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42|回复: 1

[楹联讲义] 星光楹联三期班第六讲讲义;讲师亚伯阳

[复制链接]

42

主题

42

回帖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448

冠军组奖章端午节纪念奖

发表于 2015-1-1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节课跟大家一起学习了炼意和炼景,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对联的炼字
创作对联和创作其他文章一样,也需要炼字、炼意、炼景。对联的语言文字始终是联的根本,意境则使联的骨血丰满动人起来。以文载境,欲入“室”必先修“身”,炼字,则是达到此目地的常用手段。
一、什么是炼字
顾名思义,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语言是用来表达的,字词以达意,是使用语言的最低要求。在普通的日常交流来说,我们可以不厌其烦的反复的说,直到对方听懂为止。但做为艺术而言,无论是诗、词、联、还是文章,啰嗦都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这就要求我们,为艺术用字用词时,必须做到要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是,炼字的第一步。
艺术是生活一种美的存在方式,所以美是艺术的亮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表达出自己观点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用美的方式去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就是,炼字的第二步。
艺术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的东西,所以它一定要为人类社会服务。歌颂、批判、讽刺等等,都是他的生命力所在。大家可以想想,有没有什么脱离了人而存在的艺术?归根到底,“文学”即是“人学”。于是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上用字要有“他”的思想性和现实性。这就是,炼字的第三步。
艺术绝不是给自己看的,这一定是要别人要大家来认可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用字上不能自己想怎么来就怎么样,要为读者去做一定的考虑。也是炼字的第四步。
二、炼字的方法
(一)以蕴藉字代直率字:
蕴藉,就是含蓄而不显露、含蓄有余的意思,它的妙处就在于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比如写“别梦”,赵令畤的《锦堂春》写道:
“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

岑参写作: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王渔洋在《花草蒙拾》中写到:“赵词胜于岑诗,盖前者含吐不露,后者率直道尽也”。
又如同写“泛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就比“八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更蕴藉,因后者“径露无遗也”。
陈亦峰在《白雨斋词话》中也写道:“后人为词,好作尽头语,令人一览无余,有何趣味?”
诗有诗的语言,联有联的魅力,咏物之作,贵在不即不离,言外有意,就是在于既有言中之意,又有言外之意,而言外之意,更能使诗意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和意味深长的、美的享受。
把蕴藏丰厚意味的文字用于诗词,就会产生“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奇妙效果,这要比说“我爱你、我爱他……”,这种直白地表述的语言,不知要强多少倍。
(二)以生动字代平庸字:
生动,就是改变平直刻板的记述,而进行生气蓬勃的描绘,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使人物情态跃然纸上。
如王荆公在《百家诗选》评论道:“杜甫之:
“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
这个“觉”字用得就很生动

又比如皇甫冉的《归渡洛水》句:
“暝色赴春愁”,
这个“赴”字用得就很好,如果用了“见”、“起”等字,就平庸了许多,显不出大家风范了。

所谓生而动,动而活;呆而板,板而僵,僵而死。一字之别,就会使作品产生天壤之别的艺术效果,贾岛所推之敲之就是这个道理。
(三)以空灵字代板滞字:

空灵,就是下笔“不落实迹,反之质直粘着,则陷于板重而不灵动”。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刻本“还来就菊花”中,“就”这个位置脱了一字,众文人学士就给他补,有的补“醉”,有的补“赏”,有的补“泛”,有的补“对”,后来得到一个善本,才知道原来孟浩然用的是“就”字,大家都佩服“就”字下得最妙。
如果用醉、赏、泛、对等等这些字,含意只局限于游赏,略显呆板且情趣不够,而“就”字除了可以包涵上面四字之意,还可以进一步使菊花与我有相亲之意,能使雅人之怀抱,高士之风情充分的显现,这样就饱含了潇洒流逸的情致。
空,才能生灵,灵即附有神也。强为实之,或转不得身,动不得地,而陷于僵直也。是故,选灵动的一字入诗词,或可增色十分。
(四)以自然字代生硬字:
生硬,就是不自然,晦涩,就是使用几近死亡的或已经死亡的字。
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描述到:“文贵乎顺合众心,不违人意,使百人读之莫谴,千人闻之莫怪”。就是主张自然纯熟。然而自然并不就是平淡,自然之中必须含有精深才算是上乘之作。
谢榛在《四溟诗话》对用字的生涩和自然有过论述:僧人处默的诗《胜果寺》这样写道:
“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

