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讲
律诗的对仗(二)
上堂课我们学习是《律诗的对仗》。第一节对仗的概念,主要从对仗与对偶的区别上说明了对仗的基本概念。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第二节词的类别,也就是语法关于词汇的一些基本知识,这个我们了解就行。
第三节对仗的运用。首先是律诗的结构: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对仗,讲究起承转合。
第二讲了格律诗对仗的格式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句型一致、词性一致。
我们今天接着讲第三节对仗的运用的第三点:}
三、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绝句不要求用对仗。用对仗当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须的。 律诗,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都要用对仗,而且是必须的。
对仗的位置,正格是在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一般的律诗,都是这样。初学写诗的,应坚持这种形式。但也需要知道,还有一些例外。
1、对仗的常规是在中间两联
例如: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羣。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 长江] ,是水名对水名。)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鵰处,千里暮云平。
("新丰"对"细柳",是地名对地名。)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羣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鹦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都是中间两联对仗)
2、首联对仗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间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 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 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上文所引律 诗中,已有一些首联对仗的例子,现在再举两个例子: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首联对仗,首句入韵。)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
(顺便说几句题外话:我们写绝句也是,如果你打算用首句不入韵 的格式,最好能够考虑首联用个对仗句,哪怕是宽对,半对也行。为什么呢?因为你做到了对仗,就可能平仄相对、句型一致、词性一致 ,读起来朗朗上口,不别扭。如果首句不入韵,两句的句型再不一致,读起来就有可能拗口,或不顺当。)
3、尾联对仗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 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
例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关于流水对,我们以后再讲)。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
4、单联的对仗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作为变例,律诗的对仗也有单联的。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颔联则不用,诗评家称这种首联、颌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
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5、所谓“偷春格”
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
有的诗评家称这种形式为“偷春格”,因其把本应在颌联出现的对仗用在首联,“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例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总之,凡一首律诗中有两联对仗,而且这两联处于中间位置,即颔联和颈联的,这是正格。也可以说,只要保证中间两联是对仗,即为正格。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联、尾联)多用了对仗,仍属正格。但是,只要颔联和颈联有一处不用对仗,即为变格,这种变格唐以后是很少见的。现代人写诗最好不用变例形式。
前面讲的都是适用于五律和七律的规矩,至于绝句,是可以完全不用对仗。当然,要用对仗也可以,用一联或两联都行。
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居住时写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全用对仗。
排律,前面讲过,除了首联、尾联可以不用对仗外,中间不论有多少联,都要用对仗。首联,尾联当然也可以用,特别是首联用对仗的十分普遍。
四、对仗的讲究
1、工对的追求
一般地讲,出句和对句之间,相对应的词做到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即为对仗。但诗人们往往不满足于此,还追求把对仗写得更工整些,即所谓“工对”。工对,不仅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而且又把各种词(特别是名词)分出许多小类来。在这些小类里选词相对,才算工对。过去蒙学老师教学童背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他们背诵的就是工对范例。
(这个又叫做《笠翁对韵》。《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为上下卷。按平水上平、下平30韵顺序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学习诗词,特别是初学者,手头应该备上一本。)
当然,并不是说“天”只能对“地”,“雨”只能对“风”,这里只是指出一个大体方向,说明类似这样的词相对才算工对。科举时代,按对仗的需要,对字词作了分门别类,主要有这样二十多个方面:
天 文:天、空、日、月、风、雨、霜、雪,等等。
时 令:年、岁、晨、夕、昼、夜、春、秋,等等。
地 理:山、水、江、湖、城、村、洲、邑,等等。
宫室建筑:宫、殿、楼、台、房、舍、门、窗,等等。
器 物:舟、车、刀、剑、旗、鼓、帘、帏,等等。
衣 饰:衣、裙、巾、冠、钗、环,等等
饮 食:酒、茶、饭、菜、羹、肴、丹、药,等等。
文 具:琴、棋、书、画、纸、墨、笔、砚,等等。
文 学:诗、词、章、句、文、赋、歌、谣,等等。
