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光诗校第十五讲:押韵八戒
201406016讲师:一苇一苇
押韵,是诗的基本特征,所有的,古今中外、自由格律,不管什么诗,是诗,就要押韵。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这段百度来的)
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圯;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所以这里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押韵应该注意的事情,共有八项,是为“八戒”:
一、戒凑韵
俗亦称"挂韵脚",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
正常创作中,韵脚、韵部都是自己选择的,那么作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熟悉的韵部,这样写起来会比较顺。但在一起特殊情况下,比如步韵、限韵、抢韵等韵字受到一定限制的情况下,水平不高的作者就很容易出现“凑韵”的现象。说白了,大家写诗都是要凑韵的,不过高明的看不出来,水平次的容易被人看出来罢了。凑韵的标志是什么? 不流畅,不自然,写得勉强,读的费劲,来个例子:
红联一纸不须夸,爆竹声声贺有嘉。宜入新春添福运,洋洋得意面如葩。
这里这个“葩”字便有凑韵之嫌,当然,并不是这个作者水平不行,实是因为抢韵,“花”刚被别人抢去用掉了,他没办法只能“葩”了。
二、戒落韵
落韵就是出韵啦。格律诗,讲究的是一韵到底,不可换韵,不可邻韵通押(新韵就按新韵走,但不能叫通押)。当然,可以首句或者尾句借用邻韵(首句借得多些,因为首句本可不押韵的,但尾句最好别借),是为孤雁出群或者入群格,但毕竟是例外。这个不需要说太多,出韵,是格律诗创作中最低级的错误,不可不慎!
三、戒重韵
重复用韵的情况并不是很多见,主要是针对一些多义字。就是一字两义或者多义的,在韵脚中以不同的意义重复出现入韵,这叫重韵。
比如“台”字,有土台与木台之分,按照繁体分别是对应“臺”与“檯”,但简化后都是“台”字,那么即使这种极为特殊的情况,在创作中也尽量避免让它重复出现。
对于篇幅较长的作品,比如排律,偶尔出现重复用韵是允许的(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都不重要了),当然,能不重复是最好啦!
四、戒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成词颠倒过来,以就韵之谓也。古诗有“新书置后前”的句子,把“前后”颠倒成“后前”来押韵,即所谓倒韵也。这个词来说,“前后”与“后前”没什么大碍,反正都懂的。有些连绵词可以倒过来用,比如氤氲,踟蹰,慷慨等等,写成氲氤、蹰踟、慨慷是可以的,但不多;大部分的词是不可以倒过来写的,即便凑上了韵脚,也属硬伤,能改则改。
来个反面教材:
《春雨》
银丝飘细细,脉脉润如酥。偷染平芜碧,轻匀杏蕊朱。
湿檐新燕子,沾絮老蘼荼。最爱初晴后,酣春入画图。
这是我去年春天写的,当时觉得“蘼荼”也挺好,反正“荼蘼”也差不多嘛。但后来我查了很多资料,确认这是个“倒韵”,没有人写“蘼荼”的,那么它就是不应该出现的,必须得改。然而真改就费了劲了。。。后来第六句改成了“沾絮老枌榆”,又引起一顿口舌,此作就此成了我创作过程中的一次不愉快记忆,而且确实,改成“枌榆”诗味差了很多,我应该连第五句也改了的,懒了一下。所以这一条大家也应该引以为戒。
五、戒用哑韵
作诗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那些声音响亮的韵部来使用,以期音调悠远、高迈;如果用了哑韵,不仅字句读起来失去了音韵之美感,更会影响全诗的感觉,让人觉得都很萎靡。
