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节课莫师给大家讲了对联的禁忌,为了加深印象,今天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成联的禁忌。 
 
下面我们从几方面具体介绍一下 
 
 一 注意关联 
我们来看几个出句和对句: 
出句:红尘看透心无字 
对句:青史研穷志未磨 
 此出句体现的是一种对红尘无奈的一种落寞和凄凉,有淡淡的哀愁和小女子的心思 
 
 
 而对句笔锋一转俨然一个豪气冲天的有识之士 
单比不失好句,但结合出句则有些意境不合,“研穷”显得痕迹颇重, 
 
 
 出句:红尘看透心无字 
对句;苦海游穷镜失台 
 
 
 这个对句意境上照顾到了出句,虽不算出彩但也算格调统一 
 
 
 唯镜失台着相,佛家讲无色无相 
 
 
 对句时先考虑意境,根据上联的意境或延续或转折,这个是注意出句和对句的关联,当出句是复句的时候,同时也要注意出句的内在关联。 
 
 
 另一种情形,看似写同一事物,各个都不知所云,如下面“地名巧对”: 
出句:黄石黄冈黄果树;   
对句:黑河黑水黑龙江。  
 
 
 两两对峙,说明什么?但有人会提出,“无情对果然一点不相干怎么承认是对联?”所谓“果然不相干、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好” 
 
 
 是指上下之取题(题材),不是指题旨,成功的无情对都能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思想内涵不相关,只“对”不“联”非对联。 
 
 
 二 切忌牵强 
我们遇到一个联首先要看是意境联还是技巧联,还是两个都是。 
比如曾有人这样分析了这个联: 
出句:海慕山高趋浪问, 
对句:星疑月懒倩云扶。 
 
 
 有人说最后三个字是技巧,因为趋浪问的技巧是个问号,这样就是牵强的。所以不要刻意的、牵强的去理解出句 
 
 
 我记的一个朋友出了一个联: 
红日印章,大雁题词,风涂云彩天然画=== 
把这个说是机巧联,说天然画是现代名词,机巧在这里。 
 
 
 有个朋友对了这个联 
红日印章,大雁题词,风涂云彩天然画 
青峰标尺,长河定位,月绘关山地理图 
 
 
 对句明显比出句高明些 ,因为对句意境比对句高,营造出了一个副立体的画面,而出句,说白了,只营造出了半幅画,对于这幅对联大家可以细品味下 。 
 
 
 三 要正确的认识机关联 
古人的机关联,有很多种,有回文联、谐音联等等 
例如 :烟锁池塘柳 
暗含五行,金木水火土 
好的机关联,要含有一定的意境。而不是单单以联内机关为主的 
 
 
 
  例如有人出了联“泰山石敢当”。 
这个联在过一千年也是对不出下联的 
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 
这个的机关联,就是意境深远的好联又如,现代人出的一个联  
对弈临风,松落子,人落子===== 
 
 
 
 但是象这样的联,就不好了。 只能算是游戏的联 
隔网传情,虽联通不能移动=== 
 
 
 但是象这样联也是不错的。 好的机关联要符合逻辑、深藏韵味,这个是要大家正确认识机关联。 
 
 
 
 四 格律上的禁忌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例如: 
奥运精神传友谊;          
圣火辉煌映和谐。    
 
 
 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该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还有对句三平尾,就是最后三个字是平声的,这个是不允许的,但是对联不忌三仄尾 
比如: 
爆竹声声辞旧岁;        
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另外,还有一点必须知道,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一般来讲,在五言、六言、七言的句子中,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论”的说法去写联,往往容易犯“孤平或孤仄”,下联当中除句脚是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叫孤平句。 
 
 
 若一句中只有一个仄声字,叫“孤仄”。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 
撰写对联时注意平仄相对,在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切忌失替 
 
 
 如: 
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起还要读良书。 
联中“起”对“略”为仄对仄,失对(上下相同联位置)。起与要为二四位字同仄,失替了。 
注意: 
1、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是要在回避上面的忌禁的基础上应用的。 
2、在平时练习当中,最好是尽量做到全论。 
 
 
 五 对联忌讳合掌与隔 
 
 
 隔,就是说上下联风马牛不相及,即不联,上联与下联、上下联各自的内容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似对而实隔。 
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平仄、对仗尚可,但上下联孤立存在,难以表述完整主题,实难称之为联。 
 