草木花果:松、柏、杨、柳、桃、杏、荷、兰,等等。
乌兽虫鱼:莺、雁、虎、马、蚕、蝉、鱼、龟,等等。
形 体:身、心、头、手、影、魂、音、容,等等。
人事心情:功、名、宴、游、才、情、爱、憎,等等。
人伦身份:父、母、夫、妻、君、臣、佛、仙,等等。
代 名 词:我、余、他、谁、子、何;者、人,等等。
方 位:东、西、南、北、上、下、中、外、前、后,等等。
数 目:一、二、千、万、独、双、数、几、半,等等。
颜 色:红、绿、丹、朱、金、玉、彩、素、玄,等等。
干 支:甲、乙、子、丑,等等。
人 名。
地 名。
同义双音词:山川、江湖、梳妆、宾客、友朋,等等。
反义双音词:短长、表里、古今、兴亡、纵横,等等。
重 叠 字:时时、处处、声声、漫漫、沉沉,等等。
副 词:欲、将、不、皆、亦、未、曾、须,等等。
连 介 词:与、和、共、而、还、则、只,等等。
助 词: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为了节省篇幅,本文列举的字例不多。每一个方面的字,所以划归一类,是因为它们意义相关(都涉及一个大方面的事物)。同一门类的词,在意义相关的前提下,具体内容有的相类(如植物方面的“桃”与“李”),有的相反(如方位方面的“上”与“下”),有的相趁(如天文方面的“日”与“月”)。在对仗中,也正是要取其相类、相反、相趁之意。
从前人们对词汇的分析、认识不像现代人清楚准确。有些当时常用的词,现已基本不用,而现代人常用的词汇,如汽车、飞机、公司、电脑等等,当时还没有。所以这个分类表只能作参考。但作为研究、掌握对仗来说,这个分类还是有用处的。它为我们指出了在写对仗诗句时对字词进行选择的大体方法。
简言之,出句用了某一门类的词,对句如果也能找到这一门类的词与之相对,就可形成工对。例如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中出句用了“两”字,是数字,对句也用数字类的字(“一”)与之相对。出句用了“黄”字、“翠”字,属于颜色类,对句也用颜色的字(“白”“青”)与之相对。出句用了“鹂”,对句就用了“鹭”,都是鸟类。所以说,这是一联很好的工对。
掌握工对,总体须注意这样几条:
一是同类对。如前所述,造成工对,最基本的方法就:先取同门类(或邻近的)字词,用在出句和对句的各相应的位置上。名家作品中,字字工整的工对是可以举出一些的。例如: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子。”(储光羲《咏山泉》)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胜》)
“雪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刘禹锡《骂姑山》)
二是习惯对。有些字词,在分类表上虽然并不属于同一门类,但因意义上的关联比较紧密,所以在传统上,习惯上,历来认为把这些字语对用属于工对。如“诗”与“酒”,“歌”与“舞”,“声”与“色”,“心”与“迹”,“兵”与‘‘马”,“人”与“地”,“老”与“病”,“无”与“不”,等等。例如: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白居易《除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九日》)
三是借对。有的字,按其在诗中的意思,与另一句中相应的字是不能对的,但因这个字另有含义,而在另一含义上,是可以对的,这就是借对。如杜甫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的“寻常”是从“平常”这个意义上来用的,与对句的的“七十”这个数字本来是不能相对的。但因为“寻常”在别的意义上也可作数字解(古时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所以在此处可以用于对仗,形成借对。
又如李商隐句:“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其中“石榴”之“石”本不能和上句的“金”字相对,但可以借用其“石头”之“石”的意义来相对。此外,还有从谐音上来借对的。如刘长卿诗句:“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其中“皇”字谐“黄”字之音,可与“白”作颜色之对。
四是句中自对。出句和对句,本身内部都有对仗意味,既自对又互对,就显得特别工整。即使两句之间某些字对得较宽,亦堪称为工对。
例如:“草木尽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王维)在出句中,“草”与“木”对,“雨”与“露”对;在对句中,“荣”与“枯”对,“乾”与“坤”对。两句之间又互对。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句中自对而又互对。
五是重点对。所谓工对,真正做到字字都对得很严格,那是少有的,通常也没有必要。一联诗中,只要多数字、主要字对得很好,就算工对了。
特别是把数字、颜色、方位、叠字词对好了,就会显得很工。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历来认为是极好的工对,因为数字、颜色都对得特别好,至于“柳”字和“天”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重要了,又如苏轼的“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也是极好的工对。“歌管”与“楼台”,“秋千”与“院落”,都有句中自对之美感,两句互对又很工整,特别是“细细”与“沉沉”两个叠字词对得很工,这就够了。至于说“声”字和“夜”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应计较了。
需要指出,对联(楹联、春联等)比诗中的对仗要求更严。原则上,对联都应是工对。流传很广的对联,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都是工对。创作对联,也叫对对子,是一种技巧很高的艺术。写出好对联,需要懂平仄,懂词性,有思想,有意境。不仅要工对,甚至要求“的对”,即对得恰切、巧妙。这方面有不少佳话。
2、宽对的必要
宽对,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宽松的对仗,只要平仄相对、同词性的词相对就可以了,不讲究词的具体门类。 写诗只讲工对不行,大多数情况离不开宽对。
第一、严格的工对很难,一般也没有必要那样苛求。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尽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过切,即会妨害诗意的顺畅表达,甚至由于用词总是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造成同义反复。
好的工对,往往属于“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凿出来的。所以多数诗作,用的都是不太严格的工对、邻对(把相邻的门类合用,如把天文、时令、地理方面的词,合在一起用),还有宽对。即使总体上算工对的对仗,往往也有少量或个别的字用了宽对。
在七言诗句中,前四个字对得较严格,后三字,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讲究的情形,比较常见。特别是最后一字,连词性都不对的例子,也不少。
