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每期作业] 2018年6月诗班作业

查看: 2355|回复: 9

[每期作业] 2018年6月诗班作业

[复制链接]

14

主题

97

回帖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发表于 2018-6-27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太极图 于 2018-6-27 22:31 编辑

诗班赏析作业:
                   题目:各人自选唐人七律一首精读并做赏析。
        

             时间:交作业最后期限为6月28日24:00整。
                  公开赏析课将安排在7月初。望大家抓紧时间选取作品做好赏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97

回帖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呈吴郎  杜甫》赏析
云之鱼
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各位老师、同学,我今天同大家一起分享诗圣杜甫的一首看似普通的小诗。我为什么说它普通,是因为它所描述的是生活中极其微小的事儿,是一首诗,也算是一封平常书信。我为什么又在前面加上看似,那是因为这首诗以小见大,平实中见情见义。
我们经常说诗言志,这个志不一定就是凌云壮志,它也可以是你一个温和的眼神,也可以是你一份心中的感念,也可以是你一番家国情怀,也可以是你一副慈悲心肠,也可以是你对底层关心呵护。杜甫就是“胸无大志”的这么一个人。
我们从史书中了解到,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困顿十年,尝尽了世态炎凉。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朝廷一纸任命,派杜甫到河西县担任县尉。
到长安这么多年了,这可是破天荒头一遭。县尉系实职,专管衙役、捕快,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兼刑警队长,多牛逼啊!唐代县尉多由进士担任,京畿县尉职位尤重。县尉有油水的,灰色收入数不清,捉人放人都能搞到钱。
当时几近穷困潦倒的杜甫获此美差却断然拒绝,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挚友高适当过县尉,感触极深,后来就辞职了。高适在他的诗中写到: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县尉这个官,见了长官,你就是趴在地上的孙子,可他挥鞭猛抽老百姓,顷刻间又变成豺狼虎豹。
因此,杜甫宁肯要饭,也不向黎庶挥鞭。这就是我们的杜甫,足以令我辈对他的大品行肃然起敬!
十年困顿之后,紧接着就发生了安史之乱。潼关一战,二十万唐军全线溃败,皇帝在长安待不住了,狼狈逃往四川。美其名曰:玄宗“幸蜀”。
杜甫一家,于天宝十五年的暮春也加入逃难的滚滚人流。不逃不行啊,胡寇见了汉人非抓即杀,期间杜甫就被抓过一次,幸亏那时他除了“齐鲁青未了”也没啥名气,要是李白、王维,抓住肯定玩完。
杜甫这一逃亡,碾转大半个中国,遍尝社会动荡,饱受民间疾苦,领略了政治黑暗。这对他今后的诗作影响很大。忧国忧民,品德高尚的他,成就了精湛的诗艺风格。
杜诗不唱高调,不避苦难,不走过场。他手中,既有望远镜,又有显微镜,更有透视镜。他没有观音菩萨救民于水火的无边法力,但其大慈大悲,却如出一辙。
现在,我们来看这是怎样的一首诗。
又呈吴郎
作者: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的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也就是公元767年,也是他的好友严武死的第二年,他经过几十年的颠破流离,终于在成都安定下来,这期间严武是杜甫生活的主要依靠,对杜甫诗词生活的影响,也是重要的一笔,虽然与本诗无关,也值得一提。详情,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翻阅史书学习,此处不作讲述。
诗中所提的吴郎,是杜甫的一个亲戚,还是他的晚辈。曾任忠州(现在隶属重庆市忠县)司法参军,司法参军事掌律令格式,鞫狱定刑、督捕盗贼,纠邀奸非之事,相当于法院刑事庭庭长。杜甫将草堂借与他居住,自己寓居东屯。由于失去了严武这个庇护,后来举家迁居夔州,就把草堂送给了吴郎。这首诗就是杜甫寓居东屯时写给吴郎的,所以说是一封信。
