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59|回复: 2

[讲义资料] 沧浪风诗校第二期中词班讲义:第七课、词的写景与构境

[复制链接]

313

主题

3074

回帖

9832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832

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5-5-22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沧浪风诗校第二期中词班讲义:第七课、词的写景与构境


    前期课程我们曾讲到,词调因其产生背景的关系,在发展之初,“词言情”一直是难以突破的自囿,及至苏词开创以诗入词之先河,词的题材范围才终于开始向各方面拓展,使得情志的抒发终成一体。但无论言志还是抒情,都离不开写景与构境,这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说是古今运用最多的写作技法。

    词调创作一般不外三步:叙意、融景、构境,而说到写景的作用,我们不得不说说绘画。画中平远空阔的高致,往往契合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浩大,而那些清远疏淡的画意,则更与白石“渚寒烟淡,棹移人远,漂渺行舟如叶”的语境交融......这些足以说明国学中诗、书、画的三位一体(在此书法暂略),即形用虽有不同,却都在一境。苏轼言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亦如此,甚至其叙意风格更易于与画意相融。南宋吴龙翰有云:“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可见当时文人对这种三位一体美学价值的体验一直是身体力行的,而且这在文人中十分普遍,例如苏轼就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纵观当今国学的式微,犹在分占一隅,以各自领域中的感悟来解析古文化,从而难窥国学之全貌,实为可叹!

    南宋很多词人善于以词作画,画意描摹之工美,使得词意直逼画境。甚至有专事排遣字词以为构图,其揣摩音色布置文字的功夫,几胜画作,“词画”之名由此而来。例如,如梦窗之“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玉田之“星散白鸥三四点,数笔横塘秋意”,都是截取画面直接入词,且字面安排尤见精工,故后人有云“南宋人词,情语不如景语”者,盖直言其情浅,而王国维更有“白石有格而无情”、“无内美而但有修能,则白石耳”之语,吾虽不欲指其轻率,但起码有矫枉过正之嫌,因为作为一种词画交融、以景写意的手法而言,是完全值得我们去研究、继承和运用的。

    说到以景言情,对于刚刚走过词调萌芽阶段的北宋词而言,抒情上犹未脱质朴热烈的风格,又得益于政治的稳固与社会生活的安定,使得其风格不事深蕴,而更接近古风的直抒,感人就在当下;南宋词则经过百年积淀,尤其是历经靖康之后的风雨飘摇以及政治上的腐败黑暗,文人的整体创作心态都不同程度地处于一种压抑与扭曲状态,以致晦于其言而转蕴藉,表现在化刚为柔,多在物象寄托上着力。正所谓“情隐山水”、“意托言外”,读来意犹未尽,品之耐人回味。是故南宋词常常将厚重的人生感慨寄寓于景物,例如一方山水中的数间茅舍、一叶轻舟,若只浮于字面,则可谓情浅之极了,然细细品咂之下,背后的人生际遇、世态炎凉等等深刻感受才得以渐渐显现。因此南宋词重写景,以景融情而代抒发,此为南宋词景语尤多之故。对于这种抒意风格,在当今世情浮躁、人趋利乐的大环境下,若无清净淡泊之心,恐难深悟。

    词的写景手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近景描写,即池阁香榭、花木珠帘,常常用以寄托幽情,其意尤见深切;二是远景渲染,山色烟霞、江湖远棹,以自然物象的山水微茫和远阔,映托心境,从而意会人生。严格说来,是凡写景皆以画意为源,即使北宋词亦是如此,只不过南宋词将这种手法更是发展到极致,却又在抒情上过于倚重。而过度的声纹雕饰和曲意求工,使得南宋词把词学推向历史巅峰之后,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所谓“渐于字句间凝炼求工”,脱离了世俗根基,最终导致宋词的没落与消亡。值得注意的是,到了后来的“清词中兴”,也因末期的“声气标榜”而不敌舶来文化,最终败于新文化运动之滥觞,犹如历史的重演。今天看来,除可供一叹之外,也更值得后人深思。

    自古写景的目的,无非以景寓情而抒其心,那么读者必须先从景中会意,而后方能感其情,是故以景写意,意能生情,情中有境,见境如见我心。我一直提倡研读古人作品,应当入景、入情、入境,唯有这种次第深入的感受,才算得其真意,原因正在于此。反过来看我们的写作,也当如此循序渐进。故而发乎于情、运化为景,无论宏观之阔大,亦或微观之深渺,终须要有助于词境的构建,为一个完整且微妙的表达目的服务,而绝非只为了在某一点、某一面上彰显笔力,或只为抒发某一种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首成功作品的整体意象表达,就是这首作品的词境。但严格说来,“境”无二致,诗词之境、书画之境都是同一种存在,惟称呼不同而已,只是境之穷达,各见其用罢了。

    古来诗词大家,都有山水之癖、烟霞情结,正所谓“道法自然”。得益于此,他们也常常能保持一颗清净无我之心,这颗通达自然的词心,使他们对万事万物的感悟更为敏锐,下笔更易触及心灵。这就如同道家的清修,须到无法无我之际,混沌中真景乍现,于是药境乃生,超凡入圣由此伊始。《蕙风词话》有云:“无词境,即无词心。矫揉而彊为之,非合作也。”此乃倒装语法,应理解为无词心,则无词境。故词心之涵养功夫,是我辈诗词学人精进的前提与必修课,这是背多少诗词理论和写多少习作都无法替代的,可以说,词心直接决定词人的文字境界。

    最后看看下面这首苏东坡的【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歇拍“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有人生之感喟,犹未见真意,待结拍“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一出,真意忽现,作者的人生愿景与品格修为刹那间展现眼前,读来见境,而这就是作者的词心显现。乍看来,“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字面上理解不过是三种平常物事,更无我相,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琴”、“酒”、“云”三个字所蕴含的寓意:“琴”所代表的清雅旷达,“酒”所代表的陶然天真,再加上“云”所代表的自由超逸,分明就是苏轼的三重人生境界!这种景物描写手法,尤为深刻惊警,以致整篇词境都得到拓展与升华,此非大家而不可为也!

    今天课程的理论部分不多,主要靠大家去真正的感受和领悟,先讲到这里吧,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272

回帖

120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01
发表于 2016-10-18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了!向老师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3074

回帖

9832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832

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执著 发表于 2016-10-18 13:29
欣赏学习了!向老师问好!

谢谢执著!问好。
风浩浩,乾坤事了,吟啸归蓬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21 19: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