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28|回复: 0

[讲义资料] 沧浪风诗校第七期词班理论课第二讲:词的起拍、过片和结拍的手法

[复制链接]

313

主题

3074

回帖

9832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832

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8-4-21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沧浪风诗校第七期词班理论课第二讲:词的起拍、过片和结拍的手法

                                                                       文:高天流云


    有别于诗之铿锵,词这种文体形式最早是从和曲歌唱发展而来的,那么在章法上必然有其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词的起拍、过片和结拍,是词立意发端、承转收放的关窍所在,恰如画一条龙,若头颈与腰、尾三处的笔法勾勒得当,那么整个构图就会灵动盈跃,生出腾飞之势。所以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这三大关窍的写作手法。

    先说说词的起拍与发端。

    我们填词习作的时候通常都有一个感觉,就是不知如何下笔。所谓万事开头难,下笔的问题一旦解决,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那么一般情况下,词的开篇发端一般都要求“工”,如虚门半掩而见园景之一角,虽得鲜明却又无法尽览,于是引发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强烈兴趣。这种起拍手法,大致分三种:

    第一种是高蹈造势。比如开篇切题,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豪放风格的议论时局、抒怀言志,但婉约抒情的作品也会偶有用之。其用于豪放风格如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起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即直抒胸臆,用类似散文的笔法,先勾勒出整篇题材的轮廓,随后由远及近顺势铺展,江湖、市井、西湖、游客......使后文一系列意象元素有了“钱塘自古繁华”这条主线贯穿,以致环环相扣,令读者思绪无法稍驻。

    第二种是开篇直抒胸臆,浏亮鲜明。如刘过【沁园春】寄辛承旨: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俳徊。

    这首起拍“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如闻词人之豪迈朗笑,文字具足词人秉性,可谓鲜明动人。其后将白居易、苏轼、林逋三人设于一个奇诞场景中,借古人之口而言己志,这又像极了明清的灵异小说情节,笔法很是浪漫,想象也极其丰富。但若无起拍的直抒胸臆,后文无疑将缺乏情怀主线串缀,读来恐怕令人费解,甚至流于怪诞了。

    第三种是开篇造境,即以景入手营造一个题材环境,再借景发端,依景言情,切入主题。如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起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先营造出一个大自然清畅恬然的场景,再代入自我主观,用世外桃源的画面效果,来寄寓作者自己超然世外的淡泊情怀。

    词贵情景交融,不仅情因景化,而景亦为情生,故用景应当视主题而定。比如同样是写秋,范仲淹【苏幕遮】是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发端,洗练地营造了一个冷寂凋零的深秋意象,一读之下即能生出羁旅调怅之意: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而稼轩的《水龙吟》则用了“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似乎必须这种高爽雄阔的境界,才更能契合他雄心万里、壮志难酬的激越情怀: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第四种起拍之法是或作设问,或直出主题,或置一悬念引发关注与思索,再以回应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词意。如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的上片先用一个设问开头:“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个“深”字叠造出一腔浓愁,后文不作正面回答,却以杨柳堆烟、帘幕无数来进一步渲染愁情,其达意效果无疑更加沉郁而厚重。

    此类以设问发端的手法,通常适用于婉约情怀的表达,但前人名家也有用于营造豪放风格的,例如苏轼【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起拍“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问句虽无奇,答语却气势惊人,且一问一答之间尽显深情与豪迈,恰如清人郑文焯所言“健句八词,更奇峰突出”。

    再如稼轩【玉楼春】戏赋云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开篇出语设问,想象奇特雄豪,答语更是神奇灵异,读来似见暗云高耸,有一种平生高不可及、变幻莫测之感,而其神异风格却完全契合了“戏题 ”二字。

    词的起拍发端写作手法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再看看词的过片。

  过片是词牌特有的一种篇章结构。究竟何谓过片呢?我们都知道,词牌只有一段的文体称作单调,但词牌大多数是分段的,最多的是上下两段(两片或两叠),称为双调,用来表现同主题的两个层次。那么双调词牌的上片末拍通常称为“歇拍”,而下片第一拍就称为“过片”。但如果双调不同体(即上下片的字数、句式、韵脚不同),那么下片首句也常称为“换头”。词牌上下片之间的密切关联,其关键就在下片的首拍,即过片。历代词人填词和评词都非常重视过片,如张炎就特别强调了“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这里“承上接下”是个总的要求,实际上不仅要求衔接紧密,还须圆融自然,以能够出新意为上。沈义父《乐府指迷》有云:“若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就是强调词的过片要同时兼顾立意出新和整体圆融这两个方面。

  过片手法繁多,具体则以立意而定,须契合词风。常用手法有以下几种:

  (1)上下片笔意不断,过片虽跌宕却不离上片词意。此为最常见的笔法,如姜白石【齐天乐.咏蟋蟀】: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这首词是写闻蛩声而起忧思。起句“愁”字开篇切题,将主观愁思与后续的蛩声如诉交融在一起,词意依此铺展开去,而歇拍“夜凉独自甚情绪!”则将冷夜听寒蛩的凄凉情绪高调宣发,读来有不尽之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过片“西窗又吹暗雨”,恰如沉寂之后的突然再现,一个“又”字将下片的情景意象与脉络接驳起来,令下片得以继续铺展。所以这首词的过片不仅起到换头的作用,更于跌宕中使得意脉转折不断,读来一派圆融。

