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河水清清 于 2015-1-24 21:06 编辑
2015年1月24日沧浪风诗校中级词班《诗友作品赏析》【戚氏】作者:才才 主讲:河水清清
戚氏〔文/才才〕
伴疏星。西风吹到小窗棂。悄掩屏纱,玉钩依旧到朱楹。
清泠。对山屏。殷勤敲户不堪听。霜深咫尺檐下,怕将帘幕绾朱绳。
围院清寂,平窗瘦削,倦黄三径频仍。见零零落落,黯淡无序,犹自孤伶。
秋水漫涨桥平。前夜苦雨,再减数山青。
凄凉处、冻云漠漠,瑟瑟江亭。苦难胜。宿野徙雁声声。
隐隐瘦叶枝横。莫将草木,漫比人心,明岁还识前盟。
旧事成劳忆,恨情未了,伴酒初酲。
一纸空期再展,剩三千往事伴昏灯。谆谆照字念卿卿。
几番辗转,情怨翻如病;又渡头、邻笛声声冷。
数相思、行坐闲庭。觉夜凉、澹澹如冰。
怕更深、梦里又无凭。把今宵月,寻来一线,系向愁城。
赏析: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个现代人写的词。作者是我们沧浪风的才才。我与才才未曾谋面,临屏相识,或一年有余?在网聊的时候偶然晓得他的职业是唱京剧,饰老生。其实现实中他只是个三十出头的帅帅,理性,义气,文采出众。也许是职业的原因,才才的作品一直古韵悠悠,厚重,耐品,很入味。特别是景,意,境掌控的非常到位,何时该起,何时提升,何时转,何时结可以说是拿捏得恰到火候。稳,是才才作品的特色,让人看来是那样的随意自然,不卑不亢,又精致典雅。这风格,好比是贵族风范,有一种天生的气势。
才才善用典。说实话的,我不喜欢用典过多的诗词。一个原因是我读书不多,看不懂。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是现代人,就算作品真能流传下去,也是给后人看的。用太多的典,太多生僻的字词,前人看不到,后人也许读不懂?用得好则罢,用不好还徒增笑柄,何苦来哉。才才不然,他用典的手法是很随性地代入,会让人读的很自然,不觉会心一笑。
言归正传,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才才的这首词。
词牌戚氏,共三片,长达212字,是宋词中仅次于莺啼序(240字)的最长的慢词。大家都知道,长调不好填,容易中途断了贯穿全词的词脉,到结时会出现首尾不搭甚至于互相矛盾,有让人不知所云之感。但才才这个没有,从开始起拍到递进到结,一直是层层的深入,就最后感怀也是那么的自然,不觉中已然引人共鸣。
我们来看第一片。写景入情,由远及近。疏星,西风,小窗棂,屏纱,玉钩,寂寂的朱楹,无一不缔造了一种别样的清冷。在这样的境里,可想而知人是寂寞的,伤感的,怀旧的。但是,他不直接说人,而是借景物的描写来阐释,自然的让读者感到身临其中,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以,我觉得才才这起的,非常成功。接下来一句清冷接起,下句又扬,进一步借周遭情景渲染情绪。怕字下得好,字眼也。清寂,瘦削,倦,一切的一切都衬托出人是那么的落寞,顾影自怜。这片了,景与情绪都已到达顶峰。
第二片。在前面的极致渲染下,人,终于出场了。出场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看看,秋水漫涨桥平。这是一个雨后的秋夜。前夜雨已凉入骨,更何况山青又减,不堪见。这样的夜,无眠,最易成思。云也寂寂,亭也瑟瑟,雁声声,何处不凄凉?当然,这里凄凉的不是云,不是飞雁,自然也不是风中的江亭,谁也?是人,雨夜中寂寥又无奈的人。我们应注意,一切字词的塑造都是为人的情感服务的。所以,人的情感出现了。在想象里的横枝落叶中忽然来了那么一句(莫将草木,漫比人心,明岁还识前盟。),是不是大家不经意间就觉得有了那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感呢?但是,妙手不是人人都有的。这里的妙手,是才才,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那个才才。亲们,别掩饰了,这样的感慨难道你们没有吗?我承认我有。所以,我深深共鸣,而且,感谢才才,你喊出了我心里的话。
第三片。旧事成劳忆。接的顺畅,自然带入,好手段。恨情未了,伴酒初酲。人的情绪不会是无由儿来的。到这里,终于点明了前面所有字词情景的铺垫,原来都只为一个情未了,都只为了那个昨日的卿卿。那是一个怎样美好的故事,那是一个怎样美妙的人儿呀?容我遐想下。嘿嘿。旧约难再,往事难追,所以人才余恨,所以才伤感,所以才感觉情冷。便挥之不去,心是冷的,看周遭事物也就全是冷的。明知相思无益,明知夜凉如水,一切过了,回不到当初,但是人就是这样傻傻的梦着,天真着,这才是痴子本色。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生活中的痴子,才成就了诗词那份婉约的唯美。把今宵月,寻来一线,系向愁城。结自然,一如前面的清冷,首尾呼应。词至此成,余音犹在,感伤还在。词脉悠悠,心也幽幽。
我只是个诗词的跟风人。不懂得句式和章法。但是我用一颗寻常心,努力去读懂诗词里面的情感,感悟词者的或喜或哀,人常在,情便常在,词也常在。谁说好句子都被前人写尽?才才的这阙戚氏,仿古但不泥古,要是不具名扔进故纸堆,我认为比之前人毫不逊色。
这是我对才才这阙词的解读,当然词无达沽,我的看法也只是一孔之见,要是说错了,大家勿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