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1-04品宋斋前贤词作研习【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主讲:菊香盈袖
本次前贤习作研习,就是两宋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刚入品宋的时候高天师兄小窗告诉我,这周前贤词作研习该你了。我当时听了大吃一惊。我心想我是进来聆听学习的,怎么能讲课呢?于是高天师兄体谅我,说你先听听别人讲课,我把你讲课的时间往后排排。我初入沧浪风的时候,在论坛看到师兄师姐的作品,那是一个好,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老道,老练,老辣,都可以做我的老师(真心的),后来入品宋,高天师兄说老师只有一个,其他都是同门。我便想,自古都有师兄们代师传艺的,最起码这些师兄师姐都是老师的助教。所以我原来的想法主要是聆听学习,多听多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安静的听课的学生。
本周师兄又找我了,说该你讲课了。这次我听了又是一惊,还没学好呢,能讲课么?在师兄的开导下,我明白了许多,便答应了。因为我研究了一下“前贤词作研习”这几个字,明白了老师的苦心。讲课是小事,迫使我们讲课者去专研先贤词作,去挖掘前贤词作的深层次的东西,不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么?逼着自己学习,再说是研习,在一起研究,在一起学习,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交流,给我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啊。
我今天为什么选李清照的《一剪梅》呢?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喜欢。很早就喜欢了,从小的时候就喜欢,长大后也喜欢,现在还是喜欢。说从小就喜欢,不夸张的说,从小学就喜欢了。那时候字认识的不多,但是这首词里面认识的字最多。有种一见钟情的感觉,就去喜欢。所以喜欢这首词没来由。我这人早熟,比别人快半拍,我记得我是三年级下学期开始看水浒传的。为什么看水浒传呢?因为寒假里哥哥姐姐看《林海雪原》和《铁道游击队》。我也想看,但是排不上啊,父亲就哄我说你先看水浒吧,这个比那个好,可是我看不懂啊,父亲就给我讲解陪我看。那时候看的版本是老字,所以我认识繁体字也早,不过一个不会写,只是认得。我喜欢猜测,顺着看,所以大体知道意思。我看了三个回合,就不让父亲陪了,我就自己看。从那开始就独立阅读,那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太多了。甚至认识的字不如不认识的字多,也许根本就谈不上阅读,但是我硬是从中能看懂大体的故事情节,遇到不认识的字都是跳过。这样养成了我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因为我对好多字都是自己认识的,我自己给它定读音。结果学到这个字的时候发现这个字和我自己命名的读音不一致,结果是正确的读音怎么也记不住,错误的读音根深蒂固,害苦了我。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我喜欢翻阅哥哥姐姐的笔记本。那个笔记本是以前学生的精神食粮吧。好多人抄歌词,但是姐姐的笔记本里摘抄了很多好听的句子,当时我看了,喜欢的不得了。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是喜欢,一见钟情我还是相信的。我记得当时最喜欢的并且印象深刻的是两句,一个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当时的感觉是惊艳,这是小时候喜欢。长大后还是喜欢,每次见到这句话,不想去深入研究它的含义,就是无端的喜欢,莫名的喜欢。现在还是喜欢,不然一说讲课,我想就是它了。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所以时常感叹处于中间位置,默默无闻,不被人爱,这是选一剪梅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我认为《一剪梅?红藕香残》在李清照的诗词创作中具有承上启下,难以替代的作用。
一般认为李清照的词作分为两期,靖康之难之前,李清照的词作主要是抒发儿女情怀的闺阁词作,才情斐然,靖康之难之后,丈夫病亡,词风转变,风格变得沉重许多,主要以国愁家思为主要的感情基调。而我认易安词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那就是少女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时期,婚后的时期,晚年的家残国破孤苦无依时期。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叫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虽然李清照对苏轼词不以为然,其实应该算作长辈了。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夫妻有共同的爱好很志趣,是一对令人羡慕的佳偶。赵明诚之父赵挺之是吏部侍郎,也算是门当户对。李清照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婚前过着幸福富裕的生活。14岁的时候,她才华就呱呱的,令人瞩目了。他爸爸说,我现在没有能力来评论你的词了,需要大家来教你。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也大力称赞。那个时候她写出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轰动京华,还有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中写的也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还有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少女憨态毕露。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所以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有好作品,就应该不能忽视她的这个时期的创作,应该把这一类作品归为一个时期。婚后夫唱妇随。其乐融融,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父亲李格非被迫离开京城,携眷回到原籍,灾难远远并非这些。一年之后,被牵连的家属不许住在京城,并且禁止和党人的子弟成婚。你看,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面临着很大的危机。这个很严重。朝党之争牵连甚重,下面我用一组时间来简略说明他们的坎坷。
父亲被逼走后两年,崇宁三年(1104年),朝廷有令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所以影响是巨大的。夫妻分居,一别就是两年,所以这段时间的经历对李清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不亚于康靖之难的影响,聚少离多的生活对晴照的词风和内容当然会有难以磨灭的印记。两年后,蔡京罢相,党禁解,李清照才得以回京。但是仅仅一年,蔡京复出,这次灾难落到赵家头上。赵挺之,晴照的公公