 
 所谓对联,应既对又联。对,即内容、形式的对仗,联,即照映、贯通、呼应。上下联应双矢一的,殊途同归。只顾形式之对,不管内容之联,难称曰对联,更非佳联。上下联之间、上下联各元素之间,非简单相加,而应互相依存、彼此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一和谐、完美的整体。 
隔是思维紊乱之表现,隔乃胡拼乱凑之结果。欲制佳联先除隔,不隔方可出佳联。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也就是说上下联意思一样,既没有转折,也没有递进。只是一味的重复,意思重复,这个也是不允许的 。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以为“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 
五湖传喜讯;            
 四海送佳音。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对联向有“正对为劣,反对为优”之说,正是因为正对内容多为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把握不准,则易出现“合掌”之弊。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 
 
 
 
 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反对则多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描画,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上下联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上下联内容互相映衬,形成对照,犹如二珠合璧,相得益彰,使楹联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给人以深刻印象。 
 
 
 流水对以自然浑成取胜,反对则以阴阳互补称雄。 
六 忌乱脚和同声落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九州岛迎圣火;          
      千百载圆一梦。     
    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长的对联,每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或者平声,这个一般是不允许的 
 
 
 但是也有特例  
例如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这个对联分句就同仄或者同平 
 
 
 还有一种需要大家了解 ,就是当出句内有字重复,那么对句中也得如此 
例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出句,修和心重复了,下联同位置的字也的如此 
 
 
 七 忌不规则重字 
 
 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请看:百鸟鸣春歌盛世;        
      一龙降世兆丰年。      
两个世字在上下联中出现,犯不规则重字。 
又如:九州创空前伟业;   
万马图无量前程。  
两个前字在上下联中出现,犯不规则重字。 
 
 
 不要以为这个问题好解决,郭沫若题四川风物联,异位重“风”字,亦未能幸免。 
 
 
 杏花春雨杨柳轻风,酒兴汹浓春色绝;  
沫水澄波峨嵋滴翠,仙人风物此间多。 
 
 
 对联中不允许用字重复。特殊情况另外: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 
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 
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八 忌上重下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比如:听铁马声声 关山入梦;        
      看银钩笔笔 书画萦心。 
此联立意很好,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个联的美感 
 
 
 
 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比如:南邦庙死个和尚;        
      西竺国多一如来。  
上联就没一点气势,如果下联不能补上,就很尴尬。 
 
 
 
 对联忌上联气盛,下联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如: 
气凌衡岳三千丈, 
心托离骚廿五篇。 
下联弱了些 
 
 
 九 忌初学用癖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十 忌重技巧,轻意境,没有真情实感,生编滥造 
有些联友在创作手法上重技巧,轻意境,往往容易落入俗套。 
我们在许多对联论坛上,看到的都是拆字联、双关联、偏旁联之类,最近词牌联又成为一些联友的喜好。 
这些表现手法已到了泛滥成俗、惹人生厌的地步,什么“山石岩”、“白水泉”、“女子好”、“江河湖海”、“杨柳松柏”,随处可见。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大众的文学形态,与其它文学形式(特别是诗词)一样,要追求真情实感、通俗自然。 
  在文学创造中,古人历来有两种美感追求,即“错采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并且认为后者是更高的但又难以祈及的境界。 
 
 
 “芙蓉出水”之美追求的是平淡、自然、单纯、质朴,李白论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谢榛说的更明确:“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但在目前的对联创作中,许多联友却恰恰抛弃了“芙蓉出水”,而过度追求“错采镂金”,结果是“弃玉雕石”。 
比如无意境,许多联友的对联纯粹为对而对,为联而联,像“冰比冰水冰,魔更魔鬼魔”之类,读过之后不知道从中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诗词创作如此,对联创作亦如此。 
无真情、无境界,乃闭门造车之作。再如“造雷”,似乎成了对联创作特别是网络对联的一种“时尚” 
 
 
 
 每一个论坛似乎都见到类似对联的身影:例如“今世进士,尽是近视”,不说格律,仅就其内容而言,实在也是违反常理的“编造”之作。此乃联之大忌 再如 “一夜三更分两岁,岁岁平安”,本来是普通的嵌数联,许多联友却找出了更多的“技巧”:“一+两=三”,后半句的“岁岁”乃上半句“两岁”的分咏等等。 
如此大摆地雷阵,不但难得佳句,而且将使对联创作走向歧路。 
对联的创作看似短小容易,实非如此,亦需反复推敲,力求精准。对于对联爱好者来说,只要认真避免这些禁忌,就不愁对不出好的对联 
 
 
 最后,引用囚心师兄的一句话: 
对联就是要对成一副画,一种道理,一种情怀,或者一种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