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40|回复: 1

星光诗校二期班2014第廿六讲:节序诗(上) 讲师:一苇

[复制链接]

441

主题

4271

回帖

3万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5507

初级变色龙舞会魅力舞者最佳写手(初)端午节纪念奖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4-11-6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1102第廿六讲:节序诗

  咱们中国历史悠久,传统节日有好多,从立春(古代立春是个重要节日)、春节(古代的元旦是大年初一)、元宵节(上元节)、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月三)、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除夕,每个节日都有属于这一天的特殊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吃哦),咱们大致来聊聊这些节日如何入诗吧。

  总体来说,节日(特殊日子)入诗入文,首先要写出这一天的特殊性在哪里,这个可以通过日期来体现、可以通过特殊元素来体现,总之要一看就能与其它节日区别开来,别写个冬至写得像端午似的;其次要写出这一天里,自己有什么特殊感受、特别的情绪。把这两点写出来,这首节序诗就差不多可以了。

  咱们先从头说起,第一个重要节日,立春。立春首先是每年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将回暖,万物将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要知道,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为本的,所以几乎所有的重要节日都与农业息息相关。

  立春这天,古时皇帝要带着百官去东郊迎春神句芒,民间也有“鞭打春牛”(象征性的打牛三下)、打碎泥牛、吃春卷、吃萝卜咬春等风俗。立春诗中多少会提到万物复始、气象更新之类的,情绪基本来说都是愉悦的、向上的。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作者: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起笔的“忽”字有点突兀,虽然体现了“劈面而来”的警醒之感,但终究有点不顺。颔联点出“春回”以应节。颈联上句承雪,下句说春。尾联由春回想象到春祭,而想到诸神降临(带来福祉)。这里提到的“斋祭”是指春祭,古代立春这天,皇帝要亲自带着重要大臣往东郊迎春神句芒(勾芒),提前三天就要斋戒呢,很郑重,祈求丰收年景。再顺便说一下,五神就是五方之神,指 句芒 (司木、春神)、 祝融(司火、夏神) 、 后土(司土) 、 蓐收 (司金、秋神)、 玄冥(司水、冬神)) ,亦称五行之神。

    《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作者:白居易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
    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老白这是排律,文字浅显易懂,心情轻松愉快。“下直”就是“下值”,差不多就是下了班,京官是要坐班的(他们考勤制度相当严格,缺勤是要打屁股的),通常下班是在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所以这首诗就是写:立春这天老白下了班碰到钱员外一起到曲江逛了一下。首联说时间,“垂鞭”很有细节感。“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这联很漂亮,工整贴切,应时应景。

  立春虽然写在前面,其实往往在春节之后。咱们现在说的春节与元旦是两个节日,分别是农历与公历的新年,在中国古代因为没有公历之说,日历是按照月亮的盈亏来计划的,所以叫太阴历,简称阴历,也就是我们说的农历。所以中国古代只有一个新年,就是春节,新年的第一天,叫元旦,所以古代元旦与春节是一天,大家不要奇怪怎么唐朝人也过元旦呢。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立春前后,所以节日气氛喜庆,充满着辞旧迎新、贴春联、守岁、团聚等祥和温暖的氛围,春节的应节诗,大体来说也应该顺着这个思路写,写得开心一点、昂扬一点(比如老干体)。咱们来看看古代春节佳作:

    《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作者:苏轼
    堆盘红缕细茵陈,巧与椒花两斗新。
    竹马异时宁信老,土牛明日莫辞春。
    西湖弄水犹应早,北寺观灯欲及辰。
    白发苍颜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

  开笔“细茵”应该是指茵茵春草,早春的江南,草才刚出芽,“新”字扣元日;“竹马”在宋时已经不是简单的一根竹竿,而是竹扎的马形,“竹马戏”在当时已经是新年的民间庆祝活动形式啦,“土牛”则是立春打碎土牛的风俗,扣“立春”之时。颈联由己及彼,鲁元翰当时在杭州任职,所以提到了杭州的代表景点,“观灯”是正月十五之意,这里也是暗扣题目中元日这个特定时间段的。尾联最好玩,原来宋朝时就有“打喷嚏是有人想你”的说法啦!结句使得作品灵动可爱。