例如: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李白《寄淮南友人》)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刘威《游东湖》)
第二、首联和尾联的对仗,本属可用可不用,如果用对仗,就更允许宽松些。有不少就是半对半不对。似对非对,这都是可以的。
例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君游丹陛已三迁,我泛沧浪欲二年。”(白居易《夜宿江浦》)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王安石《金陵怀古》)
第三、错综对,是宽对中的一种现象。出句和对句中,同类相对的词,在位置上不对应,错了位。例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
第四、流水对。一般对仗,出句和对句的内容是并列的,把两句颠倒过来,意思仍然说得通。流水对,则是把一件事、一个意思如同流水般地连续说下来,出句和对句之间有着时空上或因果上的连贯性,互相不能颠倒。
例如:
“一从归白舍,不复到青门。”(王维《辋川闲居》)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9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同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以上几例,都是对得特别好的流水对。 实际上,流水对与一般并列对仗相比,在字词的选择上,余地更小些,难度更大些,其中有些字更难免用宽对。
对仗在内容上有工对、宽对、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对的方法,主要有同类对、异类对、联珠对、扇对、巧对、借对、磋对、句中对、流水对、辘轳对、无情对、问答对、浑括对、顿住、侧落、交股对等。现举例如下:
【同类对】
“青云羞叶密,白雪避花繁”(杜甫)
“笔飞鸾耸立,章罢凤骞腾。”(杜甫)
“灵运子孙皆是凤,慈明兄弟孰非龙。”(苏轼)
“是叶葳蕤霜照夜,此花烂熳火烧秋。”(刘兼)
【异类对】
“小桃新谢后,双燕恰来时。”(郑谷)桃是植物,燕是动物。“牛羊下山小,烟火隔林深。”(朱耷)“岸花临水发,江燕绕墙飞”(何逊)等是以不同类的事物相对。
【联珠对】1、用之句首,“轧轧橹声急,苍苍江日低。”(王安石)“岸岸皆垂柳,门门一钓船”(杨万里)2、用之句未,“阁凉松冉冉,堂静桂森森。”(李商隐)“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杜甫)3、用之句首和句尾,“处处落花春寂寂,时时中酒病恹恹。”(刘兼)4、用之句首和上部,“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杨万里)5、用之句中和下部,“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杜甫)6、用之句首和句的下腰,“低低檐入低低树, 小小盆盛小小花。”(杨万里)7、用之句的上腰,“云石荧荧高叶曙,风江飒飒乱帆秋。”(杜甫)
【扇对】1、用之五律,“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白居易)2、用之排律开首,“上国昔相值,亭亭如欲言。异乡今暂赏,脉脉岂无恩。”(李商隐)3、用之排律中间,“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没潜夫。”(杜甫)
【巧对】“草深留翠碧,花远没黄鹂”(王安石)“叫切禽名宇,飞忙蝶姓庄。”(僧贯休)“绿杨垂手舞,黄鸟缓声歌。”(裴度)
【借对】如清借青,子借紫,爵借作雀。“子云清自守,今日起为官。”(杜甫)借云对日。“次第寻书札,呼儿检赠篇。”(杜甫)借第对儿。“卷帘黄叶落,开户子规啼。”(贾岛)借子对黄。“因寻樵子径,偶到葛洪家。”(崔峒)子洪均借。“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洪觉范)以红对子(谐音紫)。
【错对】或以前句第四字对后句第七字,又以后句第四字对前句第七字。交叉相对。如“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王安石)密对疏,多对少。
【辘轳对】上下抽换可得数联。如“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杜甫)上下抽换可得四联。“水花寒落岸,山鸟暮过庭。”(杜甫)上下抽换可得八联。
【无情对】两句意思全无连带关系,却有若即若离的意味。如“岂意青天扫云雾,尽呼黄发寄安危。”(苏轼)便是。
【问答对】“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汝远来情。”(苏轼)上句问,下句答。
【浑括对】字面不工不切,意思却笼统连贯。如“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
【顿住】第二字连上谓之顿住。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
【侧落】第二字连下谓之侧落。“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皇甫冉)
【交股对】如“裙拖六幅湘江水”与“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交叉相对就合乎平仄格律。
另外,对仗有两个禁忌:一、一联中不应用同字;二、要避免合掌。
同字,主要是指没有规律的同字,当然不包括叠词,连珠对等
所谓合掌,即两句的用字不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同为合掌。如“柴门”对“荆扉”便是。学会对仗并判断对仗的好坏,记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言明的四句话:“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我们再强调一下“合掌”之忌 :
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句子的结构要避免完全一样。第一联对仗和第二联对仗,如果结构一样,这种毛病称为“合掌”。
例如: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诗。
前一联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后一联的“短李”、“迂辛”是人名,总之都是名词,而且都是专用名词。两联都是以专用名词开头,句子后三字的结构也一样。这就是“合掌”,是对仗之大忌。
上面例举的两联中,有四个专用名词,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诗人有办法规避它。这两联,白居易实际上是这样写的: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这样一调整,就辟开合掌之病了。
一联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河”,对句用“川”;出句用“红”,对句用“赤”,出句用“兵”,对句用“卒”,等等,形成同义反复,亦为“合掌”之弊,应予避忌。
也有人认为,对仗两联结构句型相同叫雷同;意思相同或相近才叫合掌。其实,雷同也好,合掌也罢,都是一样的毛病。我们在实际创作中都要注意避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