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子由渑池怀旧》作者: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既是和作,那么我们就要看一下原作:
《怀渑池寄子瞻兄》作者: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大致是这样的:1056年,苏氏兄弟赴京应试,“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在小庙里借宿一夜,题了首诗。五年后,1061年,苏轼苏辙均制科入第。是年11月,苏轼赴任陕西,苏辙别后想到兄必经渑池,于是作诗寄兄。苏轼和诗作答。
下面咱们还是一句一句的看看大苏的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鸿泥雪爪”一词的出处,厉害吧。这句空灵宏大,一开笔,与小苏高下已判。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泥字紧承上首联,紧到不惜重复用字,老苏不大在乎这些,情之所至,意之所致,重复就重复了吧。不过即使老苏也没少受批,瑕不掩瑜也是瑕。此联不大工,但确是不以形害意,这两句自然流畅,飘逸洒脱,有如神来,不工就不工吧!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颈联的老僧已死由颔联鸿飞而来,说世事无常,旧地重访,将诗由虚入实,由情入景,给了前面抒情部分一个根基,避免出现空中楼阁。 此联又极工切,呵呵。由现在拉回从前。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以前他们兄弟俩因为马死了,是骑着驴到渑池的,所以说“往日崎岖”,现在回头看看,当时路长人困,那头倒霉的驴还叫个没完。。。崎岖的,不仅是当年的路,也许还有人生!此结似情似景,似忆旧又似感慨人生,很耐品!
这是一首步韵唱和之作,步原韵,写同一个主题。兄弟俩就当年骑驴过渑池宿小寺之事,各自抒发自己的情感。
小苏的比较实,以回忆旧事,思念兄长为主,情感真挚,对仗工整,已经是上品。大苏的则跳出一人一事,由己事感慨人生,充满哲理与睿思。其实对仗不如小苏工整,抒情亦不如小苏的浓郁,但小苏的若无大苏这首,大概就得淹没在红尘中了。
认识老苏这种才气太大的人总是些弊端,比如你好容易写首诗送他,原本还挺得意的。他按照礼节给你步韵回一首,你一看,原来那首直接撕了生炉子去了。苏辙的原作也算工整好律了,情绪亦十分得当,但给老苏这个一比,完了!后世只有读这首的时候产生好奇,才会想起来去找找子由那原玉看一眼,放下就忘了。苏辙是这个命、章质夫也是这个命,他们费了半天劲写出来的,不过是给苏轼提供了一组韵脚,仅此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