州距京城开封只有千余里,据常理,京城消息应该十余天即可传到黄州。当初,苏轼自京城赴黄州,途中走走停停,在陈州和岐亭等地共逗留十余日,也一月就赶到黄州。又从上述《闻捷》诗序来看,种谔无定川大捷是在元丰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十月五日皇帝得到捷报,十月二十二日苏轼就收到陈季常报捷信,也就是说消息从京城传到黄州也只17天,自边关战场传到黄州也只经历24天,考虑到坏事往往比好事传得更快更广,且“黄州当江路,过往不绝”,在当时是个水路交通要冲之地,故宋师失败的消息当在十二月中旬至迟到下旬即可达黄州,则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亦当作于是时。


  三
  由于自身的特殊处境和经历,诗人必定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意图。在现存的苏轼诗文及其和亲友的交往文字中,竟然无一字提及此词,这是不得不引人生疑的。笔者在经过反复研读原词后发现词本身暗藏玄机。
  第一,词牌、词题的掩饰。向来有学者诟病此词的不合律,其实对于骤闻败讯而心潮激荡感慨万端的诗人,其时最迫切的是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情达意的工具,好让自己胸中涌起的掀天巨浪尽快平息下来,而一旦找到了这种工具,他是不在乎是否能熟练运用这种工具的,这个工具就是“念奴娇”词牌,苏轼以前还从没有写过此曲。笔者以《苏轼词编年校注》为本,统计了书中全部339首苏轼词(不包括存疑词,其实存疑词中亦无“念奴娇”词牌),这些词中一共用到了75个词牌,而“念奴娇”词牌仅用了两次,且《赤壁怀古》词是苏轼第一次使用这种词牌。据刘尊明、陈欣《论宋词“金曲”〈念奴娇〉》一文考证,《念奴娇》是宋词长调的三大“金曲”之一,共有六百一十八首词作传世;《念奴娇》词调的第一首作品是北宋仁宗时期沈唐的一首明为咏杏花而实写艳情之作;而苏轼的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宋代第二首“念奴娇”词。[11]219“念奴娇”词曲向以声调高亢著称,因此诗人临时选用了这个词调,仓促之间创作此词无非是借之抒怀而已,故词中有几句不符合词律也是必然的。
  关于词题“赤壁怀古”前文已论及,此处借用前人诗句:“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清·黄苏《蓼园词话》)、“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朱日浚《赤壁怀古》)诚然,赤壁怀古之题只不过是诗人借以抒怀而已,词题虽然是赤壁怀古,但这并不能证明诗人一定是为赤壁之游而作。其实,以此为题,亦可掩盖作者作此词的真实原因,也正是这个词题和词作的内容,使后来的读者都拘泥于此而不去深究其“别有用心”。
  第二,词中语词的暗示。词一开头,“大江东去”四字,豁然给我们展现了一副江水奔流的壮阔景象。由于长江整体是由西向东流,故从来就无人去深究其中的奥秘。但如果去实地考察一下黄州赤壁矶之地形,你就会明白,如果是站在赤壁矶上俯瞰长江,你则只能唱“大江南去”,因为此段长江是南北走向的。黄冈的饶学刚先生在其《东坡赤壁游踪考》一文中绘有“东坡赤壁游踪示意图”,(该书第88页)读者只要一看地图或亲临黄州赤壁一游即可明白。当时苏轼所居之临皋亭位于黄州城南的长江岸边,本是古代水路驿站,长江流至此已是正常的东西走向。
  又词句“故垒西边”即西边故垒之意,“故垒”一词亦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其实不管如何理解,其指向都是下句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处强调的是方位问题,讲的是赤壁古战场遗址正好在临皋亭之西北边,这表明了诗人的观察视角从眼前的滚滚东去的长江转到西边不远处的传说中的古战场遗址。这说明了诗人是以临皋亭为观察点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捲起千堆雪。”是又一处关键的暗示句。这三句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虚实相生巧妙至极。诗人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赤壁长江的壮观景象,但这三句又何尝不是诗人心潮起伏情绪激荡不平的生动写照?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事情使一直在“潜心向佛”、“深自内省”几乎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天地境界”的诗人突然有如此强烈的内心动荡和不平静呢?我以为“赤壁怀古”决不是充分的理由,而只有惊闻宋师大败这样的关系国家兴衰命运的大事,才会在已经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乃至死里逃生的诗人心中掀起如此大的波澜。而“捲起千堆雪”,其实亦暗示了创作的时间。通常对这一句的理解是:“千堆雪”乃诗人以夸张的笔法来形容被江水冲荡而激起的“千万朵浪花”。这样的理解当然不错,但人们通常忽视了一点,诗人这里不仅仅是用虚笔,而是虚实结合。因为作者创作此词时,黄州正经历着一场连月大雪,且这场大雪还延续到第二年的春天,诗人的东坡雪堂就作于次年春天的大雪中。考苏轼诗文,可确知元丰四年冬十二月,黄州确实连月大雪。元丰四年十二月作的《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词序亦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其《记梦回文二首》之叙言有:“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之语。其《书雪》文亦云:“黄州今年大雪盈尺,吾方种麦东坡,得此,固我所喜。”另诗人好友孔平仲有《元丰四年十二月大雪》、《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两诗,亦详细描述了黄州大雪的情况。(四库全书本《清江三孔集》)由以上资料可确证,元丰四年冬十二月,黄州连月大雪。此足可证《念奴娇》词中“捲起千堆雪”决不纯是作者的想象,此应该是虚实结合,甚至是实多于虚。
  第三,周瑜形象含深意。在短短的一首百字词作中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绘一个英雄人物,在词作中是绝无仅有的。这既是诗人高超艺术才能的体现,同时亦不排除诗人别有用心。作者不惜笔墨塑造周瑜这个英雄形象用意何在?其实诗人一开篇就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风流人物,都已经被大浪淘尽了,今天已经没有周瑜这样“谈笑间”就能让敌人“灰飞烟灭”的英雄了。诗人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时无英雄”的感叹?只要再详细了解此次宋师西征失败的情况你就不会感到奇怪了。据《宋史纪事本末》“西夏用兵”条记载:
  (元丰四年)秋七月庚寅,诏熙河经制李宪等会陕西、河东五路之师,大举伐夏。……固曰:“然则孰为陛下任此者?”帝曰:“朕已属李宪。”固曰:“伐国大事,而使宦者为之,则士大夫孰肯为用?”帝不悦。他日,固又曰:“今五路进师,而无大帅,就使成功,兵必为乱。”帝谕以无其人。吕公著进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既无其人,曷若已之?”固曰:“公著之言是也。”帝不听,竟命李宪出熙河,种谔出鄜延,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王中正出河东,分道并进。[12]1378
  五路大军,数十万人马大举进军,权当统帅的竟然是宦官出身的李宪,(王中正亦是宦官)其失败的命运则是必然的了。苏轼把宋师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时无英雄”,面对滔滔江水,仰天长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正是诗人反思战争失败原因的结果。诗人于词中不惜笔墨塑造周瑜这个风流儒雅谈笑间即能使“强虏灰飞烟灭”的英雄形象,不正是对北宋“朝中无大将,宦官充统帅”的暗讽吗?近千年以来,人们通常只是把作者塑造周瑜形象意义理解成是为了表现作者自己功业无成华发早生的慨叹上,却从来没有人表达过对苏轼塑造周瑜形象目的的怀疑,显然,如果考虑到宋师大败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考虑到宦官权作大帅这一历史现象,则诗人突发的强烈情感波澜和苦心孤诣塑造周瑜形象的原因就完全合情合理了。
  第四,巧妙构思有玄机。乌台诗案前车之鉴不远,心有余悸的诗人虽然有满腹牢骚,也只能把自己的不满和对战争的反思深深的掩藏起来,这对于才高八斗的诗人来说,是轻而易举之事。请看诗人匠心独运的构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不凡,一开篇就给读者展现了一副壮阔的时空画面,使欣赏者不自觉地沉浸于其深刻的人生哲理之中而忽略了词句中暗含的对现实的讽喻。从“故垒西边”直到“强虏灰飞烟灭”数句,乃紧承前意、借题发挥、借古讽今。以下“故国神游”三句是转,此转最是奇妙,陡然之间,词的情感就从慷慨激昂到低沉哀叹,词的内容就从热烈歌颂古之英雄到幽怨长叹今之衰我,这种转变真是太突然太剧烈了。这本是极为突兀之变化,但被诗人一句“故国神游”总上起下巧妙地化解于无形,此处天衣无缝之转笔正是全词最为紧要之处,也最能体现诗人的煞费苦心。我们只要比较一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辛词与苏词的立意构思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辛弃疾敢于在词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意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虽然仍是借古讽今,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对宋孝宗任用韩侂胄仓促北伐失败的强烈不满,而苏轼只能把这种不满的情绪深深地掩藏起来唯恐人知。试把苏词中“故国神游”数句改为“元丰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西顾。”虽然只改动两字,则“苏东坡之心,路人皆知了”。正是诗人此处生花妙笔的轻灵一转,既使诗人避免了惹火烧身,又把千百年来的读者之思维引入到了诗人预设的轨道上去了;再加之最后两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进一步推发,而使得被引入机彀中的读者皆欣欣然而懵然不觉,现在仍有许多学者在为此词的主题思想争论不休,却很少有人能够超出诗人谪居黄州的小背景,而从时代的大背景上去探究词作的创作起因和诗人塑造周瑜形象的真实意图。苏翁独运之匠心,高明之手段真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文献】
  [1]苏轼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M].成都:巴蜀书社,1985.
  [3]王水照.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4]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7.
  [5][7]饶学刚.苏东坡在黄州[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5.
  [6]孔凡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孔凡礼.三苏年谱[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9]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孔凡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刘扬忠.宋代文学研究年鉴[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
  [12]陈邦瞻.历代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合订本.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现存世的文学著作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最早的成名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年)应试时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最早的一批诗作是嘉祐四年与父亲和弟弟合编的《南行集》中的40多首诗,最早的词则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宋词英译】

Reflections on the Ancient Red Cliff--To the tune of Niannujiao


The Great River flows,

Eastward waves sweeping awa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gallant heroes.

West of the ancient fort, they say, stands

The Red Cliff of the Three-Kingdoms' Duke Zhou.

Rocks pierce the sky, shore-tearing

Waves swirl into piles of snow.

What a glorious sweep of land,

Once a stage for so many a hero!


My thoughts drift to those years when Zhou

Had newly married the beautiful Qiao,

Vigour and valour aglow.

A feather fan and a silken hat,

He masterminded the fire-attack on the foe--

Over a casual chat

To see their fleet perish, blow by blow.

Back from my mental vagrancy in that bygone age,

I must laugh at myself: letting sentiments grow

Into grey hairs, too soon.

But isn't life a dream, after all?

Let me pledge this cup to the River,

To the Moon.



【词牌简介】

  《念奴娇》,词牌名之一。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调名本此。此调有仄二体。《词谱》以苏轼“凭空跳远”词为平仄体正格。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旬四仄韵。此令宜于抒写豪迈感情。东坡赤壁词,句读与各家词微有出入,是变格。另有平韵格,以陈允平词为正体,用者较少。

  《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千秋岁》、《酹江月》、《杏花天》、《赤壁谣》、《壶中天》、《大江西上曲》、《百字令》等十多个名称。



【格律】

  定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或: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变格一】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中平仄平仄(韵)。
  中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仄平平仄(韵)。
  中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平仄(韵)。


  【注】前片第二句九字,有作“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韵)”者,后片二三句有作“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韵)”者,第七、八句有作“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韵)”者。


  【变格二】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江城子·密州出猎》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作者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原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1)江城子:词牌名。密州: 今山东诸城。

(2)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

(3)聊:姑且。发fā)

(4)狂:豪情。

(5)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6)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7)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千骑(ji):形容从骑之多。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8)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射虎的英姿。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9)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

(10)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11)节:兵符,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12)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江城子 密州出猎书画

(13)会挽雕弓如满月:会,会当:将要。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14)满月:圆月。

(15)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翻译】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点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讲解】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当时苏轼知密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38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苏轼在此词写就后数日给他的朋友鲜于子骏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打猎的壮阔场景,表达了词人志在为国杀敌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赏析】

  词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和乐的歌唱文体,因此一首词从音律上讲,具有自己的曲调,即词调。一种词调有一个专用的名称,这个专用的名称叫“词牌”。[江城子]就是词牌。一般来说词的内容5词牌没有直接关系。词除了表明词牌以外,有时作者还要加上一个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内容和表达的主旨。《密州出猎》就是这首词的题目,如果把题目写得长一点,就成了词前的小序,叫作“词序”。词有“序”是从苏拭开始的。词如果按字数来区分,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等。[江城子]全篇70个字,属于中调(在100字以内)。词若分段,又可分成“单调”、“双调”、“三叠”和“四叠”。“双调”分成上下两阙。“阙”,音乐中止的意思。“两阙”,指音乐演奏两遍。所以双调的词就是两段歌词。“阙”,有时又叫“片”。“双调”是词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江城子]词牌在唐代是单调,35个字,到宋代以后演变为双调。

  词和诗显著不同点,是它的句式长短不齐。所以词又“长短句”。 [江城子]的句式:3、5、7言的均有。词和诗一样必须押韵,其韵脚是有固定位置的,不能随便改变。用韵有疏、有密,大致短调的词比较密。上阙、下阙要求在第1、2句,3、5、8句押韵。押韵又有押平、仄韵之分。[江城子]这首词一般押平声韵,但后世也有押仄声韵的。除押韵外,词中每个句子,每句中的每个字,都有平仄音律的规定,那一个字用平声,那一个字用仄声,原则上是不能随便改变的。

  在苏轼词集《东坡乐府集》中,[江城子]共9首,每首下面都有一个题目。这首词的词是《密州出猎》。

  “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宋神宗熙宁7年(1074年9月),苏轼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相当于汉唐时太守)。到熙宁10年(1076)离开,在密州共住3年左右时间。这几年正值密州连年饥荒,久旱不雨。熙宁8年苏轼到密州的第2年的冬天,密州灾情十分严重。苏轼除组织百姓救灾以外,曾到城南二十多里的常山祭天求雨。据说山上有一座神祠,百姓到这里求雨,往往有求必应。这座山常常有德于百姓,所以就称它为“常山”。这次苏轼到常山求雨之事,他曾写过几篇诗文来记载,一是《密州祭常山文》另有两首诗《祭常山回小猎》《和枚之曹会猎铁沟》,据这两首小诗提示,我们知道苏轼在祭常山的归途中和另外一位姓枚的官吏,曾在一个叫“铁沟”的地方打过猎。据查在常山东南有一个蜿蜒15里的冈峦叫黄毛冈,附近有一溪水叫“铁沟”,这次打猎当是《密州出猎》所记之事。

