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 杜甫》赏析 云之鱼 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各位老师、同学,我今天同大家一起分享诗圣杜甫的一首看似普通的小诗。我为什么说它普通,是因为它所描述的是生活中极其微小的事儿,是一首诗,也算是一封平常书信。我为什么又在前面加上看似,那是因为这首诗以小见大,平实中见情见义。 我们经常说诗言志,这个志不一定就是凌云壮志,它也可以是你一个温和的眼神,也可以是你一份心中的感念,也可以是你一番家国情怀,也可以是你一副慈悲心肠,也可以是你对底层关心呵护。杜甫就是“胸无大志”的这么一个人。 我们从史书中了解到,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困顿十年,尝尽了世态炎凉。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朝廷一纸任命,派杜甫到河西县担任县尉。 到长安这么多年了,这可是破天荒头一遭。县尉系实职,专管衙役、捕快,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兼刑警队长,多牛逼啊!唐代县尉多由进士担任,京畿县尉职位尤重。县尉有油水的,灰色收入数不清,捉人放人都能搞到钱。 当时几近穷困潦倒的杜甫获此美差却断然拒绝,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挚友高适当过县尉,感触极深,后来就辞职了。高适在他的诗中写到: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县尉这个官,见了长官,你就是趴在地上的孙子,可他挥鞭猛抽老百姓,顷刻间又变成豺狼虎豹。 因此,杜甫宁肯要饭,也不向黎庶挥鞭。这就是我们的杜甫,足以令我辈对他的大品行肃然起敬! 十年困顿之后,紧接着就发生了安史之乱。潼关一战,二十万唐军全线溃败,皇帝在长安待不住了,狼狈逃往四川。美其名曰:玄宗“幸蜀”。 杜甫一家,于天宝十五年的暮春也加入逃难的滚滚人流。不逃不行啊,胡寇见了汉人非抓即杀,期间杜甫就被抓过一次,幸亏那时他除了“齐鲁青未了”也没啥名气,要是李白、王维,抓住肯定玩完。 杜甫这一逃亡,碾转大半个中国,遍尝社会动荡,饱受民间疾苦,领略了政治黑暗。这对他今后的诗作影响很大。忧国忧民,品德高尚的他,成就了精湛的诗艺风格。 杜诗不唱高调,不避苦难,不走过场。他手中,既有望远镜,又有显微镜,更有透视镜。他没有观音菩萨救民于水火的无边法力,但其大慈大悲,却如出一辙。 现在,我们来看这是怎样的一首诗。 又呈吴郎 作者: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的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也就是公元767年,也是他的好友严武死的第二年,他经过几十年的颠破流离,终于在成都安定下来,这期间严武是杜甫生活的主要依靠,对杜甫诗词生活的影响,也是重要的一笔,虽然与本诗无关,也值得一提。详情,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翻阅史书学习,此处不作讲述。 诗中所提的吴郎,是杜甫的一个亲戚,还是他的晚辈。曾任忠州(现在隶属重庆市忠县)司法参军,司法参军事掌律令格式,鞫狱定刑、督捕盗贼,纠邀奸非之事,相当于法院刑事庭庭长。杜甫将草堂借与他居住,自己寓居东屯。由于失去了严武这个庇护,后来举家迁居夔州,就把草堂送给了吴郎。这首诗就是杜甫寓居东屯时写给吴郎的,所以说是一封信。 本诗质朴求真,平实无华,情挚意切,浅显易懂。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首联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以及表述了作者从前作法。“我”原来是任随邻居到“我”屋前打枣的,为什么呢?因为她是一个没有吃的、又没有儿女的妇女。“无食无儿” 一句,高度概括了贫妇的悲惨遭遇和命运,食物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儿女是这个妇人的依靠和希望。可是这两样她都没有,可见活得有多么艰难!开篇作者把一个孤苦伶仃、生命脆弱、贫穷至极的泪女形象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吴郎的同情心。同时以“扑枣任西邻”的实际行动,现身说法,为吴郎树立了一个榜样。 大家注意,杜甫用了“扑枣”而不是“打枣”。我们通常都会说打枣,而杜老却用了一个“扑”字。细细品味,这个“扑”字用的好。显然用打字过于强势了些,不符合老妇人身体虚弱的形态,还显老妇人得做这件事有些理所当然。然而换成“扑”字就不同了,一个“扑”字就把老妇人的怯怯诺诺、慌慌张张、跌跌撞撞的神态刻画的入木三分。 “无食无儿一妇人”,大家看到这可能会说,云知鱼,你小子天天嚷着诗中避免“重字”,今天面对诗圣杜老的重字,看你咋说。我也注意到这一点,就反复读这句,非常流畅。没感觉拗口。我想这一点上杜甫做了非常巧妙的处理。两个“无”字都是上平声韵,读音相对较弱。紧接着一个入声“一”字连着一个上声“妇”,使音调陡然加强并延伸。这样这一句的音调就入声一顿,绵延在了这个上声字上了。从而弱化了两个上平声的音调。杜老这方面是高手,比如“扑”,这个入声也同是为了音韵而为之。记得他的秋兴八首的开篇有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也是把读的重音放在“气”这个位置上。另外,“无食无儿”“巫山巫峡”更像是两个叠词,才不觉得涩口。不多说了,大家在读诗过程中去慢慢体会一下,我们继续看诗。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颔联承接起联分析贫妇打枣的原因,意思是说她来打枣决不是人品有问题,如果不是她穷困到极点她是不会随便打邻居家的枣子的。“我”正因为理解贫妇的自尊心,怕她不敢轻易来打枣,所以要对她更加和气亲近,杜老的关怀是不是无微不至啊?这就是志,接地气吧?!顿时作者的形象在我们老百姓的眼里高大上了起来。 咱们看起承四句,是杜甫以赋的形式着笔,一气贯串,自述自己从前是如何对待老妇人的这个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颈联话锋一转,转向给吴郎打声招呼的主旨上,也就是“呈吴郎”这封信主题。作者先以自谦的口吻说,本来提醒你是多余的,因为你是不会阻止她来打枣的。看看杜老多会说话,又一次照顾到了吴郎的脸面,体贴入微。接着就提醒吴郎,你即便是无意间或是为防鸡鸭鹅狗或是为了美观,在房屋周围插上篱笆,她也会当真,敏感到是你在防她,她便不会来打枣了。 本联上句是说妇人的,防的主语省略了,“远客”应该是指吴郎,因为他在重庆上班,来草堂只是借住。这样看防省略的主语就是妇人,宾语是“远客”。“多生事”应该是指妇人把这件事向杜甫告了吴郎一状。下句插竹篱的主语就应该是吴郎了,流水对而且工稳。这一联的基本意思是,你不要怪罪老妇人把“便插疏篱”这件事告诉我,是你为了防鸡鸭插上竹篱笆,让她疑惑而惶恐不安了。意思是这个意思,但是人家杜老表达的好啊,怕教训的口气过于生硬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措词十分委婉含蓄。搞了个“曲线救国”,一个字“完美”!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结联升华全篇,点出症结所在。借用贫妇的话“征求贫到骨”,对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提出了强烈的控诉。本联从字面上看似平列对仗,实则递进。看似扯得很远,好像跟吴郎插篱笆无关了。实是对吴郎的“高标准”“严要求”,站在“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制高点上,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本诗的写作手法极具匠心,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最后借清人卢德水的话结束本诗赏析:“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 感谢老师同学们,跟我一起欣赏杜甫,赞美杜甫,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