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登览类律诗的创作:
登览类——登览,登临览胜。登山临水,游览名胜,这是一个应用相当相当广泛的门类。旅游、出差、聚会、商务。。。都可能会有机会去到一些比较特别的地方游览,这些地方可能是高山之巅,可能是绿水之滨,可能是重大事件发生地,可能有名人遗迹,总之,是一些有别于其它场所的特殊之处。这种地方也常常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与创作欲望,从而想写诗。
我觉得写登览类的作品,要把握三点:
一、景色的特色,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哪里;
名山大川、胜景名楼,它们能够成为名胜,大多数本身就相当特别。有的是地势险要,有的是风景优美,有的则可能有特别的人文背景,有的有特别的历史意义,总之写它,就一定要写出它的特别之处。这个可以明写,可以暗写,可以直接写也可以间接写,但总归要写,而且无论用含蓄的笔法还是直白的笔法,要写明白,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此处而不是彼处。这一点上最忌讳的就是水词套话,放到哪个山上都行,描述哪个景区皆可,就没劲了。
找两首写洞庭的来看看,我最喜欢的两首: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作的颔联是题岳阳楼的最牛一联,没有之一,就是最牛。老杜在这里用的是明点,就是在诗中透出“岳阳楼”三字,告诉你我写的是岳阳楼,这在许多教诗词的老师眼中是败笔,是不可以的,但人家老杜怎么就可以呢?开笔便点明是岳阳楼之后,下面怎么写便成了问题。差不多的会写楼如何高、如何宏伟、景色如何壮观等等,但老杜这里的颔联虚开来写,人站在岳阳楼上看,看到的是什么?不是洞庭湖的水如何,而是吴楚大地,而是乾坤浩荡,眼界还能再大点么?实在没法再大了。如此宏大的联语放在颔联,但前有铺垫后有承接,便不觉得突兀。老杜进行画面描述的是五个分镜头:先是人,再是楼,再是湖,再是吴楚,再是乾坤(可以给个地球的画面),镜头越拉越远,一级一级的,画面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小,放大得自然,那么相对缩小得也自然。于是颈联从乾坤一下子跳回个体,跳回孤舟,大家并不难接受。因为你看到宏大的画面里那个小得不得了的人的时候,他的孱弱是不言而喻的。这时他苦巴巴说“亲朋也不来个信,我又老又病的只有一条孤舟”的话,你会完全被他打动,被他的处境所感染。颔联的极大恰恰反衬了颈联的极小,情绪上形成一个蹦极。第七句轻轻一挽,再一个回锋告诉我们伤感的原因,因为战乱;结句收束全篇,“凭轩”再具体的回到楼上,让作品首尾呼应,笔意圆融。学老杜要学什么?学“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么?这个咱学不了,但我们可以学习这种严谨的笔法,学他步步铺垫,环环相扣,心思缜密。
另外一首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据说此律与老杜那个一左一右的题在岳阳楼的门边上,后人再没有敢往上题的。其实就这两首而言,文字、立意、情怀也是高下立见,嘿嘿,跟老杜PK,搁谁也是有难度的事儿!但小孟此作在写景上也下了力气,此联算是洞庭湖第二牛联了。小孟起笔写湖水(他也是站在岳阳楼上望的),注意,他是没有点透的(老杜点透的写法其实不容易学,还不如这样好写),题目中写望洞庭湖,但诗正文中并没有再出现洞庭湖的字样。他是以起句的“湖水”加上第四句的“岳阳城”这两个信息让我们知道这里是洞庭湖的。颔联的承法是虚实相生之法,“气蒸云梦泽是虚写,波撼岳阳城”是实写。这联也是很有气势的,只是眼界、心胸比老杜小了不是一号。加上后四句为求荐之意,虽然没有乞怜之态,但第六句亦为公认之败笔,离湖万里啦!
二、有感而发,忌泛泛空洞,要有与自己心灵相通之处以为实点。
来看看黄山谷的《登快阁》作者:黄庭坚
《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以“痴儿”自嘲,可爱!“倚晚晴”虚实结合,晚晴是真,却不可能身倚,只有心倚,妙不可言。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一联立足诗坛,千年不倒!出句源自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对句源自谢谢眺的“澄江静如练”。但化用自然无痕且有所创新。这叫化用,不叫抄袭,知道区别了吧?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再用两典,此句“佳人”是指钟子期而不是女子;青眼则用阮籍旧事。一是山水知音、一是美酒青眼。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前面铺垫足了,一句抖出归隐之意:万里归舟里我吹着长笛,我的心啊,早已与白鸥成了盟友!
