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59|回复: 1

[四期班讲义] 星光诗校四期班第十三讲绝句第四课 绝句的创作 -亚伯阳

[复制链接]

18

主题

393

帖子

1253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53
发表于 2014-11-5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课 绝句的创作

通过上面几讲的学习,我们简单地了解了绝句的基本知识,包括它的格律和特点。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绝句的创作,绝句的创作我们按立意、炼字和章法分几个小节来学习。

第一节         立意

所谓立意?就是确立写作的目的,并从具体的材料中提炼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决定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情志、主题。

立意是“写好”的关键。命题绝句,还要首先审题。

审题就是对题目和材料作细致周密的审查、分析,从而正确判断出命题所要求的体裁、选材范围、表现手法及格律格调等的过程。

(这儿先说明一下,所谓审题立意,不仅仅是绝句的写作,也不仅仅是诗词曲赋的写作。可以说,小说、散文、通信报道等等一切文体,都有一个审题立意的问题,而且是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在以后的举例中,也不仅仅限于绝句。)

大家知道,诗这种体裁,由于它的短小精悍,特别的要求以意为主,这是中华诗词能传承数千年的灵魂所在。现在来看,老祖宗定下的章法不错,所以,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

一、        什么是“意”?

意就是作者创作的作品所集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后汉书》作者范晔在《狱中与甥侄以自序》中所说:做诗文重在内容,不仅仅在辞藻上下功夫,“常谓情志所托,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庄子《天下篇》中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教篇》中说:“诗言其志也。”

那什么是志呢?历史上的志,指的是思想、志向、抱负等。这是因为秦以前,先人们所掌握的词汇不多,所以,“志”也包含有”意”的意思。

这在后来郑玄注释《尚书》时就作了说明。他说“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

《毛诗序》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随着抒情诗的发展,《文赋》中提出:“诗缘乎情而绮靡。”故后来又有:“志即意和情感”之说。

唐人杜牧说:“文以意为主,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清人王夫之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毛泽东在为《诗刊》题词时,毅然只题了“诗言志”三个大字。这说明,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当代,诗词创作都离不开言情、言志。由于志和情都属于人们的精神世界,都是作者心意的表达,故诗作者们写诗填词时,应重在立意。

  在中国诗史上,曾经有重情、重志和情志一体的三派,虽在他们各抒自见,却均离不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大多的作品都对人们的思想、社会形态起到了启迪、教化的作用。

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聚欢颜……),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于谦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文天祥的《过零汀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及陈毅的《梅怜三章》(创业艰难百战多,断头今日又如何?此去灵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叶剑英的《五古》(攻城不怕坚,攻书不畏难;科学有险阴,苦战能过关)……

等等、等等……千万首好诗、好词,都向往着美好的世界奋斗、讴歌和寄意!

立意时,对主题的发掘要深入题材,不能只作表面描写。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浓郁的诗意及其思想艺术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

我们再看几首相关的例诗:

菊花   唐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寒菊 宋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题菊花 唐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我若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令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可以说,意是诗的灵魂。一首诗,没有明确的立意,没有一个突出的主题,你罗列的辞藻再优美,读者也很难知道你想表达什么。你那么一大堆辞藻,没有主旨,没有方向,岂不是成了乌合之众。

二、如何立意?

如何立意呢?以前听老师讲过这样一段故事:

大唐开元冬,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位文人同时从军西北凉州,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天气很冷。三人不甘寂寞,来到一个酒肆饮酒祛寒。他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谈论着天下事,兴致都很浓。

这时,一位买唱的伶女手弹琵琶,面对着墙唱了起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曲子十分优美,唱得也非常感人,词又是描写军旅生活的,特别能打动前来饮酒的军营将士的心。在一片喝采声中,他们看到了墙上写的正是姑娘唱的,那就是诗人王翰在凉州从军时留下的绝句。

王昌龄对高适、王之涣说:“我们都是有点名气的人,人家所唱的诗虽好,听后心里总不是滋味。兄弟们平时没有比过高低,不妨今天各人来和诗一首,一来嘛交伶女弹唱助兴,二来嘛比比谁的诗好,不知兄弟意下如何?”高适、王之涣立即赞同。

于是,叫店家找来纸笔墨砚,由年龄稍长的王昌龄开头,王昌龄从王翰“欲饮琵琶马上催”诗句中得到启发,就以琵琶为切入点、以边塞怀情来作立意吟诗一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送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风高秋月照长城。”

