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曾植
晚清遗老有徐图,当世诗书几可逾。
斑驳陆离如古器,蜚声中外话魁儒。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晚清书法家、诗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光绪十五年1889)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俄国股章京。光绪十八年(1892)任江苏司郎中。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江西广信府知府。官至安徽布政使护理安徽巡抚。曾东渡日本考察制度文物。卓有政绩,后请求辞官,隐栖上海。在上海,他与王国维结识,王国维向他请教音韵学。后参与“辫子大帅”张勋北上,溥仪复辟,授学部尚书。复辟失败,闲居上海。俄国哲学卡伊萨林经辜鸿铭介绍来见沈曾植,写下一篇《中国大儒沈子培》,感叹沈曾植是“中国文化之典型”、“中国之完人”。1916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到海日楼中,和沈曾植讨论契丹、蒙古、畏兀儿文和摩尼、婆罗门教源流。日本近代汉学的开创者内藤湖南对他学生说,到中国务必要见沈曾植,因为沈氏是“通达中国所有学问的有见识的伟大人物”。他是书法大家。早精帖学,得笔于包世臣,壮年嗜张裕利;其后由帖入碑,熔南北书流于一炉。写字强调变化,抒发胸中之奇,几忘纸笔,心行而已。受到当时书法界的推崇,海内外求其字者颇多。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把沈曾植的书法列为“帖学”的殿军人物。王国维论其:成就足可与清代著名学者顾亭林等人相俦;其成就的深度超过龚自珍、魏源;其精处胜过戴震、钱大昕;称他为“学术所寄”、“邦家之光”。诗为晚清同光体主要作家。有《海日楼诗集》《曼陀罗寱词》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