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11.22品宋斋《前贤词作研习》【一剪梅】舟过吴江 作者:蒋捷 主讲:一苇
我们今天一起来品读一下蒋竹山的这首《一剪梅》: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筝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先从词牌说起吧。
《一剪梅》,始自周邦彦,因起句“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得名,当然大家知道它可能首先是那部台湾电视剧。《钦谱》中《一剪梅》收录了一正体六变体,蒋捷此作因句句押韵而自成一路,但不是正体。正体,是不用句句押韵的。《一剪梅》谱入南吕调,有点感叹悲伤之情在,所有的《一剪梅》体例中,蒋竹山此作因为韵脚稠密、韵律和婉而特别出彩。而且语言平实,不吊书袋不转文,一看就懂,越品越有意思。一般来说每首词在词牌后面总会有个“副题”,我觉得这篇叫“舟过吴江”是后人给加的,若是竹山自己起名,大概叫“春愁”更好些,因为通篇就写了这两个字——春愁。
这是一段路,飘零在外的诗人在记录一段水路。春末的江南,有些儿风雨,这个风雨与《声声慢》中“豆雨夹风”自是不同。风是斜风,雨是细雨。水面上一条小船,桨声欸乃中一个书生叩舷作歌。江上的舟儿摇了又摇,酒楼上的帘儿招了又招,渡过一座桥又一座桥,那一片浓浓的春愁啊,像飘飘的风,像萧萧的雨,无声无息无处不在无处可逃。一叶小舟载着诗人和他的春愁摇啊摇,摇向前方,前方是哪里?是归家的路吗?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的家呀,洗尽一路的风尘,家里有人给我点上一支心型的熏香,再给我弹一曲錾着银字的筝——那是何等的惬意!可惜,这不过是诗人无尽春愁中的一段美好幻影。事实是,流光容易把人抛,一个抛字,何其精准何其狠,几乎让人听到“啪”的一声,光阴的手就这么轻轻一甩,春天、青涩、快乐、家乃至没有写出来的“国”就通通给抛到了春愁里,就像樱桃会红,就像芭蕉会绿,春天在风雨中逝去,只留下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
“春愁”是自始至终贯穿全篇的,春愁浓,待酒而浇,他却过酒楼而不入;春愁远,过一程一程的水,过了一座一座的桥;春愁有梦,梦里有家有筝有浓浓的味道;春愁却无情,任它樱桃芭蕉,谁也留不住,只能任它远远的去了。。。
这首词看起来像是惜春词,但若真的只当作惜春词去读便是浪费了竹山的情思。愁的是春又不仅仅是春,“归家”二字才是他的愁根儿。所以他过酒楼而不入,所以他漂过江摇过桥,所以他有梦,所以他多情,都为了早一步回到那梦里的家园。但,亡国的士子,没了国也就没了家,也许物理上的家还在(那也是遥远的地方了),但精神上的家园却是永远的毁了,逝了,由宋到元,由春到夏。有的地方是写“秋娘渡与谢娘桥”,这“娘”姓什么不重要啦,重要的是,曾经在,曾经来过,又曾经离开。
蒋捷的性格也许是比较温和的,他的词风不像辛稼轩、范成大那样激烈,但他词中去国怀乡的忧愁不绝如缕,柔而不弱,由他终生不仕就可以看出来,此人还是很有点骨头的。蒋竹山的东西很有特色,柔而不弱,宋末的,我最喜欢他。
现在再回过头看看琼瑶阿姨写的那个歌词,是不是很像蒋捷的这首?当然琼瑶阿姨是平仄互叶啦,但韵脚都一样的,肯定是受竹山影响无疑。不过那歌大概合乎20年前的口味吧,我现在再听听也觉得不是怎么太好听。而蒋竹山这首似乎什么都没说,又什么都说了,好作品,就会越品越好,越品越有味道。
这个赏析也是我若干年前写的,浅薄之见,各位兄弟姐妹见笑。今天赏析就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