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19|回复: 1

[视点杂谈] 左春和:消费时代的文化钟声——读叶匡政的《格外谈》

[复制链接]

31

主题

164

帖子

219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94
发表于 2013-6-22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时代真正的思想解放尚未完成,就已经进入了消费主义创建的新的奴役,时代的文化症候呈现出病态的“胭脂主义”特色,竞争在物欲狂欢之中的是人的主体性的淹没和独立精神的缺失。这种在文化中的迷失造成了时代精神在文明秩序中的失重,大众文化甘愿顺服于利益中心的策略安排,人们对于伪装和麻木总是乐此不疲。叶匡政先生见证了这一时空的文化秩序,他以简洁、优美、省透的汉语表达方式出版了他的《格外谈》。这是一本隽永的诗人随笔,但我更愿把它当作一本省世的文化批评,在这个以实用为王的时代,需要这阵阵清脆的批评的钟声。

叶匡政先生在这本书中对于当下的文化症候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忧虑,因为缺少了信仰支撑和伦理规范的“文化建设”是对人性秩序的深度破坏,陷入了利益追逐之中的“文化发展”在解构文明的价值体系,对于文化生态的破坏更深远、更全面。利益消费已经十分自然地进入了时代的价值中心,利益的制度化已经巧妙地代替了真理的常态化。显然,这是一个利益兴趣代替了真理兴趣的时代,正如作者所说,谎言理直气壮之时,真理只能鬼鬼崇崇。人们对“胭脂”进行过度消费,一方面是出于自己的利益安全和“权宜之计”,一方面是出于对真理的恐惧,因为胭脂的厚度可以带来利益的获得。其实,消费在这种深度的虚假迷幻之中并不是暴力的胁迫,而是文化产业时代普遍存在的“个性的虚假”,是一种对于消费号召的利益服从。这样一来,作者发现这个时代的文化已失掉了那种勃勃精气,只剩下庸常的因袭、重复和麻木。即便是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文学也已经死了,他说“我们的文学早已丧失了目睹与记录黑暗的力量,留下的只有对生命的漠不关心”。文学只剩下对自恋的过度消费,已经不再介入时代的疼痛和苦难,涂抹胭脂之后的抽搐和痉挛成为生存的技巧。其实,这个时代的过度自恋不仅属于文学,还属于各种伟业,权力自恋之下的文化建设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自负,因为谦卑已经从我们的文明中抽离,所以对生命、对自然、对文化已经没有敬畏之心。自恋造成了这个时代文化的深度平庸,他说,“那些豺狼在争斗中也死去了,剩下的只是越来越多的蟑螂”。

在消费中国的文化逻辑中,作者发现庸俗文化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不论是赵本山、余秋雨、于丹,还是范曾、张艺谋和周立波,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抵制文化的批判话语,只建构以娱乐为目标的符号消费市场。这种娱乐文化的特点就是超越维度的消解,主要迎合消费主义时代的即时利益,消解人们内在的超越维度和反抗维度,使人们堵塞思想和深度。这种文化模式是与利益中心的深度合作,因为它可以在平面化的文化娱乐中使消费者忽略现实、沉溺于逃避现实的无思想的与现存认同之中。作者发现,深陷在这种迷狂之中的文化逻辑限制了生命主体性的前置,人的创造性被束缚,自由被缚于奴役。作者面对不断娱乐化的历史与文化发问,“是历史学家出卖了真相,还是他们没有能力说出真相?”要知道,被利益绑架的文化逻辑不需要真相,只需要伪装,这就是为什么谎言总是成群结队地连成一片,而真理总是独立而行。文化的价值在于使人的精神飞升,然而,这种庸俗化的文化模式成为压制人的创造性的手段,手段又成为了目的。顺从于这种消费号召的时代必然付出文明崩塌的代价,精神秩序的收拾和整理将会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实际上,目前的文化秩序已经不只是单一的规训空间,由精英主导的权威空间也已经弱化,传媒时代,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文化表达自由和权利空间,关键取决于这种觉醒和兴趣才能找回生命被淹没已久的价值和意义。作者在这样的文化空间表达了对于文化硬度和价值的敬仰,不忘记那些怀有深刻生命体验及其生命悲悯的人,他们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承担了拯救文化的使命。这些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是自由和意义的代表,还是整个国家与文明的支柱,在消费主义迷狂的时代,越显其硬度和价值。尤其提到任继愈先生临终之时所说的,“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不能用的时候就说五千年,不用的时候就说六十年,五千年就是五千年”。这样的风骨的确让人有闪电般的震撼,映照在这种光辉之中的应该是文化的发展方向,只有真相才能承接自由,也才能走出由消费主义造成的利益奴役。

叶匡政先生的《格外谈》是近年来我读到的少有的灵性、智慧之书,其节制的文字中还有对女权、战争、历史、戏曲、艺术、诗歌等方面的反思和批判,这些理性的文字能量丰沛,见解独到,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往往有着深刻的洞见。比如关于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处理,他认为,“只有我们摆脱一种简单化的意识形态,不断地把探求历史与战争的真相,把历史对人和生命的道歉作为电影陈述的核心,我们才有可能重塑一种新的公共记忆。这种记忆讲述的不是憎恨、复仇和胜利,而是真相、和平与正义。对于战争的一切悲剧表达,都是为了让人们远离战争。这理应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常识”。针对当下铺天盖地的关于战争题材的滥用和扭曲,这真是一记警钟。就是这样的常识已经被利益消费所深深地践踏了,但愿这种清脆的批评之声能够敲醒那些沉睡着的善意,但也总是无法敲醒那些装睡的人。常识的敲醒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只要生命的志趣和良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1129

帖子

3421

积分

论坛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421

小仙女

发表于 2013-6-23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5-8 17: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