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76|回复: 0

2016-10-23 烟雨半山云《品宋斋前贤词作研习》吕碧城词作欣赏

[复制链接]

313

主题

3074

回帖

9832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832

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6-10-29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10-23 烟雨半山云《品宋斋前贤词作研习》吕碧城词作欣赏


    清末民初的徽州,是一幅灰色调的画,灰的片瓦,灰的山墙,灰暗的天空,青灰的石板路,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的屋檐,也微微油漆剥落,露出些许沧桑的底色。红木的、橡木的桌椅,雕屏、雕花的床,考究的梳妆台,在有些幽暗的木楼里,也显出珵亮却没落的贵气。

    我的讲解就从这里展开!

    吕碧城,一个少有才名卓然不群,一个命途多舛孤标傲世,一个叱咤一时黯然皈佛,一个孑然一身游遍欧美,一个名满天下词坛压轴的才女,注定是徽州这幅灰色调的古画中最是惊艳的一抹艳红。

    吕碧城,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安徽旌德县人。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才女。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她的一些词作,与大家共赏。

                【清平乐】

        冷红吟遍,梦绕芙蓉苑.银汉恹恹清更浅,风动云华微卷。
        水边处处珠帘,月明时按歌弦.不是一声孤雁,秋声哪到人间。

    这是一首写秋的词,梦里绕着荷塘,把红荷,吟唱了一遍又一遍,夜色清淡,银河也安静的如睡去,夜风吹来,云彩微微飘散。水边人家门上的珠帘,月明时候幽幽的歌弦。如果不是一声孤独的雁鸣,谁又能知道秋天来了?

    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是1904年她住在天津塘沽舅舅家,那里有许多水塘和河畔,歌舞厅馆也不少,写秋实是抒发满腔的愁绪。就与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是一种情怀,吕碧城与秋瑾是好朋友,她们生活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怎么能不似一只孤雁?然而,叶落知秋,即使只有一声雁鸣,也能让人间知道秋天的到来。

    还有一首【浪淘沙】: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离思难收.一身多病苦淹留.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两首词一写春愁,一抒秋怨,都写得清新可喜,情致宛然。词中人在春雨潇潇的夜晚独坐小楼,怀想着那姹紫嫣红的百花是否己在春雨中零落成尘?心中不禁生出淡淡的哀愁。这愁是人为花而生的。

    春草日日生长,等到众芳摇落的送春之时也将是离别之期,这愁是花代人生的。情感主体的相互转换给作品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吕碧城所领悟的生命意识不仅仅限于春花秋月的闺阁闲愁,更体现在韶华易逝,人生无常等传统文人所共有的体验。

    “韶华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踏沙行》

    “缥尽愁丝兼恨缕,尘海茫茫欲系韶光住。”《蝶恋花》

    “沧海成尘浑见惯,人天哀怨休论。韶华回首了无痕,行云空吊梦,残梦又如云。”《临江仙》

    她以愁病之身体味着繁华落尽的寂寞与悲凉,从而生发出对白己命薄魂柔、才高命短的身世之叹,这一切都使得吕碧城的词作超越了普泛性的岁月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而具有了与自身生命体验厚度相一致的深沉的人生感悟。

    倦枕歌愁,重衰滞梦,小楼深锁春寒。笙歌隔院,咫尺送喧闻。筵初散,怎禁得、佳丽地,帷灯匣剑酒冷香残。空剩了,深宵暗雨,浙沥洗余欢。想见华愁看,玉孰珠架。怕人事年光,一样阑珊。漫说霓裳调好,秋坟唱、禅味同参。疏熊外,银澜弄晓,江上数峰闲。(《满庭芳·日内瓦湖畔残夜闻歌有感)))

    这首词作于1928年吕碧城重游瑞士日内瓦时。在昌碧城的游记散文《欧美漫游录·重往建尼瓦》中有一段相当精彩的文字可看作是对此词的最佳注释:
    仍寓旧时旅舍,然昔之寓此,因邻为剧场,深夜顾曲,便于往返。今抵此经旬,尚未涉足。某夜梦回,方笙歌如沸,卧聆乐奏,知某也为孤步舞,某也为旋转舞。往日芳朋俊侣,沉酣于春潮灯影之情景,一一涌现,然今倦仄矣。故此等幻影亦旋起旋灭,而别有所感者在声乐之凄咽,如诉人事,如惜年华,无限隐抑及变迁,青寄此宛转顿挫之节拍中。

