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如何来分析
上一讲说了什么是赏析,今天咱们聊聊如何去赏析。我上次说了,我个人的习惯是析赏,先分析透了,再谈欣赏。所以今天的主题准确的说应该是如何去析。分析什么?如何分析?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字——字必得都认识,不认识的查字典,搞清读音、字义,有时我还再翻翻《说文解字》什么的,八一八这个字的前世今生,以确准其义。现在我们读到的古诗,有一首算一首,全部是从繁体字简化而来,繁体字简化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异体字或者相近字,于是就可能会有差错。咱不是非得考证什么不可,但认真的态度是必须的。我曾经读到过一个很冷的作品,其中有一句“须臾李杏开偏”,这句明显不顺。我就查《康熙字典》,发现“遍”的古写法是“徧”,后来简化过程中出了错,变成了“偏”。
2、 词——字认识了词却未必都懂,词有连绵词,合成词,外来词,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事件名),还有典故,成语,双关,方言。。。这个要细讲会很多内容,词有单个字的词,两个字的,三个字的。懂得了词义,还有研究一下词的结构,是偏正啊还是主谓啊,有时字的词性理解不透,就无法正确把握词的结构,那么就没办法真正准确的分析句义、对仗什么的。
3、 句——字与词结成了句子,每一句表达的意思组成了一首诗。单句最先要注意的理解的,是场景,每一句作者在写什么,他的表达重点是什么;进一步要揣摩的,则是情感。诗言志抒情,情感的表达是其终极目标。无论他写的花还是朵,水还是山,没有情感的诗句总是苍白的黯淡的。句子也有结构,就是“意群”。“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结构是什么?2+2+3,对吧。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就是意群,我们在诵读一篇作品时,是要注意断句的。 因为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律诗,所以说了句咱们还得说说联。两句为一联,放在律诗中间的两联有对仗要求。那么我们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对于律诗就要看看对仗。对仗的内容大家学律诗的时候都讲过了,我们要知道,除了有工整的对仗,还可以宽对,还有句中自对,扇面对,还有借义对,借音对,交股对(错综对)等等,要正确解析一篇作品,自己要有足够的底蕴。
4、 章——分析一篇作品的全局,就是四个字“起承转合”,这四个字真是太管用了。通常一首律诗的四联会分别起到“起承转合”的功能,但也有例外,相当比例的作品(特别是五律)会转在第七句,中间两联都还是在“承”,这个要仔细辨别。而这个“转”也不一定非是从东转到西这么大的角度,有时东转南,有时东更东,也要仔细分析,不能看人家没转足180度就说人家转的不好。合句的水平是考量创作水平的标尺,说句老实话,中间两联,学两个月的对联就能弄出来,而且还蛮漂亮,但合句的水平就绝对是真功夫了。如果缝衣服,缝得再好,最后剪掉线头之前不打个结实的结,白搭! 说到这里,还要再说说律诗的对仗问题,大家都知道律诗是要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对仗。但也有不这么写的,有123联对仗的,有234联对仗的,还有1234全对仗的;此外还有13联对仗的,这叫偷春体;甚至有仅第3联对仗的,我们叫蜂腰体。这些都不是主流,但我们要知道,不然人家弄个偷春体的,你上去一通拍,说人家颔联没对仗,咱就自己露怯了。
因有学友提问,就专门多说两句“蜂腰体”: 蜂腰体——所谓“蜂腰体”是一种变格的律诗,全诗只颈联对仗、颔联却是不对仗的。相对通常两联在中间支撑全诗而言,这种仅颈联对仗的,无疑有点像“蜂腰”了。但这种说法本身也是五言的概念,在五律诞生之初出现过,后来渐渐消失。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此作不仅只一联对仗,而且通篇的结构上,也是前两联起,颈联承,尾联连转加合,这种节奏很独特但艺术冲击力也极强。前四句直如白描,平铺直叙,亦无奇巧可言;颈联对仗很工,炼字亦十分讲究,但对于主题,塞下这个主题还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直到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现,整首作品的主题亦如利剑出鞘,寒光一闪劈面而下。前面的暗淡的春景,清冷的战阵,都围绕此句拔剑之人的光彩而来,人的精神、态度、情怀亦为此句而闪亮。
宋以后极少见优秀的蜂腰体作品,但清人黄仲则有一首格外出名:
《清明步城东有怀邵二仲游》: 水明楼下涨纹平,柳外遥山抹黛轻。 二月江南好风景,故人此日共清明。 征鸿归尽书难寄,燕子来时雨易成。 寻遍舣舟亭畔路,送君行处草初生。 总之大家知道有这么写的就是了,建议诸位不要这么写,在你跟所有人罗哩巴嗦的解释我这是蜂腰体什么什么的时候,就已经让人拍成黄瓜泥了。
接下来我给大家来个实例,一首字句难度什么都适中的作品。
杜审言《大酺》赏析
《大酺》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
先来看看作者:杜审言,并非如雷贯耳的名字,但他孙子的名字一定是震耳欲聋的。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诗史、诗圣。。。杜审言此人,才华横溢、但恃才傲物,是杜甫毕生崇敬仰慕的对象。他有多大才气呢?估计活着的时候就是个学霸、公害级别的,圈子里挺不招人喜欢。而他自己快死的时候居然对来看他的宋之问说:“我快死了,我活着压着你们抬不起头来,我死了大家就都高兴了!麻烦是没人能接替我的位置啊!”气人不气人!他这样狂傲固然招人忌恨,但咱们看看他的作品,着实不含糊!
