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大沐 于 2024-5-16 04:16 编辑
【八一三淞沪抗战之白衣天使】
--赋颂母亲董以惠
文/王大沐
五千余流年而叹中国,九一八事变而恨东洋。交争兮,中华卢沟桥七七事变;挑衅兮,日本陆战队双双中枪。炮火引燃北平之千秋晓月,枪声震撼上海之十里洋场。待迎八一三抗战,且看十六岁姑娘。身为白衣天使,心感人世沧桑。怀驱倭之忠心赤胆,筑护国之铁壁铜墙。迎枪林弹雨兮,宁做断头鬼之肝胆;闯火海刀山兮,不当亡国奴之心肠。清心完璧,热血满腔。医疗奔赴前线,出征脱离后方。驱倭护国,救死扶伤。个人兮,无思势单力薄;战事兮,不惧我弱敌强。保家卫国,抗日救亡。彼时辛酸无虑,此刻生死何妨?投身淞沪战争之救急,励志重伤医院之超常。医生精心治疗,护士着意帮忙。转移苏浙,告别浦江。联想湖北往事,回眸皖南风光。历经浙赣,进入潇湘。几度放眼湘月,最终扎根贵阳。九垓驰影,百世流芳。抗日之心坚定,图云之志弘扬。
长江起浪,黄浦掀潮。回首兮征途历历,展望兮路径迢迢。赋颂严亲业灿,文夸慈母质翘。杨柳谦谦,日日循循诱导;风尘仆仆,年年汲汲树标。艺苑青莲,但耐污泥蚀刻;医林红杏,常迎梅雨刺雕。生平迁变,身世晃摇。肝胆惜中华之别,心扉遂北美之邀。燕鹊啼晨,凤凰比翼,看古稀岁数远超;斑竹争妍,牡丹吐艳,叹期颐寿诞未遥。东海英姿难掩,西湖清秀易昭。九秩高龄,儿孙兮满屋;百年耄耋,子女兮多骄。回忆当时情景,展望今日虹桥。红十字会之救护总队,黔南首关之领承战袍。激战地之救护心脏,图云关之领承风骚。图云关兮,救护培训基地;红十字兮,悉心施医金鳌。舍生忘死,百折不挠。反法西斯之胜利,迎新中国之妖韶。育儿慈母,抗战英豪。神州故乡情怀之眷恋,国际人道主义之熏陶。回思峥嵘岁月,创建璀璨琼瑶。不忘历史之重任,永记故乡之华侨。贵阳灿灿,修竹辽辽。人树图云伟志,水掀抗日怒涛。悲思往昔,喜看今朝。祖国星光灿烂,森林月色妖娆。林园莽莽,江水滔滔。赋颂白衣天使,歌讴赤子情操。壮哉,图云关!抗战精神兮永铸;奇哉,图云关!争春郁馥兮远飘。
注:依平水韵,按词林正韵分部。 94岁亲历者讲述贵阳图云关上血与火的抗战故事 新华网(2015-05-08) 稿件来源: 南明区委宣传部 作者: 罗云霄
1937年红十字会第二重伤医院医务人员合影。(董以惠 第二排左二)
“母亲心中尘封了77年的往事,终于又打开了,她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的见证人。”近日,南明区征集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在贵阳图 云关的故事系列活动再收新线索,曾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担任护士、现年已94岁高龄的董以惠老人,通过其女儿王晶女士从美国纽约发来回忆录手稿,讲述她 记忆中的抗战岁月。 抗战时期,在人道主义精神感召下,一群“白衣天使”自愿加入到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中,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当中,有来自世界各 国的国际友人,有共赴国难的爱国华侨,也有英勇献身的中华儿女。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组织下,他们扎根于贵阳图云关,奔走在战场一线,从事战地救 护、医疗培训、卫生防疫等工作,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 为了重现这段历史,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南明区于今年3月启动征集“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在贵阳图云关的故事”系列活动,以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自活动开展以来不少国内外热心人士,纷纷来电来信联系主办方,积极提供相关故事线索。 家住上海的王大兴先生通过相关媒体渠道,得知南明正在开展此项活动后,随即致电主办方,表示他的母亲、现年94岁高龄的董以惠老人,曾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服务,老人非常愿意整理和提供她所经历的抗战故事,帮助主办方和人们回顾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据了解,董以惠老人,是浙江长兴人。抗战爆发时,年仅16岁的董以惠,正在上海东南医院学习和工作。“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前夜,满腔爱 国热血的她,不顾家人的担忧和反对,积极响应医院的抗战号召,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十字会救护队,被编入中路西线第二十七队、第四医疗队,从事医疗护理工作。 随着上海沦陷和南京告急,董以惠随医疗队一路转战,先后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参加战地医疗救护工作。后来,根据战场形势和斗争需要,董以惠又和同队的战友们一起,到汉口参加了整编,并经由长沙完成集训后,于1939年3月初辗转来贵阳图云关扎根。
再后来,董以惠及她所在的医疗队,先后被派往江西、湖南等地战场工作,一直坚持到抗战的胜利。建国后,董以惠被安排在上海戏剧学院从事医务工作,退休后于1988年随女儿王晶迁至美国定居。 (责任编辑:刘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