  苏轼是一位具有政治热情,有报国壮志的文学家,从年轻时起,就以才华横溢的才气,勃勃雄心,关心朝政,渴望对国、对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北宋是个内忧外患惨重的朝代,除国内政局动荡外,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北方辽国、西北西夏常犯宋之边境,使北宋统治集团常常惶惶不可终日。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历代的北宋统治者只是消极防御,甚至妥协苟安,致使外族入侵更加猖狂,养虎成患,丧权辱国。在宋神宗一朝,每年要捐赠给西夏大量绢、银、茶叶等财物。就在苏轼写这首词的前几个月,还发生了七百里土地与辽的事件。苏轼面对此情此景,清醒的认识到,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他主张积极备战,争取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并且提出一系列对敌斗争策略。但因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得罪了宋神宗,最后只好请求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他先作杭州通判,后改任密州知州。这对于有志的苏轼来说,实在是不得以而为之。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苏轼虽贬官在外,但他的政治热情并没削减,他是不在其位也谋其政。形势的危机,固守边防的重要,时刻萦绕于他心中,只要一有机会就喷发出来。熙宁8年冬天在常山会猎,正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当苏轼擎鹰、系狗,前呼后拥来到会猎场所,在山冈上纵马驰骋,弯弓射箭,追狐捉兔的时候,长久郁积心头的忧事之心、报国之志,随即触发,尽情喷泄,于是发挥为词。

  这首[江城子]名记出猎之事,实为抒豪情之志,抒发了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愿望。

  他在《祭常山会小猎》诗中说:“青盖前头点皂旗,黄毛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乘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这首诗也是描写出猎的场面,突出了作者自己在猎场身手狡捷的雄姿,尤其诗最后两句用晋朝善用兵的西凉主簿谢艾和手挥羽扇从容退敌的顾云,用这两个人物自匡,抒发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报效国家与人民的心情。他在另一书中记载:意取西凉主簿谢艾氏,艾本书生也,善能用兵,故以此自比,若用拭将不减谢艾也。意思是这首诗用了西凉主簿的典故。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主题与[江城子]词差不多,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首词。


  先看上阕:写知州率领人马行猎平冈。

  “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苏轼自称。熙宁八年,苏轼四十岁,刚到中年自称老夫,因为古代文人喜欢叹老嗟年,是因政治地位的低下,往往会引起年华易逝、老之将至的悲叹,但这句主要意思不在叹老,更在于不服老。“聊”,暂且。“发”,抒发。出猎这是一次得以抒发心情的偶然机会,所以说“聊发”。“少年狂”,少年那样的豪壮之情。“狂”,概括了苏轼的精神状态,意气昂扬,豪迈狂放。年龄虽然老了,但精神犹如少年。所以这句的重心落在“少年狂”三个字上。全句是说,我虽然已是一个老人了,但是偶然还会有少年那样的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呢!

  这开头一句奠定了全篇的昂扬基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却不能施之于疆场,而只能见诸猎场。在“聊发”两个字里面,实际上蕴涵着作者的理想与作者所处身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他那不满的情绪。但他能在百无聊赖的处境中,还焕发着“少年”的英气,难能可贵。一个“狂”字足见报国之情之烈。

  下面我们看这“老夫”的“少年狂”都表现在什么地方?

  首先是行为上的“狂放”。“左牵黄,右擎苍。”“黄、苍”都是色彩。“苍”,青黑色。这里以色彩代替事物。这是古代诗词常见的借代用法。用“黄”代黄狗,用“苍”代苍鹰。这两句是说:我左手牵着狗,右手举着鹰,这是“出猎”题中应有之义,这里写物是为了写人,写出了作者出猎时的雄姿。“牵黄、擎苍”是一种豪迈的举动,它往往和人的快意情绪相联系。据说古代一些著名人物,像李斯在年轻时,就是牵着黄狗,手擎苍鹰;像梁代的张聪出猎时是左手擎鹰,右手牵狗。“左牵黄,右掣苍”这两个短句,节奏轻快,似乎也传达出了苏轼在出猎时一种豪迈快意的心情。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头上戴着锦缎帽,身上披着貂鼠裘,这是苏轼的随从人马,也就是“千骑”的打扮。据说汉代羽林军才有这样的装束,这里用来形容“千骑”,可见出狩猎队伍阵容之整齐、气概之英武。“骑”,名词一人一马叫“骑”。“平冈”,是低矮平坦的山冈。就是《祭常山回小猎》里提到的黄毛冈。因会猎是在黄毛冈上展开,所以叫“千骑卷平冈”。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卷”字来写围猎,既写出了大队人马席卷而来、呼啸而过的声势,又渲染了围猎场面那种紧张热烈的气氛,确有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可见军威之盛。

  以上四句,写犬鹰,写随从,写场面声势,无一句直接写作者自我,但我们会发现,句句都与“老夫狂”相关,实际上作者的自我形象已于这种间接的表现中宛然可见。

  “为报倾城随大守,亲射虎,看孙郎。”前几句写出猎队伍,可以说写足了出猎的声势、气氛。“为报”句是写密州百姓。“为报”,为了答谢。“倾城”,全城意思,指密州全城百姓。“太守”是作者自指,宋代的知州,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密州百姓倾城随观出猎,想一睹太守驰骋猎场的雄姿风采,太守也想一展身手,以答谢百姓的盛情。“亲射虎,看孙郎”,这是倒装句,可理解为“看孙郎,亲射虎”。“孙郎”,即三国时吴主孙权,他在古人眼里是个年轻有为,功业成就的有名人物。孙权射虎的历史事实,见于《三国志·吴书》的孙权传记。据说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孙权在去吴的路上,所骑的马被虎咬伤,孙权用双戟射虎,虎后退,被其随从捕获。这里用孙权的典故正好和出猎之事相吻合,又和首句的“少年狂”相呼应,作者用来自比,恰到好处的表现了诗人出猎时的精神状态。

  以上牵黄擎苍,千骑围猎,百姓随观,还要仿效孙权亲射猛虎,都是“老夫”“少年狂”在行为上的狂放表现。

  下阕写“老夫”在思想上的“狂放”,写宴后“老夫”的豪兴和胆气。

  首句:“酒酣胸胆尚开张”。“胸胆”,指作者的胸襟和气概。“尚”,更加的意思。这句说,痛饮之后,乘兴出猎,所以心胸更加开阔,气概更加豪壮。这句是补写“少年狂”行为之狂。正因有了这句,所以下面的议论,借出猎一吐胸臆,直陈己志,便显得豪气逼人,难以抑制。

  “鬓微霜,又何妨!”这两句说:尽管我的两鬓已经斑白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直抒不服老的壮心,用反问语气更增加了感情的力度。通过出猎小施身手,作者体验到了自己充沛的体力、昂扬的精神。他多么期待朝廷能够理解自己,及时使用自己,使自己获得杀敌报国的机会。这就是不服老的内涵。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也是倒装句式,可还原为“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节”,符节,朝廷的使者,代表皇帝行使权力,故以符节作为凭证。“云中”,是汉代的云中郡,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一带。这里又是用典。用典有明用暗用之分。从明用来理解,则认为这里是用了冯唐的典故。据说冯唐壮年时不得重用,当朝廷起用他时,却已年老力衰了。如从暗用来理解,则这里是用了汉代云中郡太守魏尚的典故。这里又是用典。用典有所谓明用、暗用之分,因而对这两句的解释有两种看法:从明用来理解:认为这是用了冯唐的典故。据说冯唐壮年时得不到重用,当朝廷起用他时,已年老力衰了。从暗用来理解:认为这是用了汉代云中郎魏尚的典故。汉文帝(刘恒)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颇有战功。但他仅仅因为报功时多报了六个杀敌人数,而被削爵处分。经过冯唐的劝谏,文帝方回心转意,命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重新任用他为云中太守,固守汉代边防。冯唐的身世与苏轼不同,而苏轼因得罪神宗(赵顼)而被贬官外放,这个身世倒与魏尚大致相似,所以后面一说为好。作者以魏尚自比,一方面包含着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委屈心情,但主要的还是表现希望朝廷重新信任和重用他的迫切心情。“何日”二字,就充分突出了这种心情的强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是料想之词,应当。“挽”,拉,牵引。挽弓如满月,表示勇武有力。如杜甫有“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的诗句。“西北望”是倒装句,可还原为“望西北”。“西北”是对异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泛称。具体是指北宋时西北、北方的西夏政权。但从这首诗写作地点时间看,熙宁8年7月,苏轼写该词的前几个月,宋朝曾割地700里给辽国。辽在宋的北方,密州又与辽国相比邻。这件事肯定给苏轼很大的刺激。因此这里的“西北”就不仅仅指西夏,而可兼西夏和辽两个国家。“天狼”,是天狼星,古人以这个星主侵掠,喻贪残。屈原《九歌》中《东君》诗中有“举长矢兮射天狼”(我高举着长箭射击天狼)句,这就是“射天狼”的出处。

  这三句中,由“挽”到“望”到“射”,是三个联贯而下的动作,构成一个雕塑感很强的特写镜头,作者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现作者的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这几句所表现出的狂放思想,胸胆开张,鬓霜不顾,一心要“云中”疆场,弯弓射天狼。其行为的狂放,正是为了衬托出思想上的狂放。这里将苏轼的自我形象,他的胸襟、抱负,显露得更加突出鲜明。


  读这首词应重点掌握以下几点:


  一、作者在词里致力于自我形象的塑造,是该词的最显著特点。众所周知,词从晚唐到宋初这个阶段,内容大多是吟唱艳情、离愁、羁思、雅趣,作者自我形象往往是不鲜明的。苏轼词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他冲破了词的传统题材,开始转向反映社会的重大题材,做到了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特别是在词里面要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远大理想、个人胸襟、品行道德等,从而塑造出鲜明而突出的自我形象。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里的中心人物就是作者自己。上阙第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总括了自我形象所独具的精神面貌,表达了作者的豪壮感情,又蕴涵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苦闷。所以这句成为全词的总领。下面用叙述的笔法写鹰、写狗。“左牵黄,右擎苍”。又写随从,就是“锦帽貂裘”。又写打猎的场面与声势,即“千骑卷平冈”。 写鹰、写犬、写随从、写场面声势,表面看来没一句直接写作者自己,但细心读者自然会发现,这几个叙述的角度无不与老夫之行为、思想“狂”有关系,它都是为了表现太守驰骋打猎时那种勃发的豪迈、欢快的情趣。所以这是一种对作者自我形象的间接表现手法。在打猎场面中,中心人物还没出场,就拉满弓,蓄满箭了,中心人物一出场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写的目的主要是为让读者引起对中心人物的注意。写“为报倾城随太守”,写密州百姓倾城随观,是作为陪衬、铺垫来设置的。这也是塑造太守形象的有力的一笔。上阙最后两句,作者才在万众欢闹的场面中心,推出了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亲射虎,看孙郎”,言外之意,就是要看苏轼来打猎。

  下阙是借题发挥,借出猎事件来抒壮烈情怀。“胸胆尚开张”,这句引出下面锋芒毕露的议论。由上阙出猎的场面和高昂的斗志,生发出感想,来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立功边庭的豪情壮志。虽然是议论但并不抽象,它是作者胸意的直接吐露,具有作者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样,这首词自我形象的塑造就从上阙对外在形象的刻画,而转至下阙对内心情志的抒发。作者那样倔犟的刚毅性格,开朗乐观的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杀敌报国的豪情,无不包含在“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样一些慷慨陈词之中了。这首词结束部分又把内心情志,凝聚成外在的形象——挽弓射箭的壮举,用一个勇于抵御外敌的特写,来表现作者对国家、对民族的献身精神。这个爱国志士的形象给我们留下难以抹灭的印象,炽烈的爱国感情,为实现杀敌的理想以及不懈奋斗的壮志,跃然纸上。

  二、这首[江城子]是苏轼词中第一首具有豪放风格的作品。苏轼在《与鲜于子骏简》中曾形容过他豪放词的风格,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品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信中所言“小词”,即此词。“柳七郎”,柳永。苏轼在这里把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来作为对立面,说自己的词自是一家。柳永以前的词,往往供浅斟低唱之需,是绮罗香泽之态,风格是婉约、缠绵的。这首[江城子]却是格调昂扬,音节铿锵是一首典型的豪放词。作者自己所说的“颇壮观也”一句,正是我们要对该词所作的简洁而概括的评价。


  构成该词豪放风格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取决于这首词所表现的题材。该词所表现的再不是那种酒边樽前,男欢女爱的生活场景和绮靡的风情,而是令人精神振奋的冬天出猎的场面,开阔的生活场景,出猎者的形象、雄姿、壮举,这本身就确定了该词具有豪迈、奔放的基调。

  2、这种风格的形成,还取决于该词是以叙述和议论米来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古人云,作词的材料不过是情景两端,注重写客观之景的词人,往往是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一般都是将景物作为抒情的衬托。但苏轼这首词却不然。上阙是叙述,描写了一个出猎的场面;下阙则是议论吐露胸臆,直呈壮志。以议论来入词,当是一般词家所看不惯的,认为这不是词的本色。苏拭在该词中把议论、述志、抒情,熔成一体,将个人的身世感慨、怨愤、希望一概都寄之于词。议论中间,宛然有一个作者自我形象的存在。这种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就同委婉细微、曲折见义的婉约词是大相径庭了,使词呈现出感情外溢、气度开张的特色,自有一种感人的魅力。

  三、这首词体例驰骋挺拔,语言平易浅显,不雕绘,不著色,不单纯追求文字的华丽和工巧。像“左牵黄,右擎苍。”写的多么自然,一个“卷”字又是多么有力。“鬓微霜,又何妨!”简直是置地作金石之声。上阙“亲射狼”的“射”字;下阙“射天狼”的“射”字,又可以看成是词中之“眼”。看来不是经意的,实际上却非常有表现力。这种语言上特色和这首词的词调、规定要多用短句子,节奏要轻快,音节要响亮,这些配合起来,才能收到自然、一气贯注的效果。这不仅有助于作者壮烈情怀的抒发,还造成了豪放词特有的韵律之美。难怪苏轼让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

  四、典故运用贴切、自然。这首词共用了三个典故,前两个用了三国时东吴孙权的典故和汉文帝时魏尚的典故,这两个典故都是用历史人物自比。孙权射虎的典故,说明自己年富力强,壮志犹存;而赦免魏尚的典故,又说明他自己盼望朝廷能加以录用,在反侵略的战争里为国立功。这两个都是为人们所熟悉的熟典,而不是僻典,并不晦涩难懂,自然贴切,切合其事,有助于突出作者的自我形象。“西北望,射天狼。”用了屈原《九歌.东君》中的“举长矢兮射天狼”一句,作者用此来表明自己抵御外敌入侵的决心。该典故用在此与出猎的场景相吻合,与作者此时此地的心境也相合。我们读起来简直看不出是在用典,用典如同口出,不露痕迹。这种符合主题和人物形象塑造的用典,决不是那种堆砌用典、卖弄学问的作者所可以比拟的。

  在这首词之后,苏轼还写了豪放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这些词使苏轼成了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在我国词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鉴赏】

  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qíng 举起]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原载:《唐宋词选讲》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现存世的文学著作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最早的成名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年)应试时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最早的一批诗作是嘉祐四年与父亲和弟弟合编的《南行集》中的40多首诗,最早的词则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宋词英译】

This old man is wild with adolescent bravado,

A leashed brown dog in the left hand,

And an eagle perched on the right.

