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飞高秋已晚,江天初弄寒霜。安宁惬意水云乡。心声堪酌绝,古韵正流芳。
红叶题笺多绮梦,斋中品宋参唐。同游瀚海有星光。烟霞动碧落,风雨起沧浪。
——蝴蝶庄生
开课之后,不要问好,踩点儿的、迟到的朋友们请悄悄入席。
沧浪风诗词初级班正式开课了。诗词诗词,词又称诗余,由字面可知,词乃是诗变化发展而来,初探词艺,不可不言诗,此所以将初级诗、词班合并者也。
说实话,关于诗词,我道行尚浅,被赶鸭上架,可谓战战兢兢。在此与大家悉心交流,一者相互督促,希望能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二来,若有方家观者,见笑之余,望能助一臂力,不胜感激。
说到学写诗词,首先要弄明白几个问题:
1、诗词是什么?
2、诗词写什么?
3、诗词怎么写?
4、诗词写出来是什么样?
这几个问题弄个七七八八,初级班的研讨目标也将达成了。所以,我们今天立序开言,就先来说说大概。
关于诗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皆不离韵。可以说,凡有韵者,皆属诗流。诗与韵是密不可分 的,以至于在诗的发展历程中连带着韵也一并演变,登峰造极的产出了“律”。律对于诗,就如同交通规则 对于汽车驾驶。没有交通规则行不行?行啊,谁说不行?没有交规路照样能走,车照样能开,大不了满世界一起玩碰碰车呗。但是有了交规,行车上路会变得和谐美好。律之于诗也一样。“律吕调阳”嘛。所以,我虽然不主张学诗由声律入手,但却不敢不强调声律的重要性!!!望大家谨记。
个人认为:学词当然是一定要先懂律的,而学诗大可不必。盖因古诗有韵而无律。古诗之韵,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但可以肯定在周代礼乐兴盛之时便已有了。而近体声律则是南北朝时期才产生并随时间推移逐步完善的。
诗歌的韵,大概是从乐曲中来的。所谓:“乐有歌,歌有辞”。古代以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凡三百篇中,雅颂之属,皆为歌辞;而十五国风则是人心自然而发,采补以入乐,故应属诗。所谓:“风因诗而为乐,雅颂因乐而为诗。”此之谓也。至于后来,古韵湮沦,新乐生成,而有律,诗也就愈来愈合律。随着“新乐”的发展,逐渐出现《杨柳枝》等以诗入曲的词。
然则诗或四五七言,皆有定数,而乐声好婉转变换,一味将诗入曲,以规定之句就参差之乐,终究不是办法。于是依着乐声填入了句子,也就是词了。乐声常有变化,句子也有了长短,所以有“长短句”之称。 宋词便是这种“曲子词”。个人认为:事实上,“曲子词”的说法,是最科学的。
从诗词变迁来看,可以说诗是“声依永”,词正好调换过来,是“永依声”。关于诗词和声乐的关系就 说到这里。更为详细的内容,娘娘会在中级班里讲到,这节课我们另有任务,就不抢她的戏份儿了。下面说诗的由来。
关于诗的由来,说法不一。当然上古先民也有作诗如“帝力于我何有哉”之类,但毕竟源深时远,所以这里不做考究,权且拿《诗经》说事儿了。所谓:“乡乐之歌曰风,朝廷之乐歌曰《颂》,宗庙之乐歌曰《雅》。”可知诗来源大约有三:
1、诗乃是由生活中来的。欧阳修所云“物不平则鸣”。盖凡魏阙之彦、司职之才、离乡之客、从业之民,事有不平,情有不遂,感辞雍膺,发言动口,使和韵谐声,即为诗也。所以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2、相比于国风的“乡土气”,《雅》则文质许多。“八佾舞于庭”,即是此类。《雅》因是宴饮唱和,常有歌颂之语,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另有一说,国风乃是乐官搜罗而来,雅与颂则是公卿进献而来,两说并不冲突。
3、宗庙祭祀,祷祝而歌。关于巫祭卜祝与诗歌的关系,娘娘的中级班也会详述,我这里打个埋伏。个人认为,六义之中,风、雅、颂三者,确是对作诗之由的一种很精当的概括。
要注意的是,无论贩夫走卒,商贾官宦,“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句话是通用的。亦即是说,当“诗”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存在时,是不分雅俗贵贱的。至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问题,以后会说。
下面说说诗要写什么。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附庸六义,蔚成诗国。这回说的是咱们。
毛诗曰:“诗言志,歌永言。”自此泱泱华夏,代代薪传。诗风诗韵,凡大雅之士,咸有承故启新,修能之人,并能铺张扬厉。于是中华诗坛百花齐放,万类竞喧。然则秦汉以下,淳淳之风,浩瀚骀荡;至于六朝,辞藻愈丽,音声尤靡。嗟彼黎庶之振振,于何文质之异伦!(注解:振振,忠厚貌,伦、属也,类也,六国论有用到这个字。)于是有子昂登台,子安别宦,革陈弊以慨叹。慕新声而泫然。
之前说到初唐革新。事实上,诗文革新运动在初唐、中晚唐乃至宋代均有发生。或宏博、或济世,不一而足。白居易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算是诗文运动的纲领性理论,堪配大吕黄钟。
不惟古代,近代一批大家也力主诗文经世致用。例如:胡适先生在《论新诗》中提出要“言之有物”, 鲁迅先生最是反对“无病呻吟”。然而偏偏这世上冒出许多强赋新愁的调子,不能不令人蹙眉。
之所以谈到诗力革新,是因为诗确实有“力”。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李贺绝句“若个书生万户侯”便是写照。然则诗人或许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诗歌绝不会绵软无力。
神童诗的故事大家想必听过。古之学士,皆有参拜孔子庙的规矩。一次,某县令带领县里秀才举人去拜孔子圣像,三跪九叩之后,忽而发现大殿墙壁上有诗题壁曰:“颜回夜夜观星像,夫子朝朝雨打头。多少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其时,孔子庙堂殿宇倾圮,夫子与颜回圣像有辱。县令自觉蒙羞。这便是诗文的力量。
诗文的力量,还在于嬉笑怒骂,讽喻褒贬。如温庭筠的《经五丈原》。温庭筠作品每见旖旎风光,如此遒劲之作实在少数。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浪迹天涯:温词花间鼻祖,风花雪月,规格之内设计者多,但是诗和词恰恰相反。)
有版本首句作“铁马云雕共绝尘”。要注意的是结句:“从此谯周是老臣。”这“老臣”二字,尤为刺眼。列位看官须知,诸葛孔明昔年高卧隆中,先主玄德以三顾频烦,匡复乾坤,先生呕心沥血,两朝开济,方才博得一个“老臣”的美号。 那谯周何许人也?按演义中说,贰臣也。事而不恭,谋而不忠,如此也可称为“老臣”?别忘了前面一句“ 象床宝帐无言语”。或曰:“讥诮比于怒骂。”此之谓也。这就是诗的力量。汪洙《神童诗》曰:“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书卷客曰:大凡行文作诗,须求知于四纪,配德于三才。乃见天地之心,苍茫而吹息,鲲鹏之志,扶摇乎云起。书时在之功,岂必犀管;运车书之道,自然麟图。胡为乎锦心绣口,发靡侈之音;龙咆虎啸,翻婆萝之曲耶?
最后一句:“下课。手要抽筋了,不编了。这里讲课不是最终的目的,只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接触传统文学 ,多读、多想、多练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