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浪风诗校第四期4月词班讲义:词心的觉照——情与境
大家晚上好!今天是第四期词班的第二节课。考虑到个别新来学习的朋友可能对词这种文体不甚了解,这里还是先简单介绍一下词的起源与发展。
词也称词调、诗余、长短句等,是古代一种演唱文体,多由长短不等的句子组成,通常取单句或整句末尾的字押韵,极个别的情形也有句首、居中押韵的。一段一首的称为单片或单叠,两段一首的称为双片或双叠,还有三叠的,某些词调也有四叠及以上的情形。按篇幅划分,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套曲等,并有固定的词牌形式为句式长短、用字平仄、对仗押韵、声情宫调等等作格律上的约束,这些都是和曲而歌的基本要求,词谱即由此而来。词调的大多数词牌源于唐教坊歌曲,兴于晚唐五代的花间一脉,大成于两宋。由初时遣兴佐欢、留连光景的“小道艳科”,发展到后来寄托家国之恨,乃至人生思辨与感悟,其题材境界日益阔大。及至宋代,本谓之“诗余”的词调,已出现“凡有井水处,汲人歌柳词”的盛况,较“文之道统”的诗而言,词对当时文坛的影响,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正如胡寅《酒边词》序所云:“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吏,柳氏为舆台矣。”此段文字,虽将苏词推崇到极致,多有褒苏贬柳之意,但也很好地概述了词之起源、发展与蜕变,将它如何从当初的“小道”,最终成就为中华文坛上一座高大的历史丰碑的全过程,画出了一个清晰的线路图。今天在这里听课的朋友,相信都是对词调的美学价值有了不同程度了解或感悟才来的,并希望通过学习能够进一步升华。那么今后几个月,我们将在诗词的学习上一起探讨和感悟,如果这段时光使大家真正得到一些学习上的助益,那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了。
上节课,淼焱老师讲到如何回归本我词心,这也是我们这一期词班整体学习思路中的重要一环。自数年前古韵流芳诗词群伊始,到现在初具规模并已成功运作到第四期的沧浪风诗词学校,我和淼焱老师一直都在或局部或系统地讲述一些词理论,包括与理论相关的作品赏析,但最后我们发现,效果并没有预期那么高,于是经过多次探讨与反省,最后决定在教学方式上作一个改革。这样的改革,其实也是我们对学词之道的一点点感悟,用于词学筑基,也算循其法正,恰得其所。
个人以为,学词之人,若遣字为词,虽得佳构,亦是华服瞻观于架上;然举心为词,即便淡语,犹得况味于胸间。学词当如修行,持心以见道,若徜徉于辞辩之理,而不知正心守一、觉照万物,终将流连一隅而困于小术末法。为词无心,则无活泼灵跃之气,其形之美,是为死物。故以心为词才是学词之道,更是基础与总纲。
自古师者,传道第一,吾等未敢恬列师位,亦不忍误导后学,遂拨网络学词之乱象,愿与各位一起循迹溯源,回归本我词心。这颗词心是我们学词之初心,它应该成为我们学词道路上的一座灯塔,照亮我们的来处,也照亮我们的去路,而途中风景,也都将圆融到我们为词的境界中去。有了这颗词心的觉照,所有努力都将化为我们将来提高的阶梯。
上次淼焱老师将词心归纳为清正、醇和、活泼、冲雅,我个人认为,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之大家为词的各种初心。如果将词的结构、章法与比兴达意视为其身,那么词的风格、气骨与境界是为其心,两者和谐一统,词味生焉。《大学》有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我们学词亦当如此。词心不正,词意必生晦暗。纵观史上名篇,虽各具光辉,然无不返照于词心之上,以致读来涤胸荡志,盖因本我初心活泼相应,而成共鸣也!但凡词心之用,于小可见情,于大则为境,是故情境皆由心生而了无我相,辩似芥子之幽微,似无觅处;感如须弥之浩瀚,寰宇其中。
照此思路,我们今天选取两首北宋大家的中长调,来一起参研古人是如何在作品中用初心进行情境演绎的。先看第一首: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讲这首作品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王安石其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年轻时仕途坦荡,但中年主持变法之后,一直处于政治漩涡中心,在新旧两派政治倾轧中,两度拜相又两度罢相,最终也没能完成其政治理想,郁郁而终于今天的南京紫金山,时年65岁。其一生的政治生涯,正值国势日危而强敌环伺的时期,举国上下尤其是宋神宗对变法寄予了全部希望。可以想见,在强大的各方压力下,周旋于各派势力之间,要挑着这幅重担,需要怎样强大的内心。
这首是王安石的吊古之作,大约写于第二次罢相、出任江宁知府时。上片写景,以阔大的笔法浓墨勾勒了登临所见,写景之瑰丽辽阔,恰是词人胸怀天下的心境写照。“正”、“初”、“肃”三个字既是交代时序,又似作者的心情感受。所谓情由心主,人因失意而产生的心理失落,最容易于凭栏有思时泛滥于胸臆之间。但王安石毕竟不是常人,胸中的惊涛骇浪,似乎对他登高赏景并无多大妨碍,充其量“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之后依然是“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这份气定神闲的境界,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下片叙意一转,由景入情而事抒发,但却并非胸中愤懑惆怅的倾倒,而是以“念往昔”三个字洞穿时空,引出陈后主耽于声色而亡其国之事,其中一个“叹”字,既是吊古,又是慨今,而“悲恨”二字,也多少承载了他对国势命运的担忧。尤其“谩嗟荣辱”句,读来满是无奈之意,将作者虽欲一展富民强国的政治雄才,却处处遭到掣肘、暗算,最后功亏一篑的心情写的淋漓尽致。读到此处而恍然会悟者,不禁为之一声浩叹!