被罢官后五日而亡,这还不算,死后三日,被蔡京诬陷,在京家属全部入狱,虽然很快获释,但是 赵挺之的官职待遇被剥夺;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从此在京城无立足之地,只好回故乡生活,那年淸照才25岁。下面说说易安的来历。先是娘家,后是婆家,先后遭难,婆家老家是青州,淸照在故乡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晁补之同期也被罢官,晁补之在老家修“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李清照的归来堂和易安难免有对晁补之的模仿,这是对晁补之的尊敬和仰慕,并且两家交好。上文提过,晁补之对淸照很看重,《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到政和七年(1117年),他们在故乡生活了整整十年,平静而充实的十年。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岁。赵明诚知莱州,李清照第一次算作官太太了。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岁,随赵明诚居淄州。是年,赵明诚因平定地方逃兵扰乱有功转一官。好日子就这几年。之前的分居和清贫生活,后来的战乱纷纷,在乡间隐居十年也算是幸福的,随赵明诚赴任也算是幸福生活吧。可是到了她44岁时候,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南宋开始。靖康之难后,赵明诚在南宋做官,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后南京江宁府知府,也算是高官了,两年后罢官,好日子结束了,淸照随赵明诚开始了转移生活,逃难。逃难途中清照有感而作《绝句》以吊项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让须眉之句,可见她对时世的感叹。赵明诚和淸照一生酷爱金石,对钱财不爱,他们致力金石的搜集整理,所以有钱都投资了,好多心爱的东西因为没钱而兴叹的情况很多。不幸的是,同年八月赵明诚不幸去世,卒于健康,也是南京。李清照的人生彻底的拐了一个大弯,先走的是幸福的,在国破家亡的岁月,李清照开始人生的后期孤苦无依的生活。详细情况这里不作细述。
我们算算,新婚一年父亲就遭难,婚后三年就被迫夫妻分离,一分就是二年,够坎坷的了。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由此看来,在靖康之难之前,李清照就经历过太多的人生波折,所以她的作品中无形中留下了这些印记。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那更多的是才情逼人,也证明了诗酒相连。不过她少女是时候就饮酒哈,常记溪亭日暮那是喝醉了,绿肥红瘦也是醉了。她的第二段婚姻很不幸,那么我为什么说把易安词分为三个阶段呢?因为康靖前新婚后婚后的一段生活,不仅仅有幸福和思念,也有很多坎坷和别离。有人说了,婚后的生活无需单独划分一个阶段。对,自古红颜多薄命,也是一说。但是我是这样认为的,李清照的词风和内容的改变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一剪梅》就是这段时期的代表作品。所以一般的人会认为她是感情太丰富了,卿卿我我的。其实她的婚姻很多坎坷,一个人的不同阶段都会不一样,有鲜明的色彩。我们也是,成长的轨迹,一路走来,会发现有很多的足印。我今天选择一剪梅,是说此词的风格代表了婚后还算幸福的那个阶段,赵明诚是太学生,要出去上学,所以有聚有分,后人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解赋予不同的含义吧。就像一部红楼,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呢,何况对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的评价呢?说好,不容易。说不好,也应该以事实为据,才能彰显公平。我的立场是一分为二,客观评价。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接着谈谈对这个词的赏析,前面是序吧,浪费大家很多时间了,言归正传了。至于赏析,大家理解的都比我深刻,所以我说的也是拾人牙慧,我的思想也是汲取百度和大家的见解,今天在这里抛砖引玉,求得我自己思想的不足之处。放大了才能发现不足,说出来才发现知道的很少,同入品宋也是缘分,大家互相学习,特别是我,很需要直言不讳的指导。下面我老生常谈,说说这首词的语言。
1、“红藕”“玉簟”的深刻意蕴:“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这些是从客观的景物来写的,也是从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但是残也有主观感受。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但是也有客观事物的存在,所以作者选取的意象很具代表性,不是为了写景物而写景物,是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易安词的象征性手法,巧妙自然,不露痕迹,而又充满内在的逻辑美,是现代意味汲取了古典诗词的营养,这就是国学的传承吧,一脉相连。
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赏析: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我小时候对这两句话很喜欢,但是不甚了解,还想为什么要解罗裳呢?现在也不懂。但是感觉很美的动作吧。最简单的理解,是脱了长衣方便,我们做运动前不都是换衣服么?这里有两个词很重要。轻、独,给人的言外之意很丰富,引人思索。也许是挽起,不论如何,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发挥,我们这里不求答案统一,总之感觉意蕴很特别。之所以有不同的解,恰恰是最好的句子,从实用者的角度看,从浪漫者的角度看,都不同,无解就是答案。“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话太美了,是一个倒装句,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这么多的丰富的行动,化成一句诗句,像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在我们眼前放映。谁——赵明诚。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却无。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言简而意丰,这就是淸照的词语的张力。
“花自飘零水自流”分析:第一,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第二,其所比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情景交融。
3、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美: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及人,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赏析: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两个虚词的理解:“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有无缘无故的美景。感时花溅泪,心情不好,看花也悲,鸟语花香有时并不代表开心快乐。恨别鸟惊心说的就是让人心绪难平。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令人想到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今天就说到这里,不当之处大家斧正,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