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骈赋·彭城赋 唐尧赐土,彭翦(1)兴邦。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曾是诸侯觊觎之疆。名列九州(2),百代龙骧之郡;衢通五省(3),千秋帝胤之乡(4)。势有北接齐鲁,东扼扶桑(5)。西望于平原豫皖,南临其汴泗淮扬。
观其运水(6)北来,黄河西入。二津淼淼贯之城郭,百岭苍苍围于阡陌。石狗之湖(7)澄澈,嵌玉播金;云龙之山(8)巍峨,含华彰律。此犹玉带系之廓腰,何异银河流之畛域。
昔有刘邦举纛(9),项羽呈雄。望之刀光剑影,听之鼓角杀冲。四面楚歌,萦绕于子房山(10)上;十面埋伏,徘徊于九里山(11)中。闻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登坛挥臂,高唱之一曲大风(12);上台举肱(13),枉戏之八骏闲步。感时知命,弹指而兴汉邦;应人顺天,放怀则灭秦旅。
然则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大汉相延之二十九帝,刘氏盛衰之四百余春。德隆则畅道,品劣则失民。是以东汉灭,三国伸。刘备坐位于徐州之牧,曹操迁部于彭城之滨。水淹下邳,宋、魏智捆于吕布;兵围小沛,皇叔获救于辕门。
观其国共之争,淮海之战。首歼伯韬之兵团,后灭聿明之强悍。弃戈休武,开百代之和平;放马归山,结千秋之祸乱。
固知徐州故郡,华夏闻名。老聃释仁于古沛(14),孔丘观水于彭城(15)。秦皇捞鼎(16),泗水为之沸腾;东坡治水(17),黎民为之誉称。云龙山巅,润之七瞻于柏側(18);御桥河畔,乾隆四驻于御营(19)。所知伟伟古城,悠悠历史。四千载之沉浮,一万里之进退。统筹胜负,小战之四百回;纵观古今,大战之二十垒。因而沐熏之两汉古风,瞻仰之百帝灵址。
是以遥思往昔,瞻望今朝。迎天下佳朋于枢纽,纳四海金赀于路桥。尔乃彰显文明,承楚风之精彩;昭垂浩气,继汉韵之雄豪。传唐尧之美德,秉彭祖之雅操。
注释
1、彭翦。既彭祖,名铿。上古帝王颛顼的孙子(黄帝的第八代孙)。帝尧的时候,他因为进献雉羹,尧便把彭城封给他,所以后世称他为彭祖。
2、名列九州。大禹把自己治下的中华国土分成九个州,就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所以,徐州被列为九州之一。
3、衢通五省。徐州的地里位置是淮海地区最大城市和由苏、鲁、豫、皖边区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东襟连港,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4、千秋帝胤之乡。有史以来,徐州一带,出过三个开国皇帝,除西汉刘邦外,还有南朝刘裕和南唐李昪,若连同他们的继位子孙也计算在内,则有汉代24帝、南朝8帝,加上南唐3主,共有35个帝王是徐州人,堪称帝王之乡。
5、扶桑。传说中的东方海域的古国名,我国相沿以为日本的代称。
6、运水。既是大运河。
7、石狗之湖。既是徐州的云龙湖。
8、云龙之山。既是徐州的云龙山,共有九座山连接而成。以常见云雾缭绕而得名。
9、纛(dào)。1. 古代军队里的大旗。2. 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
10、子房山。徐州城东的山名。
11、九里山.徐州城西的山名。
12、一曲大风。既是《大风歌》。《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平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
13、上台举肱。既是《戏马台》。《戏马台》是徐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徐州市区南部户部山上。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在城南南山因山为台,检阅士兵操练兵马。
14、老聃释仁于古沛。见《庄子·天运》。
15、孔丘观水于彭城。见《庄子》、《列子》。
16、秦皇捞鼎。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此“周鼎”据传是禹铸九鼎之一。
17、东坡治水。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42岁的苏轼就任徐州知州。这年七月,黄河决于澶州曹村,汹汹洪水“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夺泗入淮,如脱缰野马,直扑徐州城。苏东坡便率领徐州军民加固城墙,堵塞漏洞。
18、润之七瞻于柏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主席格外关注着中原形胜之要地——古城徐州,曾先后七次来这里视察工作。
19、乾隆四驻于御营。乾隆行宫位于风景秀丽的云龙山脚下。 乾隆执政六十年,共到徐州四次,主要目的是“阅河”,即实地考察黄河水情和徐州的河防工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