其后“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六朝繁华竞逐流水的警示,早就湮殁于寒烟衰草之间,不见一丝痕迹,以至再也无人说起。此处¨但¨字尤其值得玩味,这既是对不知居安思危的政治时弊(寒烟衰草)的批判,又似乎包含了对自身失意的一种开解:既然六朝繁华都免不了最后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既然我的政治理想如此不被朝野所接受,那么我又何必如此执著呢?由他去罢。对词意的这种揣度,其实是完全基于王安石所处的身份地位的。人在高位的巨大压力,尤其是皇帝、群臣,甚至普通百姓都对他的政治改革措施多有微词的情况下,若没有这种实时的自我调适的能力,一定会很快崩溃的。所以自古雄才,其人性中必有放达的一面,原因便在于此。
循着这一思路,末拍“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也就有了两种可能的寄托。一种是化用小杜句子原意,接续前文“门外楼头”之叹,即喟叹当下朝野不危国事而贪图享乐,全然不知又在走陈后主灭国的老路;另一种可能,则似乎隐隐寄托了一种对历史、对人生的达观,即繁华消歇终究是历史必然,朝代更替其实也是为了成就新一代繁华,那么《后庭》之曲传唱至今,国事兴亡一直都在不停交替着,又岂是一支曲子所能左右?
其实上面对词意的另一种揣测,更来源于词中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谩嗟荣辱的“谩”字。《说文》中载:“谩,欺也。”意即瞒哄欺骗之意,那么谩嗟荣辱四个字可以理解为枉发荣辱之感慨。后面“六朝”之论,皆能以此意领之,如此一来,下片的达观情怀与上片宏大壮丽的写景浑然一体,情境终成圆融。
无论这首词构意如何,表达了哪种情怀,其实都有其现实之来处,都能关照到作者这颗以天下为己任的初心,故而传唱至今其味不减,可谓千古弥永。
下面我们再看另一首: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关于苏轼生平,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就不赘述了,有不太清楚的朋友请自己百度。
这首词创作于乌台诗案后苏轼贬谪黄州第四年,快哉亭是与苏轼同谪黄州的张怀民所建。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与苏轼志趣相投,虽屈居主簿小吏,但心胸坦然,公务之余好以山水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性情淡泊,清高超逸。为揽江山之胜,曾筑亭於住所之旁,苏轼为他起名“快哉亭”,常与苏轼苏辙两兄弟游赏其间,苏辙也曾作《快哉亭记》以赠。据《快哉亭记》所载,之所以名之曰“快哉”,乃因“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由此可见,此处人文风景皆可称快。
上片实笔写景,“水连空”、“欹枕烟雨”、“没孤鸿”、“镜净”、 “倒碧峰”、“浩然”、“快哉”,这种以虚写实的空灵笔法,简直洒脱得匪夷所思,而词中弥漫的纵横时空般的高阔与空远,更将词人旷达古今的人生境界演绎得淋漓尽致。
上片“知君为我新作”属于一种夸张性写实,交待了快哉亭新建,也交代了亭主与自己的密切关系,这种诙谐风趣的叙事方式,与作者放达的处事之道颇为契合,读来如见作者音貌。此处“湿”字尤为传神,且朱漆未干更衬托其“新”。
“长记”句,乃虚笔托应赏游快哉亭的感想。其实回忆起守扬州时在平山堂卧看“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的如梦如幻的美景时,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淡泊而怡然的心态,并无一丝愤懑与抱怨,只将往日平山堂赏景的愉悦,向今天快哉亭览胜的感受作了一个单纯的关联与延伸,这种带着几分洒脱的欣喜,读来异常鲜明。
下片回转现实。“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起笔就是连续三个高阔而瑰丽的比兴,随后又接驳一段情节:“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掀舞”二字何其贴切传神!这两拍是上下两片中难得的实笔,将全篇天马行空的思绪一刹牢牢定在眼前景物上,但其作用却远不尽于此。随后词人引用宋玉《风赋》和庄子《齐物论》之天籁说的典故,调侃了宋玉之迂,为结拍的宣发和收篇作了一些铺垫与蓄势。
最后结拍尤其令人绝倒!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拍的妙处,已将作者的感受提升到天人合一、互为感应的超凡之境。“一点”之“气”犹言一己之渺小,但有“浩然”二字,则一刹天地万象皆了然于胸;“千里”之“风”,时序物象也,本为无情之物,但得“快哉”二字,便似有了人之情性,顿时活脱盈跃。及待两句一合,人之浩气与天之罡风相抱相守,逡巡于天地之间,瞬间将作品意境升华到天人一统的神妙境界,读完忘我!
此篇结拍之妙绝高拔,其实从下片伊始就开始了循序铺垫,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读来已有浩然之气;而“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则交代了风之缘起,其中“掀舞一叶”更暗示了搏击风浪的快意,这无疑是后文“快哉风”的一个绝佳伏笔。
整首词虚实运用高妙,气韵空灵高拔,风格飘逸洒脱,读来更无一丝世俗烟火气,是词人心性品格的鲜明写照,而千年之后的我们读来,依然不禁心驰神往!
上面这两首作品,一首以情见长,一首以境为胜,都是作者词心的缘起与写照。我们今后将继续选择此类作品与大家一起参研赏析。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