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亚伯阳 于 2015-4-17 19:14 编辑
第二章律诗的章法
第七节 律诗的转句(下)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律诗的转,一起学习了景入情转法、反转法和直抒扩转法,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4、进一层转法
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推进一层,就是说的这样的手法,叫做层层递进。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第三联所写,分明是雨中看见的。颔联说了雨这样“好”,那么人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颈联就递进一层来写。如果在天空晴朗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而如今放眼四望,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连江面也看不见,田野小径的天空也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也是承接颔联进一步写出了春雨的绵长。“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的很生动!
又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颔联写安史之乱后春城败象,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颈联运用了进一层转法,其实仍写安史之乱,但他推开一步具体叙述战乱的严重后果,写战争的持久,写自己的遭际,其实是用冰山一角反映了民众的遭遇,这里的感情趋于平缓,通体呼应,和谐一致。象这样以表达思想感情为主的诗,是最应该体现波澜之美的。这里说的波澜,其实就是蕴涵于诗人笔下的一种气韵。
因为首联就是用了突兀的起法,这个我们在前边已经讲过,而颔联又紧承首联来了一个小高潮,所以到了颈联就不能再继续高了,气韵是要不断推高的,但不能高了再高。如果一味地高下去,最终是要绷破的。俗话说:气可鼓,不可泄。但也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诗的气不能如串串惊雷响之不停,要舒缓有致。所谓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上面这首诗采用的是:高、再高、渐低、稍高这样的感情强弱高低的安排。
5、写意转法:
就是指转在意义上与承相对或者相反的,在意义表达上有所转折。
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颈联推开一层,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分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分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怀古是为了伤今。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再如杜甫的《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转句是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是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僚排挤。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这一点,我们从他三年前在梓州写的“圣朝无弃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证明。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6、抒情转法
就在承的基础上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这个特征是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转句由景转入抒怀,反映杜甫心中的郁结。在写作时杜甫已先后辗转于陕、甘、川、鄂等地,而且随着他的好友,四川节度使严武的病故,他落到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惨凄境地。如今在这悲秋时节,杜甫拖着百病身躯,独登高台,能不触景生情?又怎不百感交集?多年的羁旅漂泊苦,垂老的病困孤独悲,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述得了的?所以颈联这里抒情,而且是虚写。颈联较颔联又高一调,更加峻拔。仅十四个字就包含有巨大的容量:“万里”写地之远,“悲秋”写时之惨,“常作客”写久之旅;“百年”写人之老,“多病”写体之衰,“独登台”写心之孤独。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相呼应,更增加了羁旅愁与孤独感。
以上我们学习了几种转的写法,我们来小结一下:
所谓“转”, 就是转出新意,就是不能一味地说下去,全是流水帐,要制造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处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转应俯仰上下,照顾前后,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要互相照应。诗之转,仿佛人马行至三岔路口,向何处去?眼前一片迷茫:若向右转,可能山重水复,杂草丛生,一派荒凉;若向左转,或许柳暗花明,风光无限,满眼生机。
我们学习的六种转法:景入情转法、反转法、直抒扩转法、进一层转法、写意转法、抒情转法,各位学友课下慢慢体会感悟,以便逐渐运用到自己的诗作之中。
三、对转句的要求:
1、转的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这就要求,到转句的时候就不能继续停留在景语上面,而要从景语干脆利落的转入情语。不可拖泥带水,不可还在景语上徘徊不前 。
以我们目前的水平,尚不能熟练的驾驭好 景语情语之间的各种关系。最简单,也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先掌握好从景到情的写法。如果现在就都讲景或都讲情,那么,起承转合更难一下子弄的明白。当然,等以后大家通过不断的练习熟练了这个章法之后。就要注意不要被这个景情给局限住。
在我们读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习古人是怎么驾驭景语和情语的。特别是情景是如何交融的,如果承句是写景,转句就是对起句和承句所产生的思考或者感受,前者是直观的,客观的,后者是一种主观上的反应。
2、不断裂
这一点要求大家不要光顾着转,而不顾衔接性了。这点也是转句中最难的一点。起承转合一般有两个难点:一是 转的断裂了;二是 合的无力。
3、形转而意不转
这里的转,只是形上的转,并不是指意上的转。不是说从这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有个最笨的方法是当你实在不知道怎么转的时候。可以从字面上来进行转。当然,这是在实在不得已的时候才采取的笨方法。
认真听讲的同学可能注意了,今天的例诗都是杜甫的作品。别问为什么,因为我喜欢杜甫的诗,没有其他原因,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看看杜甫秋兴八首的转法。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谢谢大家“听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