这首诗极富代表性,有豪情有诗情、有实景有愿景,快意恣肆,是宋诗诗中的精华,备受后人(特别是清人)推崇。后来以黄庭坚、陈师道等人为主,形成一种风格,史称“江西诗派”,对后来清诗的影响还是蛮大的。清朝的文学理论家翁方纲评价说:“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
以登临作品来说,山谷寄情之处在于“此心吾与白鸥盟”,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怀,却偏偏要为案牍所累,不能与知友为伍,不能以美酒作伴,有什么意思!越是美景越是衬托出老黄归心之盛、归心之切。作品中写景虽然以虚笔为主,抒情却是实打实,这样的作品才格有艺术魅力。
再来一个《登襄阳城》 作者: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城有的版本说是“楼”,我觉得比“城”好)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这是老杜爷爷的名作。开笔表明身份,旅客;时节:三秋;地点暗写了,通过“楚山”“汉水”“习家池”来点明襄阳之地。颔联大方自然,气韵不凡;颈联似也是写景,但情感内容上比之颔联有了更进一步,隐隐有怀古之情在其中。第七句反用“习池”之典,暗讽时人不习古风,结句“归路满尘埃”则为抒情的点睛之笔,既呼应了开笔处“旅客”的身份,又含蓄的写出了此作欲归难归的心情,哀而不伤,蕴藉深幽。有此一笔,作品的情就出来了,我们便可以从漂亮的全景照片里看到照相机后面的那个人,他的感情,他的意图。
顺便赞一句老杜爷爷的对仗,真漂亮!
三、不可千篇一律,最忌拾人牙慧,要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抒情是一定要的,这情要怎么抒发才好,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才好?
通常来说,我觉得登览类作品抒情的方向大体有四个:
3-1、激昂高迈之情——我们常说,视野的高度决定了思维的高度,思维的高度决定了创作思想的高度——那么登高远望的时候,视野高度达到了常所不能的高度,也达到了人所不能的高度,出诗出好诗便不奇怪了。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是多么美妙啊!要知道,古代没有现在的摩天大楼和飞机,想超越常规高度去看世界,除了登楼、上山之外,别无他法(会写诗的基本都不会爬树)。总之若真有机会上到这个高度去俯视红尘,在那个时代肯定有登天之感。所以我们常常能在古人的各种登楼作品里读出慷慨激昂的情绪,便比较容易理解了。
《雨中再赋海山楼诗》作者:陈与义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
诗作慷慨豪迈,虽有失含蕴,但情怀激烈,亦极富于冲击力。
3-2、忧伤感慨之情——站得高了看得远,看得越远越会容易感到自己的渺小,同时再加上现实中的不满与眼前美景的反差,很多登览作品里透出浓重的悲凉。
《白帝城最高楼》作者:杜甫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此作颔联雄浑,颈联悠远,结句呢?何苦悲凉!
3-3、怀古之情——登览类作品里常常会出现怀古之情,这个很容易理解,因为他登览之地是某处古迹,对比今昔,产生感慨,便有了怀古之情。登览怀古的话,所怀之古一定要与此地密切相关的,若你爬上西安古城墙一定要怀吴越之古,便有些拧了。
这类优秀作品也很多,比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作通常会被放在怀古类的优秀作品里讲,因为它怀古的成份比登临还要大,真正写登台的,就首联两句;颔联顺着“台空”自然回到古代,极具沧桑感;颈联再跳回写景,三山顺着上句的“古丘”而来,视线是随着思路进行转移的。
3-4、怀人之情——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现代眼中的咫尺,在以前就是天涯。音书又不畅,至少比较慢,那么当诗人登临到某比较高的地方的时候,看着茫茫云海,想到故乡,想到亲人,想到朋友。。。是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所以登览类作品也有许多怀人的。比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作者: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是一首登楼怀人的名作,“愁”字贯穿全文,开笔大气,愁思顺笔而出,颔联“惊”“乱”“密”“侵”这几个字,一语双关,拟人拟物;颈联则开阔,以比之法写景,由远及近,由实到虚;结句则是实结,以共同的命运引出对另外几个难兄难弟的思念之情。
总之,登览类作品要有独特之处、独特之遇、独特之情,写出特点写出个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