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对仗句中成分的省略(省略句)
凡是按照意义的需要而具备应有的主语、谓语、宾语成分的句子,就叫做完全句;举个例子哈
我吃肉
主语我,谓语吃,宾语肉。
就是完全句
同完全句相比较,省去一个或者几个成分的句子,就叫做省略句,在对仗句中,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的较常见,我们来看一下:
⒈ 省略主语的,又可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⑴ 作者自指时,主语往往省略,例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以上例子中省略的主语,是作者自己,如果要加上主语,则应加上 “我”。
⑵ 指本诗题目中的人、物或事时,主语往往省略,例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此例省略的主语是“雨”,可以从题目中看出,所以省略后,读起来也没有困难。
这个在咏物诗,抒情诗中很常见
像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⑶ 泛指或特指
“泛指“是指不确定的某些人,“特指”是指专门负责某种职务的人或一定范围内的人,这也可以从情理中推断出来。例如: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杜牧《早雁》)
谁须知胡骑纷纷在呢?不确指,或者可以说指“大家”。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
谁征苗?那是不言而喻的,指的是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和税官税吏等。
⒉ 省略谓语的,也有以下几种不同情况。“()”内表示所省略的成份,
⑴ 省略了表示活动、变化的动词谓语,如:
雨中黄叶树(凄凉),灯下白头人(孤寂)或(落拓)。(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括号内补充的动词谓语等,只能作为参考,因为有多种补充的方法,哪一种都能说得过去,如也可补充为:“雨中(风吹着)黄叶树,灯下(只坐着)白头人”。
⑵ 省略了表示判断、存现的动词谓语,如:
树树皆(是)秋色,山山惟(有)落晖。(王绩《野望》)
映阶碧草自(成)春色,隔叶黄鹂空(有)好音。(杜甫《蜀相》)
⑶ 省略了表示比况的动词谓语,如:
浮云(似)游子意,落日(如)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这一类缺少动词谓语的对仗句,在格律诗中是比较常见的。
⒊ 省略宾语的,
野火烧不尽(草)。春风吹(草)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前一个“草”字是宾语,后一个“草”字是兼语,都省略了。
⒋ 省略虚词的,又可分:
⑴ 省略介词的,如:
乡泪(在或于)客中尽,
孤帆(在或于)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⑵ 省略连词的,如:
(因为)草枯(所以)鹰眼疾,
(因为)雪尽(所以)马蹄轻。
王维《观猎》
⑶ 省略助词的,如:
五更鼓角(之)声悲壮,
三峡星河(之)影动摇。(杜甫《阁夜》)
(四 )名词性语式 或简称为“名词语”,
它是由有某种关系的一些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构成的近体诗中较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有的书上称之为“名物语式”,有的书上称之为“意象叠加”。这种缺乏谓语句子的含义,可以从这些名词的结构次序含蓄地表达出来;当然,也有借题意和上下句分析,体会出来的。它是一种艺术的语言,象景物安排于画面,象镜头出现于电影,是颇具匠心的。那种信笔堆砌几个名词,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与此毫无共同之处,例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这两句的大意是:被鸡鸣声唤醒的茅店旅客,在月亮还挂在天空时就起身赶路了,经过板桥,走在一片白霜上,留下了清晰的足迹。
(五) 对仗句中成分的错列(错列句)
汉语句子中成分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后,定语和状语在其所修饰的中心词前,补语在其所补充的中心词后。在某些对仗句中,其成分的组合排列,不按一般的须序,颠倒其位置的,这叫“错列”。错列包括其他的倒装与交插,也包括了倒装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⒈ 主移谓后 例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实际应该是浣女归,渔舟下
⒉ 宾置谓前 例如: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多,形作动)(孟浩然《岁暮归南山》)明主弃不才,故人疏多病。
⒊ 定语后置 例如:
〔夜〕救龙城【急】,〔朝〕焚虏帐【空】。(马戴《塞下曲》)
⒋ 交叉错列 指句中变换位置的成分不止一个,形成交叉的现象。例如: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杜甫《日暮》)
此联属于交叉错列,原句顺序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这样的错列,“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一种迟暮之感。”又如: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杜甫 《南邻》)
