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九课、法度之美——慢词的起拍、歇拍、过片、结拍 
 
 
    今天这节课,我们探讨一下慢词的法度及其在词体美学上的重要意义。 
  
    大家知道,自古长调,幽远者清空绵渺,雄浑者峭拔跌宕,皆意曲而境深,读来气韵悠长。何以若此?总结起来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个:法度。 
  
    对长调而言,如果将填词比作战场,那么立意无疑是统帅,法度则为行兵布阵之法,而词句就是供驱驰的士兵。若无法度,即便主帅英明、士兵勇猛,上阵也难免一窝蜂,何来战力可言?所以关键在于诱引埋伏、远近呼应,虚虚实实中主力隐现,将兵力隐蔽性、机动性的战术效果通过巧妙安排,令其发挥到极致,而总枢则操控于主帅手中,每个战术环节都能贯穿主帅的战略意图,这样的战役无疑将十分精彩。换而言之,词的立意再好,词句再工,若不依照法度在叙意上精心调配,即使一气呵成,也不会有看点。那么慢词的法度应该在哪里体现呢?归纳起来有四处:起拍、歇拍、过片、结拍。 
 
    先说起拍。起拍乃全篇之首,对整篇成败至关重要,其效果往往在于“导”和“引”。或衔旨以作发意前的先导与铺垫;或劈空陡起一意笼罩,引出主旨之后再阐发开去。具体手法就很多了,我们大致总结为以下四种: 
 
    一、开篇切题,高蹈造势。这种手法常常出现在议论时局、抒怀言志等豪放作品中。如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起拍便以阔大笔法勾勒出主题轮廓,在“钱塘自古繁华”这一主线贯穿下,意象层层铺叠开去,且环环相扣,使人一读之下,思绪无法稍驻。 
 
    二、起拍直抒胸臆,警策鲜明。如刘过【沁园春.寄辛承旨】: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俳徊。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起拍警醒鲜明,如闻朗笑,具足词人秉性。其后顺势铺展,将白乐天、苏东坡、林和靖三人设于同一个奇诞场景中,再借古人之口言己志,想象何其丰富,笔法何其浪漫!这首若无起拍的警策效果作为垫衬,后文无疑将缺乏情怀串缀,仅靠丰富的想象,读来恐怕也会流于怪诞,甚至费解了。  
 
    三、开篇造境,营造题材环境,再借景言情,渐入主题。如稼轩【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起拍就是“楚天千里”、“秋无际”,或唯有如此高爽雄阔的意境,才能契合辛郞雄心万里却壮志难酬的激越胸怀。随后全篇借景发端,从容铺陈,情从境生。 
 
    四、拟思设问或置一悬念,引发关注思索,再以回应的方式引领读者入词意。如苏轼【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起拍“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问句无奇,答语则气势惊人,一问一答之间尽显情谊与豪放。诚如晚清词人郑文焯对苏轼的评价:“健句八词,更奇峰突出”。 
 
    我们再看歇拍与结拍。歇拍俗称上结,为上片最后一拍,与结拍即下结并称为两结。歇拍好似迅马收缰,衔辔缓带,势已收然意犹徐行;结拍则如百川入海,拓境收篇,笔虽尽而余响未绝。且结拍常常需要呼应起拍或关带题旨,以利词意回环,使全篇浑然圆畅。我们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首歇拍将前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激烈情势一带一收,为下片的怀古抒意做好了转折的准备。而结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是意在篇外,将平生豪迈斟满一杯酹予江月,所谓壮心未酬,人生已老,面对千古赤壁,浩浩大江,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感伤! 
 
    这首词的起结很值得我们注意。虽全篇纵横今古、景情交错,却须臾不离赤壁怀古这条主线。尤其结拍“一尊还酹江月”,更遥遥呼应起拍“大江东去”,而且起于是处又收于是处,人却未动,不仅暗合“故国神游”之意,也使篇中事迹的时空跨度产生梦幻般效果,完美契合了结拍中“人生如梦”的感慨,可谓收尽全篇。从这首词可以看出,长调之起结,宜首尾衔接。盖篇中意韵百转千回,终须于衔接处一气舒贯,则周天往返,神识俱活,此一意圆融之法也。故在谋篇中,往往需要先定下起结,为整首词确立两个基点,再围绕这两点做功夫,原因正在于此。 
 
    最后我们说说过片。 
 
    诗词虽一本同源,然词之气象犹有别于诗。诗的抒情多是雄直为胜,似大江奔涌,虽转而成湍,终不阻一泻之势;词之叙意常以深婉见长,如幽壑清流,常无波三折,更适于摇曳生姿。是故词家手笔,往往字转而句折,荡漾其意,待缓缓读来,不觉已在佳处矣。由此而论,词之叙意最忌平直,至于整篇词意铁板一块,更是大忌。故长调跌宕最在转折,而转折之用又在过片。 
 
    过片也称换头,虽专事转折,亦须照应承接。无论运用何种手法,都须以圆融自然为要,即玉田所谓“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在此基础上再求出新。《乐府指迷》有云:“若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说的就是要在契合词意的前提下出新,两者必须兼顾。 
 
    过片的转折手法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如下两大类: 
 
    一、境转。即笔意贯穿全文,过片转折其境。如白石那首咏蟋蟀的【齐天乐】: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过片“西窗又吹暗雨”便是转折其境,如沉寂之后的易地再现,一个“又”字将上、下片景语接驳起来,虽另起一境,然意脉连而不断,方便了下片继续铺展词意,读来极为圆融。 
 
    二、意转。即题旨贯穿全文,过片转折其意。如稼轩【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过片“况有文章山斗”将上片“经纶手”、“真儒事”等等议论在词意上作了一个转折,直接引向本篇题旨——对韩尚书的赞誉,同时上片的大段议论也有了归结处,不使其流于空泛。 
 
    综上所述,词与诗在谋篇布局上无疑有着很大不同,而慢词的法度更有自己的特色。一般说来,起拍、歇拍、过片和结拍,是慢词立意发端、承转收放的关窍所在,就好像画龙,若龙的颈、胸、腰、尾各处笔法勾勒得当,整幅作品自会灵动盈跃,生出栩栩腾飞之势,这些都是法度之美的真切体现。 
 
    今天的课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