本诗质朴求真,平实无华,情挚意切,浅显易懂。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首联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以及表述了作者从前作法。“我”原来是任随邻居到“我”屋前打枣的,为什么呢?因为她是一个没有吃的、又没有儿女的妇女。“无食无儿” 一句,高度概括了贫妇的悲惨遭遇和命运,食物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儿女是这个妇人的依靠和希望。可是这两样她都没有,可见活得有多么艰难!开篇作者把一个孤苦伶仃、生命脆弱、贫穷至极的泪女形象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吴郎的同情心。同时以“扑枣任西邻”的实际行动,现身说法,为吴郎树立了一个榜样。
大家注意,杜甫用了“扑枣”而不是“打枣”。我们通常都会说打枣,而杜老却用了一个“扑”字。细细品味,这个“扑”字用的好。显然用打字过于强势了些,不符合老妇人身体虚弱的形态,还显老妇人得做这件事有些理所当然。然而换成“扑”字就不同了,一个“扑”字就把老妇人的怯怯诺诺、慌慌张张、跌跌撞撞的神态刻画的入木三分。
“无食无儿一妇人”,大家看到这可能会说,云知鱼,你小子天天嚷着诗中避免“重字”,今天面对诗圣杜老的重字,看你咋说。我也注意到这一点,就反复读这句,非常流畅。没感觉拗口。我想这一点上杜甫做了非常巧妙的处理。两个“无”字都是上平声韵,读音相对较弱。紧接着一个入声“一”字连着一个上声“妇”,使音调陡然加强并延伸。这样这一句的音调就入声一顿,绵延在了这个上声字上了。从而弱化了两个上平声的音调。杜老这方面是高手,比如“扑”,这个入声也同是为了音韵而为之。记得他的秋兴八首的开篇有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也是把读的重音放在“气”这个位置上。另外,“无食无儿”“巫山巫峡”更像是两个叠词,才不觉得涩口。不多说了,大家在读诗过程中去慢慢体会一下,我们继续看诗。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颔联承接起联分析贫妇打枣的原因,意思是说她来打枣决不是人品有问题,如果不是她穷困到极点她是不会随便打邻居家的枣子的。“我”正因为理解贫妇的自尊心,怕她不敢轻易来打枣,所以要对她更加和气亲近,杜老的关怀是不是无微不至啊?这就是志,接地气吧?!顿时作者的形象在我们老百姓的眼里高大上了起来。
咱们看起承四句,是杜甫以赋的形式着笔,一气贯串,自述自己从前是如何对待老妇人的这个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颈联话锋一转,转向给吴郎打声招呼的主旨上,也就是“呈吴郎”这封信主题。作者先以自谦的口吻说,本来提醒你是多余的,因为你是不会阻止她来打枣的。看看杜老多会说话,又一次照顾到了吴郎的脸面,体贴入微。接着就提醒吴郎,你即便是无意间或是为防鸡鸭鹅狗或是为了美观,在房屋周围插上篱笆,她也会当真,敏感到是你在防她,她便不会来打枣了。
本联上句是说妇人的,防的主语省略了,“远客”应该是指吴郎,因为他在重庆上班,来草堂只是借住。这样看防省略的主语就是妇人,宾语是“远客”。“多生事”应该是指妇人把这件事向杜甫告了吴郎一状。下句插竹篱的主语就应该是吴郎了,流水对而且工稳。这一联的基本意思是,你不要怪罪老妇人把“便插疏篱”这件事告诉我,是你为了防鸡鸭插上竹篱笆,让她疑惑而惶恐不安了。意思是这个意思,但是人家杜老表达的好啊,怕教训的口气过于生硬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措词十分委婉含蓄。搞了个“曲线救国”,一个字“完美”!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结联升华全篇,点出症结所在。借用贫妇的话“征求贫到骨”,对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提出了强烈的控诉。本联从字面上看似平列对仗,实则递进。看似扯得很远,好像跟吴郎插篱笆无关了。实是对吴郎的“高标准”“严要求”,站在“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制高点上,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本诗的写作手法极具匠心,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最后借清人卢德水的话结束本诗赏析:“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
感谢老师同学们,跟我一起欣赏杜甫,赞美杜甫,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97