此联两句的顺序应为:“儿童〔惯〕看宾客喜,鸟雀得食〈阶除〉驯”。可见原句中,谓语前置,宾语也前置了,”“阶除”前面省“于”或“在”字,如放在谓语前,可划为状语,如放在谓语后,可划为补语。“惯看”中的“惯”字,放在动词谓语“看”字的前后,亦有状语或补语的两种划法。
对于句子成分交叉错列的巧妙运用,杜甫确是一位大师。大家在读他的诗词的时候应多留意一下。
以上这些句子成分的交叉错列情况,在古诗句特别是格律诗中,是容许出现的,今人作格律诗使用交叉错列法,应注意以下两点:
1)符合古汉语特别是古格律诗的惯例;
2) 根据逻辑推断,可以得到正确的理解,至于为了调平仄,随意错列,以至使读者产生错误的理解,那是不足取的。
从上述一句式、两句式、三句式、省略句、名词句、错位句来看,格律诗的对仗句,确实呈现了有常有变,丰富多彩的句式及词和词、词组和词组间灵活巧妙的组合方法,具有匀称统一,百吟不厌的精神上的美的享受。
我们学习对仗句式,不仅能正确地深刻地理解作者在诗句所给予的内涵,而且还能从这些优美的对仗句式中,学到很多对写诗造句极为有用的经验,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四点
(一) 律诗颔联与颈联的句式最好变换,不宜采用同一句式,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一句式,词序基本上是正常的;而其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采用了主移谓后的错位句式。
(二) 欲使一个五言句或七言句的含义密而简,则宜用两句式或三句式;欲使一个五言句或七言句的含义疏而详,则宜用半句式或一句式。
我们比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与“〔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可一目了然了。
(三) 在用一般句式不符合格律时,可用错位句以合律,且能收到句式多变,高古典雅之效,
如:“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四) 欲使一个五言句或七言句词语更加精炼,意象更加密集,不妨使用名词性语式。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此语式亦具有高古典雅,感情容量大,启迪性强的特点。
今人学习古人律诗对仗句的句式,“可以灵活地处理和表现意象的时空关系、主宾关系,不粘不滞,自由地浑洒笔墨,使诗歌的含义带有更大的弹性。”(袁行霈《中国诗词艺术研究》)
下面还有一些时间,我们先介绍一下流水对。
流水对亦名串对。这是指构成对仗的上下两个词组或句子,在意义上具有相承、因果、假设等种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仗形式。因为这种对仗形同流水,上下衔接很紧,所以叫“流水对”。 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流水对像一道水流,不能中断,不可颠倒。出对句不能分割。如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完整。正对、反对的联语,都可以长;流水对的联语,通常较短。
如:
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自然界的草木,由枯而荣,由荣而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自然是前后相承的,“野火烧不尽”和“春风吹又生”,也是前后相因,意同流水。
⑵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两句之间是假设关系,“欲穷千里目”是条件,“更上一层楼“是结果
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上、下句不是对立或并列的关系,而是一气连贯下来,像流水一样直泻而下。
⑷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下句是对上句的陈述或解说。
⑸ 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杜甫《畏人》)
上句是地点的状语。
⑺ 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杜甫《示侄佐》)
上句是时间状语。
⑺ 忽闻哀痛诏,又下圣明朝。(杜甫《收京三首》之二)
上下句由一谓语连贯而下。
⑻ 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杜甫《蕃剑》)
十字问句一贯而下。
⑼ 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杜甫《月三首》之一)
上下句各是假设复句的一个分句。
⑽ 看花虽郭内,倚仗即溪边。(杜甫《倚仗》)
“虽”“即”虚字相对,转折而连贯。
⑾ 那因丧乱后,便作死生分。(杜甫《怀旧》)
“那因”、‘便作“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发生的因果关系。
⑿ 岁晚仍分袂,江边更转蓬。(杜甫《寄贺兰銛》)
“仍”“更”相应,表示进一层意思,有递进关系。
流水对以五言律诗为多见,两句道一意,叙一事,直可把两句作一句看。十个字的一句话,分两句说,故又叫“十字对”,或叫“走马对”。但也有十四个字分两句的;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杜甫《曲江二首》之一)
流水对既有均齐之美,又无板滞之感。所以律诗要有意识地多用一些流水对。
作业:任选二种或以上句式造句:一句式、两句式、三句式、省略句、名词句、错位句。可以一联,也可以一句。
另五律《春》作业没做的继续补作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