杜审言先生的生平,大致生于645年,卒于708年,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670-674)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百度来的)
接着来认字:
酺,读pú,同“蒲”,指百姓们的聚餐。大酺,则是指由国家吉庆日允许的,较大规模的聚餐(带喝酒)。
杜审言一共写过两首《大酺》,今天咱们看的是其中之一。这首作品创作于公元690年(天授元年),这一年武则天女士改大唐国号为周,改元天授,杜审言这首诗是标准的七律,老干体的鼻祖,颂圣诗的楷模——并无讥讽之意,老干体真能写到这个份上,也算极致了!
袨,读xuàn,同“炫”,是盛大华美的黑色礼服(这个应该是官员穿的)。
接下来看词与句,这个要放在一起看吧,一句一句的理解,不然真的拆成一个一个的词也太零碎了。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起句连着三个地名,毗陵、震泽、九州,由小到大,大体相当于江阴、江苏、中国的概念。这么一连,诗人的视野一下子放大了,那么诗的格调也就提升起来了。下一句以普天同庆的状态、万国同乐的情形来接“九州”二字,自然、妥帖。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承得真漂亮!此联具体写“欢娱”的场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人。钟鼓齐鸣的阵仗、新妆袨服的人群,一派喜气。袨,读xuàn,同“炫”,是盛大华美的黑色礼服(这个应该是官员穿的)。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这一联咱们细看的话,“伐鼓撞钟”与“新妆袨服”一是动宾一是偏正,似乎不对仗,其实这是句中自对,伐鼓与撞钟对,新妆与袨服对,因句中有了工整的自对,所以两句整体略有不工是可以的。这种对法王维在《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的颔联也曾经用过: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如果从两句里看“衣冠”对“阊阖”,“冕旒”对“宫殿”虽然都是联合,但服装对建筑,小分类上相差很远,是不工的。这但“宫殿”对“阊阖”、“冕旒”对“衣冠”则是工整的对仗,这就是句中自对的用法。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早春时节景色,对仗华美工整,没的说!新春气象,生机勃勃。来看对仗,柳叶对梅花、开对落、时对处、任对疑、好风对残雪,字形意句皆无可挑剔!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火德”是指武周朝,这是拍武则天女士马屁的话,但拍得多么舒服啊!最后以颂时颂世收尾,呼应首联。
最后再说章: 起:时间地点紧扣主题“大酺”这个核心事件; 承:紧密顺着“欢娱”而下,从不同阶层的人的表现来写欢娱的场面; 转:由人转景,宕开一笔,人为的把情绪稳定下来,不让作品成为叫嚣体。同时描摹早春景色,新春气象,为尾联张目; 合:颂圣收尾,由春色至丰年,吉瑞祥和,无可挑剔。
从诗作上看,此作无一字出律,属对工切,诗意流畅。《大酺》这个主题被老杜爷爷写的端正大方,后世胡应麒评价“极高华雄整”,主体鲜明、语句精美——这是一首颂圣之作,“老干体”的鼻祖,但人家的诗作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立足当下,放眼全国,雄浑高华,写得如此端丽大方,女皇如何会不喜欢呢?
虽然此时老杜爷爷只是一个小官,但他能站在江阴城楼上放眼全国,不仅仅需要望远镜,更需要那份高迈的心!
作业:律诗《蜻蜓》,五言七言皆可,平水韵,不限韵部,限两周交作业。
2015-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