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成联的创作技巧,我们讲过,成联的创作,一般要经过立意、选材、构造等几个必要的阶段。立意阶段,全在乎作者的知识层面、思想境界以及个人修为,不可一蹴而就,此点最能体现出“功在联外”。
1、平行并列就是根据立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且分量均衡的材料,或以列举方式给出,不进行加工处理,或可选定某一材料,按不同的修辞手法展开。
2、时空相对 以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交叉展开,时间为纬,空间为经,织成一个严密的大网,使联语张力足而感染读者,是题名胜古迹联语常用的手法。
3、虚实相生 将所选材料看得见摸得着的一面给出,同时又从另一个角度选取与材料有紧密关联的另一种事物或印象,以此入手展开,常常伴有超凡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
4、动静相合 此是从观感入手,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就在一动一静之间营造完善的意境
5、远近相谐 这一构图技巧犹如照相,把景色深画面才吸引人
选材,就一般情况下,对于大家都是一样的,这是客观存在,在乎作者的感情基调。有了相对固定的材料,如何选取并构造?这里存在一个技术因素,按不同的方法组合材料,联语给人的感染效果是不同的
以上几种常用的构造方法,也往往无规则的组合使用在联语中,上下句中,可分别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甚至时空相对,联唯如此,方不至于流于平直。但是,这些构造方法,无论怎样灵活运用,都要注意对联的工整,因为工整是我们创作对来年的最基本的要求.说到工整,我多说几句;
一,【工对】又称严对,即上下联严格按照对联六项基本要求来完成的对联。即上下联不仅在词性、词类、句型等等方面都分别整齐相对,甚至同一词类中的小类,也分别相对严整。通俗的理解就是:工整的对联即为工对。
通常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我们即可视为工对。所谓多数的概念是75%,即7个字至少有5个是工的,就是工对;7个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对。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其中:“两个”对“一行”为数量短语对数量短语。“白鹭”对“黄鹂”同为偏正式动物类名词。“鸣”对“上”动词对动词。“翠柳”对“青天”同为名词性偏正结构短语。“黄”“白”“翠”“青”皆为颜色类互对。“一”“两”为数字互对。基本做到了逐字、逐词的工整相对。下面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对“门泊东吴万里船”同样是工整的对仗。
二,【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通俗理解就是放宽要求对联,只要基本合乎联律,上下联节奏相当、语意内容相关即可视为成联。在词性上,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或者说只要求词性的基本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而无需追求小词类的工整对品。
因刻意求工,往往会因词害意,因韵害义,步入形式主义。因此古今楹联作品,多以宽对为主。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
明月清风非俗物,
轻裘肥马谢儿曹。
如上联,在字数、结构、节奏、平仄、内容上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在词性上只是做到了同词性相对。而在词类上相差却很远。“月”“风”为天文类;“裘”为服饰类;“马”为动物类
我们知道了工对与宽对,我们在对联创作时,也会遇到正对,反对,串对.....这些类型的对子,我们就把这些内容在复习一遍
三,【正对】亦称同类对,同义对、合掌对或真对。指上下联的语意相近的对联。南朝梁 刘勰 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说:“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 “ 孟阳 《七哀》云:‘ 汉祖 想 枌榆 , 光武 思 白水 ’,此正对之类也。” 宋蔡梦弼 《草堂诗话》:“‘貔虎闲金甲,麒麟受玉鞭’,以‘貔虎’对‘麒麟’为正对矣。”
1,组成正对的上下联通常具有两种关系;互补关系和叠加关系。
1)互补关系的正对
互补关系的正对,即是上下联所写的是同一事物,只是它把一个事物一分为二地加以说明,也就是从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如:昆明西山三清阁联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此联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以拟人的手法写景,用问句的形式,巧妙的将静态的景鲜活起来。上联写百鸟齐鸣,争相私语,下联写花团似锦,随风颤动。简短的八个字即将鸟语花香、风景秀丽场景生动的呈现给读者。
再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联从东北两个方向,来介绍送别有人的地方。
再如:141岁生日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此类据说是乾隆皇帝和纪晓岚为一个一百四十一岁的老人写的对联,上下联意都是一百四十一岁,但却是以不同的计算方法来完成的。
2)叠加关系的正对