Fitted out with brocade headgears and fur,

A legion of a thousand horses sweeping over rolling plains.

Get the whole city out in the wake of Gov’nor

To watch him shoot tigers,

A young Sun Lang.


Flushed with wine and chest bared in an expansive mood,

What does it matter

If only a little sideburn frost!

The imperial fiat at Yunzhong,

When would it be dispatched by my Feng Tang?

And I would draw the sculpted bow to a full moon,

With a northwest gaze,

To shoot the Celestial Wolf.



【词牌简介】

  《江城子》,词牌名之一。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晁补之改其名为《江城子》,韩淲调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故又名《村意远》。



【格律】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表示可平可仄,平表示平声,仄表示仄声,韵表示韵脚位置) (本是单三十五字,宋人改为双调。)

  此词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兰陵王·柳阴直|周邦彦|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兰陵王·柳阴直》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自伤别离的词,写作者离去之愁。在此词中,有生活细节、有人物活动,有抒情主体的心理意绪,形成词作较为鲜明的叙事性和戏剧性特色。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原文】

  《兰陵王①·柳阴直②》

  作者: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①本篇又题作“柳”,借咏柳伤别,抒写词人送别友人之际的羁旅愁怀。兰陵王:词调名,首见于周邦彦词。

②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③烟里丝丝弄碧:笼罩在烟气里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它嫩绿的姿色。弄:飘拂

④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是北宋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⑤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行色:指行人出发时的情况。

⑥故国:指故乡。

⑦京华倦客:作者自谓。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⑧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主。

⑨应折柔条过千尺: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过千尺:极言折柳之多。

⑩旧踪迹:指往事。

(11)又:又逢。酒趁哀弦:饮酒时奏着离别的乐曲。趁:逐,追随。哀弦:哀怨的乐声。

(12)离席:饯别的宴会。

(13)梨花榆火催寒食:饯别时正值梨花盛开的寒食时节。唐宋时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故有“榆火”之说。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14)一箭风快:指正当顺风,船驶如箭。半篙波暖:指撑船的竹篙没入水中,时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迢递:遥远。驿:驿站。

(15)望:回头看。人:指送行人。

(16)别浦:送行的水边。萦回:水波回旋。

(17)津堠(hòu)::码头上供撩望歇宿的处所。岑寂:冷清寂寞。

(18)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无极:无边。

(19)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楼台。

(20)月榭:月光下的亭榭。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露桥:沾满露水的桥边。



【翻译】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

  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

  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

  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

  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

  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

  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

  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

  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

  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

  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

  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

  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

  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

  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

  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

  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吆,

  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

  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

  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

  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

  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

  听人吹笛到曲终……

  唉,回忆往事,

  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难以排遣的是那永远的隐痛。



【译文】

  柳树的树荫笔直,轻雾笼罩中,条条柳丝在轻轻飘拂,向人们展示它的青青色彩。在笔直的隋堤上,我们曾数次偶遇,那时,柳丝轻飘洁白的柳絮,显得有情有意,似乎为远游的人儿送行。我登临高处远望故乡,谁又能理解久在京师客子,那种倦鸟思归的心情?长亭路上,一年又一年,此道不知见过多少送行的伤感场面,折下的柳丝已多过千尺。心情略好,便想寻回往日的时光,此时酒宴上奏着伤感的乐曲,灯光照着离别的情形。梨花开放,榆柳生烟,寒食节又将来临。我忧愁似海,风飞如离弦的快箭,竹篙进水才半篙,回头一看已离开出发点很远,转眼间已过了无数的驿站。想起那位佳人,已在遥远的地方,迷途茫茫一片烟云。凄凉寂寞,我心里堆满怨恨。渐渐地,只见水崖曲折萦回,崖边的码头渡口冷冷清清。斜阳映照着春草,望上去无边无际。我思念以前与美人在楼台一起抬头望月,在露桥上听那悦耳的笛音,那情味真是幸福难忘。往事如梦,换今日流下的眼泪,一行又一行,流不尽心思难了。



【赏析】

  此词写于作者最后一次出京时。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词写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回环往复之致,具沉郁顿挫的风格。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写的是作者此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所谓“柳阴直”,极类绘画中的透视画面: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而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烟里丝丝草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象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它们的美,而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柳“拂水飘绵”如送行色。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这个厌倦了京城生活的客子的凄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接着,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而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意思是:想当初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这里的“又”字是说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的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到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这四句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第二叠写乍别之际,第三叠写渐远以后。“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小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自悲伤。

  此词在构思和章法布局上颇具匠心。全词由实入虚,实虚不断转换。开篇景起,由堤上柳引出对往昔送别的回忆和久离京师的身世之感,又由回忆和久客淹留之感折回到目前的离席;由离席再生发开拓出去,预为行者设想别后愁思,又由预为行者设想为归入现实中自己的别后之思;最后,又由现实引发出对昔日相聚时的回忆。未别之时,回忆离别之苦;己别之后,则又回忆相聚时的欢乐,而诗人的久客淹留之感,伤离恨别之情,完全在这种回旋往复的描叙中展示出来。 《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可信,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讲解】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算十分贴切。在我看来,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可信,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谁送行色呢?柳。怎样送行色呢?“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那“寻”字,我看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为什么说“闲”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我们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那么,此时周邦彦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如何接得上?所以我认为这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这里的“又”字告诉我们,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但细细体会,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被误读的《兰陵王·柳》】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是其代表作,因结构细密、风格典雅而为人称道。

  题目是《柳》,故人们有时也将此词归入咏物一类,其实是以柳为起兴,柳者,留也,以柳写离情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意。

  关于这首词的主题,向无争议,因为词中有"拂水飘绵送行色"句,就容易确定"送行"是此词的主题所在,故陈匪石《宋词举》云:"至'送行色'三字,亦一篇之眼,下二叠即由此生也。"陈匪石基本同意周济的说法,他说:"此第二段,说送别时之感想,而不说别后情愫,留下段地步。"意谓第二段不写"别后情愫",是要留给第三段去写,但词的主题是送别。那么周济如何确定此词主题呢?他在《宋四家词选》中说:"客中送客,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以下不辨是情是景,但觉烟霭苍茫。'望'字、'念'字尤幻。"周济以为这首词不是一般的送行,而是客中送客。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意同陈匪石,云:"第二段写送别时情景。"包括文学史在内对此词的阐释基本上没有例外,皆言此词是"送别"或"客中送客"。

  这首词是否在写"送别"或"客中送客",一要据写作背景来考察,二要就词自身提供的信息来分析。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见于南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道君幸李师师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于床下。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櫽栝成《少年游》云:'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道君大怒,坐朝宣谕蔡京……得旨:'周邦彦职事废弛,可日下押出国门。'隔一二日,道君复幸李师师家,不见李师师,问其家,知送周监税。道君方以邦彦出国门为喜,既至,不遇,坐久至更初,李始归,愁眉泪睫,憔悴可掬。道君大怒云:'尔往那里去?'李奏:'臣妾万死,知周邦彦得罪,押出国门,略致一杯相别。不知官家来。'道君问:'曾有词否?'李奏云:'有《兰陵王》词。'今《柳阴直》者是也。道君云:'唱一遍看。'李奏云:'容臣妾奉一杯,歌此词为官家寿。'曲终,道君大喜,复召为大晟乐正,后官至大晟乐府待制。"道君,宋徽宗。这一本事似有传奇色彩,不足为凭。即从此处记载看,此词和《少年游》即事成篇不同,显然不是为李师师而作,但李师师"愁眉泪睫,憔悴可掬",确实是为此词所感动的。

  既然本事无助我们理清此词的主题,那就从作品出发来作分析。第一片"柳阴直……应折柔条过千尺","送行"不是理解词旨的关键,因为"送行"是他人的行为,"谁识"才是理解词旨的关键。"谁识",认识谁呢,即无人相识。"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柳"起,而写自己在旅途中所见,"几番"犹多次,意谓在隋堤上多次见到别人送行。"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这里才开始写自己的身份:"京华倦客"。倦客,客居他乡而厌倦旅途生活者。他此刻因见他人送行,而登楼望故乡,内心痛苦,十分寂寞:"谁识京华倦客。"他人将行尚有人送行,自己却无人送行,能不悲伤。"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年去岁来"和"曾见几番"相应,皆言他人,折柔条而作别者并非是自己,故"应折柔条过千尺"只是设想而已。第一片处处扣"柳",又处处写羁旅离情。"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只是写景,以作铺垫,不过"烟里丝丝弄碧"已含有依依惜别之意,"送行"虽非言己,但已将题意抛出,引出倦客登临。作者慨叹无人相识,而独自登临。"谁识"二字已见其孤独,是了解整篇情绪的关键,因孤独而登临,因孤独而关注"拂水飘绵送行色",而悬想"应折柔条过千尺"。

  第二片"闲寻旧踪迹……望人在天北",写人在途中离别。因上片写自己是无人相识的京华倦客,以至于登临望故乡,这里以"闲寻"承"登临",闲寻者何?"旧踪迹",指人在途中的过往之事。寻找的结果是一无所获。"又"指人在途中的不断重复的动作和事情,那就是"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即又是一场离别,而且是孤独地离去。"离席"者,只是离别之宴席,不必有熟人送行。如某人经过某地,在长亭别馆,饮宴作别此地而又另赴他处,或有人相送,谓之送别;或无人相送,谓之离别。周邦彦属于后者。"梨花榆火催寒食",不仅仅是写时令,还在感叹季节的变换、时光的流逝。但人在路上,身不由己,瞬间又过了数驿,而和思念的人距离更远了,怎不生"愁"。"望人在天北"和第一段"登临望故国"相应,言所想望见之人离自己太远了,故云"在天北"。

  第三片"凄恻……泪暗滴","凄恻"承"愁"而来,"恨堆积"以足其意。"渐别浦"句云斜阳中之景物。"念"和"沉思"都是心理描写,程度不断深化。所念和所思之人就是"人在天北"之人,也是当年"月榭携手"之人。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全词意脉清晰,因见他人送行,自觉孤独(谁识),而登高,此一层;又要再行,愁与"望"之"人"更远,此又一层;最后,思念"携手"之人,如同梦中,悲伤不已,只能"泪暗滴"。抓住"谁识"、"又"、"念"即可理清全词思路,"谁识"是关键语,因为孤独一人,"又"一场离别,而无人送别,故思念当初别情。

  这首词是自伤别离,而非"送别"或"客中送客",沉痛之处正在于客中无人送别。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此词的结构和词中人物关系,也才能体会王国维评周词如"词中老杜",而"沉郁"之思、"顿挫"之变正是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戴伟华)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宋词英译】

A row of willows shades the riverside.


Their long, long swaying twigs have dyed the mist in green.

How many times has the ancient Dyke seen the lovers part while wafting willowdown

and drooping twigs caress the stream along the town!

I come and climb up high to gaze on my homeland with longing eye.

Oh, who could understand why should a weary traveller here stand?

Along the shady way, from year to year, from day to day,

how many branches have been broken to keep memories awoken?


Where are the traces of my bygone days?

Again I drink to doleful lays in parting feast by lantern light,

when pear blossoms announce the season clear and bright.

Oh, slow down, wind speeding my boat like arrow-head;

pole of bamboo half immersed in warm stream!

Oh, post on post is left behind when I turn my head.

My love is lost, still gazing as if lost in a dream.


The farther I'm away, the heavier on my mind my grief will weigh.

Gradually winds the river clear;

deserted is pier on pier.

The setting sun sheds here and there its parting ray.

I will remember long the moonlit bower visited hand in hand with you,

and the flute’s plaintive song heard on the bridge bespangled with dew.

Lost in the past now like a dream,

my tears fall silently in stream.


【词牌简介】

  《兰陵王》,词牌名。取名于北齐兰陵王的故事。北齐文襄帝之长子长恭,封兰陵王,为人勇敢善战,但貌如女子,自觉容貌不能威慑敌将,便雕木面具,临阵蒙上。击败周师于金墉城下。故相传有《兰陵王》大面戏,并有《兰陵王入阵曲》。后人承前代之旧创《兰陵王》词调。又称为《高冠军》。今《越调·兰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拍,或曰遗声也”。《清真集》正入“越调”。毛开《樵隐笔录》:“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一百三十字,分三段。第一段七仄韵,次段五仄韵,末段六仄韵,宜入声韵。三叠,第一段九句,押七仄韵,四十八字;第二段八句,押五仄韵,四十七字;第三段十句,押六仄韵,四十字。共一百三十字,用“越调”。


【格律】

仄仄仄(韵)〔仄〕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韵),平仄9韵)。

平仄仄(韵)。

〔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平仄平仄(韵),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韵)。

  平〕〔仄〕平仄(韵)。平仄(韵)。

  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去)仄仄(韵)。

第二段第五句也可写作仄平平仄仄;第八句也可写作平仄仄平仄。第三段第三句也可以写作仄平仄仄仄;第六句也可写作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第七句也可以写作平仄平仄;第八句也可写作仄仄平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题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这首词的开头一句虽在用李白诗句,而举止超逸,气韵终高一筹。人间天上,连通情感脉络。接着以浪漫瑰伟的想象,集中描写自己与朝廷的微妙关系,突出“去”与“留”的矛盾。下阕实写中秋赏月,写与弟的离别相思之苦,由怨而转入彻语,足见作者不为环境所拘束的豁达品格,“但愿”二字,忧患俱释,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劝勉。



【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丙辰:熙宁九年(1076)

3、达旦:至早晨;到清晨

4、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5、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6、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què),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7、归去:回到天上去。

8、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9、不胜:胜(shèng):承担、承受。经受不住。(古代读shēng,现在一般读shèng)

10、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11、何似:哪里比得上。

1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绮(qǐ)) 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13、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4、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5、但:只。

16、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chán'juān)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赏析】

  王菲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既是取词于苏轼的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王菲极具特色的声线的演唱下,这首词流溢出一股凄婉和苍凉,每一次的聆听都引发了离乡求学的我悠远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两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都有极高成就。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表现出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境界高远笔力遒劲的特点,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也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以能传诵千古,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首先,由于它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其次,它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以月为主线,使情,景,理融会贯通起来,是本篇的又一突出特色。上片开头,由月展开思索,通过连续发问,表现对超脱出世的向往。下片亦由月生情,用月的阴晴圆缺,比赋人间的悲欢离合。全篇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着词人的人生理想,也使得本篇显得境界高远,意味深长,情味厚重。

  第三,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予了苏轼对天下人的一种美好的祝福,表现了他一种宽大的胸怀和气魄。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点评】

  旧时风俗,阴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赏月的日子,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丙辰年,即一○七六年,作者正在密州作地方长官。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苏辙字子由,已和他多年不见了。这首词就是他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词的上片着重写赏月。句句不离赏月,又没有一句正面描写月色,而只从作者对月亮的奇思妙想下笔。这就摆脱了俗套,写出了新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的艺术特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时”,即何时。“把酒”,手持酒怀。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过对青天的询问,把思路引向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明月从什么时候就有了?根据神话传说,月亮是和天上的神仙世界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个神仙世界据说是在数不清的年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于是他自然地联想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宫阙[què]”,宫殿。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楼。这两句是说,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们的历法,今晚属于哪一年的中秋?原来,他的询问,事出有因。“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琼[qióng]”,美玉。“宇”,房檐。“琼楼玉宇”,指神话中的月宫。“不胜[shēng]”,受不住。他打算乘风飞到天上去,又害怕天上的月宫过于寒冷,让人受不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左思右想,欲行又止,便在月光下翩然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自己的舞姿而闪动。这时他陶然自乐,因而想到,飞上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作者通过描写他想上天又终于决定不去的过程,曲折地反映了他由于政治上受到挫折,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最后又决心改变这种态度的思想斗争。
  明月不仅是神话的世界,也是团聚的象征。作者的思想经历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犹豫,终于转向人间。人世的悲欢离合之情,随之涌上了他的心头。我们看到,在词的下片,虽然仍写月亮,但它已经成为一个线索和陪衬,服从于表现对苏辙的怀念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qǐ]户”,是雕花的窗户。作者似乎看到那行空的明月,转过一座座朱红的楼阁,把它的光辉低低地斜射进一个个雕花的窗户,照着难以入睡的人们,引起了他们的愁思。显然,作者正是难以入睡的一个。他注视着象征团圆的明月,勾起了对远方弟弟的想念。“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是他在向月亮抱怨:你对我们不该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吧,为什么偏偏总是在人们分别之时圆呢?这岂不更加深了人们的离愁吗?幸而,他的胸襟是开朗的,他转念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要求只有圆月和欢聚,这样十全十美的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实现的。他只好作退一步的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chánJuān]”,传说是神话中月宫里的仙女嫦娥,这里用来代指月亮。他但愿弟弟和自己都能够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而能共赏皎洁的月色,也就于愿已足了!



