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56|回复: 0

2017-09-06 紫凝轩主《品宋斋前贤词作研习》:“一切景语皆情语”---谈写作中景物...

[复制链接]

313

主题

3074

回帖

9832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832

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7-9-6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09-06 紫凝轩主《品宋斋前贤词作研习》:“一切景语皆情语”---谈写作中景物描写的使用


    今天分享的题目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谈写作中景物描写的使用》。这个命题是王国维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读过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的人都知道,书中有关于景物描写的论述,其中最著名的是他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断,而这个论断曾被多次引用来说明景物描写的作用。那么我们怎样来理解这个论断,这个“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断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我们先来看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对于这个命题的原文描述:“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乎两点:一是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中国的诗词以凝练的语言,描写所见景物之特征,通过对景物描写传达作者心中的感情。学者在考证诗歌来源时就提出“诗言志”,“不平则鸣”的说法,就是说诗歌是人们用于抒发自己志向,人们心中有了对于现实的某些看法想法后通过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对看到的问题进行赞扬或者批判。中国的诗歌由于其语言凝练,意境含蓄所以不适宜直抒胸臆的表现形式,中国文人创作的作品大都选择借景抒情,借物咏志的方式,来创造某种意境,这就是中国文学所追求的含蓄美。唐代的山水田园诗和部分边塞诗都体现了这个特征。举两个例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唐·王维《山居秋暝》)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维的这篇作品通过描写自己雨后山间的所见,抒发对于山居生活的向往,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通过若干个意象,创造出一个令人向往的意境。通篇作品没有描写山居生活如何闲适,但是诗中的处处透着山居生活的闲适之趣,令人向往。这就是借景抒情魅力,形成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

  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边塞诗,但是他写景的技巧是丝毫不逊于山水诗的描写技巧,有些地方运用奇绝的想象,暗喻的手法,描绘出边塞特有的瑰丽景象,在气势上更胜山水诗。岑参这首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将北地胡天八月飞雪的场景描写的淋漓尽致。

  上面的两首唐诗景物描写上各具特色,但是在整个作品中是起到同样重要作用的,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些景物描写是诗人将情感投注在特定景物上,然后在以诗人的目光来观察这个景物,使这些景物描写带上人的主观情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花儿含笑,鸟儿歌唱”,含义大抵如此。

  王国维先生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另一层含义是我们在写作时作者本人应融入所要创作的意境的,是全身心投入,不管是创作什么体裁的文章。

  写作散文诗歌是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小说戏剧中景物描写则是起到借景传情,表达作者情感的同时推动情节的发展。当然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由于体裁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的;小说戏剧是借助人物来展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就是整篇文章所要传达的主题;小说戏剧中的景物描写只起点缀作用,不需要像散文和诗歌一样使用大段描写;散文诗歌则是借助景物,事物,将作者心中的情感表现出来,因为情感是虚幻的,必须寻找一个载体加以表现,作者选择描写的景物就是起这个作用,借景抒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意境者,《诗品》中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中国的传统文学,国画创作都是相通的,都追求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这就是中国人在艺术上追求的美一种体现,可以称之为含蓄的意境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断还具有其实际意义的,对我们平时学习写作也是有帮助的。这个论断说明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现代文学作品,景物描写在优秀作品中是不可缺少的,绝不是闲笔。对于初学写作者,特别是在写作散文时,要不时的穿插景物描写,写作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的一种情感,而情感往往是虚无缥缈的,必须找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又必须和这种情感相契合,通常作者眼中的景物是最适合的,因为这个景物已经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有三段有名的景物描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之所以被誉为散文名篇,不是因为作者运用多么高的写作技巧,也并不是因为朱自清笔下描写的荷塘多么有名,其实这只是清华园中很普通的一个荷塘,像这样的荷塘是随处可见的,但是能写出传世名篇的只有朱自清一人,关键的一点就是《荷塘月色》中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当然作者的景物描写是成功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了自身的感情,作者以带有自己情感的眼光来观察所要描写的景物,也就是说作者笔下的荷叶、月光、蝉声和蛙声都已经投注了作者的情感,都浸染了作者的感情,都在为作者所需要抒发的感情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服务,使全文的结构浑然一体,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这才是我们在散文写作上需要向名家学习的地方。

  “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是我们写作散文诗词指导思想,在写作中选景要准确,描写要生动,但是必须要切合作者在一时一地的心境,其实在历代名家的作品中都有体现的;唐代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宋代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些描写完全是将心中的情和描写的景完全融合起来,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我们学习写作可以先从散文开始,循序渐进,写作散文应从景物描写入手,当然还少不了阅读名家的作品,传世名作永远是我们学习写作汲取营养的宝库。

    好了,今天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这篇文章是我很多年前写的一点读后感想,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为我指出!


风浩浩,乾坤事了,吟啸归蓬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21 17: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