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84|回复: 0

孝 治 天 下 (之三) ----《孝经》札记

[复制链接]

34

主题

158

回帖

122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2
发表于 2016-5-1 15: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身体力行

    孝治天下,关健是执政的各阶层都能心存孝道,身体力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才能使「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经文中,孔子不仅归纳了先王时期执政者力行“孝道”的言行规范,而且祈愿后继执政者“君行六事”。

    在「圣治」章中,子曰:「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孔子在此祈愿执政者,一是讲出话必思量人们能否奉行;二是做出事须考虑人们能否快乐;三是道德为人们所尊敬;四是行事为人们所效法;五是容貌举止端庄可观;六是动静进退合乎礼仪法。这谓之“君行六事”。若以这样的作风面对百姓,百姓自然敬畏、爱戴,且事事效法。所以德教就能够顺利推行,政令就能自然贯彻。

    在「天子」章中,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经文中,既是孔子对先王孝治天下的回顾,也是对后继天子的祈愿,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先王“国以人为本,人为德为本,德以孝为本”的治国理念。孔子认为,先王爱人如己,仁者无敌,正如《弟子规》所言:「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即天子亲爱自己的父母,必定博爱,绝不会对他人的父母有半点厌恶。恭敬自己的父母,必定广敬,也绝不会对他人的父母有丝毫怠慢。这样,天子率先垂范,普天之下的民众都能广泛受益,百姓就会自然效法,人人博爱广敬,「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社会自然和谐,世界必然大同。

在「诸侯」章,孔子提出诸侯尽“孝”的基本要道。警诫其千万不能骄奢淫逸:「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在古代,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的各方诸侯,上奉天子之令,下辖庶民之命。相当于现在的省、直辖市级党政军一把手,掌管着一方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要政。所以孔子特别教诫,「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对上替天子行道,对下为民众造福,不骄不奢,廉明清政。在政务处理方面,要遵法守礼,谦恭下士,力戒凌上慢下,刚愎自用;在财务处理方面,要谨慎度用,量入而出,力戒贪图享受,奢侈浪费。只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能高而不危,满而不溢,永保基业,天长地久,也才能使腐败以此自觉杜绝,国家以此安定,民众也以安居乐业,达到「社稷以此安,臣人以此和」的理想境界。这 既是诸侯当行的尽孝要道,也是诸侯立身行远的长久之计。

    作为辅佐国家行政官吏的卿大夫,事君从政,承上接下,是孝治天下的重要环节。在「卿大夫」章,子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孔子总结了先王时期有效做法,明确将“三不敢”作为卿大夫行孝的主要内容,主张不合乎先王礼法所规定的服装不敢穿;不合乎先王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合乎先王规定的道德的行为不敢做。这样,才能做到言无口过,不因言语不当导致失误,行无怨恶,不因行为不端招致怨愤,从而禄位可保,宗庙可祭,光宗耀祖,泽及后人。正如唐玄宗在《孝经御注》所言:「若言非法,行非德,则亏孝道,故不敢也」。在服、言、行三方面,孔子尤为重视言、行两问题,经文仅四句话,就有三句是在讲言、行。因为卿大夫作为天子或诸侯的大臣,虽不负守土治民之贵,但为国家的中坚,领袖的辅佐,对于执政的良窳,起有重大的影响。古代的卿,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部委和省市厅局领导,大夫,相当于国家部委的司局长和省市厅局的处级干部,统属国家高级公务员。他们的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产生极大的社会效应,对执政的严肃性和有效性,无不产生极大影响。如果这些卿大夫都能自觉传承“孝道”,按照君王的廉政要求,生活注重廉洁,待遇严禁超标,言必守法,行必尊法,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在自奉、言语、行为三方面都能主动遵纪守法,严格做到“三不敢”, 则就为卿大夫尽职尽责,尽到孝道。其结果,必然有促于官民和睦,上下无怨,社会和谐,达到天下大治。

总之,无论国家,还是团体、单位、企业,领导希望下属能够忠于职守,最有效的方式是领导本身力行孝道,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正如《论语》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23 15: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