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201第廿九讲:意境
咱们共同学习律诗快一年了,大家无论是阅读还是自己的创作,应该都有比较丰富的体验了。一首好的作品,我们有时会评价它说 :有意境,意境优美,意境深远之类。那么,意境是什么?意境应该是什么样子?意境是哪里产生的?我们如何才能创作出意境优美的作品?
问题一:意境是什么?
意境,是古典诗词所推崇的文学目标,是诗人通过精练的语言创造出形象的审美联想境界,达到情景交融的文学韵味,意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趋向。境,字面上说是环境、氛围,是由诗人通过诗句营造出来的一种氛围,本身来说它是个虚无的东西,不是实实在在的文字,更不是实实在在的景物或者事件,它是氛围,是一种境界。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提到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所谓物境,就是景物构成的环境,是真实的,作者通过诗句对真实景色进行描摹、对真实事件进行叙述,这种描写通常是比较客观的、直观的,高手会在物境的营造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让物境真实而有感染力。
比如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所谓情境,是对情绪、情感的直接描写,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也蛮多的,不写景纯写情,比如老杜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作营造的是一个喜欲狂的情境,这种情绪由心至笔,喷薄而出,把读者也带入这个极其愉快的心情中。
意境,则是要情景交融的、虚实结合的,意在景外,意在情上,作者把它蕴含到诗句里,却也只有高水平的读者可能读得到作者的意图。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前一句问句是实写,后一句回答则是虚写作比。因为愁绪与江水本不相干,但作者发掘出它们之间都具备的滚滚东流、无休无止的共性,于是这个比方便出奇出新,写出了意境。
王昌龄这三境我们可以看到,他是把意境与物境、情境等同看待的,后世的“兴趣”说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发展,到摩诘同学后世本家王国维先生这里,正式把“意境”与“境界”一起,作为美学术语提出来之后,意境一词才有了现代的定义。王国维先生认为,意境是文学批评审美理论中的一个高级标准,相当于一般所说文学作品具有的“胜境”、“妙境”和“佳境”之意。它由实境与虚境两个方面构成,要求作品既要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景物”),又要注入作者鲜明个性的艺术情绪(“真感情”),而且要造成一种艺术氛围(具神韵、有风致、有气象),含蓄蕴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并具有能启发想象、诱导联想的力量(“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自《人间词话》。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意境明显是高于物境与情境的,不仅要求二者兼而有之,而且还要有弦外之音。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意境应该是什么样子?
意境应该是情景交融的、虚实相生的。由于意境是个虚无的东西,是一种氛围,是作者在心中设计出来的,若要读者也能理解并体会到这种虚无的东西,作者必须精心设计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这种形式,把实在的外部景物描写与内部情感描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让意境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
这个自然是说说容易写起来难,意境,不是你想写就能有的,如何写出有意境的作品,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
1、 意境的设定与营造:
意境是由诗人营造出来的,那么诗人在下笔前要像设计师一样,先在脑子里有个蓝图:这首诗要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步达到意境的高度,但你写诗之前至少要设想一下要营造什么样的氛围吧?是欢乐的,还是忧伤的;是洒脱的,还是低抑的;是昂扬的,还是沉郁的。。。比如老杜一开笔“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个“哀”字打底,他后面怎么也不会写成个欢乐的作品;老王写“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个“独”字,也多少透露出作者的情绪。这个其实是谋篇的范畴,就是说应该是在动笔前就构思好了的。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前六句写秋村山景,悠然淡远,宁静大方,意象相当的美,画面感极强,但他在第七句一挽:为忽惆怅——这是个急转弯(慎用),四两拨千斤,一下子把胃口吊起来,一句“似吾乡”揭开了乡愁的迷底。只看前六句,我们会觉得这是首意境淡远的物境诗,有了最后两句的抒情,作者的思乡之情深深的打动了我们,意境中有了愁思的影子。
当然这个构思的过程不用先写出来,但你至少自己心里得有个数,作品中要往你预想好的意境上靠,就算写不到位,也要有这个意识,才能提高!
