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01|回复: 2

2014-05-19《前贤词作研习》【声声慢】秋声 主讲人:一苇

[复制链接]

313

主题

3074

回帖

9832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832

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4-9-22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贤词作研习·《声声慢·秋声》 主讲人:一苇
楼主 JENL 2014-05-19 15:30:39

声声慢·秋声  南宋·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蒋竹山的文字轻灵、疏淡中透着萧索,很无奈,很典型的文人作品.我某天夜里失眠不知怎么的突然想起蒋捷来,顺便想起他的三首名词:《声声慢——秋声》《一剪梅——过吴江》《虞美人——听雨》,虽然这三首词在这三个词牌子里都还排不上老大——《声声慢》的老大非易安的“寻寻觅觅”莫属;《一剪梅》也是易安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出名些;《虞美人》的第一肯定得推李后主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但蒋捷的词的好处也是独特而绝对的。今天先说这个《声声慢》吧。《声声慢》原来叫《胜胜慢》,最早出现在晁补之的词里,上下两片,有平声韵(请参看晁补之版)与仄声韵(请参照易安版),不知道流传至今的是平声版的更多还是仄声版的更多些。但毫无疑问的是,易安此词刚填的时候一定是叫《胜胜慢》的,到一百多年之后,南宋末年的没落文人蒋捷填了这一阙空前绝后《胜胜慢——秋声》之后,因词写的是“声”,韵脚全用“声”字,竟连词牌名字也被改成了《声声慢》,非但以后再填此词多叫《声声慢》,甚至连一百多年前的易安词也给改了,《胜胜慢》这个正名竟渐渐无人用了,可见蒋氏此词之绝!
我之所以对《声声慢》印象深刻,最早其实是迷恋于它“独木桥体”这个罕见的外表(我对于这种更类似文字游戏的东西一直非常着迷)。记得我上高中时开始看有关诗词常识的书,有关词的介绍中,专门有一节叫“独木桥体”。所谓“独木桥体”就是一首词全部(或者大部分)用同一个韵脚,当时举例便是这阙《声声慢》,那种同一韵脚吟颂时的独特乐感,配上凄清忧愁的情绪,绝对深深打动了当时十几岁的我,遂对此体印象深刻。
起句“黄花深巷、红叶低窗”交待的是时间地点,江南小巷,掩映在红叶黄花之中的一处小窗里,有个诗人。“深”与“低”字略带压抑感但情绪尚不明显;“凄凉一片秋声”则清楚明了的写了诗人的心情,“凄凉”二字给这首词定下了基调,“秋声”二字则写明了主题——诗人要写的是“凄凉的秋声”。
下一句“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写了雨声与风声,雨声如豆可见雨不算小,而且急;风声夹在雨声中,那个声音我们想也想得出来——顺着窗户缝溜进来的夹在急雨中的风声是什么样。
第三句“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这一句是写诗人听到的打更的声音,古代一夜五更、每更五点,每一点相当于现在的24分钟,所以写“疏疏二十五点”,这一句粗看是写更声,细品一下,竟是诗人听了一整夜的更声啊,一夜未眠,在风雨声中一声一声数着城门的打更声,这滋味,无从说。
第四句“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是问句又不是问句,是铃声又不是铃声。风雨中一夜无眠,总得有所思,所思者何?故人也。那么我们就会想,此时的蒋捷应该是孤单的,是人在旅途还是更糟糕的直接飘零客乡?那深巷低窗无论如何也肯定不是他的家了,这里只有凄凉的秋声而没有故乡亲人,耳中依稀听到的以为是故人叮咚的环佩,不想只是檐下的铁马风铃。我猜想蒋捷是词中高手,定然也精通音律,这上片四句便可演奏一曲交响:雨声用扬琴、风声用洞箫、更声用堂鼓、间以铜铃演绎的风铃声,轻重有度、徐疾由意、高低相间,妙不可言。
