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92|回复: 1

[视点杂谈] 转一个交流帖,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复制链接]

313

主题

3387

帖子

9832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832

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3-8-6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实我们说的,不一定是汉语——关于新旧韵的问题所引发出的话题

                                 原帖见载《中華風雅頌论坛》古韵新语栏目
                    作者:月麒如 / 中华风雅颂副总编  发表于 2013-6-25 11:15:54

       (前段时间,九龙因新旧韵作品分类问题,产生过讨论,甚至扯到新旧韵之争上去了,因此,发这篇东西。先说一个问题,此篇不牵涉到民族之争,仅仅讨论语言发音的形成和历程,纯粹诗词发音理论的讨论帖,勿以有色眼光去扯什么民族矛盾,否则自行去面壁。)
       其实所谓新旧韵,本来就没什么好争的,也无须要去争,各行其道便是。
       有这样一个理论,可能显得比较极端,当时我没说,怕您接受不了。
       说老实话,我们现代人所说的话,原本就不是“汉语”,所以更谈不上所谓的平水韵,本来就是新旧韵两张皮。
       平水韵形成于南宋,在南宋之前,都是沿袭“广韵”,而由于广韵分得太细,根本不太可能以单独一个韵部为诗,所以不太被后世所遵从,直到南宋的几位大家经过整理编辑,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平水韵规则。而形成平水韵的阶段及之前,是所谓“汉语”形成较为成熟的阶段。
       宋朝,从北宋开始,重文轻武,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造成了后世的契丹、党项、蒙古、女真等民族的入侵和占领,您可以看一下北宋以后的地图,在后世的几个朝代中,黄河北部乃至长江北部分别沦陷,造成了现今的陕北、河北、山东北部等地千年来战火连绵,而外部入侵的少数民族,形成了与当地进行文化交流,包括通婚,语言融合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到了清朝,满族入侵中原后,几百年的文化侵蚀形成了以“京片子”为核心的语言体系。
       而现今的中国北部,实际上语言的发音方式,已经不是纯粹的“汉语”体系,而是包含了经过千年演变和衍伸下来的,掺杂了多民族多发音方式的语言习惯。
       但是在中国南方的多个区域,包括广东,福建以及江浙的部分地区甚至上海话的部分发音习惯中,仍旧保留着“古汉语”的语言方式,为什么,因为在千年战火和纷乱中,这些地方当时是所谓的“蛮夷之地”,当朝者少有征剿,同时又由于这些地区当时的交通不太便利,因此与外界的交流更少,故此仍旧保留着“平水”语言方式。
       即使是明朝那段时间,有倭寇在浙江、福建等地发生战乱,但您知道,倭寇不是传教士,是强盗,因此,他们也是不可能来传播语言的。
       而新中国成立后,确定以中国北方语系作为基础的“普通话”的推广,这个普通话,其实它的根子,是植在东北、河北一代的语言基础上的,而东北,是女真族的发源地,河北、北京,在千年战火和疆土争夺中,早已经掺杂了契丹、女真、蒙族、满族等多个民族多个朝代的文化变迁和语言交流,因此,更不可能是我们老祖宗在汉族语言和发音习惯基础上所确定的平水韵了。
       本人有幸在此生中曾定居于多个城市,对南北方语言都有了解,并且会说大约八种方言,比如说,“不”这个字,在南方语系中,是不可拖长音,比如广东发音为“be“,上海和江浙发音为“we”,(注意,这里的"e"韵母都是不可拖长的短促音),而北方发音为“bu”,因此,这就是平水中的入声。如此的例子非常多。
       同样,“答”字,在广东和江浙的发音中,都是“d”,但普通话中给加了个韵母,为"da",这也是入声。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平水韵的诗,在广东,福建,以及江浙等多个地区,是可以阅读并且朗诵的,而且是非常的顺口。
       因此,您可以坚持以普通话朗诵诗词,别人也同样可以坚持以方言朗诵诗词,普通话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语言交流的便利和信息交流的顺畅而产生的一种语言体系,而新韵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诗词韵律,但虽然普通话普遍了,但并不代表新韵就必须普遍,为啥,因为普通话产生的时间短,到现在都还没过百年,在新韵基础上所创作的诗词少,形成的典型代表作品就更少,传世名作,经典佳作更是不如老祖宗几千年来的积累多,难道您让研究古典诗词的人放着柳大师、苏老兄的东西不读,不研究,去读新韵作品?
       一个新生事物,包括平水韵,从“广韵”开始,要经过千年的演化,雕琢,研究,创作,整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新韵也是一样,短短几十年的确立,我们,只能作为开创者,开拓者,如果新韵能推而广之,在千年之后屹立不倒并逐渐成熟,我们,只能作为后世大师们的垫脚石,就如北宋时官修了一部《大宋重修广韵》,但有谁记得,谁是第一个编出《广韵》的人,我想很少,故此,不必急于求成,也不必为新韵在古典诗词中的市场而担忧,因为开拓者,毕竟是寂寞的,忍受得了他人无法忍受的寂寞,才可能成为一代先贤,一代大师,历来的先贤和大师在创业之初,多数都是默默研究,没有谁是哭着喊着说我才是正宗,你们都要跟我走,是不。
       因此,新旧韵的权威问题,没啥好争的,您愿意作一代新韵的开创人,我也有权成为沿袭千年成韵的继承者,各行其道便是。


