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6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十)
诗词基础第十讲 考试总结及语法知识(一)
大家好!考试结束了,说一下这次考试的情况,首先感谢参加考试的学员的支持!和班委商量了一下,决定参加考试的学员保留学号,其他群友取消学号,并且,不在给予作业点评和问题辅导。下次考试在酌情转正。对于完全不参与群内交流的,根据班委提供的名单,予以清除。关于试题,第二题普遍答的不好,也就是孤平和拗救掌握的不好,另外,马虎的情况比较严重,答题不准确,八十分以上算及格吧,哪里理解的不好,自己补上。因为其他题目都是讲义里的内容,我只说一下第二题。
二、选择题:(每项2分,共18分)
下面诗句中,属于孤平拗救的诗句有(A、B、C、H、K);属于对句救的诗句有(A、B、C、D、E)属于特殊律句的有(F、G)。
A、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在青。
B、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C、尽日不归去一庭栀子香。
D、江汉惊叶落,斯人何以堪。
E、上人一向心入定,春鸟年年空自啼。
F、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G、尽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
H、落日下山人影长
K、山雨欲来风满楼
大家自己先标出平仄吧。
F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G
尽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H
落日下山人影长
仄仄仄平平仄平
K
山雨欲来风满楼
平仄仄平平仄平
H、K没什么好说的,一看就是孤平拗救了。下面看:
A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在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个讲义里特别做例子,讲到了,还给了口诀,让大家记清楚,可是,还是由学员选错,首先是“无”救了“向”属于孤平拗救,然后呢,“一身报国有万死”是特拗句式,要对句的第五字为平,来救一下,所以,“无”也救了出句的“万”也就是对句救。再看:
B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全”救“四”,没什么可说的,孤平拗救。而“身经两世太平日”是由于五不论造成的,可救可不救,这里仍然是“全”字两救了。也算是对句救。第三题也是错的最多的一题,我不知道为什么?
同样
C
尽日不归去,一庭栀子香。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一庭栀子香”很明显是孤平拗救了,栀:zhī ,四支韵,救“一”也可以说是救了“不”。
D
江汉惊叶落,斯人何以堪。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特拗句式,“何”救了“叶”。
E
上人一向心入定,春鸟年年空自啼。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特拗句式,“空”救“入”;我们说,这样的拗句,五言对句第三字,七言对句第五字必须为平。
这里说一下,B和C拗句句式,单独使用的时候,对句可救可不救。其他问题大家自己核对吧,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答案下面跟帖讨论。
考试的问题就说这么多。下面开始今天都内容。之前我们学习了格律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于五律和七律乃至排律而言,还有一项要求是对仗。我看到群里大多诗友都喜欢对联,而对仗也是创作对联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联律中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和意义相关。”这六项要求,其中关于“词性相对”中的词性,很多朋友搞不清楚。还有词的结构和词性活用以及句子的类型和用法等等,虽然我们上学的时候学习过,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再和大家一起复习一下关于汉语语法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讲对仗之前,我们先利用两节课的时间说一下语法知识。比较枯燥,希望大家有耐心和我一起复习一下,我们从头开始。
一、语素和语素分类: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语素按音节分类可以分成:
①单音节语素 :如上、下、人、水、火、风、雨、、大、小等。
②双音节语素, 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义,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 这也是对联中常遇到的问题 ,有的朋友常把一个双音节语素分开来对 ,那是不可以的 。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A. 双声,声母相同的联绵字: 如琵琶、乒乓、澎湃、鞑靼、尴尬、荆棘、蜘蛛、踯躅、踌躇、仿佛、瓜葛、忐忑、淘汰、饕餮、倜傥、含糊、慷慨、叮当、蹊跷、玲珑、犹豫等。
这些连绵词有什么共性? 声母发音相同!这就叫双声 ,有些语素韵母相同 .那么什么是声母呢?