    ……众响渐寂,继以一阵疏雨浙沥有声,凄凉况味,洗涤歌舞余欢,反响亦殊不弱。物理由静而得天时人事,在在可悟盛衰倚伏之机。当局者苦执迷不悟耳!诗友费仲深君“夜半笙歌倦枕哀”之句,殆先我而历此境者。

    十年幽居海外的生活是寂寞、凄冷的,好在吕碧城还可以聊寄情怀于诗词,与知心朋友往返唱和。友情,是她生命中最为温暖的底色了。但随着岁月流逝,当她有朝一日发现昔日知交旧友飘零散尽时,内心的悲凉是多么地难以言说呀!

    芳楔修兰,仙班倚玉,前尘回首匆匆。欲问昭容尺,便比无情水,可平均、分计枯荣。但使然、劫换人间,芋萝吹老秋风。量才锦羽传笺,各诉愁衷。心期带落花千点,万里流红。溯水寻花,劳他飞燕西东。分飞到海还相见,岂故人、未必重逢。指天边、清浅蓬赢,不碍搓通。《高阳台》

    十载重来,黯前游如梦,幌然辽鹤。使入夕阳,依稀那时池阁。人间换劫秋风,催蕉谱金荃零落。忆分题步韵,惊才犹昨。横海锦书绝,袅山阳怨笛,旧情能说。甚役使,传雁讯,惊逢南陌。长思挂剑延陵,倘素心、逝川容就。凝默。啸寒岩、万椒苍飒。《惜秋华》

    前一首作者自题为:故国诸友来书话旧,各有身世之感,赋此答之。在经历了沧海桑田,靠鸿雁传书,世事变迁后,昔日友朋千里远隔,却不知今生是否还能再聚,只能聊慰思念之情。

    第二首题为:“途人以讣告,遂枪然回车,为赋此闺。”词友韦斋别十一年矣,归国后便道访韦斋,名费树蔚,为吕碧城交往最最为融洽的挚友。

    1936年吕碧城北上途中,车过吴门,本想顺道探望老友,之久不料韦斋已于1935年4月8日卒。这时距吕碧城1926年再度赴美正好十载。费树蔚给予吕碧城的关怀与帮助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这份友情对吕碧城而言是异常珍贵的。

    因此,它的失去也是对碧城的一个巨大打击。“十一年生死两茫茫”,回忆昨日交游还历历在目,但此时朋友之间不仅是隔着一段重洋,而是隔了一段红尘,这无奈而凄凉的心声还能向谁倾诉呢!

    现实的苦难无路可逃,吕碧城于是将自己看成是到人世历劫的仙人,这种情结使她的诸多作品中都带有了仙一凡的二重视角—既厌倦尘世,渴望飞升,又留恋世俗人间:

    “泪雨吹香花落后,尘劫茫茫,弹指旋轮骤。便作飞仙应感旧,五云深处犹回首。”《蝶恋花》

    “赢得浮名何用?未抵浮生苦。辽鹤振羽,丁宁待我,共略金爬玉京去。”《六么令》

    向仙境的飞升毕竟是一个瑰丽的梦,短暂的梦醒来后仍不得不面对永久的生存的折磨。在梦想的翅膀被现实的坚壁碰断之后,无奈的吕碧城只好希望借毁弃自己的世间身份和世俗情欲,去逃出碌碌红尘。在无力排遣现实忧患时,她选择了对人间生活的全然放弃来摆脱烦恼。

    “旧欢如梦休重说,私华忏尽今非昨。今非昨,白莲香里,编衣参佛。”(《忆秦娥》)“冰雪聪明珠朗耀,慧是奇哀,哀慧原同调。绮障尽头菩萨道,才人终曳继衣老。”(鹊踏枝)

    1930年春,吕碧城在瑞士日内瓦版依佛教,其时她47岁。从此,她漂泊半生的心灵终于有了切实的寄托。

    吕碧城有大量的词作反映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政治割据、列强入侵,国家催难,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吕碧城对国事日盛的局面倾注了真挚的情感。这是碧城得以超越传统闺秀作家乃至部分文人最为有力的明证。她的很多词作是与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相佐证的。

    百二莽秦关,丽碟回旋。夕阳红处尽堪怜。素手先鞭何处著?如此山川。花月自娟娟,篇底灯边。春痕如梦梦如烟。往返人天何所住?如此华年。(《浪淘沙》)