回帖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太极图 于 2018-6-27 22:38 编辑

知我者谓我心忧
(袖底风)
感伤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放到文学领域是一类必不可少的审美愉悦。纵观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很多有才华的作者写出了流传千古伤人感事的诗词文章,给读者以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审美享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味一首这样的诗歌。它就是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是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此诗乃刘禹锡在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当时,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沿江东下赴任,途经西塞山,触景生情,抚今追昔,感伤兴亡,愤而成诗。清代薛雪《一瓢诗话》评价此诗:“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可谓切中肯綮。全诗并无太难理解的句子,读者都能看懂。但若要深入领会,当尤其关注第五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其中的“伤”字正是全诗的诗眼。正因为有这个伤感,现在读来也让人心绪万千,久久难平,千年前作者的情绪仍然感染着当今的读者。故,对此诗的赏析不必多言自当从这“伤”着笔。
我们看看诗人何伤之有?
首先,这是英雄已逝之伤。诗人一上来就用四句写了晋武帝伐吴统一天下的一段历史。公元280年晋武帝兵出三路,水陆齐头并进进攻吴国。王濬则是由益州(四川重庆一带)沿长江水路出发伐吴的主力。其时,孙吴曾在长江巫峡以巨链锁江,妄图阻挡王濬的军队。王濬烧断铁索浮江而下,势如破竹攻占了金陵(石头城)。吴主孙皓被他俘虏。从此三家归晋,分裂了百年的天下再次一统。刘禹锡正是截取了历史长河中最具穿透力和震撼力的这一片段,只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四字,仿佛运用了现代非常酷炫的图像后期处理技术,将四个场景拼贴一起,刻画出当年英雄成事业怀豪情万丈、取天下如风卷残云的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只是五百多年后,当诗人再次面对岚横秋塞,山锁江流,形势险要的西塞山时,从前的荣光映出当时的没落,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感伤。刘禹锡所在的时代,是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军事上藩镇割据,国土丧失;政治上宦官专权,奸佞当道。特别是诗人写作此诗的唐穆宗年间,作为藩镇的卢龙、成德、魏博相继叛乱,西方的吐蕃不时入寇、北方有回鹘虎视眈眈;宫廷里宦官把握大权,穆宗的父亲宪宗就是被宦官陈弘志所弑,穆宗也是宦官王守澄所立(见傅乐成《中国通史》)。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风雨欲来。时代呼唤拯救天下危亡的英雄,但英雄却迟迟没有出现。此时的诗人也本想有所作为。《资治通鉴·唐记五十二》就记载:刘禹锡就曾参与王叔文倡导的“永贞革新”。但革新失败,刘也成了被贬斥的对象。所以诗人在此追忆晋武帝当时的文治武功,渴望英雄出世,叹息伤感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其次,这是繁华不再之伤。大唐在我国历史上都是一个丰碑。在其前期的鼎盛期,诸夷来朝,外族的降服者及来华经商求学的不可胜记。有王维诗为证:“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长安更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华丽的大都市。文化艺术更是达到了一个空前高度,仅盛唐(公元713—762年)的诗歌就是中华文学史上一个巅峰;绘画书法更成一绝。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叛军攻下长安,玄宗也被迫幸蜀。华丽的楼台池阁成为叛军洗劫中的一缕青烟,文学艺术也跌下高峰。加之后来藩镇连兵,内战不断,中原一派疲敝,社会动荡不安。昔日的大唐气象正如诗人眼前的长江水尽付东流。记忆中九州宇内的海清河晏、热血君臣的意气风发都已经随风而逝。此时此刻的西塞山前已没有昔日的楼船蔽江、旌旗猎猎,有的只是夕阳西下、秋风萧瑟,苍山隐约断归雁、寒水无心空自流。诗人“伤往事”,即是对一个雕栏玉砌湮灭、理想盛世没落、繁华鼎盛不再的无限感伤。
再次,这是世事无奈之伤。历史记载刘禹锡是非常具有哲学思维的诗人。站在西塞山前,这个前朝的军事要塞已在寒烟枯草之中。回首过往,忽然间千百年来的兴衰往事涌上心头,仿佛历历目前。但,无端地,山形依旧、寒流依旧、故垒依旧,这些还可把握其形其声,唯世事无常、朝代更迭、兴衰转换却无法预知预觉。这里诗人巧借山川草木之未变与世道人事之已变作对比,给人留下无比深刻印象。我们可以约略知道诗人此刻的心境:一定是在感伤历史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定是在感伤统一和分裂总是形影相继,世事每时每刻都在改变;一定是在感伤时光如滚滚江流向前,个人无奈渺小只能随时代的波涛沉浮。这里可以与孟浩然诗《与诸子登岘山》中的伤感作一比较,即可知道刘禹锡伤之深、感之切。孟诗一上来即发感慨: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点明兴衰成败自成规律,非人事可堪者。中间四句写事写景暂且不提。诗的结句: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也在感伤魏晋的羊祜施仁政与民休养生息善治荆州、欲伐东吴一统天下却身先老死的往事。但生逢盛世的孟夫子感慨的唯斯人斯事,不比衰世的刘诗感慨天地人生、千古兴废来得深刻。
此诗因“伤”而成千古绝唱。可以说写怀古感伤无出其右者。如若一定要找,也许只有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句意思境界可以与之相仿: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97

