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四期班讲义] 四期班第三课 格律诗的平仄

查看: 1883|回复: 1

[四期班讲义] 四期班第三课 格律诗的平仄

[复制链接]

18

主题

375

回帖

1253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53
发表于 2014-11-5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讲  格律诗的平仄
一、什么是平仄?
什么是平仄?从字面上看,平就是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平地、平面、平原;仄,侧倾也,有倾斜摇晃凹凸之意。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就这么简单。
可以说,平仄本身根本不是问题,或者说根本构不成一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平仄,格律诗怎样运用平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和今天普通话的四声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调值已无从查考,只能通过韵谱来估略。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虽然还不够科学,但是它也让我们对古代四声有了一个比较模糊的了解。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如东、冬,江、阳,萧、肴、豪等韵部的许多字,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划分为不同的韵部。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就像马蹄声,嘚嘚哒哒,嘚嘚哒哒,轻重缓急,变换交错,有一种天然的韵律。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关键因素。
我们都知道,四字格的修辞方式是我们汉语词汇组合的一大特色。它包括成语和非固定组合的四字短语,具有押韵,对称,凝练等优势。四字格在行文中的应用,不但可以有效表词达意,更能使语言变得栩栩如生,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使汉语四字格具有丰富的修辞特色和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其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如在《诗经》中即已出现了大量的四字句结构诗篇。
如《诗经》的开篇名作《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声调搭配形式具有对称性特征,根据汉语语音划分平仄的理论进行分类统计,分类统计表明,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是最主要的声调组合方式,其余多是上述形式的变式,合律型和变式型占绝大多数,拗者仅占少数。
如:闻鸡起舞、跃马争春、龙行虎步、鹤立鸡群、信口开河、回头是岸、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风光旖旎、稼穑艰难、朝乾夕惕、暮鼓晨钟,等等,俯拾皆是。
诗更是一种美的艺术。追求美是诗的天性。语言文字声调音韵的和谐美,更是诗的首要追求。诗人是语言的弄潮儿,是语言的驾驭者,是语言的主人,更是新语言、新语境的创造者。
我们前面讲过,诗从《诗经》、《楚辞》、《汉乐府》,一路走来,不断发展,不断成熟。那么把文字的声调音韵,阴阳顿挫,轻重缓急,引入到诗的创作之中,上升为诗的语言,然后再反过来引领,促进语言文字声调音韵的丰富完善,应该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因此,把文字的声调区分平仄,并按其规律纳入到诗中来,也就不足为奇。
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小问题,也可以说是平仄的由来吧。
二、永明体
把平仄应用到诗中,并逐步发展成为格律诗最重要的因素,始于“永明体”。
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
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八位文学家:谢朓、沈约、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都是永明体诗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朓、沈约和王融。从齐永明至梁陈100余年间, 包括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人在内的九十余人对新体诗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齐永明年间,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为作家们潜心创作,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南齐书•良政传序》说:“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
《南齐书•良政传序》的作者萧子显是南齐宗室,虽然不无溢美之词,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其次,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以及文学集团的活动,大大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写作技巧的提高。从汉到南北朝都设有专门的乐府机关,采集整理民间的诗歌,配乐演唱。
到了南齐永明年间,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文士们经常受到统治集团高层人物的征召而集中到他们的门下,除担任一定工作之外,还集体进行文学创作,切磋技艺,共同探索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据史籍记载,永明年间至少有四个比较大型的文学集团存在,依次是:卫军将军王俭集团、竟陵王萧子良集团、豫章王萧疑集团、随王萧子隆集团。其中萧子良集团存在的时间最长,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大。“永明体”诗人绝大多数出自该集团。
永明体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韵,很多已接近唐人。
第二,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
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俗易懂的诗风。
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
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而成为一种人为规定的声韵,这就是永明体产生的过程。
四声是根据汉字发声的高低、长短而定的。音乐中按宫商角徵羽的组合变化,可以演奏出各种优秀动听的乐曲;而诗歌则可以根据字声调的组合变化,使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效果。
即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沈约《宋书•谢灵运》),或“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南史•陆厥传》)。
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永明诗人,不仅有理论,而且还有大量的诗歌创作。
我们来看几篇永明体的作品:
别范安成  沈约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登玄畅楼  沈约
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
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
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
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
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
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
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
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谢眺
洞庭张乐地, 潇湘帝子游。
云去苍梧野, 水还江汉流。
停骖我怅望, 辍棹子夷犹。
广平听方藉, 茂陵将见求。
心事俱已矣, 江上徒离忧。
    《临高台》:王融
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
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
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
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