声母,是使用在韵母前面的辅音,跟韵母一齐构成一个完整的音节。其他汉藏语系语言也有类似的结构。一般由辅音充当,即首辅音。辅音的主要特点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要分别受到各种阻碍,因此可以说,声母发音的过程也就是气流受阻和克服阻碍的过程。声母通常响度较低、不可任意延长、而且不用于押韵。中古汉语的三十六声母,比如:b、p、m、f、d、t、n、l……等等,不记得的朋友课后自己复习一下。
B. 叠韵 , 韵母相同的联绵字: 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朦胧、苍莽、邋遢、罗嗦、怂恿、螳螂、桫椤、倥侗、蜻蜓、轰隆、当啷、惝恍、魍魉、缥缈、飘渺、耷拉等。 对的时候也要考虑其共同点 , 但注意平仄和谐 。有的声部韵母均不同 。
那么,韵母又是什么呢?韵母和声母一样,是中国汉语音韵学术语,汉语字音中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旧称为韵。例如:a、o、e、 ê、i、u、ü、-i 、er、iou、iao、ie、ia、ua、ün、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等等等等,其中韵母由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组成;按韵母结构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如官〔guan〕这个音节中,〔g〕是声母,〔uan〕是韵母。韵母〔uan〕中,〔a〕是韵腹,〔u〕是韵头,〔n〕是韵尾。
C.非双声叠韵联绵字: 如蜈蚣、蓊郁、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铃铛、奚落、褡裢、茉莉、蚂螂、窟窿、伉俪、蝴蝶、笊篱、蹦达、蟪蛄、狡狯、狡猾、蛤蚧、蛤蜊、牡丹、磅礴、提溜等。
D.外来词,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的士、巴士、尼龙、吉普、坦克、芭蕾、哒爹等。
E.专用名词,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名称。如纽约、巴黎、北京、苏轼、李白、孔子、萝卜、菠菜、番茄、红薯等。
关于外来词和专有名词 , 也是一样 ,外来词要对外来词 ,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 ,注意平仄协调 ,还有就是不是双音节的 。
③多音节语素, 主要是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 , 如:喜马拉雅、法兰克福、奥林匹克、白兰地、凡士林、噼里啪啦、淅淅沥沥、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音节语素要和多音节语素相对 ,虽然这样的词并不多见 ,但出现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怎样应对 。
二、下面我重点讲一下的词,和词的分类。
(一)、单纯词: 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自由的单音节语素和所有的双音节、多音节语素都可以组成单纯词。关键在于它是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如:山、水、天、地、人、有、土、红、凑;仿佛、苍茫、蜈蚣、琉璃、参差、蹉跎;敌敌畏、阿司匹林、萨克斯、麦克风等。 大家注意 ,这些语素,一旦拆开就什么意义也没有了 ,它们是个"原子团",是一个整体,所以对的时候要考虑这方面的意义 。
(二)、合成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 从词性来看,可以分成:
A、实词,就是有实际意义的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实词一般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有人物名词、事物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等。
人物名词: 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事物名词: 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思想\过程似乎是动词 ,其实完全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 ,
时间名词: 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方位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方位名词对的时候要对方位名词 ,如过去要对将来等,东南要对西北等 ,时间和方位要区别开来 。
专有名词:是某个(些)人,地方,机构等专有的名称,如中国共产党、北京,上海等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存现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等。
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有心理动词: 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有的朋友到这个地方很容易出错 ,容易把心里动词和一些形容词混淆 ,所以对出的联显得不工 ,