回帖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禹锡七律《始闻秋风》赏析
/和悦
唐人的诗中,比较喜欢刘禹锡诗,就因为他的诗中有一股不向命运低头的豪气,乐观向上的豪情。他豪迈的诗风自成一格,白居易推其为诗豪。
刘禹锡晚年写了一首七律《始闻秋风》。全诗如下: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鹏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古时的文人,都有悲秋情绪。但刘禹锡好像对秋天情有独钟,更多的是歌颂。在他的眼里,秋天是美好的。这点更具有现代人的思想。在这首七律里,刘禹锡把秋风当成一位老朋友,并与这位老朋友展开了一场对话。首联把秋风拟人化,让秋风开口说了话:“去年菊花黄后我离开了你,今听我听到衰蝉的哀鸣我又回来见你了。”秋菊秋蝉,都是秋的产物,首联同时也点明季节。颔联是作者对秋风这位老朋友的倾诉:“五更时我感觉枕边凉飕飕的,我就知道你回来啦!而这一年我的容颜渐老也从镜中显示出来了。”五夜,即五更时候。“飕飗”形容风声。点出了“闻”秋风,下一句对一年来的变化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概。颈联却即时从这种伤感中转出另一种境界:“马儿思念边塞之草,抖动起卷曲的毛。雕儿睁开了睡眼眄视着天边的青云”。这两句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作比兴,寄托自己的雄心壮志。让人心情为之一振。看到这里,我们应该也可以明白了,颔联写自己的颜状,是以哀景衬高情。言虽然年事渐高,但心中豪情依旧。尾联作者继续与秋风倾诉:“你给我带来一片肃清的天地,正好可以让我放眼天下。为了你,我虽病中也要振作起来,登上高台,一览天下小。”
此诗首联对题直起,以黄菊、玄蝉点出了秋。芦荻老师上课时讲过,“起笔往往点到即止,既说不透也不能说透。那么醒神点题,全在颔联。”此诗的颔联上一句承接首联,直接点题“始闻秋风”,下一句则为转句埋下伏笔。颈联来了一个360度大反转,用乐景衬哀情,同时阐明主旨,表现了作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非常有深度。尾联以深沉低郁作结,意境深邃,深化了主题。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作者那种“不死不休”的战斗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97

