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垄断
春秋末期至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一段时期。号称“诸子百家”,但恐怕没有这么多。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增加了“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如此共十二家。代表人物大约有二三十人。
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学术思想大爆炸?主要原因怕是周的统治力削弱。最多时有过一百多个小国家,周王朝的力量连中等都算不上,式微了。虽然有过“五霸”、“七雄”,但没有绝对的权威统治者。原来知识由少数祝史等人员世代传习,“学在官府”,垄断的。但既然政治薄弱了,思想就开始反叛。统治者们顾不上铲除陆续产生的新学说。尽管交通不便,老子还是骑着他的青牛出了函谷关,传播他的《道德经》;孔子也驾着牛车周游各国,哪怕断粮于陈蔡。
因为没有户籍,人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这个诸侯国的公民流窜到别国去讲学、做官,习以为常。没有人可以束缚新生的思想范儿,学习也很廉价,只要付出十条干肉,孔夫子也可以收你为徒了。所以尽管天下乱糟糟的,但人们的脑袋没有闲着,领头羊们则从容不迫的创立自己的学派,开坛收徒。
大规模的思想摧残首先来自于秦始皇。此人在“书同文、车同轨”之后,不知道搭错了什么弦,竟然实施“焚书坑儒”。法家、杂家取得胜利,或正在窃笑。不料刘邦在儒生帮助下取得天下,至汉武帝时又出现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从此儒家独占朝纲,其他学派气息奄奄,日薄西山。至此开始了近两千年的学术黑暗时期,帝王与他的臣服者分享了思想的祭坛。哪怕经过多少次改朝换代,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再也没有出现。
儒家的学说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石,宝座上的统治者也给了儒家子弟一杯羹,科举就是一种回报,一副束缚世人的枷锁与镣铐。从此思想噤若寒蝉,仿佛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所以五四要打倒孔家店。因为那些三纲五常之类的思想枷锁祸害国人已经近两个千年!不推翻思想的垄断,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不走出迷信的围城,就没有彼岸的辉煌。如果中国如同春秋战国那样诞生几个真正的大思想家,则国人之大幸也。至于儒学在人文方面有价值的一些东西,当然不必如五四那样一律抛弃,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