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49|回复: 1

[三期班讲义] 星光诗校三期基础班第五讲(绝句的几种形式)——讲师(山野茶客)

[复制链接]

34

主题

34

回帖

56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7
发表于 2014-11-5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逍遥狂 于 2014-11-5 16:11 编辑

今天,给大家讲讲绝句的几种形式。
大家都知道,绝句虽然只有四句,但在结构形式上还是比较复杂的.除了平时最常见的起承转合,还可以有其它形式。大致可分为:递进式、并列式、两分式、混合式、回环式、问答式。
递进式:一句一接,层层递进,一气贯通,整首一意。
并列式是一句一意,每一句都有完整的意思,各句相互独立,形断而气贯。
两分式的概念:两句一意,组合成篇。一般以时间顺序或空间变换构成。
混合式是并列与递进式的两者组合
回环式又叫“连珠体”,不常见。其特点是结构不依常格,回环重沓。
问答式严格来说不算是一种结构模式,而只是一种表述方式。因其在诗中常用,所以附带算一种。又分为自问自答、只问不答、只答不问。
绝句容易上手,但很难写好。说实话我宁愿写律而害怕写绝。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的。
前面两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间是去年,地点是“此地"
后面两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时间是今年,地点则不变.
通过不变的景,改变的人来形成前后强烈的对比,表达失落的情绪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的
前两句是写“我”,地点在异乡。
后两句是写家中兄弟,地点在家乡。
时间未变,都是九月九日,变的只是空间位置。
通过对家乡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推想,加重了异乡为客的“我”思亲情绪。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乐天的。只问不答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的
他是诗佛……因为他虔诚地信佛,诗又丰含禅机。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李白的
有问有答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
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
孟浩然的,一问一答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坡的,回环式
在这种回环式中,常见很多重复字。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方岳的。也重复字不少。
上面讲到句式,下面主要说说写格律诗的禁忌,就是要求创作中应该避免的问题。如果出现禁忌,如何调整化解。
可能有点复杂,请大家细看慢解。
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首句入韵: ④②③④ (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 (相当于把a格式的前两句与后两句调换位置)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②④①② (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是七绝4种句式。
上一讲里已经讲过了 今天重复一下
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相当于两首a格式七绝的叠加)
平起平收,首句入韵: ④②③④①②③④ (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
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③④①② (相当于两首c格式七绝的叠加)
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②④①②③④①② (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
以上是七律的4种句式。
除了上面介绍的四种句式以外,还有一种特殊句式:五言为“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实际上是一种后面要说的拗句,但诗人们用的比较多,也就成为固定的一种形式了。这个句式主要是偶尔作为③句式的替代品。
以上是格律诗的标准格式,实际上古人的作品中完全吻合这些格式的并不多,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就牵扯到声韵位置的重要性问题了(与拗救也有关,后面单独说)。一般来说,在声律表现上,后面比前面重要,前松后紧,前轻后重。
具体来说就是:
1、同一联中后句比前句重要,后句比前句要求严格。
2、一个句子以连续两音为一节,尾字单独为一节,则同一个句子中后面的字节比前面的重要,每句的最后一字最重要,要求也最严格,平仄不可更换。然后是倒数第二音节(五言第3、4字,七言第5、6字),偶尔可以变化,若特拗句式“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等。依次类推。
3、一个句子中,除句子的尾字因为单独构成一个音阶外,其他的字,偶位上的字比奇位上的字重要、严格。因为除尾字外,偶位上的字是构成节奏的关键。