回帖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太极图 于 2018-6-27 23:34 编辑

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赏析
赏学/太极图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白居易的作品《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这首诗作于长庆二年(822年)秋至四年(824年)夏,当时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诗人去西湖孤山寺里参加一个法会,离开法会后作此诗。
原文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注释
柳湖:西湖旁多植柳,故有是称。
松岛:孤山。
莲花寺:孤山寺。
桡(ráo):船桨。
道场,僧侣诵经礼拜之处,即佛殿。
卢橘子:枇杷的果实。
栟榈(bīng lǘ)叶:棕榈的叶子。
战:交相互动。
凉:指水风的清爽。
澹(dàn):安静的样子。
空碧:指水天交相辉映。
君:各位客人。
蓬莱宫:传说海上有仙山,名蓬莱,而孤山寺中亦有蓬莱阁,语带双关。
一、首先看作品题目
由题目可知此作是诗人去西湖孤山寺里参加一个法会,离开法会后触景生情而作。
此诗描绘了杭州西湖孤山寺周围的美景,记录了作者与“诸客”参加法会归来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留恋和喜爱之情。全诗句句写景,风景中处处点染着诗人的喜悦之情。犹如一幕幕湖光山色的画图。全诗明白如话,但在写法上却很见技巧。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理解作品的大意和写作技巧分析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首联点明时间地点,是对“西湖晚归”的一个交代。先是全景:柳湖、松岛、莲花寺。柳湖,即西湖,因湖上垂柳掩映,故云;松岛,即孤山,因山矗立湖中,故称;莲花寺,即孤山寺,湖中莲花盛开,因而以之形容其美;道场,僧侣诵经礼拜之处,即佛殿。天近傍晚,撑船人正摇动“归桡”,准备接客归去;寺中,诗人正和“诸客”走出道场,准备“晚归”。此联从大处写起,由景到人,这种写法,层次分明,主从有序,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首联五处(柳湖、松岛、莲花寺、归桡、道场)用了富有特征性的修饰词语寓情于景,从而增加了景物的质感和特征,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喜悦之情。如果不加修饰直说“西湖孤山山上寺,晚动归舟出庙堂”,就会索然无味。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应学习和借鉴这种技巧。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承首联晚归,颔联写孤山归路景色。卢橘子:枇杷的果实。栟榈即棕榈。这联中的“低、重、战、凉”用得特别好:
“低、重”---批杷硕果累累,金实翠叶,山雨过后,清香四溢,连果枝都被压得低垂下来,一个“重”字,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多少喜悦之情!
“战、凉”---棕榈树高叶大,俨若凉扇遮径,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为“战”,似乎它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一个“凉”字,透出诗人多少快感!这些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使得画面活了起来,这两句,可以说是美景爽情的融冶,诗情画意的结合。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颈联写诸客移步登舟,船行湖上的情景。起句写西湖:在宽阔的湖面上,轻轻的寒烟似有似无,蓝蓝的湖波共长天一色,所以说“烟波淡荡摇空碧。”对句写由船上回望回望孤山寺的美景: “楼殿参差倚夕阳”,写出了随山势高下而建筑的宇观楼殿在夕阳晚照映衬下的瑰丽情景。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尾联落笔到“回望孤山赠诸客”的题旨,蓬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而孤山寺中又有蓬莱阁,两者浑然一体,不着痕迹,更增加了韵外味。收束得当,画面优美,回扣主题。
三、作品脉络分析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西湖、孤山、晚归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点题时间、地点、晚归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归途近看孤山景色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归舟上远看:湖上及孤山寺景色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回扣题旨
总之全诗短短八句,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始终不离题旨“西湖,孤山,晚归”的线索。此篇章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赏析就到这里,感谢老师同学们,跟我一起品读学习白居易的作品,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97

回帖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未作业  
七律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先说下创作背景,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说到七律,自然绕不过杜甫,其浓郁,雄浑的创作风格,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千百年来,令无数后来者动容。正如轻易不肯屈人的诗人作家木心说的那样,论诗,杜甫是第一人,“万国兵前草木风“一言足矣。杜诗,历来有众多评述,应该说,浅薄如我,不敢妄加评判,然,出自喜爱,试战战兢兢做以浅述与赏析,请老师同学们多多提点。
    作者情绪沉郁,却苍劲向上,虽则秋色萧条,却明亮浓艳,坚贞不屈,气势磅礴,给人以忧患却不低落,沉痛却清醒,季节与环境,家国与形势动荡,即便已到强弩之末,亦昂然直面的勇敢与气节。试从字句加以分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玉露秋枫,明丽晶莹,巫峡山水萧森凛然,涛涛江水自天地而来,浩浩荡荡,连塞的风云去接着遥遥的地平线,幽远,雄浑,苍郁,阴凉。勾勒出大写意,浓墨重彩泼染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宏大画卷,作为景语,为后面的情语铺垫出强健厚重的基调,以环境的渲染,烘托出作者无时无刻不忘家国的大情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始开,昨日今日两泪纵横,一笔荡开,于时间空间上自然游离,色调情绪皆浓郁难以排遣;孤舟一系,却是故园心未定,从此处至彼处,今时他日,彼土故土,在空间与方位上流转悱恻,阔大的叙事能力,至深至切的伟大情感,涤荡心神,牵肠挂肚,感人肺腑。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处处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声紧似一声。作者把目光落向眼前,秋将尽,寒衣将裁,暮砧急催,家人友朋何处,将士征人何方?再次把心绪揉进具体的事物中,将去国离家,见物伤怀,感怀众生丧乱之苦的情怀推至极致。令后人感怀与敬仰。
杜甫的诗一贯的对仗严谨,情景契合,无一字不精心,却如信手拈来,自然流畅,凝练而情真意切,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97

回帖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8-6-28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太极图 于 2018-6-28 23:35 编辑