【鉴赏】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圍、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教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多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人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原载:《唐宋词鉴赏集》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现存世的文学著作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最早的成名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年)应试时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最早的一批诗作是嘉祐四年与父亲和弟弟合编的《南行集》中的40多首诗,最早的词则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宋词英译】

MOON FESTIVAL

To the tune Sui Diao Ge Tou

(Tune:“Prelude to Water Melody”)


Su Shi (1036-1101 A. D.)


On the Mid-autumn Festival of 1076, I drank with  great joy till dawn and became drunk. I composed this poem while missing my younger brother Ziyou.


How rare the moon shines so bright?

Holding a goblet, I ask the blue sky.

What a joyful air is it tonight,

Amid the heavenly palace on high!

I wish to ride the wind and fly back,

Yet those jade towers and marble courts,

Amid the icy heights would be much too cold.

Instead, I try to dance and swing with my shadow.

Is there anything better than the human world?


Turning around the red pavilions,

Stooping to peer through the latticed windows,

The moon shines over those who can't fall asleep.

There's no reason for her being so hard on men.

Why is she always full when dear ones are apart?

Men know the sorrow of parting and joy of reunion,

The moon is bright or dim, she may wax or wane;

Things have never been perfect since ancient times.

May we enjoy a lasting peaceful life,

And share her splendor across a thousand miles!



【词牌简介】

  《水调歌头》,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念奴娇》、《花犯念奴 》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一段。名称分类:两字 :丁儿 八归 八塞 入塞 九日等;三字:山亭柳 山亭燕 于飞乐 八音谐 九能归 九回肠 一枝春 一落春 一年春 一剪梅 等。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此词前段第五、六句,后段第六、七句,间入两仄韵。按,刘仲芳词,“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叶梦得词,“分付平云千里,包卷骚人遗思”、“却叹从来贤士,如我与公多矣”;辛弃疾词,“好卷垂虹千尺,只放冰壶一色”、“寄语烟波旧侣,闻道蒪鲈正美”;段克己词,“神既来兮庭宇,飒飒西风吹雨”、“风外渊渊箫鼓,醉饱满城黎庶”,正与此同。但叶梦得词“里”、“思”、“士”、“矣”,段克己词“宇”、“雨”、“鼓”、“庶”,前后段同一韵,与此词前后各韵者,又微有别。此外,又有前段第五、六句押仄韵,后段不押者,或有后段第六、七句押仄韵,前段不押者,此则偶合,不复分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也题作《蝶恋花·春景》,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描绘晚春的感怀之作。上阕写暮春自然风光,春去夏来,自然界发生了许多变化。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色彩感和运动感。“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对暮春景色的描述,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下阕写春游途中的见闻和感想: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烦恼。“多情却被无情恼”,寄寓着作者自己的失意。有声有色而又婉媚绰约。



【原文】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作者: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①。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②。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③,多情却被无情恼④。



【注释】

①花褪残红:残花凋谢。褪,脱去,花褪残红即花瓣落尽。白居易《微之宅残牡丹》诗:“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青杏”:未熟的杏子。因颜色青绿,俗称青杏。杏树一般四月萌芽上旬,中旬开花。至五月上旬,杏花凋谢,青杏结于枝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四月八日(农历)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唯州南清风楼最宜夏夏饮,初尝青杏,乍荐樱桃,时得嘉宾,觥酬交错”。“小”:毛本作“子”。

②天涯:指极远的地方。“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③笑渐不闻声渐悄:墙外行人已渐渐听不到墙里荡秋千的女子的笑语欢声了。

④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里的女子。恼:引起烦恼。



【翻译】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

  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春天还会到来的)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点评】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其作于何时,各方莫衷一是,有苏轼密州、黄州、定州、惠州时期等诸多说法,然皆苦无证据明示,故今日已不可详考。作为宋词豪放派先驱的苏轼,一生之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豪放派词作,这容易让人误以为苏词尽皆豪放之作,但从苏词的总体来看,其婉约之作反而是占大多数的,此词便是其一。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讲解】

  在一个晚春的日子里,作者外出途中有一段偶然的遭遇,看到了墙里的秋千,听见了姑娘的笑声。这好象一颗石子投入湖水,在作者的思想深处激起了一轮波澜。他颇有所感,便写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是写景。“花褪残红青杏小”,这头一句就很有特色。宋初词人宋祁有一句很著名的词:“红杏枝头春意闹”,写的是淡红色的杏花盛开在校头,呈现出浓郁的春意。相比之下,苏轼笔下的杏树枝头,已经是春意将尽了。那红色的花瓣(残红)已经从枝头脱落(褪)干净,那将要在夏初长大、黄熟的杏子,现在又青又小。作者没有局限于以花开花落表示春色变化的通常手法,而是抓住杏子初结实的特点,别出心裁地点出了春深的时令。接下去两句,作者把目光转向了广阔的画面:那春天渐渐离去,从南方飞回的燕子又出现在低空,盘旋飞掠了。围绕房舍的小河,也呈现出春天特有的碧绿。燕子、绿水、人家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充满了诗情画意。从“枝上柳绵吹又少”一句,可以看到,作者也没有忽略“柳绵”(柳絮)这个春深的又一个标志。称它“柳绵”,使字面显得新鲜,也为了适应声调的要求。作者避开了飞絮满天的一般写法,从枝头着笔,说柳枝上的柳絮已经被风吹入空中,所剩无几了。“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是说在春天滋生的青草,也带来了春深的信息,直到天边(天涯)没有一处不长满了青草。这里称它作“芳草”,增加了美感。这里暗用屈原《离骚》中“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的句意。既然直到天边,没有一处没有芳草,那又何必怀念家乡呢?这里带有作者自己宽解的意味,从这里正透露出作者在长期飘泊的生活中,不免有思乡之感。如果从“花褪残红”中已经透露了作者珍惜春光的心情,那么到了“柳绵吹又少”,特别是从那个“又”字上,我们进一步听到了作者惜春的心声。直到“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感叹,就把他惋惜春光将逝的感情和长期飘泊的感叹更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作者就这样在上片用四组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晚春的自然风光,又赋予了浓重的感情色彩。

  下片从到处都有芳草引起,即到处都有美好的事物来替自己宽慰。但这些美好的事物正象景色的恼人那样,也不免令人懊恼。“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道”就是道路。在道旁的院墙里,有人在荡秋千。当行人(作者)经过这里,正听到墙里传出阵阵笑声。他听得出,这笑声显然发自荡秋千的女子,而她又该是个“佳人”(漂亮的姑娘)。在古代,青少年女子有在春天荡秋千的风俗,秋千架就搭在院子或花园里。这位行人所碰到的就是这种美好的情景。他深深地为这笑声所吸引,想借这种美好的情景来排遣心头的郁抑。然而,使他扫兴:“笑渐不闻声渐悄。”“悄[qiǎo]”,寂静无声的意思。这时,不仅笑声逐渐听不见(不闻)了,就是墙里佳人发出的荡秋千等等声响也消失了。想来,她已经玩罢秋千回房间里去了吧。而这时的行人呢,却感到“多情却被无情恼”。“恼”是使人懊恼的意思。行人,也就是作者,本来想借美好的事物来排遣郁抑的,这种对墙里佳人的多情,却由于墙里佳人根本看不到墙外行人,因而对墙外行人显得毫无感情,使墙外行人想排遣郁抑的愿望落空,更陷入一种莫名的怅惘之中,这岂不是“多情却被无情恼”了吗!

  这首词从晚春的景色描绘中,从“墙里”“墙外”“多情””无情”这种风趣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从艺术上得到借鉴。原载:《唐宋词选讲》



【赏析】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正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这是人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还有人评价它富有“禅趣”,那阻隔有情与无情沟通的,不仅仅是绿水环绕的围墙,而更是人们的“心墙”。作者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执着人生,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伤之情更浓。睹暮春景色,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辛酸和悲哀。据《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是颇耐人思索的。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现存世的文学著作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最早的成名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年)应试时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最早的一批诗作是嘉祐四年与父亲和弟弟合编的《南行集》中的40多首诗,最早的词则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宋词英译】

Spring Scene (To the Tune of Dielianhua)

By Su Shi


The remaining red of flowers fades,

Young apricots peep green and small.

Swallows flit and fly their way;

Streams run endlessly before th’ doors.

Wind blows willow catkins astray,

Spring lives not elsewhere at all?!


Without the hedge runs a footpath way,

Within, a maiden fair swings in the court.

While I am strolling down the alley,

Her laughers rise from across the wall.

Yet the laughers have soon died away,

The tinkling voice can be heard no more.

O, my wishful fondness has but invited

A trouble of unresponsiveness after all!



【词牌简介】

  《蝶恋花》,词牌名之一,唐教坊曲,以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其词牌始于宋。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等。双调共六十字,为仄韵七绝两首相合而成,特于第二句加两字为冠,而于第三句亦用韵耳。首句与《临江仙》同,次句上四下五,协仄韵,第一、第五字可平。第三句同第一句。末句平起协仄韵,又与《踏莎行》末句同。后阕全同前阕。



【格律】

  《蝶恋花·春景》

  北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墙里秋千墙外道。

  ⊙●⊙○○●▲。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注:○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苏轼|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也题作《西江月·梅花》、《西江月·梅》,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题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下阕通过赞美梅花艳丽多姿、不施粉黛而自然光彩照人来写朝云天生丽质,不敷粉脸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红。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并点明悼亡之旨。全词咏梅,又怀人。咏梅中能注意突出岭南特色,并以绿羽禽来增强作品浪漫色彩。立意超拔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



【原文】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

  作者: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

  1、瘴雾: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2、绿毛么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3、芳丛:丛生的繁花。

  4、幺凤:鸟名,即桐花凤。

  5、涴(wò):沾污,弄脏。

  6、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7、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现存世的文学著作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最早的成名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年)应试时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最早的一批诗作是嘉祐四年与父亲和弟弟合编的《南行集》中的40多首诗,最早的词则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宋词英译】

The Moon over the West River

To the Fairy of Mume Flower


Your bones of jade defy miasmal death;

Your flesh of snow exhales immortal breath.

The sea sprite among flowers often sends to you

A golden-eyed, green-feathered cockatoo.


Powder would spoil your face;

Your lips need no rouge cream.

As high as morning cloud you rise with grace;

With pear flower you won’t share your dream.



【词牌简介】

  《西江月》,词牌名之一,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还有同名歌曲《西江月》。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清季敦煌发现唐琵琶谱,犹存此调,但虚谱无词。兹以柳永词为准。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沈义父《乐府指迷》:“西江月起头押平声韵,第二、第四句就平声切去,押侧声韵,如平韵押‘东’字,侧声须押‘董’字、‘冻’字方可。”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玉骨那愁瘴雾,

  ⊙●⊙○⊙●(句)

  冰肌自有仙风。

  ⊙○⊙●○△(平韵)

  海仙时遣探芳丛,

  ⊙○⊙●●○△(协平韵)

  倒挂绿毛幺凤。

  ⊙●⊙○⊙▲(换协仄韵)

  素面常嫌粉涴,

  ⊙●⊙○⊙●(句)

  洗妆不褪唇红。

  ⊙○⊙●○△(协平韵)

  高情已逐晓云空,

  ⊙○⊙●●○△(协平韵)

  不与梨花同梦。

  ⊙●⊙○⊙▲(换协仄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苏轼|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也题作《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上阕由新建之亭及亭前景象忆及早年在扬州平山堂见到的山光水色。由此及彼展开思路,对先师的怀念,对快哉亭前风景与平山堂前风光相似之观感,还隐隐透露今日词人遭厄运与当年醉翁受挫。下阕写亭前所见长江景观。所以全篇之要旨在下阕。其以“风”为线索,突出浪中“白头翁”形象,“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两句更是突出地刻画了一个不怕风吹浪打出没于浪涛之间的老船工的形象。此词富于联想象征,写景之中抒发心志,气魄宏大而有感染力量。



【原文】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作者: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①。长记平山堂上②,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③,未解庄生天籁④,刚道有雌雄⑤。一点浩然气⑥,千里快哉风。



【注释】

①作:建造。湿青红:湿润的青漆、红漆颜色。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鲜润清新。

②湿青红:谓漆色鲜润。

③平山堂:公元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④欹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⑤醉翁:欧阳修别号。

⑥“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

⑦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⑧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老船夫。

⑨“堪笑”三句: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庄子·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但他认为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大家都可享受。

⑩一点”两句:谓胸中有“浩然之气”,就会感受“快哉此风”。《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修养。

(11)刚道:“硬说”的意思。

(12)浩然气:《孟子·公孙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古人把这浩然之气看作是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名梦得,又字偓佺,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词,可以当作互补互注的姐妹篇来读。



【赏析】

  此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现存世的文学著作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最早的成名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年)应试时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最早的一批诗作是嘉祐四年与父亲和弟弟合编的《南行集》中的40多首诗,最早的词则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词牌简介】

  《水调歌头》,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 》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




