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61|回复: 1

[四期班讲义] 四期班第六课 格律的变通形式 讲师----亚伯阳

[复制链接]

18

主题

393

帖子

1253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53
发表于 2014-11-5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六课   讲义

我们先复习一下:
我们主要学习了平仄,格律诗的格律主要就是平仄,押韵知道就行。对仗,可以说是一个技法问题。
掌握了平仄及其规则,格律就基本过关了
    平仄,是格律诗形成的关键,是格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格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其实,平仄并不神秘,他就四个基本句式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这个“基本句式”中所说的“平”,就是平水韵(佩文诗韵)中的上平、下平30韵部的字;仄就是上去入中的76韵部的字。中华新韵,平就是一声、二声;仄就是三声、四声。
无论是四句的绝句,八句的律诗,还是100句、200句的排律,都是由这四个基本句式组合而成的。
每一个基本句式,作为首句都可以组合成一种律绝格式和一种律诗格式。
也就是说,四种基本句式可以组成四种绝句格式,四种律诗格式。
这只是单说五言,再加上七言,不包括排律,就可以组合成16种格式。
五言绝句四种、五律四种;七言绝句四种,七言律诗四种。
怎样组合呢?一定是要有规则的!
1、平仄在本句中相互交替(相替),平仄相间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2、平仄在本联中相反(相对)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 下一句叫“对句”。绝句只有两联,首联和尾联;律诗有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平仄在本联的上下句中相同的位置上要相反,也就是要相对。就是我们常见的对联。
3、平仄在相邻两联中邻句相同(相粘)
相粘即相同的意思,即绝句的二三句,律诗的二三、四五、六七句为相邻联句,邻联处在同一偶数位上的字要平仄相同。
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所以,相粘也主要看“二、四、六”位置上的字相粘就行。五绝二、四位置上的字相粘就可以了。
按照相对、相粘的规则,我们可以把四种基本句式组合成16种律诗的格式
这16种格式,完全是理想的正格。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律诗,包括唐诗、宋诗以及后来的作品,很少有每个字都符合上面所讲的平仄格式的,几乎每首诗总有些字不符合。
因为,诗人们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除了格式之外,还慢慢地形成了其他一些灵活的变通形式。
所谓的变通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个口诀,简明易记,很有用处。但必须注意,它只是个大概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运用的时候,要加上一些修正才行。
我们还是以五言诗的四个句基本句式来看,把可平可仄、可以不论的字加上括孤,即变成如下的样子:  
   1、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则变成:  
1、(平)平  (仄)仄平平仄
2、(仄)仄    平平仄仄平
3、(仄)仄  (平)平平仄仄
4、(平)平 (仄)仄仄平平
   二、“孤平自救”
   什么叫犯孤平呢?国学大师王力在他的《诗词格律》一书中说: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第一字用了仄声,使这一句变成了“仄平仄仄平”,就是犯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也有人(《中华诗词2013第10期》毕振东的文章)说:“孤平的定义应该是:没有双平相连的平收句式,即犯孤平。”
三、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准律句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 。所以叫做准律句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遥怜小儿女 ”一句,本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现在变成了“平平仄平仄”。
同样,“何时倚虚幌”, 本来也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现在也变成了“平平仄平仄”。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 “平平仄平仄”了。
四、“对句相救”
以五言而论,对句相救主要适用于下面这一联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我们原来学了格律诗的四个基本句式:
1、(平)平   (仄)仄平平仄
2、(仄)仄    平平仄仄平
3、(仄)仄   (平)平平仄仄
4、(平)平   (仄)仄仄平平
加上一个“孤平自救句式”:
(仄)仄   仄平平仄平
再加上一个“准律句”:
(仄)仄  平平仄平仄;
还有一个“对句相救”  :
(仄)仄 平 平仄仄平——(仄)仄 (平) 平平仄平
通俗的说法是:上句六拗下五平。当然这是指七言。五言则是上句四拗下三平。
那么,我们现在常用的句式就不是四个,而是六个,另外还加一个“对句相救” 的句式。即:
1、(平)平  (仄)仄平平仄
2、(仄)仄   平平仄仄平
3、(仄)仄  (平)平平仄仄
4、(平)平  (仄)仄仄平平
5、(仄)仄   仄平平仄平
6、(仄)仄  平平仄平仄;
7、(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 (平) 平平仄平