    《慈姥矶》 何逊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客悲不自己,江上望归舟。
我们看,所谓永明体,是不是已经有了律诗的味道。他们讲究韵律,运用平仄,多有对仗。
我们还可以看出永明体定型于五言诗。《诗经》里多是四言的句子,耳熟能详的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都是四言的。
上古时候,单音词占绝对优势,汉字一般都是代表单音词,而四言基本上可以“一句成意”,其句法结构和节奏顿挫等方面来说,是一种最简单并且完备的形式。但是四言加单音的形式,在表现力上不够,节奏上也缺少变化。并且由于上古诗歌都是要入乐的,也就是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所以诗经里四言诗出现了大量的重言(叠字)和衬字的形式。
两汉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合成词,随之而来的是汉语由单音词为主逐渐转变为双音词为主。这样四言诗在新的语言形式下,表现力就大打折扣了。并且,书面语总是晚于民间口语的,在大量的民间口语歌谣的冲击下,汉代开始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五言诗相比四言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以两个字为一拍的话,五言可以组成两拍半,并且在那半拍的变化上可急促可缓慢,增加了诗歌的变化和美感。
到了汉代,一件大事就是设立了乐府这个国家级的专门的文化机构,主要从事收集整理和创作活动。乐府这个名词从原来机构的意思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诗歌形式的名称。
乐府基本上就是以五言为主了,但是杂以三、四、七言等等。由于当时的主要活动就是音乐,加上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普及推广工作,五言这种形式便流传的非常广了。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所以说永明体定型于五言,也是时代使然。
由永明体引领的诗的艺术技巧上的变革,标志着我国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近体诗”。
当然,我们看了永明体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还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必然它只是一个发端,还在襁褓之中。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三、格律诗平仄的基本句式
近体诗从永明的孕育,初唐得以成型,到盛唐终于迎来了成熟和繁荣。那时的人们为了与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将这种新的诗体取名为近体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
平仄,是格律诗形成的关键,是格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格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我们先从五言说起,无论是律诗律绝,它们都只有四个基本句式,即: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这个“基本句式”中所说的“平”,就是平水韵(佩文诗韵)中的上平、下平30韵部的字;仄就是上去入中的76韵部的字。中华新韵,平就是一声、二声;仄就是三声、四声。
无论是四句的绝句,八句的律诗,还是100句、200句的排律,都是由这四个基本句式组合而成的。
每一句式作为首句都可以组合成一种律绝格式和一种律诗格式。也就是说,四种基本句式可以组成四种绝句格式,四种律诗格式。这只是单说五言,再加上七言,不包括排律,就可以组合成16种格式。
(所以说上边这四句这是“基本句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是由它推导出来的。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句式”背熟,记住。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怎样组合呢?一定是要有规则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什么事都要要相应的规则,游戏也需要规则。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说一说平仄的基本规则。
四、平仄的基本规则
    1、平仄在本句中相互交替(相替)
    平仄在本句中相互交替是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联语中的所谓马蹄韵也是指)。这种交替,使得语言声调轻重有序,音韵和谐。
    (联语中的所谓马蹄韵也是指这个)
这种交替,使得语言声调轻重有序,音韵和谐。对于读者和听者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我们可以试一试,如果一句话,或者一个人名,全部是去声(全部是今天的第四),看看是什么感觉?如果平仄交替又是什么感觉?所以说,如果做不到平仄相互交替,就叫做失替。失替也就失去了平仄的意义。
这四种平仄格式的来源,也可以看作是“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这两
种四言式增加一字而形成的。
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後加相反”。即
仄仄平平(仄)——在后面加就要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仄
平平仄仄(平)——在后面加就要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平
(平)平平仄仄——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平
(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仄
本句内平仄相替,也可以放宽,就是说在偶数位置上的字一定要平仄交替使用,在单数位置上的字,可以有条件的放宽。故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例如: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绝句四首  杜甫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日——山,河——海。
穷——里,上——层。
我们看例诗的每句2、4、6位置上的字全都是平仄相替,这就是“二四六分明”;
1、3位置上的字常常是可平可仄。
“一三五不论”是有前提条件的:不能在句子的尾部出现三连平、三连仄,更不能犯孤平。这点我们以后再讲。
2、平仄在本联中相反(相对)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 下一句叫“对句”。绝句只有两联,首联和尾联;律诗有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平仄在本联的上下句中相同的位置上要相反,也就是要相对。
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
如果第一联上句押韵(首句入韵),上、下两句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
平起: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3、平仄在相邻两联中邻句相同(相粘)
相粘即相同的意思,即绝句的二三句,律诗的二三、四五、六七句为相邻联句,邻联处在同一偶数位上的字要平仄相同。
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
所以,相粘也主要看“二、四、六”位置上的字相粘就行。五绝二、四位置上的字相粘就可以了。
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在基本句式里找,只有: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齐梁体也包括许多永明体)
     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以四个基本句式的不同组合,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七言绝句和五言、七言律诗的16种格式。
作业:
1.练习推导近体诗的十六种句式。这个作业不用交了,因为偷懒的人会复制别人的,各小组自己练习,自欺欺人的这是个好机会!
2.看故事题诗,律绝均可,五言七言均可,句式自选,用韵下平一先。默记下平一先和下平七阳各15个韵字。
故事:张三和李四两家前后邻居,张三家在前(南)李四家在后(北),两家三十年前因为宅基地就存在矛盾。张三家房后与李四家南墙间有张三家一块空地,空地西宽2.3米东宽1.9米。李四家要拆旧院墙在原来位置垒新院墙,张三说原来李四家院墙就占了张三家地,李四要垒张三不让,目前两家剑拔弩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117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4-11-6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21 20: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