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76|回复: 0

[四期班讲义] 2015年星光诗校律诗第19讲 谋篇布局

[复制链接]

70

主题

908

回帖

341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17
发表于 2015-6-5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章:律诗的创作第五节 律诗的谋篇布局
同学们好,前面我们学习了构思与选题,要想真正领会其中的要领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磨练过程。我们在练习的时候要把自己写的东西和古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启发自己的悟性。当然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对普遍规律的认识上,如构思、结构和手法等方面,不能拘泥于对某些词语的偏好、对某一技巧的热衷上,这样可以帮助你顺利地走出迷茫,而不至于过早的固化你不成熟的经验。
今天给大家讲的谋篇布局也不例外。“谋篇布局”不是一个空泛教条的概念,它是知识底蕴的积累的产物,是以综合修养为基础的系统概念。假如我们平时不注意综合素质的训练,就是告诉你一万条谋篇的规矩和法则,你该不会还是不会。说严重点,关于谋篇的修炼,是一辈子的课程,是远超出诗词范畴的概念。一些初学诗词的朋友,对诗词写作的谋篇布局往往不知所措,甚至根本就不去做布局的思量,动手就写,毫无章法。那么信笔涂鸦出来的东西,能称为其诗吗?
写诗填词技能的本身,实乃末技耳!从诗的框架里跳出去,去思悟事物本身的规律,再回到诗的境界中来,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我们要经常这么反复的修炼才能提高。  
谋:就是计谋,谋划,策划。
篇:就是一个系统,一个局面,或者说是一个事件形成的全部过程及事件的本身。
布局:是对某事物的整体结构所做出的规划安排。谋篇的目的在于布局,先谋篇而后布局。
   通过对这个词的具体解析,大家体会到了什么呢?我个人的体会是,谋篇布局,是我们生活中、工作中、乃至各项活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不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个事前筹划,这是很自然的,不然象无头的苍蝇一样,乱飞乱撞,结果必然是四处碰壁。我们有时也表现的很敏捷,能很快速地对某事的处理做出正确有效的反应和行动。但是,这个“快”实际上也是经过“谋篇”而后才行动的。那不仅是因为你的思维组织能力强。
   一个人的谋篇布局能力,体现了这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每个有成就的人,有能力的人,都是谋篇布局的高手。每件杰出的作品,不论是工程、外交、艺术、甚至事业等等,都必然是经过先谋篇而成就其精彩的。我们写诗、填词、做赋、行文,同样如此。每人写诗填词水平各不相同,其作品风格、层次、品位也各不相同,差别在哪?基础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谋篇布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单一的技巧性的能力,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修养的体现。所以,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功夫在诗外”。
   我们还时常听到这样一个词,就是“底蕴”。“底蕴”是什么?其实,它就是指内心蕴藏的才智﹑见识、知识的积累程度。我们学习诗词写作,仅仅知道些写作规则的条条框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写作时真正依仗的是我们每个人平时积累的文化底蕴,这就是我们的综合能力。
   比如写近体诗,所谓的格律啊平仄啊押韵啊,其实都不算难,普及速成,这一点都不难。但是,在短时间内写出蕴意深刻,神气内敛,精美绝伦的佳作诗篇来是绝对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具体知识和规则的掌握可以速成,底蕴的积累却非一日之功。
   说这些的目的,是建议热心诗词写作的朋友,要学会“多才多艺”。即使不能达到真正的“多才多艺”也要达到兴趣广泛。需要形象思维的艺术有很多,比如绘画、音乐、书法等,我们可以不很专业,但我们至少要懂的去欣赏,起码要有兴趣。需要逻辑思维的还有数学、逻辑学、语言学、科学、法律学、心理学等等,也要适当的去了解、感受以及学习。至少,这些可以让我们养成思维缜密的习惯。
   诗词的创作,与其他例如美术及音乐等艺术作品的创作本质其实是一样的。诗、画、乐本就是一体的,思维模式大同小异。而作品形成的过程本身,又需要严谨的操作和精细的刻画。这就是真正的“功夫”所在。
   如果只有形象思维的发散,你会神经兮兮的不正常;如果仅有逻辑思维的禁锢,你就只是一个机器人。而如果将二者适度的把握和掌握,自由运用,充分发挥,那你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高素质的人,岂止一个诗人的桂冠可以挡的住你,任何事情对你来说都会驾轻就熟的。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及情趣不同,所遇到的情况和环境也千变万化,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和习惯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表达出来的情调和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原因就是意象不同。有了这个意,我们才能去谋篇策划,才能去对我们将要写的东西进行布局安排。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谋篇布局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