以此为蓝本陈后山炼成一句“吴越到江分”,这样一来,或许简洁精妙胜过原作,但是陈诗“到”字下得却有些生硬,如果改成“吴越一江分”才显得自然天成”。同样一个“到”字,“到江吴地尽”的“到”字用得很自然,而“吴越到江分”的“到”字,即有斫削的痕迹。把“到”改成“一”,才会使得诗句变生硬为自然。
(五)以新辟字代熟见字:
所谓“新辟”,是新开辟,绝非“生僻”。“诗无新变,不能代雄”
李笠翁《窥词管见》中写道:“文字莫不贵新,不新可以不作”。
在写作的时候如果总是选择人们用熟了的、习常为常的语言,或者剽窃模仿,就会令人读起来生厌。
所以诗文创作中一定要有新巧构思和布局。只有落笔成趣了,才富有情调。然而创新往往容易流于险怪,所以我们需要注意:“琢句炼字,虽贵新奇,然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要不越一理字”。
比如南朝诗《子夜四时歌》中有一句:
“开窗取月光”,
这句话妙在一个“取”字上,“取”字用得既新又不违理
又如杜甫《漫兴》中的诗句: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以“破”代“残”,句法虽然有些拗,但是造句用语很新,如果用“残”字就显得很平常,收不到新奇的效果。


(六)以跖实字代虚泛字:
就诗文之风神而论,自然上以空灵超脱为上,然而就绘景摩状而言,却必须化抽象为具体,以实物字代替虚字,才能使景物浮现眼前,历历可睹。
比如张橘轩的诗句
“富贵傥来良有命,才名如此岂长贫”。

元遗山改“傥来”为“逼人”、“此”为“子”,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这样评论:“如光弼临军,旗帜不易,一号令之,而精采百倍”。因为“傥来”、“如此”,稍有些虚泛,改为“逼人”、“如子”,字义就有了专属,所指的对像就确切不移,表达既能深切又有味。
诗中用虚字宜慎之,虚字无力,多用骨架难支。如张说《醉中作》:“醉后偏宜乐,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在关节处,连用四虚字,使人感觉腰软腿乏,实不足取。
(七)以大方字代寒酸字:
大方就是大气,诗的体格讲求大气,用词讲求“正”,造意讲求高雅。
在体格上和纤巧相对而言,在造意上和寒酸相对而言,在用词上和鄙俗相对而言,因为诗文是作者的心画与心声,文词风格的特征足以反映本人的性情。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写道:“山林草野之词,其气枯碎;朝廷台阁之文,其气温缛。
晏殊《寓意》中写道:
“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这一诗句自有富贵的气象。

李庆孙等每言“金玉锦绣”,视之仍乞儿相”
史达祖词中喜用“偷”字,他的:
《东风第一枝》:“巧沁兰心,偷粘草甲”;
《夜合花》词:“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
《绮罗香》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

虽说用得很巧,但是并不大方,所以周止庵《论词杂着》里评论道:“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矣”。
(八)以谐合字代隔碍字:
谐合乃是求取字词间之统一与协调。协调得好,则脉理贯联,文从字顺。协调不好,就造成片段支离,隔碍难通。
如唐张蠙诗:
“残雪未销双凤阙,新春先入五侯家”。

刘绩改“残”为“霁”,改“新春”为“春风”后攘为己作,并因此而得名。
刘绩的改动很有道理。因为,原诗句,既为“残雪”,当是未溶化之雪,何用“未销”二字?改为“霁雪”则是晴后之余雪,方可言“未销”。至于对句中的“新春”更是非改不可,因为,“新春”是时序,它过于抽象,怎见其“入”于“五侯家”呢,改为“春风”就极妙了,“春风”自然可以“入五侯家”了。如此,既“当理”,且具动感触觉,形象生动,更富有表现力。可以说“春风”,是精准无间的用语。
(九)以曲指字代直斥字:
曲者,弯也,不直之谓。写诗不是喊口号,不宜奋力疾呼。曲指,就是比,以此比彼。
《礼记》曲礼记载有:“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负薪之忧”,旧时称有病为负薪之忧,也用为自称有病的婉辞
按照当时的礼仪,如果直接对君王说有病,就有态度傲慢之嫌,所以要用谦称:“负薪之忧”。
又如《战国策》:左师公劝谏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山陵喻尊高也,崩喻死也”。臣子不敢明说:一旦您死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所以把太后比作高大的山陵;讳言死,所以说崩,这也是曲指之例。
(十)以远嫌字代犯忌字:
犯忌讳的字、词不宜使用,用远离嫌疑的字、词。
陈辅之在《诗话》中记载:张咏在做太守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偶发感慨,在纸上写出了两句诗:
“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

