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26 21: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远山听雨 于 2014-12-26 21:45 编辑  
 
 渔阳绝句十二法简介 
 
渔阳,清王士祯是也。 
 
第一法 
 
作法:前两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例如: 
高邮雨泊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一二句起兴(秦邮指高邮)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第三句用否定词“不见”转折,第四句紧接第三句,两句间为因果关系。(秦淮海即秦少游,高邮人) 
 
 
第二法 
 
作法:前两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例如: 
王士祯: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第三法 
 
作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作答。 
 
例如: 
灞桥寄内二首之二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第三句假设,第四句紧接) 
 
罗江驿夜雨 
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 
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第三句设问,第四句答之) 
 
第四法 
 
作法:前两句说现在的事,第三句追忆过去,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例如: 
绝句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 
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 
 
卢师山 
卢师昔日经行地,惆怅苍崖古木风。 
最忆深秋飞瀑下,四山寒叶乱流中。 
 
第五法 
 
作法:以前两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例如: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 
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第六法 
 
作法:前两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加以作者的评论。 
 
例如: 
真州绝句五首之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清溪 
蛮云漏日影凄凄,夹岸萧条红树低。 
好在峨眉半轮月,伴人今夜宿清溪。 
 
第七法 
 
作法:一二句就题直起,也是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 
 
例如: 
江上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流关 
 
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阴特地愁。 
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 
 
第八法 
 
作法: 
前几法都是以第三句为主,此法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但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例如: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 
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五 
 
潮落秦淮春复秋,莫愁好作石城游。 
年来愁与春潮满,不信湖名尚莫愁。 
 
第九法 
 
作法: 
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例如: 
樊圻画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 
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 
 
夜泊双漩子闻笛 
 
嘉陵江上泊舟时,戍鼓初停月上迟。 
已听寒潮不成寐,谁家横笛怨龟兹。 
 
第十法 
 
作法:前三句都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第五法第三句点明今事有区别。 
 
例如: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万山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 
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 
 
第十一法 
 
作法:前三句都是烘托,结句归结到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大风渡江三首之一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三 
 
风俗淮南古禁烟,红桥解褉雨晴天。 
酒徒散尽杨枝别,说着花朝一惘然。 
褉(xie 第一声):短袄。 
 
第十二法 
 
作法:诗中必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也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一气奔腾直下。 
 
例如: 
瓜洲渡江二首之一 
 
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 
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对仗) 
 
叶欣离宫秋晓 
 
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 
一片败荷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出句句中自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