所以,我们说,律诗的格律选择性非常大,非常灵活,这个镣铐很宽松。
有人说,格律诗是带着镣铐跳舞。其实,这个镣铐是很好的道具
没有这个道具,也就没有了格律诗的魅力
前面已经讲过了近体诗的各种平仄格式,基本格式只有四句,又讲了正常格式以外的四条规则。这四条规则,主要是讲拗救和变格,也都是诗律不可缺少的部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研究诗词格律的权威北大王力教授有一个比喻很好,他说:“谈诗律必须兼谈拗救,这等于法律上的‘但书’;‘但书’应认为是法律的一部分,并非法律以外的东西。”他又说“拗而能救,就不是病。”  
拗救,其实就是一种变通的做法,或统称变格。这种变格,在诗词创作中,大有用处。
首先,它可以扩大遣词用字的自由度,从而保住某些必须用的字,提高诗句的质量。
例如杜甫的诗句“远在剑南思洛阳”,其中的剑南是地名,很难改动这个“剑”字,因而就在后面用一个“思”字来救,自然而又和谐。
又如“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山”。(李白《过崔八丈水亭》)其中“宛溪”、“敬亭”都是地名,出句用了“三四字互救”的变格,解决了用字的困难,诗句合律而又流畅。
毛主席诗句“我欲因之梦寥廓”,用的是“三四字互救”的变格,总不能为了凑成正格把“寥”和“梦”调换位置吧。变格的妙用,实不可不知。  
其次,有时只有用变格才能完成某种高难度的精彩的对仗(对仗问题,我们下节课讲)。
特别是涉及到数字的对仗,常常得用变格。因为按照诗韵,所有的数字,只有“零”、“三”和“千”是平声,其他都是仄声,不用变格就很难对了。
以前引用的一个例子,“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对得很好,若不用变格,就没有这种效果。唐宋名作中类似诗例很多。  
关于律诗的平仄法则,总的就是四个基本句式(加上“对”和“粘”的要求),四条格式以外的公认规则。掌握了这些,写诗就基本不会违反平仄的格律了。  
前面讲的是历代公认的格律规则,写律诗时必须遵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属于某些诗人在格律之外的艺术追求;还有的属于一家之言的主张。这些并不是格律的组成部分,诗词作者不一定遵守,但了解一下也是必要的。  
第一、广互救  
就是本来可以不救的,也去救。七言诗的第一字、第三字,除了犯孤平的句子以外,本来都可以不论,不必去救,但有的诗人为了使诗句的音调显得更加抑扬顿挫、铿锵优美,也尽可能去救。有的在本句中第一字与第三字互救。
例如:  
若非群玉山头见。(李白《清平调词》)  
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有的在对句中一与一互救、三与三互救。还有的除本句互救之外,同时在对句中又救。如:  
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杜牧《移居言溪馆》)  
楼上凤凰飞去后,白云红叶属山鸡。(王建《九仙公主旧庄》)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许浑《西湖亭宴饯》)  
由于采取这种多重互救的方法,“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联句式,变成了下面这种形式: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种形式,在中晚唐以后诗作中非常普遍,并不比正规格式用得少。  
第二、准律句的对句可以变通为: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
注意,前提必须是准律句为出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为对句时,才能做这样的变通。
有了这些变通的形式,方便了我们的的创作。
所以,我们也不要轻易地说别人诗词出律了什么的,看看人家是不是用了变格。
第三、避“上尾”
律讲平仄,而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有人认为,上、去、入三声应交替使用。同一声连用,如“上上”、“去去”、“入入”,则是应该避免的。
还有,一首律诗的四个出句(尾字),最好上、去、入都有,至少不要连用两个上声,或连用两个去声,或连用两个入声。连用了,就叫“上尾”。唐诗的许多大家,对这一点还是比较注意的。
例如杜甫: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平)?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入),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去),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上),常使英雄泪满襟。  
曲 江  
一片黄花减却春(平),风吹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上),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入),何用浮名绊此身。
从写诗的技巧上讲,“上尾”的毛病应当尽可能避免。但避“上尾”是技法不是诗律,不是必须遵守的。  
第四、尽量不重字。
许多诗人都很讲究这一条,在同一首诗中决不用两个同样的字。
当然,有的诗人为了造成双声叠韵,或为了特别强调某一点,而故意使用重复字,则不在此例。
如:“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苏轼);“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故园更在北山北,佳节可怜三月三”(王至)。等等。
这些诗句中使用重复字,追求的是一种特殊艺术效果,不是无心之失。
但也有的诗,显然不是有意使用重复字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中用了两个“卧”字,诗人对此可能并不在意,也可能是疏忽。
在同一首诗中,对于并非有特殊效果的重复字,当然还是尽量避免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4-11-6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4-29 11:12

返回顶部