  这里“椒花“是指《椒花颂》,是晋时刘臻的妻子陈氏在某年的新年这天献上的一篇颂辞:“旋穹周回,三朝肇建。青阳散辉,澄景载焕。标美灵葩,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于万。”所以后来“椒花”就成了新年的代名词。

  来个另类情怀的新年诗:
    《丙午新正书怀十首之一》作者: 范成大
    穷巷闲门本阒然,强将爆竹聒阶前。
    人情旧雨非今雨,老境增年是减年。
    口不两匙休足縠,身能几屐莫言钱。
    扫除一室空诸有,庞老家人总解禅。


  这首是老范退职归隐之后所作,他不当官了就住到穷巷里去,没人来找他了自然门庭就闲下来。“聒”字写得很传神,厌烦之情溢于言表。颔联大赞,充满生活哲理。“口不两匙”是当时俗谚,后世纪昀批评第五句“太俚”,其实我看无不可,俚语入诗有什么不行,写诗未必都一定要拿捏个酸兮兮的德行。尾联提到了“扫屋”,这也是新年前要做的事情,他能弄到“空诸有”也算狠角色,或者本来也没什么东西吧,幸好有庞老一家人,都通解禅意(庞老可能是邻居或者附近的好朋友),格调就出来了!老范这个年过得看来不大顺心啊,家境清寒,人情渐老,所幸有个能谈禅的朋友,聊以宽怀。顺便要提一下的是,南宋时期的官员还是很清廉的哦,老范以前做过南京市长(建康知府),最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这么大的官,卸任之后就贫寒如此,可知他在任上没怎么谋私利啊!

  春节之后还有一个有趣的节日叫“人日”,是正月初七,说是这一天女娲创造了人类(前面六天依次是鸡狗羊猪牛马),所以这天是我们人类的生日。唐以后这个节日很重要,要戴华胜(彩纸头饰)、登高祈祷、在家的团聚吃面,在外的思亲怀乡。人日现在不提了,咱们简单找一首诗来看看:

    《庚辰岁人日作二首》
    老去仍栖隔海村,梦中时见作诗孙。
    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
    三策已应思贾让,孤忠终未赦虞翻。
    典衣剩买河源米,屈指新篘作上元。


  颔联中“鬼门”对“人日”超级赞!贾让是西汉时治黄河专家,提出过“上中下三策”来治理黄河,这里说“已应”有古注: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虞翻是三国时吴国的名士,于易学很有研究。从王朗处投奔孙策,后侍孙权,虽有孤忠一片,但行事过于直率,不考虑对方感受,加上有数次酒后犯颜,最终让孙权给打发到交州(越南中北部、广东局部),与老苏命运相仿,所以老苏提到他。不过老苏是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这种状态下他干什么了呢?把衣服卖了,买点河源大米,好酿酒过元宵节!太可爱了!
  篘[chōu],音如“抽”,竹制滤酒器具。

  接下来的重要节日是上元,就是元宵节,俗称正月十五、正月半,传说还是李聃同学的生日,反正是第一个月圆之夜,自古都很看重这个节日。主要是观灯赏月、社戏庙会、吃元宵、猜灯谜、各种放灯点灯燃灯玩灯,而且即使是在民风保守的宋朝,女子在上元节也是可以出门玩玩的,于是嘛,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呵呵,没少出事!上元节因为是个热闹愉快的节日,所以大多诗词作品也都是很Happy。

    《正月十五夜》作者: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此作被誉为上元五言作品之冠,方回评价说“五言好者殆无出此篇矣”。四联全部对仗,工稳精致。首联泛写上元胜景,颔联“暗”“明”二字扣准上元时节,非此日无此景;颈联写携伎游乐之欢,“落梅”是《梅花落》之曲,当时的流行歌曲;尾联说这天可以解除宵禁,更漏也不用催,大家可劲儿的乐吧!一派盛唐风貌,令人艳羡!

