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47|回复: 0

[讲义资料] 沧浪风诗校第二期中词班讲义:第五课、词牌与词律

[复制链接]

313

主题

3074

回帖

9832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832

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5-5-8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沧浪风诗校第二期中词班讲义:第五课、词牌与词律


    大家都知道,词起源于晚唐和五代,以其和曲而歌的性质而言,应该算是一种歌辞,属于广义上的诗歌。唐代燕乐盛行,由民间曲调发展而来的曲子词成了词调最早的雏形,这些在以前课程中有过专题讲述。词调中每个词牌的来历,几乎都有一个久远的沿革流传的过程。我们今天常常引用词中的历史名篇和名句,却很少花时间去了解词牌的来历,随着时光流逝,那些有关词牌的来历及其背后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中斑驳的光影,逐渐远去了。加上近现代的曲谱佚失,绝大多数词牌已不复能唱,废声重义已是事实,而词牌更似乎沦为了一种文体的符号、一种标志性的陪衬。

    但如果我们细心考证却不难发现,曲名、佳句、历史事件等等因素,都能构成词牌不同的渠道来源,而且同一个词牌往往又会同时有着两种以上的来源。关于词牌的来源,我们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源于历史典故。以前代的地名、人名,或者某个典故作为词牌名。如《念奴娇》与《何满子》,其中的念奴与何满子,按史书记载是玄宗的宫女。元稹《连昌宫词》有“力士传呼觅念奴”一句,白居易也有诗云:“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歌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白居易用了歌者何满子成为宫女前的一个典故,而诗词中真正是因何满子而出名的,应属张祜的《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那时“何满子”三字已被用作乐府曲名,后来更用作词牌名而流传下来。“何满子”一词,当时几乎是街知巷闻,只不过现代知道的人少了,才觉得它陌生罢了。除了这两个词牌,我们熟知的《鹊桥仙》也是出自牛郎织女的典故;《水龙吟》用的则是《易系辞》中“云从龙”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生”的典故;《阮郎归》用的是刘晨、阮肇天台遇仙的典故;而《沁园春》的来历,既包含了汉代沁水公主园田被夺的历史,也兼带了“竹林七贤”的魏晋风流。但这个词牌的真正来源,却有可能是韩愈的“从今沁园草,无复更芳菲”,这样的来源,就与名篇名句有关了。虽然历史典故数量众多,但从古到今,它们的文字标题通常很固定,所以很多以历史典故为名的词牌是最容易被认出来的,大多数的来源是可以确定的。

    二、取自古代大曲的曲名。是将大曲通过摘遍而截取其中某段所成,曲名直接作为词牌名。在唐代那个繁盛的历史时期,从宫廷到民间,都喜欢欣赏大曲(大型歌舞剧),于是有些比较流行的大曲就被截取其中一部分,填上词句,来达到传唱的目的。如《破阵子》、《水调歌头》、《六州歌头》、《八声甘州》等等。以《破阵子》为例:据《乐书》记载,秦王李世民制服龟兹后,命作《秦王破阵乐》,震惊一时,这首乐曲结合了龟兹,天竺,西凉,高丽等乐,开启了盛唐音乐之风。此曲气势苍茫雄浑,乐舞编排上极尽繁复华丽之能事,歌队、舞队、乐队、服装、道具、场地,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可谓空前绝后。为了在社会各阶层易于流传,于是有人截取其中一段填词演唱。始为长调,名《破阵乐》,后取了其中更短的一章作为小令,名《破阵子》。至于《水调歌头》,也是来源于隋炀帝开凿运河到扬州时所制大曲《水调曲》;《六州歌头》则来源于边镇六州的军乐鼓吹大曲《六州曲》。“歌头”指的是大曲的首章,这种词牌几乎都是截取原大曲的首章而成。

    三、词调的字数。一般分两种情形:与词牌的篇幅字数有关,例如《十六字令》、《百字令》,即小令的字数分别是十六个字、一百个字;再就是与词中句子字数有关,如《三字令》,是指词中每句三个字。