叠加关系的正对,其特点则是把两个写作对象合成一个新的整体。这种正对,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上下联作为映衬与被映衬而存在;另一种上下联作为某主题体现者而存在。
(1)上下联作为映衬与被映衬而存在的正对。
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
千峰拔地,
万笏朝天。
意为长白山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如同成万片古代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
再如:王籍《入若耶溪》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上下联皆是以声反衬静。意为“鸟鸣山更幽”如同“蝉噪林逾静”一样。
(2)上下联作为某主题体现者而存在的正对。即是从两个侧面来突出一个中心主题。
如:(关岳庙联)
义存扶汉三分鼎,
志在平金一片心。
上联写关羽“扶汉三分鼎”,下联写岳飞“平金一片心”作者借关羽、岳飞两个历史人物来突出忠君爱国的主题。
再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借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体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成就一个人才,必定要经历一番艰苦的努力。”的主题。
2,关于正对有两点需要说明:
1),正对也被称作合掌对,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与合掌是有根本区别的。合掌是上下联语意的重复;而正对的上下联,或互为关联,或互为补充。或从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一件事或突出一个主题。
2)创作正对当从中心主题来展开。且忌“对而不联”不能和谐统一在一个主题中,切忌因选择角度过于贴近,而将正对写成语意重复的合掌;也切忌因选择衬托的事物因主题不明确,而成各说各事,造成上下语意无法关联。
四,【反对】是指上下联由相反的内容所构成的对联。即用反义词或物象对立内涵相反的词语组成的楹联,正反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彼此映衬,既对仗工巧,又能深化主题。简单的理解就是:词反而义同的对联。如:满招损,谦受益。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 仲宣 《登楼》云:‘钟仪幽而 楚 奏,庄舃xì 显而 越 吟。’此反对之类也。”周振甫注:“钟仪被拘, 庄舃 显达,处境相反,同样怀念故乡,所以是反对”。
如:古代郎中程道州先生的药铺联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再如:杭州岳墓的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又如:国民党统治时期,曾经在城市内征收粪税,时人叹的对联
自古未闻屎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1,反对的对仗形式本质特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对立指的是上联和下联分开来对比时,在主体内容上存在明确的相反事物(包含情感态度的对立、行为举止的相悖、人物形象的对立、结局效果的相反等等情况)。让这些相反而又同时并存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对比、矛盾和冲突而达到彼此映衬、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
统一主要指的就是上下联存在共同的联接点:可以是“同一个人”对不同事物的不同态度、行为或观点,如:“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表达都是“我”的态度;也可以是“同一个场景”下同时存在的不同事物或同时发生的不同事件,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场景相同;还可以是“同一个事件”中不同角色的不同境遇或同一个事件造成的不同结果,如“自古未闻屎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描述的就是同一个事件。诸如此类,反对对联表达的对象或被表达的对象是统一的。
2,两点补充:
1)由于矛盾和对立主要都集中在针锋相对的一个点上,所以对联中的反对形式一般很难用在长联的撰写之中。
2)并不是上下联句没有明显的反义词就一定不是反对。如:“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这里并没有明显的反义词,却是典型的反对形式。反之,联句上下存在反义词的也不一定就是反对。
五,【自对】又称当句对、边对、就句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
其特点是:
1,上下联中分别自行对仗,又在全联中相互两两对仗。如:
名利不过半张纸;
圣贤难当几文钱。
再如:
冰姿玉骨三分雪;
素月香尘一瓣梅。
2,可以一字对多字。如: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3,一联内的自对,可以一次或多次。
4,若上联或下联的联内自对工整,其上下联间的对仗可以从宽。如: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便赏眼前生意满;
挽蔬夜雨畦,煮茗寒泉井,不知山外有尘寰
此联前两句,从上下联相同位置来看,词性与结构都不对仗,但联中的各自为对都很工整。工整的自对补救了上下联对仗不工的缺憾。