 相关阅读: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赏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苏轼|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也题作《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上阕由新建之亭及亭前景象忆及早年在扬州平山堂见到的山光水色。由此及彼展开思路,对先师的怀念,对快哉亭前风景与平山堂前风光相似之观感,还隐隐透露今日词人遭厄运与当年醉翁受挫。下阕写亭前所见长江景观。所以全篇之要旨在下阕。其以“风”为线索,突出浪中“白头翁”形象,“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两句更是突出地刻画了一个不怕风吹浪打出没于浪涛之间的老船工的形象。此词富于联想象征,写景之中抒发心志,气魄宏大而有感染力量。



【原文】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作者: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①。长记平山堂上②,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③,未解庄生天籁④,刚道有雌雄⑤。一点浩然气⑥,千里快哉风。



【注释】

①作:建造。湿青红:湿润的青漆、红漆颜色。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鲜润清新。

②湿青红:谓漆色鲜润。

③平山堂:公元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④欹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⑤醉翁:欧阳修别号。

⑥“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

⑦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⑧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老船夫。

⑨“堪笑”三句: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庄子·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但他认为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大家都可享受。

⑩一点”两句:谓胸中有“浩然之气”,就会感受“快哉此风”。《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修养。

(11)刚道:“硬说”的意思。

(12)浩然气:《孟子·公孙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古人把这浩然之气看作是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名梦得,又字偓佺,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词,可以当作互补互注的姐妹篇来读。



【赏析】

  此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现存世的文学著作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最早的成名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年)应试时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最早的一批诗作是嘉祐四年与父亲和弟弟合编的《南行集》中的40多首诗,最早的词则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词牌简介】

  《水调歌头》,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 》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




 相关阅读: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赏析



【原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合,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鸟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历历可数。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遗留下来的传说和痕迹也足以使一般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妨害性情,那么,到什么地方没有欢乐呢?现在,张君不把役官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心胸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浴,面对着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以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



【简析】

  作者在本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此外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



【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年)中国北宋散文家。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执掌朝政。晚年隐居著述。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辙在古文写作上有自已的主张。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提出了“文气”说,所谓“文者,气之所形”,并论及“养气”之法。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皇帝书》、《六国论》、《三国论》等,皆能以古鉴今,针砭时弊,在革新政事上颇有见地。此外,赋也写得相当出色,如《墨竹赋》,描摹竹子的情态细致逼真,富于诗意。其文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鲜明地体现了苏辙散文的风格。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思想和才力均显逊色。早年诗多写生活琐事,晚年隐居之作,内容反映现实较深刻。如《秋稼》、《南斋竹》等,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著有《栾城集》84卷,《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苏轼|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题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咏物之作。开头一句“似花还似非花”抓住了杨花的特点,接着以“无人惜”的意脉贯下,提起“无情有思”一篇精神。由此开始,将杨花喻为美人,她正在梦中“随风万里”,寻找情郎的游踪。上阕体物,花与人糅合,饱含情愫。下阕就杨花事议论抒情。“不恨”三句,突出伤春幽恨。花已飘落,断无重上枝头之望,最令人伤感。晓雨过后的杨花令人心寒。那流水中化为一池的浮萍,仔佃辨认,不是杨花,分明是离人点点滴滴的眼泪!



【原文】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①》

  作者: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②。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③。萦损柔肠④,困酣娇眼⑤,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⑥,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⑦。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⑧。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①这首词大约是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时所作。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名楶,(jié),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而且依照其先后次序写诗或词。

②从教:任凭。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③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有思(sì):有情思。

④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⑤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⑥“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⑦落红难缀:落花难于再连接上枝头。缀:连接。落红:落花。缀:连结。

⑧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锡荔枝》诗自注:“飞絮(即杨花)落水中,经宿即化为萍。”



【赏析】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苏轼的这首词题为“咏杨花”,而章质夫词则为咏“柳花”,二者看起来相互抵牾,实则不然。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

  杨花虽然以花为名,但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样。它细小无华,既无绚目的色彩,又无醉人的芬芳,实在很难真的被当成花来看待。所以作者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词以摹写杨花的形态开篇,并非直接描写,却非常传神。它写出了杨花的独特物性,同时又不仅限于此,作者仿佛在设身处地体验杨花的命运和际遇。意味深长,空灵飘忽,奠定了全词的风格基调。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落花总会令多愁善感的人们伤感怜惜,可是这同样负着“花”之名的杨花,任凭它怎样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在意。“从”,任。“教”,使。一个“惜”字,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反衬作者独“惜”。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杨花随风飘飞,离开家园,落在路旁。仔细思量,虽说无情,却也有它的情思。

  杨花飘零,本是习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不说“离枝”,而言“抛家”,不仅将其拟人化,更赋予丰富的内心世界。杨花“抛家”远行,看似“无情”;而“傍路”又显出内心沉重、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有思”。

  苏轼信中说作此词的缘由是因为章质夫出任外官,远离家人,自己“闭门愁断,故写其意”。因此写杨花也就是写宦途漂泊的章质夫,写千千万万离家远行的游子。作者一生辗转各地,对此有着真切而深刻的体验。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如果说杨花有思,那么所思为何?应该是和游子一样,思念的是家。对杨花来说,家便是它离开的那棵柳树。作者由杨花引发的联想,因而变为对柳树的想象。你看,那纤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萦”,愁思萦回。“柔肠”,柳枝柔细,故取以为喻。“娇眼”,柳叶初生时,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作者从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的风姿隐喻思妇的神态,可谓想象奇特,咏物而不滞于物。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几句既摄思妇之魂,又传杨花之神。游子远去,思妇怀人不归,常引起恼人春梦。柳树大概也如此吧。在梦中,她追寻千万里,好像寻到了夫婿——那游子一样的杨花,只是刚要相逢,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醒。

  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曰:“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作者化用其意。从表面上看,这几句几乎都是在写人,一个女子的无限幽怨,呼之欲出。但细读之,又不能不说是在写杨柳。随风飞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不正是柳絮飘飞的情景吗?至于黄莺儿,也应该常常栖息在柳梢头。作者落笔轻灵,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抒写杨柳,使之成为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物性耶?人情耶?已经浑然不可分割了。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不必遗憾杨花飞尽,叹只叹西园里百花凋零,难以连缀。作者笔锋一转,由杨花的情态转而为人的惜春伤逝之感。“此花飞尽”,是一花之事;而“落红难缀”,是一春之事。待到杨花飞尽时,正是暮春时节,灿烂春光,不复重来。正如杜甫《曲江》诗云:“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这里照应开篇“似花还似非花”,又一次将它与花,即“落红”作了对比。杨花即使飞尽,仍旧不是伤春者怜惜的对象。“不恨”,是承上片“非花”、“无人惜”而言。其实,这是曲笔传情。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前面既然已经写到“杨花飞尽”,这首咏物词到这里似乎难以为继了。但作者别开生面,将词意拓展到又一境界。清晨一场风雨过后,杨花已不见了踪影。它在哪里呢?已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

  “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但作为文学特别是作为抒情诗词,倒也无须拘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此时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尘土”,是说落花飘零;“流水”,则指杨花落水。总之,春色已尽。由惜杨花,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

  “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又高度夸张的写法。苏轼曾多次使用,如《临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等。在苏轼之前,已有人这样写。如唐代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宋初词人叶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花;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伤心的眼泪。唐人诗曰:“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作者化用其意。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蕴意回味无穷。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赞之“煞拍画龙点睛”。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现存世的文学著作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最早的成名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年)应试时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最早的一批诗作是嘉祐四年与父亲和弟弟合编的《南行集》中的40多首诗,最早的词则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宋词英译】

Water Dragon Chant


They seem to be but are not flowers;

None pity them when they fall down in showers.

Forsaking leafy home,

By the roadside they roam.

I think they’re fickle, but they’ve sorrow deep.

Their grief-o’erladen bowels tender

Like willow branches slender;

Their leaves like wistful eyes near shut with sleep,

About to open, yet soon closed again.

They dream of drifting with the wind for long,

Long miles to find their men,

But are aroused by orioles’ song.


Grieve not for willow catkins flown away,

But that in western garden fallen petals red

Can’t be restored. When dawns the day

And rain is o’er, we cannot find their traces

But in a pond with duckweeds overspread.

Of Spring’s three Graces,

Two have gone with the roadside dust

And one with waves. But if you just

Take a close look, then you will never

Find willow down but tears of those who part,

Which drop by drop

Fall without stop.



【词牌简介】

  《水龙吟》,词牌名之一。《水龙吟》出自李白诗句“笛奏龙吟水”。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

  此调句读各家不同,《词谱》分立二谱。

  起句七字、第二句六字的以苏轼词为正格。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上下片第九句都用一字豆。

  起句六字、第二句七字者,以秦观词为正格,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后结作九字一句,四字一句。

  此调气势雄浑,宜用以抒写激奋情思。



【格律】

  定格: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句或韵),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注:“()”表示这里面的字可平可仄。“”表示为韵脚。


  变格:

  中平平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

  中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北宋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这首词就是他在黄冈时被迫过隐逸生活的自我写照,在表现失意心境和形象刻画方面,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原文】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作者: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树林茂密,遮蔽了山的明媚)

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④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点评】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在黄州。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阙写景。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充满了诗情画意。

  下阙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讲解】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作品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着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诗词里也是不多见的。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迥然不同。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浣溪沙》)那是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词人为何会描写出此等景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当时写的词作,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后来,他受到打击,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所以心情苦闷,精神不振。这就无怪乎他的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

  三、四两句,含义更深邃。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红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别的原因,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有心流连这里的景致。他虽然描绘出白鸟翻空,红荷照水的画面,但这和他倾心欣赏杭州西湖那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透过这样一幅画面,读者能够隐隐约约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绘,作了生动的说明。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但他表现的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是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的神态?是表现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还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读者仔细玩味,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犹言“多承”。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从词中写翠竹丛生、鸣蝉四起、红蕖照水、雨后天凉等来分析,可以判断,它是写于夏末秋初之际。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现存世的文学著作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最早的成名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年)应试时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最早的一批诗作是嘉祐四年与父亲和弟弟合编的《南行集》中的40多首诗,最早的词则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宋词英译】

Through forest breaks appear hills and

Bamboo-screened wall;

Cicadas shrill o'er withered grass near a pool small.

White birds are seen now and then looping in the air;

Pink lotus blooms on lakeside exude fragrance spare.


Beyond the cots,

Near ancient town,

Cane in hand, I stroll round while the sun's slanting down.

Thanks to the welcome rain which fell when night was deep,

Now in my floating life one more fresh day I reap.



【词牌简介】

  《鹧鸪天》,词牌名之一。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此调很象两首七绝相并而成,唯后阕换头处稍变。双调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上阕第三四句、下阕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对仗,不可不知。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林断山明竹隐墙,

  ⊙●○○●●△(平韵)

  乱蝉衰草小池塘。

  ⊙○⊙●●○△(协平韵)

  翻空白鸟时时见,

  ⊙○⊙●○○●(句)

  照水红蕖细细香。

  ⊙●○○●●△(协平韵)

  村舍外,

  ○●●(句)

  古城旁,

  ●○△(协平韵)

  杖藜徐步转斜阳。

  ⊙○⊙●●○△(协平韵)

  殷勤昨夜三更雨,

  ⊙○⊙●○○●(句)

  又得浮生一日凉。

  ⊙●○○●●△(协平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词三百首·第二卷】

清平乐·金风细细|晏殊|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清平乐·金风细细》由晏殊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写初秋时节的哀愁。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抒情主体的情绪体验。结构紧凑,布局天成。一系列色彩词的运用,色彩斑斓,透露词人对其中许多颜色将在秋风中暗淡、消失而表现出内心的伤感。另外,客观地表现初秋之物象,主观情感含而不露,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品味出含蓄的愁绪。


【原文】

  清平乐·金风细细

  作者:晏殊

  金风细细①,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②,斜阳却照栏杆。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③。

【注释】

①金风:秋风。
②紫薇朱槿:花名。紫薇:落叶小乔木,花红紫或白,夏日开,秋天凋,故又名“百日红”。朱槿:红色木槿,落叶小灌木,夏秋之交开花,朝开暮落。又名扶桑。
③银屏:银饰屏风。

【赏析】

  此词与作者的《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都突出反映了晏殊词的闲雅风格和富贵气象。作者以精细的笔触,描写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木槿、斜阳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通过主人公精致的小轩窗下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了一种冷清索寞的意境,这一意境中抒发了词人淡淡的忧伤。

  这首词写初秋时节的哀愁。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闲雅的风格。结构紧凑,布局天成。一系列色彩词的运用,色彩斑斓,透露出词人对其中许多颜色将在秋风中暗淡,消失而表现出内心的感伤。另外,客观地表现初秋之物象,主观情感含而不露,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品味出含蓄的愁绪。

  起首二句写景中点明时间,渲染环境。金风,即秋风。《文选》张协《杂诗》“金风扇素节”中,李善注曰:“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此时庭院内是西风落叶,画堂中的词人因饮了绿酒,一会儿便醉眠了。用笔轻灵,色调淡雅,语气仿佛与一位友人娓娓而谈。其中两组叠字,首尾相接,音律谐婉。以“细细”状金风,就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而显得平静、悠闲。“叶叶”这两个名词连用,展开一片片叶子飘落的景象,并使人感到很有次序、很有节奏。向来写梧桐经秋都是较为凄厉的,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经过一代又一代词人的染笔,以至于使人一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况味。而象晏殊写得如此平淡幽细的,却极为少见。下面“绿酒”一句,因为用了“初”字和“易”字,就觉得他的酒量不大,浅尝辄醉,也是淡淡的一笔。然后词人才用了较重的笔墨:“一枕小窗浓睡。”“绿酒”句点出“浓睡”的原因,是陪笔,“一枕”句才是此片的主意。宣何以“易醉”?浅醉何得“浓睡”?原来词人有一点淡淡闲愁,有愁故易醉,愁浅故睡浓。

  下片则是写次日薄暮酒醒时的感觉。词人一觉就睡了整整一个昼夜,睡极浓矣。浓睡中无愁无忧,酒醒后是什么样的情绪,他没有言明,只是通过他眼中所见的景象,折射出心情之悠闲,神态之慵怠,而结句中却仍反映出一点淡淡的哀愁。紫薇,夏季开花;朱槿,夏秋间吐艳。上片说金风吹得梧桐叶坠,显然是秋天了,所以词人从小窗望出去,这两种花都已凋残。值得注意的是:上片的梧桐叶坠,为耳中所闻;下片的两种花残,乃眼中所见。词人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感觉,来表现他此际的情怀。“斜阳却照阑干”,紧承前句,描写静景。晏殊另一首《踏莎行》中云:“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词境相似。

  日暮了,斜阳正照着阑干,正是“双燕欲归时节”。此意平平说来,似不相干语、没要紧语,但实际上,却用这样的语言来调和气氛,缓冲节奏,烘托情感。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云:“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感。”“燕子欲归”,乃系景语,它对下句“银屏昨夜微寒”,正好起了一个铺垫和烘托的作用。双双紫燕即将归巢了,这个景象便兴起词人独居无聊之感,于是他想到昨夜酒醉后原是一个人独宿。一种凄凉意绪、淡漠愁情,不禁流于言外。但他不用“枕寒”、“衾寒”那些用熟了的字面,偏偏说屏风有些微寒。寓情于景,含蓄蕴藉,令人低徊不尽。

  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晏殊以相位之尊,间为小歌词,得花间遗韵。刘攽《中山诗话》说:“无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也就是说他的词风酷似冯延巳。但从这首词来看,它的闲雅风调虽似冯词,而其华贵气象倒有点像温庭筠的作品。不过温词的华贵,大都表现词藻上的镂金错采,故王国维以“画屏金鹧鸪”状其词风。晏词的华贵却不专主形貌,而于精神。“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见吴处厚《青箱杂记》)这首词中所写的风,正与上举两例相似。它所塑造的形象,借用晁补之评论其子晏几道词的说话,一看就知道“不是三家村中人”,而是一个雍容闲雅的士大夫。


【作者介绍】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府临川城人(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宋词英译】

YAN Shu – Lyrics to the Joy of Peace and Tranquillity


Autumnal winds soughingly sough,

Leaf by leaf phoenix trees its foliage drop.