交与伶女唱毕,接下来该高适了,他认为虽然军旅生活苦寒,兄弟在一起喝酒也应欢快,再写愁就没有意义;于是便以边塞寄情来立意挥毫写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伶女又启动朱唇,姣声唱罢,众人叫好。现在该王之涣了,他想:他们二位的诗,的确不错。我如果不另辟途径,实难取胜于二位兄长。踌蹰一会,眉头一展,自己何不该以边塞风情来立意?于是,马上运笔如风,和上一首《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献上,伶女动情弹唱,满座皆惊,人人无不叫好。王昌龄、高适赞道:“兄弟果奇才,造语颖妙,我辈不及也。”

王之涣道:“那里、那里,昌龄兄的诗寄情高远,高适兄的诗警世诲人,王翰公的诗气势夺人,都令兄弟钦佩之至。”高适道:“之涣兄不必过谦,你那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才叫立意高远啊!”

从以上的故事来看,只要有了诗情,并以新奇的思维来立意,是不愁写出好诗来的。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同,答案也就不同。如果我们要写诗,就可以从对事物认识的各个方面、各种角度来立意。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思想去思维、去创作,就能写出意境优美的好诗、好词来。

如果我们不是以意为主,艺术手法再高明,诗的外在形象(文字形象)再美,情感贫乏,立意不明(或不当、不正确),即使你用的辞藻非常华美,音韵铿锵,无处不合律,也不是好诗、好词。

所以,诗、词创作,应以意为主,只要把意立好了,这诗就有了可圈可点之处。

这是就如何立意的总体而言,那么,具体到我们创作中,就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1、意在笔先。

这是古人作诗时的经验之谈。即写诗先必立意。前面讲过唐代三位诗人作诗的故事,想必大家有所体会。这里我谈谈个人的看法:什么是立意呢?所谓立意,就是“命意”。如果作文,就叫“命题”。如果是参加考试,已经有主考提出来了题目,那就是“审题”了。

也就是作者必须进一番思维,决定该完成那篇作品(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主题。即:文章表现的作者的情志。

只有先明确了要表达的意(即中心思想),才能按照其意裁剪素材、遣词造句。假如动笔之前还没有立意,不知自己要写什么,要反映一个什么物事,无论你多么高明,也不可能写出像样的作品来。

所以,“意”是全诗、全词或全文的统帅,它对你的作品起有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

虽然我们平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却不可能把许多素材在一首诗、词或曲中和盘托出,罗列纸上。那样的话,就会和开杂货铺、记流水账差不多,哪能像诗、词和文章呢?

因此,首先要分析、要有取舍,选择合符自己的意而用之。这也是构思的前过程。

如果作者没有这个前过程,心中无数,脑内空空,就不能像搞建筑那样在施工前拟定一个明确的方案来,也就没有主意,就不可能建造出完美的建筑成品来。一句话,意应在笔先。

有人问笔先做甚么? 我说,先是触,也就是对物事的接触和感触。再是思,如激动、感奋、欢快、悲悯、愁烦、憎恨等等。通过思(思索和寻味),也就是在作者的反复酝酿、推敲之后,再确定自己的目标。

其次是“打腹稿”。说到打腹稿,老师还过讲一个故事: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每次写作之前,磨墨数升之后,要躺在床上蒙头静思。无论家人外人,大事小事,他都心无旁顾。当他掀开被头,也就是打好腹稿、思虑成熟以后,立即一跃而起,挥笔疾书,一口气便将诗文如行云流水般地在纸面上表现出来。

王勃的行为说明,打好腹稿以后就可以动笔做文章了。

再其次是运笔。过去,有古人说:“立意靠灵感”,有人问:灵感又靠什么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靠知识的积累,靠素材的掌握。

所以,有人总结说:“积累好比补充营养,酝酿好比好比十月怀胎,运笔好比一朝分娩。”

这话不假,当我们通过知识的长期积累以后,一旦接触素材,来了灵感(即:明确立意),诗兴一发(即:情志倍增),就会云涌笔端,一气呵成一首好诗、好词,或一篇好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3518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869

表演奖(铜)2表演奖(铜)最佳情侣(铜)最佳情侣(铜)2舞会魅力舞者初级水王最佳杀手首届风云纪念章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4-12-17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蓝蓝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4-29 09: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