    排云深处,写禅娟一幅,肇衣耀羽。禁得兴亡千古恨,剑样英英眉妩。屏蔽边疆地湖山,京核金币,纤手轻输去。游魂地下,羞逢汉锥唐鹉。为问此珠庭启处,犹是尘寰否?玉树歌残萤火黯,天子无愁有女。避暑庄荒,采香径冷,芳艳空尘土。西风残照,游人还赋禾黍。《百字令·排云殿清慈禧后画像》

    吕碧城的许多词在内容上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面貌,表现出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的进步性。还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之前,年轻的吕碧城就曾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为争取妇女解放、男女平权大声疾呼。

    她痛恨女子被羁绊在闺中正如“幽与闭,长如夜,羁与绊,无休歇。”《满江红·感怀》

    而杀敌报国从来被看作是男人的事业:“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法曲献仙音·题女郎看剑引杯图》

    碧城即便有万千的豪情,也终究是“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满江红。感怀》

    慷慨的报国之志中散发着一股勃勃的怨气。

    1915年5月,袁世凯与日本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二十一条”。此时,碧城正驻足北京长城。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想到国家权利的日益沦丧,吕碧城恨不能以女儿之身扬报国之志。

    吕碧城始终不脱离一个女性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人、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易顺鼎对这首词极为赞赏,“读‘素手先鞭何处著?如此山川。’为之起舞;读‘往返人天何所住?如此华年’为之宕气;读‘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则为之击碎唾壶矣!”

    第二首《百字令》意在谴责那些卖国求荣的朝廷贵族。慈禧为满足自我享乐的私欲,竟不顾大敌当前、民族催难而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其中“屏蔽边疆,京坟金币,纤手轻输去。”虽然字面不加贬责但讽喻之意自现。

    从本质上来讲,吕碧城并不是一个忧心政治的人。先觉者的呐喊大多带有空谷足音式的悲凉的况味。吕碧城在追随了一阵时代思潮之后,渐渐远离了政治。直到她去国远游,卜居瑞士山中,更是不再过问政治。

    但是,无论身在何处,吕碧城心中对祖国的思念与牵挂却从未削减过,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感情变得越来越浓烈。这些作品无疑是吕碧城词作中最为动人心魄的部分。

    因为吕碧城毕生坚持用文言写作,使得后来她的文名渐被湮没。但在当时,她的作品文章,都曾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她的词作,疆村弟子林鹍翔曾誉之为“三百年来第一人”。

    诗人易实甫称赞吕碧城说:“其所为诗文见解之高,才笔之艳,皆非寻常操觚家所有也。”评论家陶杰说,吕碧城的词“并非首首闺秀纤巧,而是烙印了时代的烽烟。手笔婉约,别见雄奇,敏感玲珑,却又暗蓄孤愤”。

    沈轶刘先生在《繁霜榭词札》中论述说:“清代妇女之词,数量多,分布面广,其间特出颖异,无脂粉气而抗高格者,首推初期之徐灿与末期之吕碧城。然徐仍不能脱旧习,吕则陆离炫幻,是炳天烛地之观。其词积中驭西,膏润旁沛,为万籁激越之音。寓情搴虚,伤于物者深,结于中者固,日出日入之际,其哀刻骨,有不可语者在。”

    皈依佛教之后,吕碧城曾一度弃笔文艺。她在《晓珠词》卷尾云:“慨夫浮生有限,学道未成,移情夺境,以词为最。风皱池水,狎而玩之,终必沉溺,凛乎其不可留也!”后虽再次搦管,但其中心境,已是沧海桑田。

    逝后遗嘱葬身清流,也正应了她在《浪淘沙》中所表达的意愿:“花瓣锦囊收,抛葬清流,人间无地好埋忧。好逐仙源天外去,切莫回头。”

    其实我今天在这里讲碧城词,与其说是讲词,不如说是讲其人,是在追忆这样一个淹没在历史浪涛中的奇女子。其文其人其平生都令人感佩又唏嘘不已,不论如何追索,都不禁感叹,她的一生,生也灿烂,逝何寂寂。

    这位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传世著作有《吕碧城集》、《信芳集》、《晓珠词》、《雪绘词》、《香光小录》等。回光返照之际,亦留下一首据说是“梦中所得”的绝命诗:

    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
    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

    一代名媛,从此香消玉殒。

    “天花散尽尘缘断,留得人间绝妙词。”


风浩浩,乾坤事了,吟啸归蓬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21 16: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