【沧浪风】天云  发表于 2013-7-5 15:51:45

       支持,学习。
       其实中华文字的音韵,若只从现存最早的陆法言等编撰的《切韵》开始算,到后来唐代增注的《唐韵》、《切韵》,再到宋代先后修订的《广韵》、《集韵》,也至少经历了近七百年的沿革与演变,最后才大致定型于《平水韵》,而清代戈载修编的《词林正韵》无非也是总结平水韵而来。随着现代汉字读音的改变,特别是普通话完全消除了入声,人们对古韵的理解就产生了困难,甚至干脆就认为没有必要按古韵写作,以致后来按照普通话汉字读音编定了新韵,而且有人填散曲也要依照新韵,对此我本人持保留态度。


月麒如 发表于 2013-7-5 20:08:24

       兄台所言观点,十分赞同,700年的整理、编制、修改、完善,耗费了几十代人,无数先贤的智慧和心血,一定有它的道理的,不是一句话说废除就能废除得了的。


【沧浪风】天云  发表于 2013-7-5 21:11:18

       问好月麒如,钦佩你的坚守!
       如今我们说到国学,渐渐只流于形式了,很多实质与内涵因其古奥而难求甚解,都被以各种借口予以摒弃,实在是无语。恐怕若干代人以后,时人只会用历史悲剧四个字来定义当今现状了。
       如果说简化汉字的改革使我们失去了中华汉字的形,那么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失去中华汉字的音了...... 国学,当务之急不仅仅是继承,更需要回归。


月麒如 发表于 2013-7-6 09:23:51

       哎,其实要说国学回归,俺个人虽然走的是复古诗词这一路线,但也没作啥指望它能真正的回归,只是作为业余的一种爱好而已。
       其实从“破四旧”的那天起,国学这东西,就很难再有回归的那一天了,岂不知当年的一些老学者们流着眼泪祈求红卫兵们说“不能烧,不能毁”,而为啥最后还是烧了,毁了。
       想当年秦始皇干的那档子事,洪武朱老兄实施的手腕和清朝政府最出名的那些事,其实源出一辙,只有表象上的不同,其实没有骨子里的不一样。
       统一思想,是中国人擅用的手法,思想不统一,怎么能“建设”得好国家。
       恢复国学,咱就不指望了,最多也就是个国学“品种”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吧。

【沧浪风】天云  发表于 2013-7-6 09:59:25

       太赞同了!世上很多事,盖以人心发端,不可以人力挽回,故浩劫之后人心不存,呼号不闻。嬴政之乱,焚书坑儒只伤其用,或有将息,然今夕之祸,摧心戮志尽覆其根......似我辈者,除尽人事听天命,难有他想,是故有为无为,皆在于此。
       与君共勉。


风浩浩,乾坤事了,吟啸归蓬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37

帖子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4
发表于 2014-7-10 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烨 于 2014-7-11 10:24 编辑

       论下,关于上面的帖子谈到诗韵古今差异亡失及“焚书坑儒”,引发对国学现状的感慨,这些分歧的原因主要是文化没得到继承才出现争执,根源个人认为主要如下:
关于国学在中国内地之沦丧,源于文化大革命,这点是共识。此次浩劫,实在令人扼腕长痛,几千年的华夏文化,遭受了灭顶之灾,其受害者固然是中华民族,比起秦始皇焚书坑儒来说,有过之千万而无不及。
      顺便纠正下“焚书坑儒”的历史:“焚书坑儒”只不过700多人,但是由于秦始皇刚统一中国,以一国治7国,反对的声音还是很强,当时700多人据历史记载,确是受到“谋反(证据确凿)”的诸连,多少有关系,而且虽说秦法律严苛,但是执法力度是很严的,连商鞅自己都受刑,可见法律刑可上大夫,至于说到秦之残暴,无非是法律条款严苛,可是法律面前至少做到了“人人平等”(当然除了极少数皇权,也不过几人),由于反抗秦朝的声音众多,这段历史被无限夸大,导致一个平叛700人事件“焚书坑儒”,被当成众口铄金的典型,不过是700人,怎么算起来,也不至于华夏文化沦丧(各位可以查阅关于焚书坑儒的研究文献)。
           文化大革命,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真正文化浩劫,也是精神浩劫,历史上记载所谓的“文化浩劫”与之相比,根本算不得“浩劫”,所有古籍几乎荡然无存,刨古坟鞭尸更是真实存在,数典忘祖到了无典可用的境地!所有和古代文化有牵连的文物和文化受到普遍摧残,完全是遭受了灭顶之灾,算是自掘民族“精神长城”。
        当今为什么社会动荡,人心不古,很大原因是缺乏信仰造成的,现今社会不择手段,无官不贪,以贪为荣,不知廉耻,都是缺乏基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不健全,不执行造成的,说白了根子除了法制不全,还在于没有基本道德廉耻观念。而凝聚了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国学,就强调了“礼义廉耻”的道德观教育。失去国学就是失去这些道德教育的机会和信仰。
        而今,很多人都在反思这些社会问题,社会广泛意识到,几千年的国学文化必须继承,要不还有脸叫“华夏炎黄”?最近几年,拜孔尊儒,都是政府和海外华人在引导和操作,政府也就是看到国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几千年历史中曾发挥过巨大稳定和推进作用,而我等有志之士,既以中国几千年璀璨文明为荣,就该担当继承国学,发扬国学的责任。
       现今国学真正继承的比较好的是台湾,随便一个中文系教授到了中国内陆,人家都算的是专家,感谢蒋先生中正对中国民族文化保护做了贡献,历史会记住他的。
        以史为镜,可知未来,以人为镜,可知现在。没有传承文化根子的国家民族,没有文化凝聚力,没有“魂”! 算不得一个真正民族,也算不得一个真正精神完整的国家!
        不管学问高低,若知崇尚教育乃国之根本,我辈当努力学习传承国学,不要让中华民族之魂《国学》消亡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

                                                         个人之言,可以讨论,砖拍绕道 !

                                                                                                   刘烨於2014.07.10凌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4-30 18: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