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格律讲解--风光依旧 在这里我还想和大家表述一下我对格律的一些理解。 
 
第一,本着有利于诗词发展的角度,我认为要尽量少的束缚。 
第二,本人部分观点或许与其它的理论有些出入。  
好,现在和大家聊聊律诗吧。 
第二,本人部分观点或许与其它的理论有些出入。 
好,现在和大家聊聊律诗吧,当时王融沈约谢朓酝酿出基础格律的四声八病 
到初唐时期才格律才真正的定型,到中唐时期才得到充足的发展,从南宋严羽开始,有了神韵的初步提法。 
元朝中原的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没有过多的发展。 
明朝开始,前后七子及后来诸多的诗派在倡古、仿古后,也提出了神韵说。到清朝,神韵之说更是充斥诗坛。也形成了很多对诗词发展不利的观点。对律诗有过多地限制。 
其实简单地说,律诗只是比绝句多了两个需要对仗的联。而对格律的理解至今还是各持已见。我们从简单的字开始说起。 
字分平仄,仄就是不平的意思,所以上去入,都是仄声。元朝因为蒙古人入侵中原,入声已经在多数地方消失。但是学习诗词是需要对入声有所了解的,因为它的独特性和在词韵中是单独的。 
这里只想对大家做一点要求:提高认识字的数量,并力争会使用。普通人大约识字一千,中文专业的大约识字两千多,而一本字典中大约有九千字。就是说,有许多的字我们不认识,特别是一些只适用于书面语的,要求通过大量的阅读,去认识更多的字词。这是我们写诗的基础砖瓦。 
第二关于对仗 
这里给大家推荐两本书:《声律启蒙》、《笠翁对韵》。 
对仗说起来很简单,相信玩过对联的人占了多数,但它说起来也很难,即使学一辈子也总觉得还欠缺一点。基本的要求:上联仄收,下联平收。上下联之间的字不可重复。 
这里需要有两个注意的地方:一,上联的字是可以重复的,下联的也是; 
二,关于所谓的大小韵,有的地方另称为撞韵,我认为是可以的。呵呵,大小韵是沈约提出的八病之一。 
简单说,就是句中有和韵字同韵部的字。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有的地方认为,前面六个字不能使用一先韵部的字。其实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和川就都是一先的。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尾句“不敢倚先贤”,也是类似,中唐刘禹锡《蜀先主庙》首联“千秋尚凛然”也是。 
这里再介绍一下孤平 
孤平是专指平收句而言。 
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甚至于五字全仄,都是可以的。孤平是指平收句型中没有连续的两个平声,请注意,是要连续。 
律诗的两个忌讳:句末三连平和孤平,最后再简单介绍一下基础句型的变化。 
只说五言的。 
1、“平平平仄仄”可换成“平平仄平仄”,还可以拗为“平平仄仄仄” 
2、“平平仄仄平”可换成“仄平平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形成孤平而在第三字处补一平声,这叫自救) 
3、“仄仄平平仄”的第三字用仄声为半拗,可救可不救。 
4、“仄仄平平仄”的第四字用仄声就应在对句的第三字改成平声来救:“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而我查过杜甫的六百多首五律中,有一百二十多句三仄尾。所以大家认为是可以用呢还是要禁用? 
当然,七律中有三仄尾现象就略少点。黄庭坚。他就有不少三仄尾的诗。所以我前面说过,我的看法是要尽量少地对格律去束缚。 
二、要看唐宋诗人是否真的避讳三仄尾。三仄尾的说法,好象是清中叶才提出。 
如果老杜都大量用了,大家认为还需要避讳吗? 
杜甫五律共计627首,其中共有128句的三仄尾。 
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把平声韵30种分为4类:  
一、宽韵——包括四支、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一东、十一真、七虞共8韵。  
二、中韵——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鱼、二萧、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齐、五歌、六麻、四豪共11韵。  
三、窄韵——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共7韵。  
四、险韵——包括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共4韵。 
但对初学者不提倡用窄韵和险韵。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颐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 
沈约又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 
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5.大韵:指五言诗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所以有人根据八病提出了所谓的“撞韵”也是清朝提出的。 
而我也是持不同的观点。 
八病的提出,对后来格律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是格律的规范要求。当时主要以五言为主。 
初唐格律形成时,也以五言为主,七律很少,七律数量:初唐72首,盛唐300首,中唐1848首,晚唐3683 首。 
李白的七律不到十首。 
杜甫也才150首。多数还是安史之乱后才写的。 
 
除了李杜,盛唐名家七律:王维26首、高适7首、李颀7首、岑参7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