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36|回复: 2

[诗学新论] 张应中:拓宽思路出诗意

[复制链接]

34

主题

158

回帖

122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2
发表于 2016-5-3 13: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词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立意乃一篇之主脑,是第一位的。而诗意的产生往往与思路的开拓有关,不局限一时一地、一人一物。思路开阔,浮想联翩,有利于诗意的生成。如何拓宽思路?

一、由此时到彼时。不局限一时一地,穿越不同时空,联系此物彼物,人事或变或不变,景物或对比或类比,则感慨生焉。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写到两个时间。前两句写“去年今日”,一男子于长安南郊的村庄,邂逅一位赏桃花的美丽女子,给人留下美好印象。后两句写“今年今日”,心仪的女子已经不见,只有春风中的桃花依旧灿烂,两相对比,物是人非。美好的回忆留下无限失落、惆怅。晏殊词《浣溪沙》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也将两个时间的情景衔接到一起,思绪婉转,更有意味。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诗表达思念之情,由此时此地的“巴山夜雨”盼望将来的“西窗剪烛”,又由将来的“西窗剪烛”回忆今夜的“巴山夜雨”,结句可谓将来完成式。时间上涉及现在、将来、过去,回环往复,情思婉转,一波三折,极有风调。

    二、由此地到彼地。诗词中的时空变化往往是相关的,单独提出空间问题是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空间的跳跃与衔接,一样令人遐想。如刘皂(一说贾岛的《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诗写羁旅情怀,诗人从咸阳来并州客居十年,日夜思念故乡咸阳,无端又从并州渡桑干河,渐行渐远,聊将并州当作故乡看待了,真是直把他乡做故乡。咸阳、并州、桑干,空间有三,乡情一贯,“却望并州是故乡”,合人情,有新意。又如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写除夕独居旅馆的凄然心境,一者不能和家人团聚共度良宵,二者年华易逝人生易老。诗人独居旅馆思念故乡,但不直接写自己思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游子。空间上,由旅馆到故乡,由故乡到千里之外的旅馆,思绪飞越往返,曲折有味。

  三、由现象到本质。哲理诗之所以富含理趣,因不止描绘现象,而且追问本源,探明真相,使人豁然开朗,获得理性的清明和智慧的愉悦。宋诗多理趣,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两句写现象,后两句言本质,暗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意,虽写庐山,亦有象征意义。又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如镜,照见天光云影,可见其清,这是现象。为什么这么清呢?结句直探根源,因为有源头活水。读者若能联系社会人生,当有深广的体悟。

四、由物到人。咏物诗如果单纯描摹物态,意味便浅;物中有人,物外有事,有寄托,意味便深厚。如清代的蔡渟《金银花》:“金银赚尽世人忙,花发金银满架香。蜂蝶纷纷成对过,始知物态也炎凉。”其构思过程想必是:由蜂蝶追逐金银花,联想到世人追逐金银,复由世态炎凉联想到物态也炎凉。两处“金银”本非一物,从花到人,从物态到世态,两相比附,便得到诗的立意。又如当代诗人何永沂的《垂杨》:“随风日夕软丝长,舞态翩翩绿满塘。愧我亦曾腰几折,有何本事笑垂杨。”从垂杨腰软,联想到自己曾经折腰。诗用比兴,责躬自省,别出心裁。咏物诗之外,由物及人,做相关联想,亦是常见现象。如陆游《沈园二首》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1199年,陆游75岁,前妻唐婉逝世已经40周年,“梦断香消四十年”。他到沈园凭吊唐婉,一抒悲哀。“惊鸿”语出曹植《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里喻唐婉为洛神。后两句意即:伤心的是春波桥下的春波依然清澈,它曾是唐婉临流照影的地方。由物及人,遗踪依旧,人事早非,诗人念念不忘,情感何等真挚,深切。

五、由实到虚。作诗不能句句皆实,过实则滞、则死,宜虚实结合,超脱空灵。比如题画诗,不能拘泥于画面,不敢越雷池一步。好的题画诗,由画中写到画外,由物写到人,由实写到虚,思路打开,诗意自来。如吴昌硕题画诗《竹石》:“犹堪劲节作渔竿,数个萧疏近水滩。安得重逢任公子,六鳌一钓靖波澜。”任公子,典出《庄子·杂篇·外物》,是古代传说中善于钓鱼的人,后常用以指超世的高士。六鳌,神话中负载神山的六只大龟。典出《列子·汤问》:“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前两句写画中之竹,点题,“作渔竿”为伏笔。后两句意即:希望逢到任公子,持大渔竿,钓海中大龟,使海上不再生波澜。虽系想象,当有喻指。诗由画中写到画外,别有寓意。又如张大千题画诗《水仙》:“玉面婵娟小,檀心馥郁多。盈盈仙骨在,端欲去凌波。”后两句也将诗思延伸到画外,令人想象。

拓宽思路当然不止以上这五种情况。窥一斑而知全豹,读者可以举一反三,诸如由春到秋,由生到死,由明处到暗处,由天上到人间等等。其中,联想起到关键作用。艾青说得好:“想象与联想是情绪的推移,由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的飞翔。”“有了联想与想象,诗才不致窒死在狭窄的空间与局促的时间里。”(艾青《诗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219

回帖

348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88
发表于 2016-5-5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时到彼时,由此地到彼地,由现象到本质,由物到人,由实到虚。
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4555

回帖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923
发表于 2016-5-9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美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21 19:3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