2、 象与境:
意境是由意象生发出来的,意象这个词我们经常说,特别是在作品点评里,我经常会写“某某意象”,这里咱们再聊聊意象的概念。意象,这里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学审美里面的概念,不要跟外国的混了。意象,简单来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就是你想写的除了人之外的一切,都叫物象。但意象与物象还有个区别,物象是纯客观的,意象是有主观色彩的。比如“月亮”,这是物象,就是一个星球;“冷月”则是意象了,它不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不然你怎么知道它冷呢?又摸不着。诗句,是不同意象的组合,这些意象构成了或者说营造了一种氛围,就是意境。意象是诗句中写出来的,意境是由意象中生发出来的。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对主题相关的物象要有所选择(不能那么实诚,看见什么写什么),把这些物象加入自己的情感写成意象,以期从意象中读者能体会到某种意境。这么说有点像绕口令,来个例子: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小诗短得不能再短,场面也很简单:李白一人坐在山上发呆。诗中“众鸟”“孤云”“敬亭山”,就这三个意象,它们共同营造出来的感觉是什么?首先是诗人极端的孤独,他的笔下没有人,鸟散云飞,只有山可以作伴;其次是空灵感,飞鸟白云都是聚了散、来了走的,画面变成了极简,就是一人一山相对;还可以看到诗人的格调,除了敬亭山能让他久看不厌,言外之意是。。。总之,短短二十个字,我们读出了许多,这些我们读出来、太白却不曾写出来的东西,就是意境啦!(注意到没,写山不一定非得写石溪泉瀑、奇松怪石的,老李这个一个字都没沾对么?)
另外还要说一下,很多景物在长期的文化积累中形成了某种固定的意象,或者说带有某种预设的情感,这个在创作中不可不知——倒不是非得顺着前人思路写,不能有所僭越,但你用这些意象营造自己设想的“非标”氛围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前后文以及情绪的铺垫,避免突兀以及误解。
比如“雨”,诗词常见意象中,这肯定不是好事情,雨代表着无情、冰冷、摧残、落花等等,总之正面的时候很少,但有没有例外呢?老杜的《春夜喜雨》,他开笔第一句写的是什么?“好雨知时节”,一个“好”字,先给雨定个性,给诗定下基调,下面就知道这是一篇写好雨的,不是常见的“坏雨”。这方面我的建议还是尽量不要跟大方向拧着来,非拧不可的话,自己给自己铺排周全,不要让人费解乃至误解。
3、 返朴归真
意境源自于真实的情感,真挚的情感——并不是说你写诗词只能写真事儿,写个别离非得去趟车站,写个冬至非得等到12月22日——这些可能是你以前曾经经历过的,也可以是你看到过的、读到过的,但你要写得真。我说过,好诗人在情感体现上,有时要像个伶人,要在诗词中“表演”,就是所谓的“拟作”,水平的高下就是你“演”的像不像啦。。。但如果你没有这个表演技能,就尽量老老实实的写真情实感。
诗词中真挚情感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指诗句的表达方式,诗固然贵曲不贵直,但不要为了用典而用典流于堆砌,不要为了曲折而含糊不清,含蓄到无法理解的地步——如美女。一出场就全脱了,未免有点索然(不过要真够美也未尝不是视觉冲击);但如果里外隔了N层帘子,连里面是个美女还是个狒狒都看不清,也很没劲了。所以美女要学会展示魅惑,隐藏重点!
4、 情与景的融合
咱们之前曾经专门有一课讲的《情景交融》,技巧方面大家可以参看那一讲,这里主要还是要强调情绪与景物的统一,为着某一既定的意境服务。举个例子吧:
《七律——晚秋》作者:一苇
苦菊经霜叹运乖,饥乌班雁笑吾侪。
口中久羡诗书画,心底却思油米柴。
钱袋一囊盛陌野,文章几句赋形骸。
方当赊饮蘅皋暮,落木萧萧可梦槐。
这是我前不久写的,题目是给定的,晚秋。这里只说首联的景物选取上,上我选取了经霜苦菊起兴自比,接着以“饥乌班雁”都够寒碜的了,它们还在讥笑我,再形成一次对比。于是首联通过菊、乌、雁三种意象,给自我形象来了个素描,为全文营造一种郁郁不欢的氛围。
我们因为笔力所限,往往写不到自己想象的那个水平,但要往这个方向上去想,去努力。
今天的内容大体就是这些,上期的作业还没点评呢,今天就不布置作业了。
2014-12-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