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36|回复: 1

[讲义资料] 沧浪风诗校第一期中词班讲义:第四课、写作要点之三——词的命意谋篇用字常识

[复制链接]

293

主题

2777

回帖

5万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54304

冠军组奖章端午节纪念奖初级变色龙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12-27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礼记》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做任何事都得事先有准备,不然很容易失败。填词亦是。张炎曰:“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命意既了,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

          我们在动笔之前,得做很多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先确定词牌,然后熟读词牌,熟读词牌是为了让自己了解词牌中的平仄,句式,对仗,以及学习借鉴例词作者是如何谋篇的。充分了解这些之后,填来自然得心应手。
          第二部分:命意与谋篇。如果说刚才的一系列准备是外围工作的话,那命意和谋篇就是核心准备工作了。张炎的“看是甚题目”,这个题目可以是别人出的,比如我们布置作业;也可以是自己命题。无论是他人出题还是自己立题,题目明了,方能根据题目命意。不过有人要问了,好像宋词中好多作品都是“无题”的。其实无题也并非真正没有命题,最早的词都是没有题目的。

        但是没有题目的作品,词意肯定在焉,就如杂志上很多喜剧小故事都标注“无题”,但读者读完后肯定知道自己在笑些什么。无题的词作,有人觉着易写,有人觉得难写。易在不用框在题中,可以自由发挥;难在没有题目,词意难命。但是话说回来,自古称得上词中绝品的,都是有题的。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题目是:“中秋节大醉兼怀子由”;又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再如姜夔,他直接把咏梅的命题,自度为《暗香》《疏影》两阙词牌。

       无论大家写词有题还是无题,但是词意必须明确。这个“意”,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一首词的中心思想。就如我们以前语文课上,老师总让我们阅读完课文后,总结中心思想,这个思想,就是作者通过艺术化的内容最终最想表达的一种意思。这种思想,可以是浅薄,也可以是深奥,可以积极,也可以消极。但是必须体现在作品中,没有中心思想的作品即便形式在绮丽,也不过是绣花枕头。

       当然这种思想不能边写边产生,须早早确定。也就是说无论有题无题,你想表达的词意要先了然于胸,然后根据词意来进行谋篇。刚才我在第一部分准备工作中提到了熟读例词是为了学习借鉴例词作者的谋篇,熟读例词,也是提高创作水平最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学习宋词就如婴儿学语,先从模仿大人说话开始,然后才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自主语言。模仿不是抄袭,不丢人。

       宋词谋篇无非三步构成:起拍,过片,结拍。其中“结拍”是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以言尽而意不尽为宜,因此“结拍”可以在完成前两步之后根据前文内容而落笔;起拍好比通向高山的石径,这条小径如果景色宜人的话,自然引人有登高的欲望。起拍更是全篇的总领,架构的基础,比兴的起始;过片是全文的转折,词情的递进。


      一般来说,双调的词,无论是用词朴实还是华丽的,须符合时间和空间的逻辑。例如起拍打算从早间看到的景物起兴的,跟着的铺陈须顺着这个时间发展而来,不能直接跳跃至晚间或从前;又如开始写室内所观所感,而没有“倚窗”“开窗”一类铺垫的,后文铺叙不得直接跳跃到室外。文本中时间与空间的转换直接关系到整个架构完整以及词意的体现,结构凌乱,妄谈词意。

       无论词作结构是上景下情,还是上情下景,还是情景交织的,都须根据时间和空间的逻辑来做铺叙,这样结构才不会乱。根据空间来铺叙相对要简单些,古人有四字要诀:“就近取譬”。也就是拿周围最近的事物来写,比如写室内的,就紧着室内物象来写,场景不要转换。
上片就近的景语铺陈完毕, 过片转而抒情,这虽然使读者视野和共鸣有所局限,但至少结构不易凌乱。

       通过时间来铺陈的,有顺序和倒序之别。顺序就如刚才提到的,从早写到晚,根据这样铺设顺序来斟酌景语和情语的安排;倒序铺叙就得用到一点小技巧。如时间是从过去写到现在的,起拍须用一些变换时间的词来加以点明,如,忆、记、往昔、当时等等。然后过片再用“而今”、“如今”等等能点明现在的字词转回眼前,下文的陈情就来的顺畅了。时间倒序结构安排,容易使词情产生跌宕起伏的效果,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了。
以上是填词前须做的准备工作,看似繁琐,实则根据这些步骤具体操作起来就会顺手的。


        准备工作完备了,咱们开始“填词”。填词,就是把单字或是词汇填入词牌中,基本要求是符合平仄读且通畅。然而,一首好词所传递的除了古韵的秀美,更重要的是作者所流露的能被广大读者所能感悟和共鸣的真情。这也就是我刚才提到的“词情”。词情有别于词意,词情是产生词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就是说,一首词的“情”可以有几种,而词意只有一种,读者循着作者的词情脉络来得出词意来;也可以说,先确定了所要在作品中体现的中心意思,然后再编排单个或多种感情,进而使读者“循情而来”。

       例如,词中有愁有恨又有殇;再如以乐衬悲的,即用欢乐的事物反衬悲凉。再如悲中见乐的,即前文用萧条的景语或情语铺垫,中间转折后,偶然发现了能使人愉悦而且阔达的事物,继而有些感悟。那么,如何使读者在作品中,边享受唯美边循着情感脉络来得出作者的词意呢?

       古人的方法大致有二:一是用蕴藉凝练的文字来吸引读者,这些文字通常以景物的形式出现,她们能把一棵没有感情的树描绘成活泼生动的鲜活生命,并把作者的主观感情融入进去,这类景物就叫做“景语”,既是“语”,自然是让读者深读和感悟的,这种婉丽的文字纵然不会使读者掩卷的;第二种方法就是用率真朴实的文字,直抒胸臆,这样的文字简单,不做作,避开了“读者或许读不懂”的风险,使人能够很容易的顺着作者情感脉络循去。这类文字往往不好把控,因为门槛低,所以很多初学者爱模仿,往往陈词滥调之诟。虽然在形式上不如前者,但是记住,“真”一字,是很难用语言解释的,
她是作者的爱恨情仇经过长年累月的升华再升华最后沉淀再沉淀而过滤出来的。也可以说,率真风格填词者,必须先经历蕴藉凝练的文字来寄托景物流露感情,这应该也算一种人生历练吧。

      词源对于填词的用词如是说:“句法中有字面,盖词中一个生硬字用不得。须是深加煅炼,字字敲打得响,歌诵妥溜,方为本色语。”“字面”可以理解成字的面孔,拿人面而言,不说美丑与否,一副苦瓜脸也是让人不想亲近的。咱们先不谈能否写出“本色语”,就说无论你是蕴藉还是率真,遣词须平妥,平妥中方见精粹。

      众所周知,宋词是一门东方美学,如果只有表面炫彩夺目的辞藻而没有感情蕴含在内的话,纵然不会流芳千古的。然而光有一腔真情也不够,须用艺术化的手段加以体现,至于你是要蕴藉还是率真,这取决于作成之后是否能被读者接受,因为宋词是一种作者和读者互相交流思想和灵魂的载体。作者在下笔前,须处处顾忌读者的感受,这也就是我们这堂课的中心思想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主题

3074

回帖

9832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832

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5-1-12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淼焱兄精论,问候冬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11-21 19: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