存现动词: 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 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能愿动词 :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趋向动词: 如来、去、上、下; 有判断动词: 如是、为、乃。 这个地方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但大家如果把握了这些基本的东西 ,就免除了很多困惑 。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悄悄。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有表确数词和表序数词。
表确数词 ,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3.45;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表序数词: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这也是大家在对联过程中常见的 , 对联过程中注意就是了 。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有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幢、座。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称代词:如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有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 ;有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B、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
虚词一般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1)副词,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 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
程度副词:如很、极、非常、太、过分等;
时间副词:如已、刚、才、将、要等;
范围副词:如都、全、总、只、仅等;
情态副词:如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悄然等;
语气副词:如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重复副词:如又、再、还、仍等。
请大家注意 ,副词在运用的时候可以宽泛一些 ,因为它是虚词 ,可以对副词就可以了。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比如:从古至今谁为主?"从"用在古前表示时间 ,
3)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如和、同、跟、不但、而且、只要、而且、与其、尚且等。 用在名词前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
在介词和连词之间要看这个词是起连接作用还是和名词一起表示时间或对象 ,对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 。
4)助词,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汉语中 ,
有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等; 有时态助词:如着、了、过等;
有语气助词:如呢、吧、吗、哟、哩、呀、啥等。
5)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答应的词。如啊、哎、哦、噢、哼、呸、唏、呀等。 诗词联中很少用 。
6)拟声词,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如哗哗、轰隆隆、淅淅沥沥、咚咚、噼里啪啦、哗啦啦、滴答、喔喔、旺旺、喵喵、唧唧、叽叽喳喳、啪啪等。
三、汉语中的一词多义多用现象。如:
1.他(人称代词)怎么(疑问代词)还(语气副词)不(语气副词)来(行为动词)呀(叹词)?
2.下回(量词)我(人称代词)还(重复副词)来。
3.有(存现动词)借(行为动词)有(存现动词)还(行为动词),再(重复副词)借(行为动词)不(语气副词)难(形容词)。
这些要注意观察 ,不要搞错了在句子中的词性 ,否则就会出错 。
四、词组,又称短语。 词组(短语)是指由两个以上的词语组合而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词组分类有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并列词组、偏正词组、补充词组、介宾词组、的字词组、所字词组。 区分词组的类型要注意掌握三点:
1、词性;
2、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
3、词的位置。
a 主谓词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如“学校开学、山河壮丽、春雨绵绵、河水奔腾、祖国富强、心情激动、花鲜艳”。
b 动宾词组:动词+名词(代词)。如“买菜、打他、写小说、看电视、修理汽车、收购药材、发现问题、讲究卫生”。
c 并列词组:由词性相当的词组成的词组。如“老师同学、调查研究、雄伟壮丽、又白又胖、我和你”、半斤八两。