    四、源头乐章的标题或曲名。这种情况,词曲的内容通常会渐渐产生变化,到后来甚至会大相径庭。来源一般有两个:

    一是沿用古乐府中名篇的篇名。最常见莫过于《采桑子》和《长相思》。《采桑子》的原型是唐教坊曲,曲名《采桑》或《杨下采桑》,到宋初便称作了“采桑子”。最初是南唐冯延已用作词牌,但格式和内容已偏离原曲很多;另一个常见词牌《长相思》,最早可追溯到古诗十九首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后苏武亦有诗云“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于是“长相思”三字常常入诗,成了当时社会的流行词汇,直到被收入汉乐府。宋词牌《长相思》的格式与乐府格式不是同一回事,据考证,最早的一首《长相思》词牌是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后来渐渐演变成长相思固定的词牌格式。

    二是来源于民间曲子词的曲名。词的形成远比宋代早,有学者认为应追溯到唐玄宗的天宝年间。在唐代至五代这一段历史时期,初步成形的词的形式被称为“曲子词”,作为一种通俗文化,这些曲子词的作者范围广大,故而题材广泛,在士族、平民中广泛流传。所谓“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如《踏歌词》、《渔歌子》都是当时的流行词曲,虽然后来原曲散佚,但这些曲子词的曲名却在众口传唱中保存了下来,后人再制新曲,以旧名续之,便成了现在宋词中的词牌。

    五、诗词名句。这个来源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这里只按内容与所取词句的关系来分为三种:一是取同一词牌中某个名篇中的几个字,化用或直接引用为词牌名。如《忆江南》是李德裕纪念其妾所制的一首曲,后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一句,于是后人便用《忆江南》取代了原词牌名《谢秋娘》。二是取前人名句中几个字来命名新曲,最典型是《西江月》。这三个字本出自李白《苏台览古》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后人则取“西江月”三字为词牌名另倚新声。初为小令,后来被欧阳炯制成长调,就是现在的宋词牌《西江月》了。三是自度曲,取其词中几个字或词意为曲名。如苏轼制《贺新凉》一曲,曲中有“晚凉新浴”的字句,写美人出浴场景,后人将“凉”误传为“郎”,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贺新郎》。其实姜白石的《扬州慢》、《长亭怨慢》,以及柳永的《望海潮》,其来源也都有与之相似之处。当然还有其它特殊情况,如苏轼制《洞仙歌》,既有受蜀主孟昶《洞仙歌》(冰肌玉骨清无汗)的意境启发,又有借其名另倚新声的主观愿望,这种词牌的来源往往是多渠道的。

    其实每个词牌都有其诞生的一系列时代、人文、社会因素,其沿革更是一个碰撞、摒弃、吸收、创新、发展的漫长过程。作为一个拟古的文学创作形式,详细考证所填词牌的名称来历,对感受这个词牌的历史底蕴,获取相关的写作灵感,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从这一基点上看,词牌的历史流考,应该成为我们填词创作前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之一。

    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辉煌的地位,但词调兴起之初,文人们对其态度却很是微妙,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认为词为诗余。“诗余”之名,一种说法是为了表述唐乐府之齐言衍变成长短句;另一种说法是指诗降为词,词为诗之余绪,这无疑反映出了对词体的轻视。词调起源于坊间,主要是通过歌女的演唱传到文人手中的。文人们在这种风月场合大都追捧浪漫,把酒言笑之际,少不了遣兴佐欢、漫笔偶成,进而命歌女一展歌喉,所以新曲来源于坊间,歌辞却因这些文人而丰富。但由于这些歌辞多是男女情爱、留连光景之作,故而词调在唐代中晚期诞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视为“小道”、“艳科”,而难登大雅之堂,直到北宋词兴起后,情况才得以改观。

