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34|回复: 2

2014-05-28《前贤词作研习》【金缕曲】甚矣吾衰矣 主讲人:云栖碧落

[复制链接]

313

主题

3074

回帖

9832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832

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4-9-22 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贤词作研习·《金缕曲··甚矣吾衰矣》 主讲人:云栖碧落
楼主 JENL 2014-05-28 10:16:32

金缕曲·甚矣吾衰矣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铅山县瓢泉时所作。词序中说他写作此阙是为了仿效陶渊明的《停云》诗,表达对亲友的思念,实际上抒发了作者从福建再次罢官归来后寂寞愤慨、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上片感叹老大无成,知音稀少,只能与情貌相似的青山为侣。起句用“甚矣吾衰矣”《论语 述而》中的话,悲叹岁月流逝,年迈力衰,抱负未能实现。“怅平生”两句,痛惜知交零落,好友相继谢世。
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当时作者好友陈亮、韩元吉等,都已离开人间,使他在黑暗的现实中更加感到惆怅、孤立,因而发出了深深的叹息。“白发”两句,用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诗意,言其虚度岁月,壮志未酬,对人世间的一切,只有付之一笑。“问何物”句,词意一转,用设问句承上启下。这里的公是作者自称,自问自答,引出下文。“能令公喜”语出《世说新语  宠礼》;髯参军,短和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作者信用拈来,以人喻物,颇富谐趣。“我见青山”四句,回答的是设问,大意是:我看见青山姿态美好,可亲可爱,料想青山看见我也应当产生同样的感觉。因为我和青山情感相似、面貌相似。词人将青山拟人化,说明虽然“交游零落”,但在大自然中却不乏知己。深感孤独寂寞的人,偏不说寂寞孤独。
下片写他因饮酒而引起的种种联想和议论,同时表示自己不甘寂寞,渴望报国但又无人理解的茅盾心情。换头句“一尊搔首东窗里”化用陶渊明的“停云诗”。由于词人当是独坐停云堂,所以有此联想。陶诗说:“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作者只用一句话,便简括了这四句诗的意境,并暗示出“思亲友”的题旨。“想渊明”两句,以陶渊明自况,将他引为异代知己,说他写“停云”诗时的心情,和我现在的体会大概差不多吧?“江左”两句,由歌颂高洁之士转而批判那些沽名钓誉的小人。词中以南朝比南宋,讽刺所谓江左名士不过是一些追名逐利之徒。“回首叫,云飞风起”,这句是是下片的转折处,词境为之一变。这是借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以表达自己统一国土的豪情壮志。“不恨”两句抒写作者抱负不得实现的狂放心理和情态。这两句也是用前人的话而稍加改动。据〈南史  张融传〉:“产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辛弃疾引张融之言以表达世无知音,言行不被理解的苦闷和怨愤。作者的笔锋是所向是针对黑暗的现实,但却说得很含蓄曲折,耐人寻味。结拍“知我者,二三子”,照应开头“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进一步说明自己晚年孤独的处境和寂寞的心情.
全词感情浓烈,波澜起伏,在悲凉的气氛中表现了豪放不羁的风格,给读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正如本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金缕曲》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虞美人》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依我个人看法,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因前段时间出游西行之故,对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特别有感觉,所以选了这首.

风浩浩,乾坤事了,吟啸归蓬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3074

回帖

9832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832

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得稼轩豪放风骨,好赏析,再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主题

8458

回帖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8934

首届舞会纪念章初级变色龙舞会魅力舞者初级水王初级水王2首届风云纪念章优秀灌水员发帖先锋

发表于 2014-11-7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23 17: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