A light savour of fermented barely wine can easily intoxicate,

Resting my head by a window I fall into a deep slumber.


Purple rosebushes and red roses of Sharon shrivel and wilt,

The setting sun on balustrades shines still.

The season has come for paired swallows to make their return,

Last night behind the silvery screen I felt a slight chill.


【词牌简介】

  《清平乐(yuè)》,词牌名之一,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


【格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中平中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平乐·红笺小字|晏殊|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清平乐·红笺小字》由晏殊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念远怀人的爱情词。是晏殊“艳情”词的代表作之一。上阕修书寄情。“鸿雁在云鱼在水”,表明欲求雁、鱼传信而不可得,是典故的反用。下阕触景生情“斜阳独倚西楼”,既写“倚楼”人的孤独,又写夕阳“倚楼”的景色,运思佳妙。“遥山恰对帘钩”,以遥山的兀立,突出自己以远山为伴的凄凉,更突出空间之开阔及缺少“那人”的寂寞。最后以景物作结而令人回味。


【原文】

  清平乐·红笺小字

  作者: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注释】

①红笺(从竹,戋( jiān)声):红色的质地很好纸片或者条。供题诗、写信等用的(质量较高的)小幅纸张。如:笺管(纸和笔);笺幅(笺纸,信笺);笺咏(在笺纸上题咏诗词)古时用以题咏或写书信。

②平生意:这里是写的平生相慕相爱之意

③鸿雁:在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鸭科鸟(鸿雁)可以传递书信。也作书信的代称。“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因为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古人当时的通信手段较落后,渴望能够通过这种“仁义礼智信”俱备的候鸟传递书信,沟通信息。

④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唐 赵嘏 《东望》诗:“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月满川。” 元·彭芳远 《满江红》词:“牛背斜阳添别恨,鸾胶秋月续琴心。” 清·黄遵宪 《养疴杂诗》:“竹外斜阳半灭明,卷帘欹枕看新晴。”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 昆明 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

⑤惆怅:失意,伤感。惆怅就是因为心中郁闷而不知道该干什么,忧伤和悲哀是表示的一种心理状态,而惆怅是强调一种迷茫,不知所措的感觉。


【赏析】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平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有“鸿雁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远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者介绍】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府临川城人(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宋词英译】

On rosy paper a hand fair has laid the innermost heart bare.

Nor fish below nor swan above would bear this melancholy message of love.

At sunset on west tower alone she stands still;

the curtain hook can't hang up distant hill.

Who knows where her beloved is gone?

green waves still eastward roll on.


【词牌简介】

  《清平乐(yuè)》,词牌名之一,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


【格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中平中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晏殊|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又名《玉楼春·池塘水绿风微暖》,由晏殊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写作者在池塘旧地回忆往昔初见美人的情景,开头两句与结尾两句为今日情事,中间四句为忆旧。绿水池塘,微风送暖,牵动词人对往昔的回忆。当时词人与玉真初次相见。她动听的歌喉,像吐出一串串的如玉美声;她袅娜的腰肢,旋舞成一朵乱飘的红云……舞后歌罢,他们又在白玉栏杆下的台阶上幽会,如胶似漆,不知天色已晚……掐指细数当时与之一道在这儿赏花行乐的人,至今已没剩下一半。表现出词人博爱的胸襟,透露出人生无常的伤感。


【原文】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作者: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栏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注释】

  玉真;仙女的名字。这里只晏殊家里的歌妓名。

  重(chóng虫)头;一首词前后阕字句平仄完全相同者称作“重头”,如《木兰花》便是。

  琤琮(chēngcōng称从);玉器撞击之声,形容乐曲声韵铿锵悦耳; 琮:玉声,比喻玉真嗓音脆美如玉声。

  入破;唐宋大曲一个音乐段落的名称(唐、宋大曲在结构上分成三大段,名为散序、中序、破。入破,即为破的第一遍。乐曲中繁声,与“重头”一样为官弦家术语。),这里形节奏开始加快。

  红乱旋:大曲在中序时多为慢拍,入破后节奏转为急促,舞者的脚步此时亦随之加快,故云。红旋,旋转飞舞的红裙。

  香阶:飘满落花的石阶。

  共我赏花人:自己和一同观看玉真歌舞的同伴。

  点检:检查,细数。“点检”句:言自己如今年纪已老,当年歌舞场上的同伴大都已经不在人世。


【翻译】

  春天的风,带着一丝微微的暖意,吹皱一池碧水,至今记忆犹新,与那玉真仙女头一次见面。   歌喉清脆又婉转,韵律往复又回环。舞姿婀娜轻盈,脚踏节拍飞转,红裙飞舞眼缭乱。

  玉砌的钩兰之下,花丛台阶之畔,醉酒之后,全然不觉夕阳西下,天色近晚。   当年和我一起赏花的人儿,如今细细查点,不足半数在身旁。


【赏析】

  这是一首怀旧之作。本词追忆早年初见美人时的喜悦与欢欣及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怅,在对比中抒发好景不长的人生感慨。词中以往昔“歌韵琤琮”、“舞腰乱旋” 的欢乐场面与今日“点检无一半”的凄清境况对比,抒发了强烈的人生无常的伤感之情。词中所写景物:池塘、绿水、阑干、香阶,均兼关昔今。物是人非,更兼日斜时暮,遂使词人汕然而生故交零落、人生如梦之感。全词以极优美的文辞来流露出词人关于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景物依然,物是人非的凄然感慨。

  最折磨人的感觉,不是痛苦,而是惆怅的情绪;最令人伤感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景色依然,人已天涯云杳。“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古典的诗意世界,已经远离现实的生活。只希望那些梦里飘飞的花瓣,洋洋洒洒地永远飘落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沉湎在回忆中,感觉人生是孤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寂寞的旅行,没有人可以陪你走到最后。所有的痛苦和美好,都终将随着岁月慢慢远去。云聚云散,潮起潮落。再回首,往事却已随风而去,了无痕迹,最后,还剩下些许淡淡的忧伤和回忆。

  此词以往日之“歌韵琤琮”、“舞腰乱旋”的热烈场面,对照当日之孤独寂寞,上下片对比强烈,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词采用前后互见的手法,有明写,有暗示,有详笔,有略笔,写得跌宕有致,音调谐婉,意韵深长。

  首句“池塘水绿风微暖”中的“水绿”、“风暖”两个细节暗示出时令为春天,好风轻吹,池水碧绿。这一句是通过眼观身受,暗示词人当时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以下的叙写。此句将“风”与“水”联一起,又隐隐形成风吹水动的迷人画面,同时又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可谓蕴含丰富。

  “记得”以下词人写了一个回忆中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首先以详笔突出了当时宴乐中最生动最关情的场面:“记得玉真初见面。”“玉真”即绝色女子之代称。紧接着“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这是此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名“重头”,“重头”讲究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人心弦。唐宋大曲末一大段称“破”,“入破”即“破”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一联写歌舞情态,虽未著一字评语,却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第一句“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大约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故此句与上片若断实联。“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竟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这句仍写当筵情事。同时,黄昏斜日又象征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关当时及往昔,这样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张宗橚《词林纪事》中说:“东坡诗:‘樽前点检几人非’,与此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遍,不禁惘然。”的确,此词结句“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留给读者的回味和思索是深长的。


【作者介绍】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府临川城人(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宋词英译】

YAN Shu – Magnolia Lyrics


The pond water is green and the breeze light and genial,

They remind me of the first time I saw her face.

Her singing of the Repetition was like the ringing of jade,

Her dance to the Cleaving symphony whirled petals around her waist.


Outside the raised delicate curtains, below the balustrade by the stairs,

Drunk I am, unaware that the sun has set and the time is late.

Of those that I admired the blossoms with,

Only fewer than half still alive remain.


【词牌简介】

  《木兰花》,词牌名之一。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庄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后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钟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后片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四十四字,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只两片并于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韵,后片七平韵。兹列五格,以见一曲演化之由,他可类推。


【格律】


  【格一(仄韵换韵格)】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


  【格二(仄韵定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晏殊|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又名《玉楼春·池塘水绿风微暖》,由晏殊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写作者在池塘旧地回忆往昔初见美人的情景,开头两句与结尾两句为今日情事,中间四句为忆旧。绿水池塘,微风送暖,牵动词人对往昔的回忆。当时词人与玉真初次相见。她动听的歌喉,像吐出一串串的如玉美声;她袅娜的腰肢,旋舞成一朵乱飘的红云……舞后歌罢,他们又在白玉栏杆下的台阶上幽会,如胶似漆,不知天色已晚……掐指细数当时与之一道在这儿赏花行乐的人,至今已没剩下一半。表现出词人博爱的胸襟,透露出人生无常的伤感。


【原文】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作者: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栏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注释】

  玉真;仙女的名字。这里只晏殊家里的歌妓名。

  重(chóng虫)头;一首词前后阕字句平仄完全相同者称作“重头”,如《木兰花》便是。

  琤琮(chēngcōng称从);玉器撞击之声,形容乐曲声韵铿锵悦耳; 琮:玉声,比喻玉真嗓音脆美如玉声。

  入破;唐宋大曲一个音乐段落的名称(唐、宋大曲在结构上分成三大段,名为散序、中序、破。入破,即为破的第一遍。乐曲中繁声,与“重头”一样为官弦家术语。),这里形节奏开始加快。

  红乱旋:大曲在中序时多为慢拍,入破后节奏转为急促,舞者的脚步此时亦随之加快,故云。红旋,旋转飞舞的红裙。

  香阶:飘满落花的石阶。

  共我赏花人:自己和一同观看玉真歌舞的同伴。

  点检:检查,细数。“点检”句:言自己如今年纪已老,当年歌舞场上的同伴大都已经不在人世。


【翻译】

  春天的风,带着一丝微微的暖意,吹皱一池碧水,至今记忆犹新,与那玉真仙女头一次见面。   歌喉清脆又婉转,韵律往复又回环。舞姿婀娜轻盈,脚踏节拍飞转,红裙飞舞眼缭乱。

  玉砌的钩兰之下,花丛台阶之畔,醉酒之后,全然不觉夕阳西下,天色近晚。   当年和我一起赏花的人儿,如今细细查点,不足半数在身旁。


【赏析】

  这是一首怀旧之作。本词追忆早年初见美人时的喜悦与欢欣及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怅,在对比中抒发好景不长的人生感慨。词中以往昔“歌韵琤琮”、“舞腰乱旋” 的欢乐场面与今日“点检无一半”的凄清境况对比,抒发了强烈的人生无常的伤感之情。词中所写景物:池塘、绿水、阑干、香阶,均兼关昔今。物是人非,更兼日斜时暮,遂使词人汕然而生故交零落、人生如梦之感。全词以极优美的文辞来流露出词人关于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景物依然,物是人非的凄然感慨。

  最折磨人的感觉,不是痛苦,而是惆怅的情绪;最令人伤感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景色依然,人已天涯云杳。“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古典的诗意世界,已经远离现实的生活。只希望那些梦里飘飞的花瓣,洋洋洒洒地永远飘落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沉湎在回忆中,感觉人生是孤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寂寞的旅行,没有人可以陪你走到最后。所有的痛苦和美好,都终将随着岁月慢慢远去。云聚云散,潮起潮落。再回首,往事却已随风而去,了无痕迹,最后,还剩下些许淡淡的忧伤和回忆。

  此词以往日之“歌韵琤琮”、“舞腰乱旋”的热烈场面,对照当日之孤独寂寞,上下片对比强烈,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词采用前后互见的手法,有明写,有暗示,有详笔,有略笔,写得跌宕有致,音调谐婉,意韵深长。

  首句“池塘水绿风微暖”中的“水绿”、“风暖”两个细节暗示出时令为春天,好风轻吹,池水碧绿。这一句是通过眼观身受,暗示词人当时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以下的叙写。此句将“风”与“水”联一起,又隐隐形成风吹水动的迷人画面,同时又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可谓蕴含丰富。

  “记得”以下词人写了一个回忆中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首先以详笔突出了当时宴乐中最生动最关情的场面:“记得玉真初见面。”“玉真”即绝色女子之代称。紧接着“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这是此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名“重头”,“重头”讲究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人心弦。唐宋大曲末一大段称“破”,“入破”即“破”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一联写歌舞情态,虽未著一字评语,却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第一句“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大约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故此句与上片若断实联。“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竟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这句仍写当筵情事。同时,黄昏斜日又象征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关当时及往昔,这样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张宗橚《词林纪事》中说:“东坡诗:‘樽前点检几人非’,与此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遍,不禁惘然。”的确,此词结句“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留给读者的回味和思索是深长的。


【作者介绍】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府临川城人(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宋词英译】

YAN Shu – Magnolia Lyrics


The pond water is green and the breeze light and genial,

They remind me of the first time I saw her face.

Her singing of the Repetition was like the ringing of jade,

Her dance to the Cleaving symphony whirled petals around her waist.


Outside the raised delicate curtains, below the balustrade by the stairs,

Drunk I am, unaware that the sun has set and the time is late.

Of those that I admired the blossoms with,

Only fewer than half still alive remain.