  上元之后便是寒食节、清明节和上巳节,大家都知道,寒食与清明是紧挨着的,古书是说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我算了算,那么也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最初寒食节是祭奠晋国名臣介子推,他割自己腿上的肉给逃亡的重耳(晋文公)吃,后来重耳即位了他又不肯出仕,最后与母亲一起被烧死在绵山里。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那一天作为纪念日,全晋国禁止点火,大家都要吃冷食(中国是热食民族)。所以寒食节是从晋国就是现在山西晋中地区发源,后逐渐扩展到中原乃至全国的。现在绵山所在的县叫“介休”,绵山山势雄奇险峻,上有大罗宫和介子推的墓祠,是个很不错的旅游区,边上不远就是著名的王家大院,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其实去了就知道,晋文公若真的纵火焚山,这么大的山要真的烧起来,就绝对不会是为了逼他出来而是确保他绝对出不来,而且那场山火烧死的也绝对不会仅仅是介子推他们娘儿俩,历史,不过是当权者的粉妆盒罢了)。

  扯远了,春季祭祀的风俗,原来是在寒食节的,清明节只是一个节气,后来因为这两个节挨在一起,渐渐的寒食节就被清明节所取代,祭祖、踏青、秋千、斗鸡什么的寒食节项目,也为清明节悉数收编,所以现在压根不提寒食节的事儿了。在诗词创作中,寒食相关的作品,往往以思亲、悼亡基调为主,悲切切惨凄凄是常态,偶尔也有轻松踏青赏春的,要视主题而定了。

    《寒食》作者:杜甫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老杜此作,前四句写节令景色, 轻灵优美,淡远得很;后四句写邻居邀请、招呼他,老杜一概不拒(也是个实诚人),结句写那个村子之小,民风之淳,乐亦在其中。老杜,实是很容易满足啊。

  再看个宋诗,梅尧臣作《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
    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梨花半残意思少,客子渐老寻游非。
    戢戢车徒九门盛,寥寥烟火万家微。
    今朝甘自居穷巷,无限墦间得醉归。


  诗意很好懂,“墦”字音[fán],坟墓之意,可见宋时上坟祭扫还是寒食节的事儿。

  离寒食节、清明节很近的,还有一个上巳节,农历三月三,古来是祓禊(音“服细”)之日,大体就是在水边除秽吧。大家记得《论语》中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便是上巳节的写照。上巳与清明挨得近,苏轼便记载了一个海南岛上的风俗:寒食不扫墓而上巳扫墓。

    《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符,盖儋人之安贫守静者也。》作者:苏轼
    老鸦衔肉纸飞灰,万里家山安在哉。
    苍耳林中太白过,鹿门山下德公回。
    管宁投老终归去,王式当年本不来。
    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


  起句是扫墓场景,有祭品、烧纸钱,家山万里,心情可想而知。颔联连用二典,皆是前代访人不遇的故事;颈联再用二典,管宁远徙终归,王式不图富贵来自喻。尾联扣题,再说上巳时节与当地木棉花落、刺桐花开的地域特点。有趣的是,这位叫“符林”的老秀才,因老苏此作而名垂青史!

2014-11-2


安得更催眉,换俗世、零星青眼。长笑归来,重将春色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1

主题

4271

回帖

3万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5507

初级变色龙舞会魅力舞者最佳写手(初)端午节纪念奖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说明:

《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作者:梅尧臣
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梨花半残意思少,客子渐老寻游非。
戢戢车徒九门盛,寥寥烟火万家微。
今朝甘自居穷巷,无限墦间得醉归。



这首诗的格律问题比较大,第一句就一个“风”字平声,六个仄声;第二句则五个平声连着三平脚;第三句“残”字失替,“意思少”三仄脚;第四句“老”字拗又加个三平脚;第五句“徒”字拗而且与上句失粘;第六句往后都是律句,没啥问题了。有关这个作品我后来请教了专家,这是一首“吴体”诗,所谓“吴体”,老杜同志所创,大体是仿用吴地俚语入诗,律句多拗,自成一格。吴体准确的说是以吴地方俚语为基础的一种拗体诗,由此可见,吴体的外延比拗律要少,二者应该还是有些区别的,但后人基本把吴体视为拗律的代名词而混为一谈。唐时作“吴体”的除了老杜也就是陆龟蒙、皮日休等少数几个,宋以后黄庭坚力挺老杜并且身体力行的全面学习老杜,包括吴体。
此作老梅所作虽然没有明确写上吴体,但后来编撰《瀛奎律髓》的方回先生还是把它划归吴体诗一路,准确的说就是一首拗律啦——句中律病对于正统律诗来说差不多是致命的,我们作为学习律诗的爱好者,首先要有辨别能力,然后嘛,咳咳,最好还是别学这个为妙!

安得更催眉,换俗世、零星青眼。长笑归来,重将春色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23 15: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