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10-16 品宋斋《前贤词作研习》【兰陵王】 作者:秦观 主讲:一苇
【兰陵王】秦观
雨初歇。帘卷一钩淡月。望河汉、几点疏星,冉冉纤云度林樾。此景清更绝。谁念温柔蕴结。孤灯暗,独步华堂,蟋蟀莎阶弄时节。
沈思恨难说。忆花底相逢,亲赠罗缬。春鸿秋雁轻离别。拟寻个锦鳞,寄将尺素,又恐烟波路隔越。歌残唾壶缺。
凄咽。意空切。但醉损琼卮,望断瑶阙。御沟曾解流红叶。待何日重见,霓裳听彻。彩楼天远,夜夜襟袖染啼血。
《兰陵王》为三拍的长调,是最长的几个词牌之一。填此词多用铺叙,信息量比较大,能说明事儿,对感情的抒发也更细腻、完整。百度上对《兰陵王》的介绍如下:唐教坊曲名。《碧鸡漫志》:“《北齐史》及《隋唐嘉话》称,齐文襄之长子长恭封兰陵王,与周师战,尝著假面对敌。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武士共歌谣之,曰《兰陵王入阵曲》。今越调《兰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拍,或曰遗声也。此曲声犯正宫,管色用大凡字,大一字、勾字,故一名《大犯》。”
这个赏析是我2007年的时候在雅虎知识堂上给别人的回复,想想那时候真闲得皮痒。。。扯回来说正事儿
秦观的这首《兰陵王》我很喜欢,是一首情诗,写他在初秋的时节思念远别的情人的情景。上片以写景为主,这是作慢词常用的手法,以景入情,通过对环境、气候、季节的描述,勾勒出主人公存在的状况,从外在环境上对主人公的情绪作一个铺垫。
本词中河汉、蟋蟀说明是夏末秋初,一个雨后的晚上,华丽的厅堂,昏暗的灯光,一个孤单的身影在徘徊着,望着疏云淡月,想起了那个曾经爱过的人。秦观的文字水平是极高的,这一片中“淡月”“疏星”“纤云”“清景”“孤灯”“暗”“独步”“弄”这些字词都用得极妙,字字都在造境,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作者那个凄清孤寂的心境中。景是为了衬情,景写足了,情绪铺垫好了,该人上场了。沉思恨难说——这是过渡,上片是主人公自己在那儿徘徊,陷入沉思,思而有恨,恨而难说。
中片基本写实。“沈思”就是“沉思”,古人通用的。一个恨字为这一片的文眼。女主人公出场了,主人公想起与姑娘在花下相会的情景,姑娘亲自赠送了罗缬。这个“缬”字读xie,第二声,如同“携”,是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到这一步能看出来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已经很深厚了,到了私相授受的地步。
可惜好景不长,一对相爱的人如同春鸿秋雁一般(被迫)各自分离了。主人公想寻个锦鳞寄尺素,这里用了一个“鱼传尺素”的典故,过去人传说一种锦纹的鱼能够传递信件(估计跟鱼儿有固定线路的洄游有关)。怎耐关山路远烟波迢迢,哪里寄得到啊!“歌残唾壶缺”用了一个“唾壶歌缺”的典故,这个故事说的是晋朝大将军王敦酒后以如意击唾壶作歌,以至把唾壶打豁了,以此来形容击节咏叹的样子。
下片就是抒情喽,当然也透露出来不少信息。比如从“瑶阙”“御沟”等字面上看,主人公心爱的姑娘可能被弄进宫里去了。这里“御沟曾解流红叶”是用了“御沟拾叶”的典故。这个故事说唐僖宗时,儒生于祐在御沟边上拾到一片题着诗的红叶,是一个寂寞的宫女写了顺水流出来的。于先生便和了一首,从御沟上流漂下,果然又被那个宫女捡到了。后来唐僖宗知道后,便成全了这一对有情人。这里作者用这个故事来表示与进了宫的情人再度重逢的愿望。御沟红叶不是单纯的相思——因为红叶成就的两个人之间不认识,与相思没关系,只是御沟红叶成就了一段姻缘。当然,这里可能是想说:连宫里宫外互不相识的人都可能因为一片红叶而在一起,为什么我们就没这个缘份?因为理论上说,御沟红叶的难度和机率在那个时代是顶级了的,反正你们没办法证明我说的不对,姑且认为是这样吧。他希望能够有一天与这位姑娘再次相见,把霓裳羽衣曲听个够!可惜,这都是美好的愿望罢了,事实上姑娘居住的彩楼天一样的远,两个人能做的不过血泪湿襟袖而已!
词作长调,铺排有度,层次清晰,过渡自然。有景、有情、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恨、有所希冀,写景时着力营造孤凄清冷的氛围,写人的时候简而明(也可能怕给那女子带来麻烦吧),写情则沉郁含蕴,内容丰富而不拖沓,词藻精致却不华丽,语言流畅却无轻慢,感情深沉真挚,十分动人。这首词从笔法上说,含蓄婉转,虚实结合——我个人觉得最好的地方就是虚实结合,特别赞。
三段总的来说,上片半实半虚,第二段是实的,下片比较虚些。这样抒情轻灵不滞,太实话就显得浊气;但虚笔太多则没有根基,显得空洞,所以要有几处实笔,比如“花底”“罗缬”什么的,这几个点让故事显得很真实,他的感情才可信,作品才更动人。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大体就是这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