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4-04品宋斋《前贤词作研习》【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 主讲:一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一首豪放派的代表作,在名家辈出、佳作如云的南宋词坛里,以小令不输长调,流传千古。
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以上百度来的,供参考)
大家知道,南宋亡于公元1279年,所以值得庆幸的是幼安并没有看到南宋亡国的悲剧。辛弃疾是北宋政权南迁后,留在江北的遗民,与生俱来的亡国之痛伴随他的终生,所以,视其一生的作品,充满了复国情怀和有志难酬的悲凉。这首《破阵子》就是其中代表作,作品的赏析我想从三个角度展开:
一、文学美~~词,作为文学作品,其文字内外的审美是放在第一位的。咱们先来逐句解读一下作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里”起笔,不是说将军在战场上醉生梦死,是源自“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争战几人回”。表示将士视死如归之心,男儿的豪迈迎面而来。“梦回”紧承“醉里”,挑灯看剑,吹角连营,是军营生活最真实也最常见的情景,因为搭配得当、动静结合而拉出了层次感,显得实而不拙。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八百里与五十弦皆是虚指,一指关山路远,一指琴弦细密。麾,战旗,这句是说将士们共享烤肉,不是拉串,是说同甘共苦。“翻塞外声”,让人想起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所以这两句不是拉串K歌,而是边关军人生活与精神两方面的剪影,细品,雄迈之外已有淡淡的悲伤。
沙场秋点兵。——这一结是对上片的总结,是上片前四句的原因和成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过片这两句紧承前结,顺着沙场秋点兵一气而下,两个比喻简单明了的营造出紧张激烈令人振奋的场景。的卢,妨主名驹,马跃檀溪的那个,刘皇叔借此马保了一命,其速度、勇气皆足当马模特。弓弦紧,箭速快,霹雳与惊,足让人屏息。全词至此达到高潮,顶点。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写战争之于军人的意义,不是仗剑图一快的游侠,是军人。打仗是为国为家,实现自身的理想,名标史册。这句从精神层面上对全词有了一个拔高。
可怜白发生。——则是一个大翻盘,前面的万丈豪情、壮怀激烈,都敌不过岁月悠悠。从来美人与良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将军白发,美人迟暮,最是令人感慨。可怜。。。
那么可能读者会问,他前面说这么热闹为什么啊?这就要分析一下创作背景了:辛弃疾少年抗金,曾经有过“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的英勇事迹。南归之后,他积极参与朝政,有《美芹十议》等战守策略,可惜与当权者不合,后被朝廷搁置二十年,在江西赋闲。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前九句,是回忆,末一句,是现实。绝对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的代表。
作者短短数十字中,炼字精到,用典贴切,比兴得当,承转紧凑,对仗工整,其文字功力非凡。这是第一个——文学角度。
二、形式美
主要表现在对仗工整上。【破阵子】的词谱并非全篇全都要求对仗的。大家翻翻宋词,大部分都只有两片起手的两个五言句对仗了。而稼轩同学全篇除了结句之外,写了极其工整的四对偶句。
我们研习对联的角度来看,对得工已有难度,还要合律,还要文字顺畅,还要情绪精准。其难度,可想而知。
三、结构美
这首作品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四两拨千斤”的大头小尾巴结构。
从词学的章法上来说,这种写法叫“翻出”,尾句大翻盘,效果如同热火上一瓢凉水,绝对醒神。收得干脆利落,戛然而止,让人痛又叫不出来,印象深刻。此作成为名篇,这条漂亮小尾巴占了一大半的功劳。当然,这一手好看不好学,四两之所以能拨千金,全看下手的那一点。
辛弃疾前面九句,用了超过90%的力量来铺垫,他描述的激动人心的场面,青史留名的梦想,全部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年轻啊!强健的体魄是实现复国壮举的基础啊!所以他“白发”二字,推倒的是最关键的那张牌,于是多米诺效应产生,整个梦想王国崩塌,掀翻全局。这种谋篇之法,值得我们在诗词创作中借鉴、学习。但找这个下手的点,准确性至关重要,搞不好,摧毁全篇。
这是我周四早上乘车上班的路上写手机里的,仓促,浅显,各位师友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