下片起句“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折腾了一宿,现在天亮了。诗人笔尖一荡,画面由一个逼仄的小巷转至军旅营地,由诗人的小环境转向家国的大环境。这一句出现了三种声音角声、马声、笳声,心随景变,景随声变。角声和笳声可能是蒙古军队的起床号吧,马声说明士兵已经起来了,这又是近乎白描的一句,但要知道诗人是亡国之人,耳边听到的全是侵略者的角声、马声、笳声,那种国破之痛,夹在这军旅声中,怕不比风雨声更摧折文人的心。
在这里扯开一句,国破之际,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何以自处?是学夏完淳投笔从戎,还是学蒋竹山、傅青主、顾炎武之类,坚决不合作,见仁见智。——但我觉得谁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一定要无意义的去死,谁都有家人,都惜命,所以能活着,能不违背良心活着,就活着吧。我曾经很看不上傅山之为人,后来,大概用了十年的时间,我觉得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便不再生他的气了。这种情绪贯穿他的终生,他后半辈子几乎所有的词都有这个调调。
下片第二句“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一夜没睡觉的不仅仅是蒋捷一人,隔壁的也没睡,不光没睡,有砧声说明人家还在捣衣。说明一下,捣衣不是拿棒槌在砧板上捶打着洗衣服啊,是服装面料加工的一个步骤,叫“捣练”(记得有个词牌叫《捣练子》吧?),是把生丝加工成熟丝的工艺,好让衣服穿起来更柔软舒适。这个工作在古代是属于家庭主妇的,女人连夜在捣衣通常是战争时代的写照,国破家亡大兵压境,无论这家男人是被征进了元军之中还是跟着南宋残军在继续抵抗着,女人的心都会被牵着疼,一声声的砧声带着多少牵挂与哀愁啊。
下片第三句“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这一句明写了“愁”字,前面写有那么多声不外一个“愁”字,只是没说出来,这里终于说了出来。诗人的孤愁,邻人的思愁,离家之愁,灭国之愁,说不尽写不完,无处不愁无声不愁,连墙角的蛐蛐叫也成了愁声。横竖那蛐蛐也不停的叫,就让它替人先说着吧,那么多的愁绪,哪里说得完啊!
结句“诉未了,分一半付与雁声”,无穷无尽的愁绪,人说不完让蛐蛐说,蛐蛐还是说不完啊,怎么办,交给南去的大雁吧。以“秋声”来说又添加了一声雁鸣,鸿雁传递信息与思念的使者,代表着旅人对消息的期待,代表着一种希望,雁鸣声多少带着点凄凄凉凉的感觉。最绝的是,全词以雁声收尾,人们的思绪由地面扬起来直到天空,从有限的视野到无边的天际,让整个词的格调更加悠远,让全词变得回味无穷。
竹山此作真是绝妙好词呀!文如曲,意如画,如果说上片是特写,那么下片就是广角。上片从巷子写到屋檐的铁马,从外向里、从大到小,精墨细笔的描绘出词人的环境,并且由声及人,由人及情;下片则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由一个灯下无眠的游子写到风雨飘摇中南宋朝廷的每户人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啊!通篇疏密有度,浓淡相宜,有深巷低窗,有画角连营,有寒蛩、有归雁,百余字的一首词,多么丰富的画面,多么深沉的情感,也不枉这一阙词居然改写了一个词牌的名字啊!

风浩浩,乾坤事了,吟啸归蓬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6

主题

7742

回帖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153

冠军组奖章端午节纪念奖首届舞会纪念章哨蜜最佳写手(初)首届风云纪念章站长发帖先锋优秀会员待定

发表于 2014-10-11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苇辛苦!{: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主题

8458

回帖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8934

首届舞会纪念章初级变色龙舞会魅力舞者初级水王初级水王2首届风云纪念章优秀灌水员发帖先锋

发表于 2014-11-2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21 21: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