前面我们在讲律诗章法的时候已经给大家介绍了一些谋篇布局的部分内容下面我们采用结构层次划分法结合古人的作品,看看他们如何用全局的眼光,整体把握律诗的精神要点,划分律诗的结构层次,梳理构思线索的。我们从四分法二分法三分法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四分法,即”“”“”“四个层次。
这是对律诗结构最转统的概括和总结。《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人情错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香菱向黛玉求教学诗的方法,黛玉说:什么难事,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这里的起承转合,就是曹雪芹这位文化大家借黛玉之口道出的律诗的结构特征。例如,杜甫的五律《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是首联,开启诗情,为第一层。通过思归客一腐儒这两个信息焦点,传达的信息是:一个不得意的知识分子客居异乡很想归去。
是颔联,紧承首联,为第二层。由片云永夜两个意象分别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同天空那么遥远,同月亮那么孤独。颔联是紧承首联的客居思归,极写自己独处江汉的遥远和孤独。
是颈联,开始了意义上的转折,为第三层。通过心犹壮病欲苏两个信息焦点,传达出暮年心犹壮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是尾联,有综合、集中和深化的含义,属于第四层。该层是整首诗歌的信息焦点,或者说是整首诗的精神凝结点。老马”“不必取长途,综合了首联和颔联的表意:我虽然是一个思归的孤独的腐儒;也综合了颈联的转折义并做进一步深化:但是我人老,壮心存,用反问句表示自己的愤慨,同老马一样,自己并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这样,全诗歌通过四联的起承转合,塑造了一个虽遭处逆境,但仍然思报国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二分法。
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尾联是第二层。
细心再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上面的那首《江汉》的层次是可以合并的。首联和颔联合并为第一层,写思归。首联是结果,颔联表示原因,先果后因:思归的原因是客居地江汉,是那么的遥远和孤独。而颈联和尾联也可以合并成第二层:人虽然是老了,但并非一无是处,仍思报国。第一层写目前的处境思归,第二层说明思归的原因是想报效国家。两个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很清楚。
再看下面的例子,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中,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尾联是第二层。第一层,写喜出望外;第二层写心潮澎湃。合起来表达的中心是:听到官兵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诗人喜出望外,心潮起伏,感情澎湃。
下面还举老杜的《旅夜书怀》为例
细草微风岸,危樯孤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诚如题目所示:首联和颔联为第一层,写旅夜;颈联和尾联为第二层,写书怀
旅夜的景物明细而壮阔,寄寓了自己的孤寂而落寞;而书怀则蕴藉着诗人的牢骚和悲愤:报国无门。两层合起来是:用羁旅月夜中的景物寄寓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情绪。
(三)、三分法。
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举杜甫的《江村》一诗为例: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第一层是首联,总说江村长夏事事幽;第二层是颔联和颈联:从事物和人事两方面对事事幽进行说明;第三层是尾联,又表达一层意思:隐含了自己的忧悒和感慨。三个层次综合起来:乡村生活虽然那么自在自得,但我就不能为国家再做一点事情吗?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感慨。第一层用事事幽总起,第二层从眼前的事物和周围的亲人两方面对事事幽进行具体的说明,最后一层进一步深化,对事事幽的忧悒和感慨。类似于散文中的————一类的结构。
再看一首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首联为第一层,羁旅至绿水前;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写江南早春生气勃勃的景象;尾联是第三层,表达了思乡的情绪。三层综合起来:通过赞美江南早春生气勃勃的景象,触发了自己思乡的情绪。
再举杜甫的《咏怀古迹》(二)为例: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首联为第一层,总起,在诸葛亮遗像面前感到的巨大的视觉震撼;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分从诸葛亮一生的事业和盖世才略两方面分述他的功绩;尾联是第三层,对国运不济让英雄统一天下的壮志未能实现,表达万千的感慨。三层综合起来:通过对诸葛亮的才能和事业表示深深的赞美,对时不我予,英雄末路的遭遇表示感叹。
  
作业:七律《屈原》,不限韵,内容自由发挥,注重谋篇布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21 18: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