【词牌简介】

  《木兰花》,词牌名之一。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庄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后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钟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后片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四十四字,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只两片并于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韵,后片七平韵。兹列五格,以见一曲演化之由,他可类推。


【格律】


  【格一(仄韵换韵格)】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


  【格二(仄韵定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晏殊|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又名《玉楼春·燕鸿过后莺归去》,由晏殊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作者概叹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思想的词作。细算来人生百年,也不过闲惹千万种愁绪。不论是写文君私奔,相如富贵后却背弃初盟,还是说郑交甫求爱并得到应允,但转瞬间一切均化为乌有。二者都说明爱情和婚姻之无常。最后两句是词人看破红尘后的牢骚。“莫作独醒人”,劝慰人及时行乐,但又主张“烂醉”而应“有数”,则是词人抒情有节制的表现。


【原文】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


  作者: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注释】

  1.浮生:谓人生漂浮不定。

  2.春梦:喻好景不长。

  3.闻琴:据《史记》载: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于夜以琴挑之,文君遂与相如私奔。解佩:刘向《列仙传》:郑交甫至汉皋台下,遇二仙女佩两珠,交甫与她们交谈,想得到她们所佩宝珠,二仙女解佩给他,但转眼仙女和佩珠都不见了。

  4.解佩:据刘向《列仙传》载:郑交甫行汉水之滨,遇二美女而悦之,二女便解下玉佩相赠。

  5.独醒人:仅有的清醒的人。


【翻译】

  鸿鹄春燕已飞走,黄莺随后也归去。这些可爱的鸟儿,一个个与我分离。仔细寻思起来,人生漂浮不定,千头万绪。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

  像卓文君那样闻琴而知音,像汉水江妃那样温柔多情,遇到郑交甫解佩相赠,这样的神仙般的伴侣早已离我而去,即使挽断她们绫罗的衣裙,也不能留住她们的倩影。劝君莫要作举世昏醉,唯我独醒的人,不如到花间去尽情狂饮,让酒来麻醉我这颗受伤的心灵。


【评析】

  本词写美景不长,春去难归的无奈及人去难留, 只好借酒浇愁的心情。表面看很消极,骨子里却有深深的隐忧和炽热的感情。上片写浮生如梦,梦破云散之悲。下片写爱侣之逝,旷达自解。尤其“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既赞美爱侣似卓文君那样知意,像江汜二女那样多情,又表达了词人愿与爱侣永结“神仙侣”的美好期望,愿像同乘凤凰游而去的萧史与弄玉一样夫妻和谐美满。这大约是词人对往日夫妻和美的眷恋。“挽断罗衣”句则写出词人与爱侣诀别的悲怆,出语激切,在晏殊词中实为罕见,显现其悲痛、绝望、难以自抑。这首词的题旨在于感慨世间万物皆有定数,而人生苦短,韶华易逝,莫如及时行乐。就人生观而言,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同时也真诚、坦率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体验。词的上片,以“燕鸿过后莺归去”起兴,写岁月蹉跎,时光易逝。“长于”二句,以工整流畅的属对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主题。词的下片,全是用典。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宛如仙女般的女友既然挽留不住,只有在花酒之间暂时排遣忘却。“闻琴”暗指卓文君事。司马相如贫贱时,饮于富豪卓王孙家,适卓王孙之女文君新寡,相如以琴挑之,文君夜奔相如。“解佩”之典出版在汉代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佩而去数十步,空怀无佩,女亦不见。”这是一段人神相爱的故事。全词用比兴手法抒情达意,用典娴熟贴切,艺术风格在晏词中实不多见。


【赏析】

  这首词借青春和爱情的消失,感慨美好生活的无常,细腻含蓄而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情感。这是一首优美动人而有寓有深意的词作,为晏殊词的另类作品。

  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过又走了。这里写的是莺语燕飞的春归时候,恰逢莺燕都稀,更觉怅惘。“莺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细算浮生千万绪”一句从客观转到主观,说对着上述现象,千头万绪,细细盘算,使人不能不正视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暂起,这两句前后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旨意不同。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整个人生问题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相比较,把亲爱的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下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写失去美好爱情的旧事,是对上片感慨的具体申述,又是产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这样使上下片的关系交互钩连,自然过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她闻司马相如弹琴而爱慕他:“解佩”,指传说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赠给情人。这两句是说象卓文君、神女这样的神仙伴侣要离开,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随后作者激动地呼出:“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意思是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花间痛饮消愁。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应,是对失去美与爱的更大的痛心。联系晏殊的生平来看,他写这件事,应该是别有寄托,非真写男女诀别。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慨之声。

  此词化用前人的诗句,信手拈来,自然贴切。词中的复杂的思想,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襟怀。


【作者介绍】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府临川城人(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宋词英译】


The Lily Magnolia


Swallows, wild geese and orioles in succession go. Helpless it seems!

Presumably in our fleeting life thousands of complexities lie.

How much longer are th’reunions with our dear ones than spring dreams?

And where can they be found when scattered like clouds in th’autumn sky?


Such ideal belles as Wenjun and th’ Goddess of Hangao you can not stay

When they’re destin’d to go, e’en if a firm grip on their blouses you keep.

’Tis no use being solely sobre, and so keep in mind what I say:

It matters not if ’midst the flowers you take a drink and fall asleep!


译者注:

(1)    Zhuo Wenjun, talented beauty of the Han Dynasty who fell in love

with the famous writer Sima Xiangru for his enchanting music and literary

gifts.

(2)    The legend goes that the Goddess of Hangao expresses her love for

Zheng Jiaofu by giving him her jadeite pendant.


【词牌简介】

  《木兰花》,词牌名之一。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庄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后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钟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后片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四十四字,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只两片并于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韵,后片七平韵。兹列五格,以见一曲演化之由,他可类推。


【格律】


  【格一(仄韵换韵格)】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


  【格二(仄韵定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晏殊|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又名《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由晏殊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此词写相思别怨。词中句句是对情人的柔婉哀怨,饱含着无限的爱意和思念。“绿杨”、“芳草”、“长亭”皆为离别景象。年少的情侣轻易地抛下情人远去。楼头五更钟声惊破残梦,花底三月霪雨引发离愁。无情人自然不像多情人那样多愁善感,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强调“多情”者的痛苦。“一寸”相思,缱绻起千万缕愁绪。结尾再用一对比:天涯地角有穷尽而相思永无止期,以空间之有限来比相思之无垠,于白描中抒情。


【原文】


  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


  作者: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①,年少抛人容易去②。楼头残梦五更钟③,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④。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注释】

  ①长亭路:送别的路。古代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白帖》)。

  ②年少抛人:人被年少所抛弃,言人由年少变为年老。

  ③五更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④一寸:指心。千万缕:指相思愁绪。


【翻译】

  离别的道路上已见杨柳青青、芳草萋萋。青春年华最容易抛人而去。好梦惊醒时,楼头正响起五更的钟声,三月的雨使花底落红点点,惹人离愁难禁。

  无情人不会像多情人那样痛苦,我一寸心竟化作相思愁绪千丝万缕。天涯地角虽然遥远,也终有到头的时候,只有这相思呵,竟无穷无尽、无时无处不在。


【赏析】

  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这阕词实质性的东西是不多的。通篇也就只“年少抛人容易去”而已。因此,这也就是他这篇词的主题思想。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在古道长亭,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年少,是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实际上,本词写思妇闺怨,用的是“妇人语”。

  “楼头”两句,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白昼逝去,黑夜降临,她转辗反侧,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乡,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残梦,使她重又陷入无边的失望;窗外,飘洒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带着离愁纷纷落下。“残梦”和“落花”在这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语言工致匀称。

  下片用反语,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继而以具体比喻从反面来说明。“无情”两句,用反语以加强语意。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而反托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衷;“一寸”指心,柳丝缕缕,拂水飘绵,最识离怀别苦。两句意思是说,无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丝万缕,蕴含着千愁万恨。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末两句含意深婉。天涯地角,是天地之尽头,故云「有穷时」。然而,别离之后的相思之情,却是无穷无尽的,正所谓「只有相思无尽处」。这里通过比较来体现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对于那个薄幸年少,却毫无埋怨之语。《蓼园词选》赞曰:“末二句总见多情之苦耳。妙在意思忠厚,无怨怼口角。”

  此词写闺怨,颇具婉转流利之致,词中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两句为叙述,其余几句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用夸张,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思妇的心理活动,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作者介绍】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府临川城人(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宋词英译】


The Lily Magnolia


The poplars, th’grasses and th’roadside shelter – everything still stays

Fresh in my mind, yet light of our parting he at th’time made.

Th’fifth watch sees me wake up from dreams and atop th’tower gaze,

And th’third month rains witness me sei’d with grief in th’ flower shade.


Th’unfeeling suffer less than the one whose heart with love pounds,

Of which an inch may contain a thousand strands and loose ends.

Even the sky has its limits and the earth has its bounds,

However, my lovesickness to infinity extends!


【词牌简介】

  《木兰花》,词牌名之一。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庄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后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钟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后片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四十四字,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只两片并于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韵,后片七平韵。兹列五格,以见一曲演化之由,他可类推。


【格律】


  【格一(仄韵换韵格)】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


  【格二(仄韵定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小径红稀|晏殊|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踏莎行·小径红稀》由晏殊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写暮春闲愁的作品,上阕写暮春景色,蕴含淡淡的闲愁,将大自然春之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阕进一步对愁怨作铺垫。全词以写景为主,以意象的清晰、主旨的朦胧而显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


【原文】


  踏莎行·小径红稀


  作者:晏殊


  小径红稀①,芳郊绿遍②,高台树色阴阴见③。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④,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⑤。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①红稀:花儿稀少。

②绿遍:草多而茂。

③阴阴见(xiàn):显露出浓绿树荫。

④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⑤游丝:欲散未散的香炉轻烟。


【翻译】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简析】

  晏殊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语言婉丽,音韵和谐,形象明朗,意境清新。词风清丽婉转,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的美景,借以抒发时序流逝的淡淡愁绪。上片写郊行所见,前三句“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见”,虽是静景,却隐含移步换形,显示了事物发展的动态,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夏天正悄悄来临。四、五两句写杨花扑面,在暗示无计留春的同时也突出了杨花的活跃,虽是典型的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而是显得富有生趣。

  过片两句,承上启下,转接自然,不着痕迹地描写了室内室外的景色。上句描写树叶已经很密,黄莺可以在枝间藏身了,照应上句的“树色阴阴”。下句写燕子被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自然引出下面对室内景物的描写。“炉香静逐游丝转。”在静静的房间里,炉香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缠着,缭绕融合在一起,分不出彼此。“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袅袅的炉香和飘荡的游丝,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作者百无聊赖的闲情和淡淡愁绪。最后两句写午间小酌,酒醉酣睡,一觉醒来,斜阳正照着深深的院落。真是日长难遣啊!


【讲解】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 ”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宣,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作者介绍】

  晏殊【yànshū】(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府临川城人(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宋词英译】

YAN Shu – Lyrics to the Melody of Walking on Grass


Along the path flowers are thinning, the countryside is fields of green,

Next to raised buildings becoming thick is the foliage dense with leaves.

Vernal breezes know not how to catkins restrain,

Allowing them to scatter on faces of passers-by like misty mizzle.


Behind verdant leaves orioles hide, swallows rest outside crimson screens,

Over the incense burner curls of smoke one another quietly seek.

After I have slept off intoxication in a melancholy dream,

The private court has come well under sunset's gleams.


【词牌简介】

  《踏莎行》,词牌名之一。调名从唐韩翃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而来。双调,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起首四个四言句,前人多用对偶。另有《转调踏莎行》,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四仄韵,是别格。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江南曲》、《芳心苦》、《芳洲泊》、《度新声》、《思牛女》、《惜余春》、《阳羡歌》、《晕眉山》、《踏云行》、《潇潇雨》等。


【格律】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

  高台树色阴阴见。

  ○○●●○○▲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

  炉香静逐游丝转。

  ○○●●○○▲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平乐·金风细细|晏殊|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清平乐·金风细细》由晏殊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写初秋时节的哀愁。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抒情主体的情绪体验。结构紧凑,布局天成。一系列色彩词的运用,色彩斑斓,透露词人对其中许多颜色将在秋风中暗淡、消失而表现出内心的伤感。另外,客观地表现初秋之物象,主观情感含而不露,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品味出含蓄的愁绪。


【原文】

  清平乐·金风细细

  作者:晏殊

  金风细细①,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②,斜阳却照栏杆。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③。

【注释】

①金风:秋风。
②紫薇朱槿:花名。紫薇:落叶小乔木,花红紫或白,夏日开,秋天凋,故又名“百日红”。朱槿:红色木槿,落叶小灌木,夏秋之交开花,朝开暮落。又名扶桑。
③银屏:银饰屏风。

【赏析】

  此词与作者的《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都突出反映了晏殊词的闲雅风格和富贵气象。作者以精细的笔触,描写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木槿、斜阳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通过主人公精致的小轩窗下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了一种冷清索寞的意境,这一意境中抒发了词人淡淡的忧伤。

  这首词写初秋时节的哀愁。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闲雅的风格。结构紧凑,布局天成。一系列色彩词的运用,色彩斑斓,透露出词人对其中许多颜色将在秋风中暗淡,消失而表现出内心的感伤。另外,客观地表现初秋之物象,主观情感含而不露,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品味出含蓄的愁绪。

  起首二句写景中点明时间,渲染环境。金风,即秋风。《文选》张协《杂诗》“金风扇素节”中,李善注曰:“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此时庭院内是西风落叶,画堂中的词人因饮了绿酒,一会儿便醉眠了。用笔轻灵,色调淡雅,语气仿佛与一位友人娓娓而谈。其中两组叠字,首尾相接,音律谐婉。以“细细”状金风,就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而显得平静、悠闲。“叶叶”这两个名词连用,展开一片片叶子飘落的景象,并使人感到很有次序、很有节奏。向来写梧桐经秋都是较为凄厉的,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经过一代又一代词人的染笔,以至于使人一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况味。而象晏殊写得如此平淡幽细的,却极为少见。下面“绿酒”一句,因为用了“初”字和“易”字,就觉得他的酒量不大,浅尝辄醉,也是淡淡的一笔。然后词人才用了较重的笔墨:“一枕小窗浓睡。”“绿酒”句点出“浓睡”的原因,是陪笔,“一枕”句才是此片的主意。宣何以“易醉”?浅醉何得“浓睡”?原来词人有一点淡淡闲愁,有愁故易醉,愁浅故睡浓。

  下片则是写次日薄暮酒醒时的感觉。词人一觉就睡了整整一个昼夜,睡极浓矣。浓睡中无愁无忧,酒醒后是什么样的情绪,他没有言明,只是通过他眼中所见的景象,折射出心情之悠闲,神态之慵怠,而结句中却仍反映出一点淡淡的哀愁。紫薇,夏季开花;朱槿,夏秋间吐艳。上片说金风吹得梧桐叶坠,显然是秋天了,所以词人从小窗望出去,这两种花都已凋残。值得注意的是:上片的梧桐叶坠,为耳中所闻;下片的两种花残,乃眼中所见。词人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感觉,来表现他此际的情怀。“斜阳却照阑干”,紧承前句,描写静景。晏殊另一首《踏莎行》中云:“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词境相似。

  日暮了,斜阳正照着阑干,正是“双燕欲归时节”。此意平平说来,似不相干语、没要紧语,但实际上,却用这样的语言来调和气氛,缓冲节奏,烘托情感。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云:“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感。”“燕子欲归”,乃系景语,它对下句“银屏昨夜微寒”,正好起了一个铺垫和烘托的作用。双双紫燕即将归巢了,这个景象便兴起词人独居无聊之感,于是他想到昨夜酒醉后原是一个人独宿。一种凄凉意绪、淡漠愁情,不禁流于言外。但他不用“枕寒”、“衾寒”那些用熟了的字面,偏偏说屏风有些微寒。寓情于景,含蓄蕴藉,令人低徊不尽。

  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晏殊以相位之尊,间为小歌词,得花间遗韵。刘攽《中山诗话》说:“无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也就是说他的词风酷似冯延巳。但从这首词来看,它的闲雅风调虽似冯词,而其华贵气象倒有点像温庭筠的作品。不过温词的华贵,大都表现词藻上的镂金错采,故王国维以“画屏金鹧鸪”状其词风。晏词的华贵却不专主形貌,而于精神。“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见吴处厚《青箱杂记》)这首词中所写的风,正与上举两例相似。它所塑造的形象,借用晁补之评论其子晏几道词的说话,一看就知道“不是三家村中人”,而是一个雍容闲雅的士大夫。


【作者介绍】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府临川城人(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宋词英译】

YAN Shu – Lyrics to the Joy of Peace and Tranquillity


Autumnal winds soughingly sough,

Leaf by leaf phoenix trees its foliage drop.