对联的种类还有很多,例如,无情对,扇面对,交股对......有一种常用联今天我们没有提到,那就是串对,也叫流水对,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不给大家细讲了,等找机会咱们再讲。
成联创作中应注意到的细节
1:审题
当我们创作中,我们不能忽视题目上或明或暗的提示信息以及它的一些背景材料等。比如我们去描述一个人时。首先要去了解这个人的背景、生活、性格等,通过了解再作定位。这时我们应凭借自己对对联基础知识的认识,并通过感官对作品进行充分的感受来达到欣赏的目的。但记住一幅作业要有它独特的见解,这个见解不是你对这个人的整体描述,不能把这个人每根头发,每一件事都写进去。就如写春天,不能把春天里所有万物都写进去。更不要象是在例一份清单。
应该把你自己所认为最独特、最真实的感觉写出来,有了真,自然就有了美。
2:布局
我们写文章时少不了布局, 对联也应讲究布局,而布局的要点常见有:
1)、 有秩序:所有文章材料的排列次序要有前后观念,应分析清楚,安排妥当。
例如:
题咏:七夕
此际重逢玉露,信事遵因果,还凭好梦证前生。
当年弄巧纤云,若天赐良缘,何必悲歌传后世;
上联写了前因,下联写了当下,一前一后,前后呼应
2)、 能连贯:文章气势发展要能前后连贯,一气呵成,切勿有脱节现象,使文章离开主题。
例如:
联题大理崇圣寺三塔:
苍山开慧路,洱海渡慈航,三塔朝宗归净土;
梵呗示真如,天花呈妙象,万方崇圣悟禅缘。
此联上下句气韵流畅,一贯始终,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
3)、 能一致:全文的章法与提出的主张要能一路写来,始终如一,切勿自乱阵脚。
例如:忘我芬芳终淡定
随心开谢两从容
此联前后语调一致,给人以淡雅脱俗之感
4)、 能匀称:文章分段内容不能过长或太短,开头要有吸引力,内容要有说服力,结尾更要具震撼力,如此才不会变成虎头蛇尾,头重脚轻。例如:
日斗自罗胸,望峻宇辉流,总教华笺结墨彩;
金石足适愿,听清风响作,平分美韵入联章。
此联上下句用力匀称,劲道均衡,读起来华美流溢
3:余韵
这个好理解,古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篇好的文章或作业,要做到:言已尽意无穷。也就是说一句话或是一段文字的意思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而韵又分为:音韵、气韵、神韵、风韵等。
例如: 云
意态由舒卷,渐远渐高,始见千山收眼底
游踪遍古今,自来自去,不教一事系心头
此一联把云态云姿说尽,而意却层出不穷。
下面再来说一下成联的修改:
对联的修改(长、短句)
长联贵在气脉,短联贵在精神
初写成联时,许多同学看见别人挥洒出长联,总是特别羡慕,往往忍不住有心摹仿。写成后,一看大串的文字摆放在那,便小有成就感。也未去细品长联之贵。其实对联是凝练的艺术,要在几字间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过渡、铺陈、转后再合。
这当然要有个过程。而初学者一般试写出的长联对的痕迹多,内容也反反复复的,让人读来在气脉上无处可泻。这样的成联根本就不能叫对联,最多只能叫一段话。所以个人建议初学者还是以短句着手,因为长联毕竟是由短联构成的,如果连短联都还没能领悟,就去写长联,自然功力不逮,就像是还不会站立的小鸟,就想它能去飞一样。
下面大家看一下这个出句:
花谢花飞 满天花雨春流泪
此联中看,前四字有些多余了,后面的“花雨”与前面的“花谢花飞”完全重复意思。试改为:
满天花雨春流泪
然再细品,出句只是想比喻花雨似春泪,而泪与雨意思上有些重叠了
再改为:
花飞春落泪
这样便有了凝练力度
例二: 题:王昭君
落雁又如何,终是孤身锁冷宫,终是冰心托冷月
和平当无愧,也甘背井于胡漠,也甘玉骨葬胡尘
从此联中看,先不说:联意写得浅了。就单文字上归纳上看,能力就显得不足,凑痕过重。
试改:
虽背井入胡尘,心系和亲终不悔
若孤身锁冷月,貌能落雁又如何
虽然联意上还是浅显了些,但至少读来在气脉上顺了许多
例三:
谁在风中摇摆,爱去了去,伤来复来,又何曾有意
秋于陌里徘徊,雁飞还飞,枫落因落,莫不再多情
昨夜轻风,惊来懵懂青春,可曾想过要人命
今生故事,淡在相思月色,不再有谁笑我痴
这个加班的夜晚,多少忧,多少倦,都一并沉于苍海
这些美妙的歌声,几分暖,几分悠,又何曾淡入人间
这类作品初读时,感觉还挺好上口。但细品来,因本身笔力不够,让联在立意上就虚浮了。
当然,也不能过于要求简炼,而少了句与句间的连贯性及可读性
例如:咏。腾王阁
高阁千秋,叹废兴间,青山依旧
书生一序,看天水处,白鹭翩跹
这一联起句从腾王阁的厚重入手,但句间太过简化,读来不好上口。
试改:
高阁千秋里,长叹废兴间,青山依旧
书生一序下,再看天水处,白鹭翩跹
“千秋高阁”点题扣其深远,“里”字加重厚度,更带人直接进入千秋的思考。所以才有“废兴间”的叹
前句其实是为二分句奠基、做交代的。“青山依旧”有匠心、有力度。历史几度废兴又如何?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因此这个“长”字有了着落,不长叹又怎么行呢?故首尾、古今都照应了。
下句也是这样的结构,起句从深处入手,大处着笔,腾王阁的传世更在于那千古传颂的文章,同时也把上联的“依旧”继续深入。
“下”字言犹未尽,使人马上意识到还有更多的东西要表达,力度顿现。“再看天水处”是一个巧妙的转换,“再”,前已近看青山,现远观遥远的天水间(估估计也是同时照应其序文原作), “白鹭翩跹”迹近道家的逍遥,画道境界的天机。
因此,总体来看:表达技巧到位,上下联层次得当,句内层层推进。作者仿若置身其中,又仿若置身其外,难得。我认为,里、长、下、再几字用的有着落,能够加深力度,因此不应该是多余。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S0CFY12DN{CJ$UE0_AU3R6E.gif
�远的天水间(估估计也是同时照应其序文原作), “白鹭翩跹”迹近道家的逍遥,画道境界的天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