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2-2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奴娇 登黄山
问/花未
冬来兴味,慕千岩万壑,方外风物.
观海石猴横出岫,渺莽去遥天阙。
白马平林,青牛适谷,壮兴犹清发。
任他吹帽,客迎松隙残雪。
且忆霞客归来,大千三岛,亦随云霓灭。
莲座佛前参世相,入定僧边痴绝。
往事千年,风尘万古,都付云山接。
一时回首,半弯清朗疏月。
秋韵点评:
花未也马大哈哦,文写成问
首句直抒胸臆,突然间的来了性质,想去看看外面的大好风景。于是他登上了黄山,这儿有代表性的选择了黄山两处景点,观海石猴以及后面提及的迎客松。第三拍白马平林,青牛适谷。青牛适谷说的是老子的典故,老子当年骑青牛入函谷关。问题是老子当年出函谷关是西去,没见有典故说去黄山啊!关于这个白马倒是有不少典故,我问过作者,她说只是指天上的云朵形状。老师曾经说过,用典要恰如其分,咱们不能为了作业而生拉活扯,用些不着边际的典故,这样非但没有提升词的意境,还给人一种晦涩的感觉影响词的整体美感。上结任他吹帽,客迎松隙残雪。这句作者想表达一种与世无争的洒脱情怀。可是吹帽这个典故说的是重阳相聚。这与词的发端冬来兴味在时间上也没联系。
下片第一拍,遥忆霞客求仙问道归来顿悟了,任他再好的美景美事到最后也逝如云烟。这儿的霞客是曼都求仙的典故。第二拍佛前句估计想说自己看破红尘吧。往事千年,风尘万古,都付云山接。这一拍是对紧接上句的感慨。和上面云霓句一个意思。一时回首,半弯清朗疏月。终于回首了,结束了漫无边际的想象。清月一如既往地挂在天边。
总结:偏离主题,不成功的一首作品。典故众多而又不着边际。内容繁杂无序,又是道又是佛还有霞客,到底想告诉读者你想表达什么?这样的失误希望下次别犯,咱们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