他的下属溧阳县令萧楚才将“恨”字改成了“幸”字。虽只一字,但犯了忌字,后果会差之千里,当时天下一统、万世太平,如果偏偏要‘恨太平’,这将是什么样的罪过!张咏惊叹道:“萧弟,一字师也!”
(十一)以当理字代悖理字
具有普世价值的,大多数人认可的字、词宜用,有悖于常理的字、词不能用。
所谓普世价值就是普天下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
王贞白的诗《御沟》写道:
“一派御沟水,绿槐相荫清;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贯休指出其中有一个字不妥,御沟中成波,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要将“波”改为“中”,这样一来,就合情合理了。
又如张橘轩诗:
“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

元遗山改“一树”为“几点”,就恰到好处了。因为既然是“一树”,已有定处,又问“何处”,这样于理是不通的。改为“几点”,与上句通作一句,意思就是水中飘来几点梅花,问春在何处?这样既于理不悖,又富有情韵。
(十二)以变换字代重出字:
重出,就是同字相犯,文家通常时候是避忌一首诗里有相同字的,如果出现了相同的字,是要变换字面而避免重出的,诗家尤其是注重的。
如杜甫的诗:
“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据《南史》记载:“甲帐珠帘,一朝冷落,茂陵玉碗,遂出人间”。汉代灭亡,陵墓被掘,其中武帝陪葬的宝物有玉鱼、玉碗,杜诗为了不重复出现“玉”字,所以改“玉碗”为“金碗”,因“玉鱼”之“玉”字不能改换,所以改“玉碗”为“金碗”。
用字贵精。一般情况下,一首诗中不宜使用重字,这样会感觉单调乏味,亦或词穷,不容易形成参差错落的美感。
当然了,诗词中有刻意重复用字的情况,那是另当别论了。
(十三)以别义字代同义字:
同字相犯称为犯重,同义相犯也称作犯重。
同义犯重,又可分为字法(或称形式)犯重与字义犯重二种。
字意之犯重,如耿湋《赠田家翁》诗句:
“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

谢榛《四溟诗话》以为“朝、昼”二字合掌,应改“朝”为“春”,并倒装成“田家闲昼雨,蚕屋闭春寒”。“朝”、“昼”同意相犯,改“朝”为“春”,不但义类相隔不犯,也能点明村居景象。
又如元代萨天锡诗:
“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

虞道园以“闻、听”二字意重,引用唐人诗句“林下老僧来看雨”,改“闻”为“看”。“闻”字与“听”字,同义相犯,改“闻”为“看”,既不犯重,又有出处,且使音调更美。
又如康伯可《题慧力寺招风亭》诗句:“啼鸟一声春晚,落花满地人归”。王德升认为“啼鸟一声,落花满地”几乎犯重,不如各更一字,作“幽鸟、残花”则无可议者。王德升的意思是既说“一声”,那自是啼鸟,既说“满地”必定是落花,所以说几乎犯重。如果改为“幽鸟”、“残花”就平添了不少情韵。
三、炼字误区
1、文以立意为本,所以要多在立意上下工夫,炼字再好立意不高,也难出佳品。
2、炼字最需要文学底蕴,因而多读些书,背些东西,吃透些东西是相当必要的。
3、切不可为了自己感觉好生造词,或违反常规的去曲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艺术终是给人看的,若无人能懂你的作品,那必是你自己的表达有误。
4、不要用自己都搞不懂确切意思的词。一个作者如何用了自己都搞不懂意思的词,是很悲惨的事。
5、不要过份追求用词的华丽。因为词的华丽于否对联本身的影响力不会太大,如若一味追求此种风格,反将落入买椟还珠的境地。
6、不要乱用典,更不要为了设机关强嵌字。用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东西才是联作成功之路。
并非所有联字都要炼的,所谓物极必反,哪些字该炼哪些字可以不炼,我们一定要有所区别。
联对两行字,贵在字字有着处,我们每用一字,须知其然,其所以然,尽量做到无空字、无虚字占用对联篇幅。
然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文心雕龙神思篇“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多去读书,只有多渉猎书籍,才可能厚积而薄发。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元旦来“听”课,祝大家新年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631

回帖

532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323
发表于 2015-1-2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21 22: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