这里先说说“哑韵”的概念,明朝王骥德有关于哑韵一说:“字之有开、闭口也,犹阳之有阴、男之有女。古之制韵者以“侵”、“覃”、“盐”、“咸”次诸韵之后,诗家谓之“哑韵”;言须闭口呼之,声不得展也。” 看到没?明朝人认为“哑韵”是【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我个人认为最难用的韵部就是【十五咸】,它怎么着都不好使)。其实我本人还挺喜欢用【十二侵】的,不过确实,这个部的字都很闷,读起来不好听。
有诗友可能要问,我本来是要写首沉郁的诗,那么用“哑韵”岂不正好?像【七阳】这样“阳光”的,要写低沉了不容易啊。这里是两个方面啦,一方面音韵响亮的韵部也有表达情绪低沉的字,比如【七阳】里的“伤”“茫”“凉”“惶”这样的,诗的情绪一样可以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即使情绪低沉的诗,读起来也最好是能声韵悠扬的,这种悠长的诵读感是对文字情绪的扩展与放大。当然,即使用了“哑韵”,高手也一样能写出好诗,老杜的绝笔诗就是用【十二侵】写的排律《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三十六个韵脚几乎把这个韵部给用光了(这一部里常用的也就40字左右),而且此作写得确实是“要死要死”的调调。可见前辈对“哑韵”的定义是准确的,不信可以读读老杜这首。
六、戒用僻韵
小晏有个“韵险还慵押”的句子很出名,这里就提到了“险韵”的问题。
险韵的概念我认为有两种理解:一是整个韵部都险,比如【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这样字数少的,这四个韵部是王力先生鉴定出来的;另一种是韵部中的冷僻字,本身用的地方就少,大家都不大认识呢,而且可能只有某一种极为特定的意思,比如【一先】里的“仚”字,同“仙”,人在山上的意思,引申为“高举”,这个字要放到韵脚上用,难度是有点大的。其实每个韵部里都有一些我们不大认识的字,有的字是姓名专用什么的,根本没有其他的用法,这种字也是险得很的。我们以前玩抢韵的时候,最后剩下的二十字差不多每一个都要查字典,搞清楚意思才能再组织诗句,基本说不上诗意了,对付起来成诗就不容易了。所以在不是游戏、步韵这种特殊情况下,尽量不要用这种特别险的韵部也不要用那些险字,因为一旦你把握的不准确,就可能造成意思的偏差;更不说诗句应有的美学要求了。
像这个【十三元】抢韵接近尾声的作品,基本只能是勉强凑起来:
重生浴火效雏鹓,佑酒芬芬有炙燔。齐鲁群英谁记得,雄才舌辩有于髡。
正经我抢韵作品里最为得意的是这首【七律——特蕾莎修女】:
乐施行善助群氓,义举惊天似鼓砰。能蔽风霜当墨瓦,堪屏沙砾比红柽。
生时长恨终如士,瞽者无瞳心不盲。上帝有灵知遣使,不教贫苦作啼声。
这是【八庚】抢韵接龙的收官之作,剩下的“砰、柽、盲”三个字,虽然都认识,却实在不好用,加上还要接前面留下的尾巴,难度是不小的,写出来这个作品,至少是很顺溜的,没有给人一种凑韵的感觉(这才正经是凑的)
七、戒用同义之韵
这个主要是对同一韵部中同义字的规避,很多韵部里都有同义字,比如【六麻】的“花、葩”,【七阳】的“芳、香”,【十一尤】的“忧、愁”,这些字意思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如果一首律诗,一共五个韵脚,有两个是同义字,那么只能说明诗中的表达有重复之处,思路没宕开,会影响全诗的美感。
八、戒用字同义异之韵
这个主要针对多音字,因为多音字在不同读音时所对应的意义也不同,那么我们在用的时候就要分清楚,它在这个韵部的时候,是做什么讲,怎么个用法。这种字很多,通常解决办法就是《康熙字典》或者《广韵》,如果觉得这种古代字典查起来太麻烦,我个人的建议就是查《新华字典》,字典里没有的读音,或者说现代已经消失了的读音,就根本不要用。
比如【四支】里的“台”字,这个字在古音读“衣”,解释是“我;以及一种姓氏”,这两个用法放诗里当韵脚肯定是很奇怪的,那么除非规定一定要用这个字,不然这个读作“衣”的台字,就完全应该弃用。前不久见过某位诗友把“台”字跟【四支】一起押韵,却又是“高台”之意,便是犯了此戒,因为“高台”的“台”读“tai”,属于【十灰】部,那么这里就是出韵了。
这期还是不布置作业了,上一期的“诗上心头酒上眉”搞得大家创作热情很高涨,我的压力顿时山大,你们慢慢高涨,我慢慢点评啊。
2014-6-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