  (2)前后贯通,以客观承接词意,上下片并列相对,共事情怀。这种手法通常以过片为界,前后正反相对、今昔相比,将过片作为桥,承接两段词意以便贯通一气。如李后主【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鬂销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词的上片回忆昔日帝王生活的豪华,下片则写此时身为臣虏的悲凉,今昔对比何其强烈鲜明!其过片“一旦归为臣虏”写在上片奢华欢娱之后,一刹令情势急转,恰似横亘于词人两种人生境遇间的一座桥,将前后冰火两重天刹那贯通,使读者不觉生出人事无常的深切感受。

    再如吕本中【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又是典型的正反相对,以过片贯通。这首的过片以首句作为叠句,却将“不似”换作一个词意截然相反的“却似”,句法上看似反向一转,但幽怨之意却不减反增。运用这种两段首句重叠但句意相对的手法,带给人的感受往往鲜明而警醒,读来尽得其味。

  (3)上问下答,词意相接。典型的例词如易安【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浯。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的问答是以歇拍设问,而用过片作答,使用这种承转手法通常需要一定的情节才能更具灵动,一旦运用妥帖,就是填词做腰的杀手锏。如上面这首【渔家傲】,全篇设意于虚处,若不以一定情节去作实,写来无疑缥缈得很,读着就更渺茫了,于是就有了歇拍“闻天浯。殷勤问我归何处?”。而易安以过片“我报路长嗟日暮”作答,显得极为流畅自然,虽于结拍处承继了上片的虚笔写意,但运用这种代入情节的问答方式又能虚中有实,起到镇压全篇的重要作用,使这首词不至流于虚浮缥缈。

  再有就是歇拍设问,但过片不作直接回答,却以此作意铺展,呼应上文。这种写法也比较多见,如稼轩【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上片设问“几人真是经纶手”、“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而过片却接以“况有文章山斗”,并非直接作答,但由此领出对韩尚书一连串的赞誉,实际上就是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暗喻韩尚书就是“经纶手”,是“真儒”。这种情形属于过片问答式的变通手法。

    讲完词的过片,我们最后来看看词的结拍。

    结拍是指一首词的最后一拍,它通常是全篇点睛之处,需要起到收篇抒情的效果。结拍既要能够收尽全篇,又须余味不尽、意在篇外,所以结拍的精妙与否是一首好词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白石道人诗说》有云:“一篇全在尾句,如截犇马。”即尾句收篇如同拦住一匹狂奔的马,总须十足笔力方得其效。我们这里总结出四种结拍的写法:

  第一种是“词意俱尽”,即结拍点题,收尽全篇。如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
    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
    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这首词绝大多数篇幅读来无非是文士官僚歌楼酒肆的糜艳生活,似并无深意,直到结拍“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一出,才忽见警醒,其劝慰激励之意,读来令人为之一振。这里的结拍将前文的铺垫设意以这种异峰突起的手法一笔收尽,且毫无粘滞,同时也点出了好男儿当共赴国难、恢复中原的励志主题。

  第二种是“意尽词不尽”。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大家都很熟悉,其以杨花写离人,极尽幽怨缠绵之风格,却始终不破题,直到结拍的“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出,才一霎点明题旨,读来酣畅淋漓,收尽全篇词意,而精警之余势不减,似乎词犹可续。

  第三种是“词尽意不尽”,即结拍延伸词意的外延,为读者的关联想象营造空间。如稼轩【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一作“正愁余”)

    这首词写来全是家国之恨,抛家去国的人将眼泪汇成清江之水,一句“可怜无数山”,读来何其沉郁!下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暗喻收复中原乃是民心所向,并非当权者偏安一隅的政治愿望所能阻隔的,但结拍“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却道出了现实的无奈,恰如鹧鸪的叫声“行不得也哥哥”,此处“正愁予”三个字可谓道尽了作者深郁的忧国情怀。这首词在结拍用一种深沉含蓄的意象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怀深蕴其中,品读之下,不仅百味杂陈,更生出无穷感慨。

  第四种是“词意俱不尽”,即结拍虽看似词犹未尽,读来也意犹未尽,但所言之意实际上已尽在句中,细品即得,无须再费文墨。如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下片设问“试问闲愁都几许?”而结拍紧接其后却并不作答,只用了三个景物描写收篇,读来似犹有下文。其实我们仔细回味一下就能明白,“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正是愁至深处的人眼中所见!贺铸时人称为“贺梅子”,正是因其“梅子黄时雨”一句而得名,可见其遣词造句之凝练与精警!这种借景抒意的手法,往往比直接的情语来得更加深刻隽永。然而凡事总有例外,如柳永【雨霖铃】的结拍“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是以情语设问,但问而不答,却用了一种留白的手法,将离情别绪运化得极具张力,读来意味深长。这一类的结拍手法都是极具匠心的,往往非大家不能为之。

  词的结拍就讲到这里。

    以上我们已将词的起拍、过片、结拍的常用手法都讲完了。但在具体的写作上,我们还需要根据谋篇布局的具体要求灵活运用,当以自然圆融为宜,切忌生搬硬套。概括说来,一首好词的起拍、过片、结拍必须相得益彰,才能使全篇意韵浑圆、气脉贯通,倘若只重一点而忽略其他,或者只是刻意去模仿堆造,那么作品自然不会有上佳的表现力,最终只能捉襟见肘,与精妙无缘。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风浩浩,乾坤事了,吟啸归蓬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21 16: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