    二是主张词言情。欧阳修论诗主张“触事感物,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但其词中则多有儿女私情,如他的《玉楼春》有:“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大体说来,宋代词人倡言“多情”,即便豪放如苏轼者,其重复使用“多情”一辞也有近二十处之多,而晏小山的《点绛唇》中更有“天与多情”一句,谓其有情乃天所赋与,殆为人性之觉醒。此类观念堪为明代汤显祖“世总为情,情生诗歌”之理论先导。

    三是认为诗重词轻。《诗·大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由此可见,在文学史上,诗可谓言辞之道统。而词调在诞生之初遭受轻视,看似不幸,实则却是大幸。它使文人们得以卸下写诗时的庄重华服,改换便装,无所顾忌的抒尽心底哀婉恻艳之情。而且词调在形式上也抛去了峨冠博带的风格束缚,但求赏心悦耳,相对随意的采用新鲜活泼的语句,写尽生活的方方面面,读来鲜明而灵动,较之诗,则别是一番风味。

    不管怎么说,两宋词经过鼎盛时期的发展,最终达到了文学史上的巅峰,其间一大批著名词人的出现,也成就了中华词坛上一座座丰碑,成为后世取之不尽的学术宝藏。

    我们再说词律。

    词调有别于前代先有诗而后配乐的音诗,通常是先制曲,再定谱填词,称为“倚声填词”。北宋伊始,大量精通音律的词人一方面对旧曲加以改制,另一方面又自度新曲,使词牌数量不断增加,逐渐成为社会文化形式的主流。我们大家在中学语文学过的“凡有井水处,汲人歌柳词”,就是指的那段时期的盛况。但南宋以后,随着精通音律的词人越来越少,以及曲谱的佚失,文人作词只能依前人作品的声韵来记谱填写了。所以,词谱成了近现代词人写作中谐声工律的圭臬。

    经过元、明两朝的词坛沉寂,到了清代的词学中兴,又重新涌现出大批词人与词论家。在清初万树的《词律》刊行三十年后,康熙钦命修纂的《御定词谱》四十卷问世,成为词谱中集大成者,更成为我们今天按谱填词的主要依据。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已经能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词律?通俗的说,词律就是词谱所规定的格律。词律吸收近体诗部分格律要求并加以变化和发展,突破了近体诗声韵上只论平仄以及只押平韵的限制,大量的运用了四声腔情,也出现了一大批押仄韵甚至押入声韵的词牌,于是“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词调由此华丽地走上了历史文化舞台。词律主要构成如下:

    1、词调:一调即为一个词牌,各有自己独立的格律要求,不同词调的格律是不相同的,而且同一词调中往往又有不同的变体,所以我们填词必须遵守不同词牌的特定要求。
    2、字数:字数依照词牌而定,每个词牌字数不等,短仅十几个字,长的两百多字,另外每一句的字数也不等,长短句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3、句式和句数:句式从一到九个字的都有,句数有四句的词牌,也有数十句的词牌,篇幅不同,可以作出小令、中调、长调的分类。
    4、调式:由一段组成的词称为“单调”,如【忆王孙】、【如梦令】等;由两段组成的称“双调”,这种形式的词牌最多,如《水调歌头》、《临江仙》、《菩萨蛮》、《蝶恋花》等,其前段称上片,后段称下片。由三段组成的如《戚氏》、《兰陵王》等,称“三叠”。由四段组成的极为罕见,如《莺啼序》等。
    5、字声:词中每个字的平仄各有定格,但很多词牌中也有某些字是可平可仄的,这些都应该按照各个词谱的具体规定来填,切忌随意更改词谱中规定的平仄。词律与诗律有所不同,没有通行的平仄定格的句式,有的可以是律句,但有的也可以是拗句。
    6、词韵:词的韵分三种,即平韵、仄韵和入声韵,每个词牌的押韵要求,都由相对应的词谱所规定,不能改变,但有些词牌中,往往也会有换韵的要求。

    综上所述,词律较诗律更为繁琐和复杂,对作者的束缚与限制也更多,但这些都是为了协音和曲而必须具备的,所以较之诗的铿锵,词在声情的表达上有着很多诗所无法企及的特点,即王国维所谓“能言诗之所不能言”也。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21 21: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