d 偏正词组:定语+名词;状语+动词。中心词在后边,去掉前边的修饰词,词的基本含义不变。两词中间可用“的”“地”表示偏正关系。名词前用“的”;
e 动词前用“地”。例如“新的社会,高兴地唱、美好的时光、特别大、最优秀”
f 补充词组:动词+补充成分。这是补充成分在中心词后面的短语,回答中心词“怎么样”,结构上常以“得”为标志。如:说得轻巧、吓死了、怕极了;再如:坐下、掉下去、拿起来、算得准、说得妙、放在这里。
g 介词词组:介词在前,其他词语(主要是名词或名词短语)在后组成的短语。如:在中国、对他们、往新疆、从今年、关于他、向大家、朝上海方向、以这种方式、为群众、给谁(看)、把他(抓住)。
h 的字结构:这是一种省略中心词的短语,性质功能相当于名词短语,即在句中作名词。词组以“的”结尾。如:开车的 (司机)、候车的 (旅客)、唱歌的 (演员);再如:教书的、开车的、走路的、先进的、群里的。
m 所字结构:所+名词(动词),在句子中作为名词。 如:所思、所想、所见。(英雄所见略同)
五、短语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短语,我们在学习中也经常遇到。 比如连动短语,也称连谓短语(开门走出去、低下头看书、有凤来仪);
联合短语(联合短语与并列词组区别是,联合短语不只包含两部分,可以更多,如:小张小王小李,哥哥弟弟妹妹);
兼语短语(如:他派你去,意思是句子中的两个动词“派”“去”两个动词的主体不是一个人);
同位短语(由两个或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都共同指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上海这座城市,首都北京,星期六那天) 方位短语:由方位词附着在别的词语后面构成。
方位词可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复合方位词。如:
1、单纯方位词+边、面、方、头:上边 东面 左方 上头;
2、单纯方位词彼此互相组合而成:东南、中间、上下、前后;
3、之、以+单纯方位词:之上 之内 以东 以下;
4、全成方位+边、面:西南面、东西两边
5、附着在实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如:桌子上面 大树下 村子里 操场上 大楼东面(表处所方位)
比赛前 开学后 工作前 解放以后 去教室以前 改革开放以后 (表示时间)
里头 以内 以上 当中 中间(表示范围,处所和范围不太容易区分)
6、量词短语,由量词和数词或指示代词等构成,其句法作用相当于名词或动词等。
如:一个 两张 五把 三次 七八回 这个 那次 上次 两遍 一下。
7、比况短语,由比况助词“似的”、“般”、“一样”等附着在别的词语后面构成,其句法作用相当于形容词。如:蝴蝶似的(花瓣儿) 雷鸣般(的掌声) 老虎一样(凶猛) 苹果似的(脸蛋儿)
六、再介绍几个汉语语法名词:
1)句型:句子的结构类型。根据构成句子的语词的不同类别、序列、搭配方式等等,汉语的句子类型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被动句、意动句、疑问句、反问句、倒装句、兼语句、连动句等。
2)复句:复合型的句子。
并列关系(他一边走,一边唱。)
承接关系(他回过头去,默默注视着远方。)
递进关系(她不仅人长的漂亮,心灵也美。)
选择关系(要么你来,要么我去)
总分关系(人死的意义不同,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轻如鸿毛) 转折关系(文章虽然不长,内容却丰富)
假设关系(纵有千难万险,也挡不住我们的前进步伐)
条件关系(只有认真地调查研究,才能把情况弄清楚)
因果关系(因为您教我知道许多道理,所以我十分感谢您)
目的关系(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就要不断加强学习)
3)词根和词缀: “老虎”虎是词根,老是词缀 “科学家”科学是词根,家是词缀。加在前面的叫前缀,夹在中间的叫中缀,加在后面的叫后缀。
4)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这个不说了 连绵词(寂寞、浪漫)、双声词(黄河)、叠韵词(飘渺),外来词(沙发)、新生词(给力、养眼、旺才)这个前面说过了。
这节课先复习这些吧,只是想给大家增加一下记忆,比较枯燥,大家辛苦了。想详细了解的朋友课后可以去问问度娘哈。
作业:对句。
一缕芳华,期老枝头花与月【兰心】
关于出句的解读——更夫
读懂出句,是对句的前提。
兰院的出句,读了之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了温庭筠《望江南》中的一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芳华者,鲜花也,更是指花一样的年华。期:期盼,期待,期望。作者期待的是什么,期盼的是什么,有什么人或事值得作者如此刻骨铭心?如此期待,致使在无限的期待中老去了岁月?梦中人乎?心底事乎?给了读者无限遐想与应对的空间。细细品味出句,不难看出作者在有限的十数字以内,表达了不尽的惆怅,失望,当然,更有无数次失望之后的执守。这可能就是我读了第一次之后,为什么突然想起了温飞卿: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原因吧。
兰院曾有词《行香子 新年寄语》:雪舞江天。夜色凝寒。误清光不照窗前。那时明月,今又凭阑。叹情如酒, 缘如水,梦如烟。 半生了悟, 红尘一醉,任光阴欺老朱颜,无端记取,梅柳当年。想人长久,春长在,月长圆。在作者的心中,情如酒一样的浓郁,缘如水一样一去不回头。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期老了枝头的花,期老了天边的月,怎一个情字了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