4、同一个双字构成的音节中,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重要,要求严格。因为双音字节,重音主要落在后一个字上。 鉴于以上3、4两条,前人总结出一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个口诀,也就是说五言句子逢一、三位置上,七言句子逢一、三、五位置上的字(五言的“五”位置上的字是不能更换的)平仄可以不论,而五言二、四位置上、七言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须明确、严格,不可含糊。这样,除每句的尾字外,逢单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就有了变通,这也是格律诗的严格之下的一种自由,这也是规律诗可以变通的地方。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格律的人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因为它简单明了。 但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容易对初学者造成误导。这个口诀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是相对比较正确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不一定适当。有时“一、三、五”不能不论,某些情况下“二、四、六”也不见得就“分明”。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孤平可是近体诗的大忌。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古人作品中偶尔能见到不论的);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
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再如,对于“平平”脚的句子即“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说,前者第三字,后者第五字也不能不论,否则会出现“三平调”,什么是三平调?即句子的结尾是连续的三个平声字,这同孤平一样,也是近体诗之大忌,必须避免。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不是完全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是关于拗救的,后面再说)。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上面提到了“三平调”和“孤平”是诗家近体诗之大忌,应该避免。那么出现了“三平调”和“孤平”怎么办呢?假若写诗时出现“三平调”,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把该用仄声却用了平声的那个字改回仄声,否则就是出律,犯了近体诗避忌。孤平是近体诗的另一个平仄搭配大忌,所以诗人们写近体诗的时候,都非常注意避免。据格律大家王力老先生统计,全唐诗中只有两首近体诗有犯孤平。当然这可能只是一说。据有人说全唐诗有犯孤平的例子可能比两首要稍微多些,但总之是很少很少的,在数万首诗中,就出现这么寥寥数首,应该说是几乎可以粗略不计了。关于孤平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就是下面要讲的,持这种观点的以王力老先生为代表。另一种说法是“顾名思义”,认为只要是两仄夹一平就算孤平,也叫“夹平”,持此观点的以启功老先生为代表。大家普遍相对倾向于第一种观点,所以这里只就第一种观点进行说解。所谓孤平,就是在“仄平”脚的句子中,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型中,该用平声的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声,如此除了韵脚尾字之外便只有一个平声字了(七言的首字原本就可平可仄,因此即使七言首字是平声也不计算在内),如此就称它是孤平。注意:孤平只出现在“仄平”脚的句式中,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型中,其他句型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或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能算是孤平,凡是仄收的句子,不是孤平。最多算是拗句的一种,有些情况甚至是符合标准格律的。如“仄仄仄仄仄”,可以用“平平平仄平”救。比如“我宿五松下”只有“松”字一个平声字,其他都是仄声字,但这只能算拗句,不是孤平;最多算是拗句的一种,有些情况甚至是符合标准格律的。再如“未解忆长安”,除了韵脚“安”字外就只有一个“长”字是平声了,但这却是一个标准的律句,即前面所讲的五言“④句式”——仄仄仄平平。其实孤平,也只是拗句的一种形式,只不过从音律上这种形式属于最不谐和的一类,所以古人就特别的有意避免它,久之就成为诗家共同避忌的规则了。如果在“仄平”脚句子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怎么办?另有一种补救办法,后面谈“拗救”时再细说。
还有一个“三仄尾”,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声,则句子的尾巴就连续三个仄声字“仄仄仄”,成为“三连仄”,这叫“三仄尾”。“三仄尾”在近体诗中也是避忌的,但因为仄声字发音比较短,对音律的谐和影响小些,且在近体诗中都是出现在一联的上句,所以避忌的程度没有“三平调”高,有人自我放松要求,不避三仄尾,也是有的。但小病也是病哈。偶尔在近体诗中出现是允许的,但不宜多的使用,能避开时还是应该尽量去避开。在“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中,若倒数的两个平声字(五言的三、四字,七言的五、六字)都用了仄声,则会出现“五连仄”或“四连仄”,这种情况属于大拗句,必须在对句中进行补救。上面有例子。今体诗、近体诗中三仄尾、三平调,不好。都是近体诗大忌,也正因为它是近体诗大忌,句子音律拗,不顺,不谐和,所以往往被诗家多的采用到古体诗(古风)中,有不少诗家还在古体诗中着意安排使用孤平和三平调,以致成为古风的典型特征,三仄尾也是古体诗(古风)经常采用的一种平仄搭配。
好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 貌似有点复杂 请大家课后再仔细的研习今天所讲的内容 作业就是这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4-11-6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21 23: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