赏析唐杜甫之《曲江二首》之一片飞花减却春
/岩羽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也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世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那年46岁,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貶官。安史之乱,也是大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他目睹了这场由政治腐败而酿成的祸乱之后,十分苦闷与忧愤,却又无能为力。暮春里诗人借曲江之游,怅然而作。
晚明王嗣奭曾评曰:“初不满此诗,国方多事,身为谏官,岂人臣行乐之时?然读其沉醉聊自遣一语,恍然悟此二诗,盖忧愤而托之行乐者。公虽授一官,而志不得展,直浮名耳,何用以引绊身哉。。。乃忧谗畏讥之作也。”看似悠闲的风花背后,实则深深的愤懑与忧伤。这就是杜甫!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书生意气为君饮,满怀沉郁酬生民。
杜甫  《曲江二首》之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此首写在曲江看花吃酒之时,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曲江又名曲江池,今西安城南郊,原为汉武帝所造,是唐代一处名胜玩赏地。
    首联,诗人惜春留春之情写得深情款款,却又是万般无奈:“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花飞,诗人敏锐地感觉到春天已经不再完整,失望失落怅然而起,而眼前“风飘万点”的景象进一步让诗人愈加哀愁。如果说暮春里在曲江看花吃酒,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别有怀抱,起笔便是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正愁人”,三个字简直力透纸背,一下就把笔墨重心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
   
    来看颔联,既然“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要更加爱惜才是。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一片又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所以承句也即颔联,细致深化地描摹了此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这句大意是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要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吧。
   “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看似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及时行乐的愿望与潇洒,其实暗含的情感的悲痛。试想,当诗人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心中滋味能洒脱起来吗?吃酒更是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颔联不但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欲”等虚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严谨与灵活辩证统一的艺术成就。
    人们常说,读杜甫诗要与其时代背景密切结合,那么我们就不难感受到诗人的悲痛之情。因为诗人目睹着盛唐一步步地走向衰败,这个过程如同曲江由仲春走向暮春,而他只能痛饮以排遣这种为国哀愁之绪。
  颈联从自然界的花开花落写到世事的兴亡衰败:“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此联对仗十分工稳且精彩,“翡翠”对“麒麟”大类相同,词意皆是连绵词性;“巢”与“卧”两个动词用得相当精妙,可见炼字功夫之厉害;
   “翡翠”是小鸟名;“麒麟”是传说中的吉祥兽名,这里指墓旁的石刻。
    当诗人的目光随着花瓣落到江面上,看到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居着翡翠鸟,何等荒凉!当诗人的目光落到花园边,看到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麒麟倒卧在地上,多么寂寞!可见安禄山叛乱之后,处处呈现的荒凉景象,曲江往日的盛况远远没有恢复。由此,诗人引发了对大唐盛衰兴亡、物是人非的哲学思考。既然人生无常,人生苦短,任谁也逃脱不掉,那么为什么不能像小鸟一样自由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呢?
这首颈联,即表达出了前边愁思的纠结情绪,又为下句做了很好的铺垫,从此处可以看出诗人驾驭文字的高超本领。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尾联顺势宕开,这意思是说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物理”指是事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宇宙万物的道理,广义地说是自然界及人类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国家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非一人之力所能。“行乐”即享乐,是“莫厌伤多酒入唇”的一变式说法。“浮荣”,虚浮而不实际的荣耀,实际指做官,暗指诗人这左拾遗的小官。
尾联表面上写诗人的感慨:世间万物兴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是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
此诗的最大特点:一是含蓄有神韵。即抒写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比如“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写景并不工细腻,然而“一片花飞”,就足以表现春减;“风飘万点”,就足以表现春暮。一切与春减、春暮有关的景色,都可以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中去冥观默想。

二是景中抒情,“神余象外”。比如尾联的“何用浮荣绊此身”,暗示诗人“仕不得志”,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避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写要及时行乐。然而仔细体悟才会发现其言外深意。所谓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无外于此。
杜甫大诗人生于乱世之中,半世颠沛流离,所遭遇的困苦艰难、所得到的烦恼悲哀,人承受之乃不得已,唯求解脱或忘记或麻醉。而杜甫大诗人则睁着眼睛清醒地看苦痛,虽无神力消灭之,却忍受并担当之,用他那不朽之笔,令后世学子仰慕。。。

   东坡先生曾言:“诗至于杜子美,天下之能事毕矣。”诚然也!近代顾随先生在评杜甫诗时感慨:“好诗是复杂的统一、矛盾的调和。好是多方面的,说不完。”的确,杜甫的这首律诗写得真好,百读不厌。赏不够,像大深山里的宝藏,无能为力“挖”得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659

回帖

42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240
发表于 2018-6-28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参差: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97

