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崔颢《黄鹤楼》及其他
中华诗词论坛百家讲坛唐尧先生谓:《黄鹤楼》诗有三个问题,第一,“鹤去楼空”与事实不符;第二,“白云”无中生有,传承无据;第三,“鹤去楼空”、“鹤去云空”犯重复大忌。任何一篇中华传统诗有这三个问题之一,就足以无法立足。何况《黄鹤楼》诗这三个问题都有。三个问题都在前半首。
因此《黄鹤楼》一诗作不得第一流好诗。
首先就第一问,对于“此地空余黄鹤楼”解读为先有楼后来鹤,然后谓史实为先有鹤名后起楼,于是“与事实不符”就把诗否掉,先不说黄鹤楼建楼及其传说先后问题并无定论,所谓先有名后有楼前并不尽然,两者,便是属实,便说非好诗就落于“质实”之病了,不懂诗矣。苏坡《赤壁赋》所言“赤壁”更与事实不符,赋非好赋?同是东坡,殿试所写《刑赏忠厚之至论》所用典故更是自撰,“想当然耳”,传为美谈。唐尧先生一个与事实不符就“无法立足”可见不过是为立论而立论。不知诗人可以“想当然耳”,若没有这点创造能力,不必为诗为文了。
其次“白云”无据,却是从诗法去否定诗,却不知诗法因诗而存,未有诗因诗法而存。唐尧先生所说前三句皆无白云,故白云突兀,又谓“ 起、承、转、合是一首诗的四个环节。《黄鹤楼》诗在第二联有“传承无据”的问题?该诗首联交代了“昔人”、“黄鹤”在此地离去,该地由于“人鹤飞天而去的传说”而有了黄鹤楼。接下来,二联承上联的意境采用了回忆、追忆的手法写下了“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在首联有这个意象,这句讲黄鹤离去了怎么没有复返呢?按相承关系,下一句应回忆首句中的“昔人”,即怎么也不见昔人的踪影呢?”却是用律诗起承转合之法套用崔颢黄鹤楼一诗,又举例沈佺期《龙池篇》第四句为“龙向天门入紫微。”一样承自首联意象,从而以律诗诗法否定《黄鹤楼》,可谓用心良苦。更举例张渡所著《诗词曲联教程》说法作为佐证。然而此种论证却犯了开头所引问题“诗法因诗而存”,非“诗因诗法而存”,兼且用律诗所忌否定以古风笔法所写律诗,可谓不得其门而入。《黄鹤楼》一诗明显前四句中前三句为一意,以字词“重复”之势递相增加怀古之气,第四句一化为空灵,“白云一片去悠悠”将前四句一气之势生生刹住,而转入后四句律体中,而非以首联颔联目为章法,与龙池凤凰两诗不同也,而指以“传承无据”,囿律诗常用诗法也。古人所论亦可为论: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令读者不嫌其复,不觉其烦,不讶其何谓。尤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而忽然接以白云,令读者不嫌其突,不觉其生,不讶其无端。此何故耶?由其气足以充之,神足以运之而已矣。若论作法,则崔之妙在凌驾,李之妙在安顿,岂相碍乎?
再次,““鹤去楼空”、“鹤去云空”犯重复大忌”更是不懂诗至此。且不说重复本是诗中一法,以达回环歌诗之妙,试问明龚诩“朝见浮云飞出山,暮见浮云飞入山。浮云自是无心物,郎既有心胡不还?”“浮云”三重;唐义山“君问归期未可期”一诗,“巴山夜雨”四字两重,是忌乎?绝句如此,律诗如何?乐天有诗前四句“早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君有三重。回环反复之妙本是歌诗之长,崔颢入古七律兼得歌诗之妙,正是其诗之长,却被讥为重复。《唐贤三昧集笺注》:“此诗得一叠字诀,全从《三百篇》化出。”唐尧果不知诗乎?果不知诗也。
所以崔诗第一流非为太白所推而已,以古入律,前四句苍然高古,三句重复回环,气势尤重,是唐七律变体中少有以古入律之作,中唐之前其他诗人七律除老杜外失律处多不以古称道,律体中老杜《登高》一首颔联气势差可比拟;二作法上前四句古风笔法,三句一意,第四句一结后下半部分入正规律体,我称之为古风笔法,此种笔法太白五律尤为多见,七律则罕见,不过聊聊数首,崔诗得开创之功不为一流乎?。
最后复议太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本意,却不是唐尧先生所言“反讽”,一个“反讽”之诗太白会两次步其作法,若说《凤凰台》有意首联从崔诗颔联即入律可略为佐证,则《鹦鹉洲》完全步其后尘,这是“反讽”应有之态?唐尧先生前后矛盾也。此前我曾粗读太白五律,或可从中找出缘由。太白五律以古风笔法开头是常有之义,如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观鱼潭
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
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
上两首前两联皆不对,纯以古风作法开头,得成太白五律一大面目,后世稀不见承。五律如此,若是太白多作七律,亦当如此,一衍而为崔颢《黄鹤楼》,太白之感想是欲以七古笔法入七律,却不想被崔颢优先使用,于是慨叹“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后只以步崔诗的两首入古七律,非是攀比,实为太白律体所好。另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逢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这首我举出来作为结尾例子,是从作法而言。前六句一应为“醉后凉风起”着笔泼墨,章法亦非通常之起承转合,是为崔诗前四句作法非《龙池篇》作法缓引,更明法因诗而存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