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41|回复: 0

2017.1.7 才才《品宋斋前贤词作研习》【南浦】春水 作者:张炎

[复制链接]

313

主题

3074

回帖

9832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832

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7-1-7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1.7 才才《品宋斋前贤词作研习》【南浦】春水  作者:张炎


【南浦】春水  宋.张炎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
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
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
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
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
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
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今天本来想赏析他的《扫花游》,结果时间上实在来不及做充分的准备了,主要那首是个类似于游记的作品,相关地点的资料查阅在时间上已经不允许了。考完古,估计也到时间了。只能临时换一个相对比较单纯的咏物(应该算是吧)词,希望大家多多谅解。

    这首词就相对好懂一些了,大家读完了,估计都懂,其实这种词最好,不光咱们,但凡识字的都能理解个大概其,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其中的美感和寓意。去年研习毛滂的《水调歌头:元会曲》的阴影偶实在是挥之不去,那种引经据典太多沉冗的作品,真的是够受的……

    好了,偶也是,不谈别的作者生平什么的太多,直接入词。

    张炎是“西湖诗(词)社”中的一位著名词人,这首《南浦:春水》词,就是他的成名之作,还因此而获得了一个“张春水”的佳名(“张春水”这名说真的,好土……)。

    起句“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这个起句干净利落脆,一砖直达,点“春水”题。“暖”和“粼粼”从温度和视觉上为大家提供线索。接下来的“燕”字,同样是暗点时间。意象说话,这个也是比较实用的手段。接下来,后句要引出主题来了,点出“苏堤”。以便张炎接下来“入水”更深一些~

    “鱼没浪痕圆”,这句是全篇比较精彩的句子之一。就盯着这五个字,自己去体会哈。这鱼“咚”的一猛子扎湖里了,水波的形态,描写的传神、到位。用工可谓极细。作者以“燕飞来”勾引起“鱼没”之句,表意极妙。

    接下来,“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依然是紧紧扣“春水”题。但是时间上的广度已经大了很多,而且是以小见大,写湖水之浩淼,这个地方可以是眼前(今年)的,不久后的,也可以是年年的,因为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所以说他的时间广度可以是无限大。

    后面“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这里注意一下,作者用的是“荒桥断浦”,看起来很消极,实则不然,后面接的很好,“柳阴撑出扁舟小”一句,美感,生机皆有,一个“撑出”,这句理顺了就是“小船从荒桥断浦柳荫中撑出”,作者此处的笔法回环,素描灵动,读来不禁为之一赞。而且当时是春天,游人想来不会少,作者没有写什么扁舟如织,行船络绎等等,只写一个舟,聚焦准确。

    感觉写东西,抓点很重要,抓住一群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东西下笔,事半功倍。

    上结“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这里的“梦中芳草”涉及用典。可偶偏偏这次不想讲这个典故,这句“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能不能读出美感?一样能。用典的技巧就在这里。你就是不知道这个典故,也能从中读出美感~

    涉及用典,感觉较忌“如数家珍”,宜精巧干炼。偶常看一些怀古词,写的跟旅行团景点介绍一样,这城盖起来那年开始算,经历过几次损毁,出过几次大事,诞生过多少英雄人物,事无巨细;一些怀人词,写的跟临死前写总结或开会作报告一样,这人参加过几次战役,在历史上的影响有多大。总之,只有你不知道的,没有他不了解的,这种作品写的和看的俩人都累。

    张炎此处就把“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翻出新意,实景虚写,把眼前实境,引入所感虚境。也是加强空间感一种手段。

    换头“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没有停滞在“春水”上,笔锋转到云和山。湖光够么?不够,还得有山色,才称得上是佳景。词人下笔旁敲侧击,“云、山、花”三个意象大家注意一下,较之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则更多了几分大气。

   接下来的“新绿乍生时”是一跳,从年年转入到感怀。应该张炎感怀昔时的旧游,一个“哪会”给人留下了想象余地,只有一个春天的朦胧概念,至于他和谁来,来做什么,张炎在这一拍没有为大家揭晓。

    后面的“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这句让偶想起蒋鹿潭《南浦:春草》中的一句:“千里相思谁种出”后,接下来说“愁根欲刬、东风未许”,这种不是回答的回答,就是回答。

    张炎在这里也是笔法迂回婉转,点出“那回曾到”后,接笔“茂林觞咏如今悄。”同样是不答之答~,原来作者在回忆当年与词友结伴游西湖的时光,这些朋友应该因为某种原因散落天涯了吧。这里依然有个典故——“茂林竹”,大家还是凭直观去感受张炎这些典故带来的那份朦胧的精彩吧。

    收篇“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作者不禁怀念起旧时相聚于其下的碧桃树了,此处再次用典, 用刘晨、阮肇事,抛出些许伤感,感叹光阴易逝,达到完美收篇。

    通篇看这首词,确实无愧于“清空”、“雅正”,词风淡远,文辞华丽,写春水时若即若离却活灵活现。下笔工范,缀典合理。作者没有寄托什么深刻的情志,也没有故意抬高格调,同样,真正的好的作品,境界是不高自远的……

    顺便再介绍一下张炎的《扫花游》,开始想赏析这篇,写作时间不允许,给大家看一看,等有机会,偶会赏析这篇的:

【扫花游】赋高疏寮东墅园  宋.张炎

烟霞万壑,记曲径幽寻,霁痕初晓。
绿窗窈窕。看随花甃石,就泉通沼。
几日不来,一片苍云未扫。自长啸。
怅乔木荒凉,都是残照。

碧天秋浩渺。听虚籁泠泠,飞下孤峭。
山空翠老。步仙风,怕有采芝人到。
野色闲门,芳草不除更好。境深悄。
比斜川,又清多少。

    说下这首词较醒目的地方:

    1.关于炼字:“随花甃石,就泉通沼。”中的“随”和“就”,辅以服帖的意象,给人带来的美感……

    2.关于用典:如“采芝”、“斜川”的点缀,不需深切理解典故,但文字带来的单纯美感,就已美不胜收,这样的用典,已经把读者的压力减到了最轻,张炎是个心疼读者、体贴读者的好小伙纸~

    多说一句个人用典方面的小心得(原来爱用,现在也不怎么用了):

    首先自己心里得有谱,这个典故是否准确表达你要说的意思,简单极了,能就用,不能就自己好好说话。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内容有限,不可能你用的典故对方都知道,那就这样,在用准典故的基础上,不但要注意准确,几个相近典故中,选择是:

    文字直观美感>熟悉广度>深奥寓意。

    这样排序,虽有可能被指责流于浅显之嫌,但是对于读者,还是能较好滴避免对典故带来的那份厌恶。

    好比张炎这首《南浦》,看到“梦中芳草”、“茂林觞咏”、“刘郎去后”,你会感受到文字的那份吸引力,产生好奇的会去查阅,不好奇的也不影响字面对你的视觉享受。比如爱情,您用的“猪八戒夜袭高老庄”这个文学典故,知道这典故的,人家也不爱看,因为,文学也是一种美学……

    作为一个不懂开合虚实,赋比兴概念至今依旧迷糊滴人,赏析难免会出现疏漏和错误,还希望老师和师兄师姐们多多批评~

风浩浩,乾坤事了,吟啸归蓬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21 16: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