回帖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太极图 于 2018-6-29 00:26 编辑

《流莺》赏析   幽谷居士
唐代: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释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参差: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
啭(zhuàn):鸟宛转地鸣叫。
佳期:美好的时光。
不忍:一作“不思”。
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冯注引赵次公注杜诗:“弄玉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曰京师之盛曰凤城”。
流莺赏析: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托物寓怀,书写身世的诗篇。写作时间不详,从诗中的“飘荡”“凤城”来看,应该宣宗大中三年(849)春的返京之作。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诗的首联从正面写了黄莺的飘荡流转,无所栖居的情景,侧重的是一个“流”字。“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漂荡复参差,是说漂荡流转之后又紧接着再飞翔漂泊。下句的“度陌”“临流”呼应了上句的“复”字,黄莺这样不停的漂泊,穿过小路,飞临小河,究竟是要飞到何时何地呢,作者没有做正面交代,只是淡淡的说“不自持”。其实“复参差”也好,“不自持”也好,都是作者以流莺的飘荡比喻四处漂泊的自己,暗示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颔联通过对流莺另一特点“巧啭”的描写来道出它内心的郁闷。其实流莺那优美的歌吟中隐藏着它自己的一种殷切的期望——希望在三春良辰中能有美好的相会。然而,流莺的“巧啭”就像作者自己的主张一样不被理解和认可,因而,即就是适逢春日的良辰也不会有自己所殷切期盼的“佳期”,不会实现自己多年漂泊的愿望。
      颔联中的“岂能”、“未必”,“无本意”、“有佳期”,以一纵一收,一张一弛,一问一答的方式,将诗人不被人理解的惆怅和纵有良辰也无佳期的伤感娓娓道来,诠释了这两句诗本身的深与婉的统一。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颈联承上颔联的“巧啭”继续写莺啼。这是在“巧啭”的“本意”不被理解,“良辰”的“佳期”不得相遇之后的流莺,无论是在风疾露重阴晴的早晚,还是在京城万户千门启闭的时节,流莺总是在永无休止的啼啭歌吟,它仿佛是要将“本意”告诉人们,并期待着那似乎不存在的“佳期”。
这一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句中自对,读来感觉非常的明畅优美。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如果说前三联诗人以流莺的悲情暗喻自己,那么在尾联诗人便把自己推到了前台,点明了“伤春”的正意。道出了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哪里又能找到我的栖息之地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97

回帖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边沙外作业:
寄杜位(唐·杜甫)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题注:位京中宅近西曲江,诗尾有述。
近闻宽法离②新州①,想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③随眼,鬓发还应雪④满头。
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
按:① 时位因李林甫诸婿贬官 
一作别 
一作行 
一作白
赏析:
“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怀归尚百忧。”首联点题定调,言最近得知族弟杜位因从宽处理而离开流放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但要还乡相见依然有重重困难与忧虑。离新州,叙事;尚百忧,推心。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颔联承首联之新州,言其弟杜位贬官流放远在万里之外,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为此而深感悲伤。一句为距离的横向,一句为时间的纵向,一纵一横表达意境之开阔又深远。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颈联承首联之百忧,言离乱之忧伤。未述寄诗之意,犹恐后会难必也。干戈战乱不断为实写,想其十年不见的族弟必已满头白发如雪是虚笔,一实一虚相互衬托更显灵动与情至。
“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尾联感慨,言作者在玉垒这地方写这首诗以抒发其凌乱心怀,什么时候才可以像十年前那样,常到曲江杜位家中相聚欢饮。
整首诗表达的是对族弟杜位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国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之悲愤之情。
此诗在杜诗中并不算上乘之作(有四平头之嫌)。但其风格与特点仍不失其一贯之沉郁顿挫格调。且语言文字,述事叙意更简练率直。对初学者更易领会与学习。
杜甫写给杜位的同题诗还有一首五律:
寒日经檐短,穷猿失木悲。
峡中为客恨,江上忆君时。
天地身何在,风尘病敢辞。
封书两行泪,沾洒邑新诗。
由此足见杜甫与杜位之间的深厚感情。
顾宸曰:是一纸家书,率直摅写,不待致饰。曰近闻、曰想见、曰虽皆、曰已是、曰况复、曰还应、曰何时更得,只此数虚字中,情文历乱,俱写出心乱之故。骨肉真情,溢于言表矣。
卢世曰:字字排空,却字字遮实,妙不可名状。
此乃杜诗之独到与过人之处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1 09: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