A light savour of fermented barely wine can easily intoxicate,

Resting my head by a window I fall into a deep slumber.


Purple rosebushes and red roses of Sharon shrivel and wilt,

The setting sun on balustrades shines still.

The season has come for paired swallows to make their return,

Last night behind the silvery screen I felt a slight chill.


【词牌简介】

  《清平乐(yuè)》,词牌名之一,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


【格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中平中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祖席离歌|晏殊|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踏莎行·祖席离歌》由晏殊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此词咏别情。从饯行的酒筵破题,再写长亭离恨。“香尘”句以细节的生动,突出“行人”的深情。接着“居人”、“行人”一个对仗句式,描绘出匆匆离别的一幅感人画图:匹马映林嘶鸣,行船漾波远去。马嘶声久久在林中回荡,江面上余波涟漪渐渐向四周消散,离别的情思,别后的寂寥使人难耐……下阕集中写“居人”的苦苦思念。一人呆坐空寂画阁,无法排解别愁的折磨。出阁登上高楼眺望,看到的只是夕阳和江波……这离愁就像流逝的江水无穷无尽,无法排遣。


【原文】


  踏莎行·祖席离歌


  作者:晏殊


  祖席⑴离歌,长亭⑵别宴,香尘⑶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⑷依波转。

  画阁魂销,高楼目断⑸,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⑹。


【注释】

  ⑴祖席: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叫“祖”。后来称设宴饯别的所在为“祖席”。

  ⑵长亭:旅途中的驿站。

  ⑶香尘:地上落花很多,尘土都带有香气,因称香尘。

  ⑷棹:同櫂,划船的桨。长的叫櫂,短的叫楫。

  ⑸两句是说“居人”在楼阁之上遥念“”行人。

  ⑹寻思:不断思索。两句是说从连接到天边的水波,引出无边无际的离愁,而有“思绕天涯”的感觉。


【翻译】

  长亭饯行的歌宴酒席,终于散了,美人已经登船,犹回首凝眸,依依不舍。送行人上马目送他离去,马儿声声嘶鸣,似在代他千万遍呼唤。船儿顺流而下,渐行渐远,只有离愁别恨,在送行人心中生生无已。

  登上画阁,更上高楼,为的是再见帆影。可是,望尽天际,只见斜阳一道,平波流水,远与天际,哪有船帆的影子!这一刻,真个是肠断魂销!他止不住要把满怀离痛别恨向天地倾诉,遍天地间也装不下这无穷无尽的愁恨相思意。


【赏析】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过誉。


【作者介绍】

  晏殊【yànshū】(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府临川城人(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宋词英译】

Treading on Grass


The farewell song is sung for you;

We drink our cups and bid adieu.

I look back though fragrant dust keeps you out of view.

My horse going home neighs along the forest wide,

Your sailing boat will go farther with rising tide.


My heart broken in painted bower,

My eyes worn out in lofty tower,

The sun sheds departing rays on the parting one.

Boundless and endless will my sorrow ever run;

On earth or in the sky it will never be done.


【词牌简介】

  《踏莎行》,词牌名之一。调名从唐韩翃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而来。双调,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起首四个四言句,前人多用对偶。另有《转调踏莎行》,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四仄韵,是别格。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江南曲》、《芳心苦》、《芳洲泊》、《度新声》、《思牛女》、《惜余春》、《阳羡歌》、《晕眉山》、《踏云行》、《潇潇雨》等。


【格律】


  格一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格二(转调踏莎行)

  仄仄平平,平平中仄(韵)。

  中平平仄仄、中平仄(韵)。

  平平中仄,平平中仄(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平中仄(韵)。

  中平平仄仄、中平仄(韵)。

  平平中仄,仄平平中仄(韵),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晏殊|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由晏殊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上阕写惜春之情。开头三句以闲淡之笔写春景:碧树倚靠六曲阑干,正是当时与伊人流连处,轻风细展丝丝柳条,牵动念旧情绪。忽听传来弹筝的音乐,更让人陷入迷茫的状态;双燕穿帘离去,倍感此身之孤独。上阕景语皆情语。下阕写送春之意。前三句仍是景语。四五句写人:浓睡中,被黄莺杂乱的啼叫惊醒,讨厌它破坏了我的好梦。醒后好梦可再也找不到了!全词浑成而隐约地表达出题旨,情入景中,音在弦外,篇终揭题。


【原文】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①


  作者:晏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②。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③。谁把钿筝移玉柱④?穿帘海燕双飞去⑤。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⑥。浓睡觉来莺乱语⑦,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释】

①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又名《桃源行》、《望长安》、《凤栖梧》、《转调蝶恋花》等。

②偎:依靠。

③黄金缕:喻柳条。

④钿筝:饰以螺钿之筝。

⑤海燕:燕子的别称。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⑥一霎(shà):极短的时间。

⑦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翻译】

  庑廊上的栏杆曲折盘转,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春风轻拂,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赏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

  然而,只几天时间,已是物换景迁: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红艳艳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可浓睡中,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美丽的梦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赏析】

  这首词在画面的连接和时间的跨度上均有较大的跳跃性,抒写了作者春日的闲愁。

  上阙写早春三月之景,有富贵之象,格调清丽,色彩明快,“细筝移玉柱”,则使读者听到了画外之音。后两句是写主人公的活动,在意念上有倒装,作者看到海燕双飞,而自己孤独伤心,面对芳春美景而触动春愁,故弹筝以抒情。

  下阙伤春归去,“游丝”、“落絮”等暮春之景与上片初春景致形成反差,暗寓主人公的情绪变化,结语“好梦无寻处”,既是生活哲理,也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抒发作者送春之意,词意含蓄蕴藉,只表现主人公的一种情绪。该词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作者介绍】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府临川城人(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宋词英译】

YAN Shu – Lyrics to the Melody of Butterflies Chasing Flowers


Next to groves of trees wind labyrinthine balustrades,

In the breeze willows their golden strands spread.

Who can tune up the strings along the jadeite zither neck?

Off flit a pair of petrels through the drapes.


Before my eyes catkins fall and willow sprigs sway,

Apricot trees blooming red and a spell of drizzle the vernal equinox manifest.

From a deep slumber I wake as orioles tweets and chirps make,

Startling and shattering sweet dreams that I know not where to locate.


【词牌简介】

  《蝶恋花》,词牌名之一,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像宋代柳永、苏轼、晏殊等人的《蝶恋花》,都是历代经久不衰的绝唱。


【格律】

  六曲阑干偎碧树,

  ●●⊙○○●▲

  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

  满眼游丝兼落絮,

  ○●⊙○○●▲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

  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凤箫吟·锁离愁|韩缜|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凤箫吟·锁离愁》,又名《凤箫吟·芳草》,由韩缜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留别词。词的前五句从咏芳草锁住离愁破题,直到临歧佳人送别的难堪与凄苦。接下三句写行人远去,芳草却时常在眼前,加上远水、孤云,更增酸楚。接着写送者独倚高楼,愁眼望尽天涯,寻找漂泊的亲人,看到的也只是萋萋芳草。下阕由芳草池塘边的离别写起,再写行人因忆伊人心迹。“恁时”以下三句,回忆旧日两人在一起的赏心乐事。接下三句以芳草年年常绿常新比衬人之朱颜改换、青春逝去之无可奈何。最后以遍野的绿草与嬉笑酣醉的游人作对比,突出须趁青春年少及时行乐的主旨。


【原文】

  《凤箫吟·锁离愁①》

  作者: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②。绣帏③人念远,暗垂珠露④,泣送征轮。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⑤。

  销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⑥。恁⑦时携素手⑧,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⑨。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喜游醉眼,莫负青春。


【注释】

  ①凤箫吟:词牌名。又名《芳草》、《凤楼吟》。

  ② 陌上初熏:路上散发着草的香气。陌:道路。熏:花草的香气浓烈侵人。

  ③绣帏:绣房、闺阁。

  ④暗垂珠露:暗暗落下一串串珠露般的眼泪。

  ⑤目断王孙:汉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⑥绿妒轻裙:轻柔的罗裙和芳草争绿。

  ⑦恁(nèn):那。恁时:即那时。

  ⑧素手:指女子洁白如玉的手。

  ⑨香茵:芳草地。


【翻译】

  陌上芳草萋萋,草香微微,沁人心脾,远方归来的游子,似乎闻到了那熟悉的气息;想到还要别离,这连绵无际的碧草,又将离愁紧紧锁起。相逢正缱绻,又要思念远离,闺中人暗暗垂泪,幽咽抽泣,如碧草之神洒下晶莹的露珠,含泪目送远去的车轮,长长的征途上,青草相伴随行,令游子触目伤心;山水重重,踯躅的身影恰如天边的一片孤云。登楼远眺终日,但愿看到游子影,望穿双眼只见绿草如茵。

  愁别离,默然伤神长叹息!忆昔日同游池塘畔,看她姗姗而行,罗裙轻拂,竟使碧草生妒意。那时候,携着她白皙的纤手,在花繁柳絮飞的季节,漫步于如茵绿草间,真是花草馨香两情相依依。年年春风吹,芳草年年生新绿;相逢无期,空叹年华渐老,愧对芳意。待等春回大地,绿满田野时,还须放怀宴游,醉眼芳草地,且莫辜负了这美好的青春,又何必触景伤情空悲凄!


【简析】

  该词为留别词。前五句从咏芳草锁住离愁破题,直到临歧佳人送别的难堪与凄苦。接下三句写行人远去,芳草却时常在眼前,加上远水、孤云,更增酸楚。接着写送者独倚高楼,愁眼望尽天涯,寻找漂泊的亲人,看到的也只是萋萋芳草。下阕由芳草池塘边的离别写起,再写行人因忆伊人心迹。“恁时”以下三句,回忆旧日两人在一起的赏心乐事。接下三句以芳草年年常绿常新比衬人之朱颜改换、青春逝去之无可奈何。最后以遍野的绿草与嬉笑酣醉的游人作对比,突出须趁青春年少及时行乐的主旨。


【赏析】

  《凤箫吟·锁离愁》借咏芳草以寄托别离情绪。全词以芳草为中心,尽管字面上没有“草”的字眼,而“连绵无际”、“陌上”、“珠露”、“长亭”、“王孙”、“池塘”、“绿妒”、“香茵”、“芳意”、“绿野”等词,无一不写草,所以离情也处处由芳草带出。词中表现上用了正比和反比手法,即描写芳草越繁华茂盛,带出的离愁越浓越沉重;描写芳草越生机勃勃,反映主人公的心绪越萧瑟悲凉。

  起首二句先从游子远归即赋别离说起。春风如醉,香气似熏;陌上相会,情意绵绵,此处系用江淹《别赋》句意:“闺中风暖,陌上草熏。”遗憾的是游子来去匆匆,才相会又将赋别离,惜别者的眼中,那连绵不断的碧草,似乎深锁着无限离愁,使人触景伤情。接着“绣帏”三句,形容游子归来以后旋即匆匆离去。这里主要点出深闺思妇垂泪泣送的形象,同时还体现出露滴如珠泪的碧草之神,所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别赋》)真是深闺念远,南浦伤别,可以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了。此处用拟人手法将碧草化作多情之人,亦似为离别而垂泣,如此以来化静为动,增添了伤离的黯然气氛。   “长行”两句,将镜头从深闺转到旅途中的游子经历。他行行重行行,不见伊人倩影,但见遍地芳草,远接重重云水,这里以云水衬出春野绿意。一“孤”字暗示了睹草思人的情怀。下面随即折回描写思妇形象,“但望极”两句,是写她独上危楼、极目天际,但见一片碧色,却望不到游子的身影。此处即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道出了思妇空自怅望的别恨。

  下片“销魂”三句,是回忆当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本为谢灵运的名句,词人忆及昔日同游池畔,旋赋别离,句中不仅深有沧桑之感,而且也没有离题。记得那时她姗姗而行,罗裙轻拂,使绿草也不禁生妒;这是反用牛希济“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词意,以绿草妒忌罗裙之碧色,来衬托出伊人之明媚可爱,从而由草及人,更增添了对她的怀念之情。“恁时”三句,仍是回忆。“恁时”即“那时”,连上“曾行处、绿妒轻裙”时事。他轻携素手,絮飞花乱的暮春季节里,漫步于如茵绿草之间。而眼前的如茵绿草,又使他兴起无限感喟。“朱颜”两句,从刘希夷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化出,时光流逝,人事已非,相逢不知何日。自己年华已经渐老,只有芳草却是春风吹过而新绿又生。结末呼应上文,愿人们毋须触景伤情,当春回大地、绿满田野之时,可以放怀宴游,到那时可不要辜负了青春好时光。这首词妙巧用拟人手法,把点点离愁都化作可感之物。全词颇具空灵之美。


【作者介绍】

  韩缜(1019~1097)字玉汝,原籍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韩绛、韩维之弟。庆历二年进士。英宗时任淮南转运使,神宗时自龙图阁直学士进知枢密院事。曾出使西夏。哲宗立,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罢知颍昌府。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九,谥庄敏,封崇国公。《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的相关文章。


【宋词英译】

HAN Zhen – Pheonix Flute Chant


Enshrouded in parting sorrows, immense and infinite,

Nearby fields and paths begin to melancholy appear,

Through the embroidered screen I stare at the faraway,

I cry silent tears as I see off your wheels off on a long march.

Far you have gone, though I still hope to the sight of you gather,

Yet among remote waters and lonely clouds, many obstructions exist.

Staring into the distance, on a tower I linger till day's end,

Not seen is any sight of you nonetheless.


Saddened is my spirit since our parting by the pond,

Along where we used to walk, the verdure my soft dress envy.

How we used to hold hands then,

Amid drifting petals and catkins, stroll on fragrant grass we did.

My visage has since aged little by little,

Yet year after year, fresh are blossoms that bloom before me.

All over fields that are green roam intoxicated tourists,

May they know not to fritter away youth and spring.


【词牌简介】

  《凤箫吟》,词牌名,又名《凤楼吟》、《芳草》。《芳草》这个词牌名是当时人根据韩缜借咏芳草离别的《凤箫吟》词演绎出来的。


【格律】

  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韵)。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21 17: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