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高天流云 于 2014-7-26 13:34 编辑
2014-7-25《前贤词作研习》【江城子】二首 作者:苏轼 主讲:紫凝轩主
今天我分享的是苏东坡的两首《江城子》。应该说大家对苏东坡这个人是相当熟悉的,他的词也是脍炙人口,但还是先简单介绍一下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中国北宋文豪,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众所周知苏轼是北宋豪放派重要词人,是开北宋豪放一派先河的重要人物,所以他的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我们先来看今天的第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对于我们诗词爱好者而言是不陌生的。他的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江城子?密州出猎》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
《江城子》表现的是一个报国无门、刚强壮武的英雄形象,他英武豪放、意气风发、气概不凡;开篇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这首词上片 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而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当时北宋所处环境十分复杂,好多政权并立而起,面对西夏辽国的屡次犯边,北宋朝廷采取的对外政策可以说是十分软弱的,总是以息事宁人为原则,宁愿多花钱,用钱来换取安逸的环境。可像作者这样的有识之士怎么可能就此贪图安逸,一直思想报效国家。即使是两鬓苍苍,只要朝廷令下,亦可毫不犹豫,赴边疆抗敌。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情怀,和词人的爱国心,加上词人本身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生性豪迈,填这首《江城子》更显得豪迈豁达,更加豪情洋溢了。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南宋胡寅曾经说过:"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苏东坡之所以被称为豪放派代表人物,开北宋豪放词先河,这并不是单单因为取材不同于婉约词派,这与他本身的艺术修养,亲身经历等一系列因素有很大关系。
当然,苏轼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词作家其风格不是单一的,不能将其局限于那种风格,主要是豪放为主。兼收旷达和婉约。下面我们再来看他另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的风格就有别于其一支具有的豪放气概。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写作背景: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
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所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即使铁汉也有柔情的一面。我们甚至难以想象能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还能写出如此伤情的悼念之词。“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苏轼填写密州出猎时是38岁,而这首词是填写于作者40岁的时候,时隔两年。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词的上片抒发自己对亡妻无法忘怀的深情。首句点名妻子王弗已经死了十年,“两茫茫”是写在“生”与“死”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彼此音讯全无,是无法互相了解的。“不思量,自难忘”两句说,尽量不去想她,但总是难以忘怀。“自”有“自然而然”的意思,说明因为感情深,总是会不自觉的想起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两句说,自己远离埋葬妻子的故乡,满怀凄凉悲苦的心情,即使想到“孤坟”上看看,对亡魂倾诉一下苦衷,也是办不到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把自己对妻子的深挚感情,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诉说的痛楚心情表现出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想到自己十年的岁月坎坷潦倒,因为心情不佳,竟至如此衰老,作者感慨无限,因而设想现在与妻子相遇,她也应该不认识我了吧。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江城子与密州出猎前后仅相差两年,在情感和风格上具有截然不同的变化。密州出猎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千里的英风与豪气。《密州出猎》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用小词写习武狩猎,将词从花间月下解放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显示了苏东坡提出的“以诗入词”增加了词的容量开拓了词的意境,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而《江城子?记梦》则是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占有一定的地位。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念奴娇》、《苏东坡?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其风格不是单一的,不能将其作品局限于那种风格,以豪放为主。兼收旷达和婉约。
一、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 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词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人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苏轼在政治上经过三起三落后,后期逐渐趋于道和佛。在经过屡次的政治排挤后,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情形下,无奈选择回归佛教,过平常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前期作品大气磅礴,一种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后期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当然苏轼作为开北宋先河的一代文豪,无论其作品具有怎样的风格,都是流传千古的好作品。我们要从中学的是如何能不受词牌本身的影响,熟练的写出具有不同风格的作品。同一个词牌写出了两种不同风格的两篇作品,一首是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一首是“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所以填词时选择词牌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是如何选材和运用词牌淋漓尽致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诗填词以能够创造意境,流畅表达思想感情为上。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